【摘 要】通过收集《道德经》在美国出版的英译版本,将其分为肇始、发展和繁荣3个时期,归纳译本出版特点,探讨《道德经》在美国的再版与传播情况,认为其出版连续性强,出版企业具有全球影响力,多次再版印证了其本身价值;其译介视角多元,传播方式多样,传播路径与时代密切相关,译介总量大、影响深。未来还可加强影响和接受研究,拓展多语种对比研究,以不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外译工作。
【关键词】《道德经》;美国;出版;传播;翻译
自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开始,《道德经》便被翻译成多种西方语言出版,逐渐流传于西方世界。19世纪末,《道德经》的英译全译本首次在美国出版,此后这部中华道家典籍在美国数次重译与出版,产生了特殊的文化交流现象,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特别是道家、道教文化不可或缺的经典文本之一。与其他中华传统典籍在美国的出版相比,《道德经》英译本流行度与出版频率都首屈一指,而目前针对其在美国出版和传播的专题研究还不多见。
1 《道德经》在美国英译出版史探究
《道德经》在美国的译本出版与美国汉学发展期具有关联性。熊文华[1]将美国汉学分为酝酿期、常态化形成期、多元化综合研究期和现代特色研究期。现根据笔者收集到的译本,并参照学者对《道德经》在美国译介史的大致划分,[2]将《道德经》在美国的出版以确切年份划分为3个重要阶段,即肇始期(1877—1900年,发展期(1901—1970年和繁荣期(1971年至今),各阶段特点如下。
第1阶段(1877—1900年),耶鲁大学1877年开设汉学课程后,美国开始了经院式专业汉学研究。在此之前,美国没有设立专门的汉学教席,多数依靠在中国担任教职或从事外交事务的知识分子进行某个方面的汉学研究。第1阶段仅有保罗•卡鲁斯(Paul Carus)1896年发表的《道德经》全译文,将“道”与“德”分别译为理性(Reason)和德行(Virtue)[3],随后在1898年以单行本由位于美国芝加哥的公开法庭出版公司(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发行。该出版机构成立于1887年,重点出版与东方思想和文化相关的哲学和宗教书籍。[4]卡鲁斯出生于德国伊尔森堡,1876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卡鲁斯关注比较哲学,包括东亚佛道学说,后居美国成为编辑、作家,并供职于美国公开法庭出版公司。卡鲁斯的美国首译本存在一些语句理解错误,译本基于基督教视角对《道德经》进行解读,寻找老子思想与基督教文化的差异并进行对比研究。
第2阶段(1901—1970年),伴随着东亚研究的快速发展,《道德经》在美国的出版数量开始增加,相关研究也得到较快推进,并引起了海外道教研究者的重点关注。较为突出的是,开始出现有华人学者的译本,如出生于浙江的吴经熊(John C。H.Wu)所著《英译〈道德经〉》[5],1961年由位于纽约的圣约翰大学出版社出版。1963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任教的陈荣捷(Wing-Tsit Chan)翻译出版了《老子之道》[6],该书的出版机构鲍勃斯•梅里尔(Bobbs-Merrill)公司创立于1850年,位于印第安纳州。《道德经》译本在美国不同的大学出版社出版,地域分布广,拓展了受众面,更容易进入普通美国知识分子视野,加强了译本的传播效果。
第3阶段(1971年至今),有女性译者加入,出现一批中外学者合译作品,译者重视底本的选择,翻译视角呈现多元化,一些译本的多次再版也说明《道德经》经历了文本经典化历程。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90年代湖北郭店发现楚简《老子》,极大推动了《道德经》英译和传播。1974年出版的冯家福(Gia-Fu Feng)与其妻英格里希(Jane English)合译的《道德经》被视为此阶段的经典译本之一。《道德经》在美国再版频次高,位于英译的中文典籍之首,译本内容衍生到经济、教育、哲学等各个方面。例如,在其哲学层面,比较有代表的是安乐哲(Roger T.Ames)、郝大维(David L.Hall)在2003年出版的译作《〈道德经〉的哲学式翻译》[7],其出版机构巴兰坦图书集团(Ballantine House Books)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是世界知名的图书出版机构。
2 《道德经》英译在美国的重印与再版及其原由
2.1《道德经》在美国的重印与再版概况
《道德经》再版呈现出一些特点:有对原先翻译版本的数据、内容的更新,或新设计封面、版式,也有在原有研究上进行了更深入增添和改造。我们将收集到的《道德经》重印或再版信息进行汇总,见表1。
表1 《道德经》部分译本在美国再版情况
译者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出版社简介 |
布莱克尼 (R.B.Blakney) |
1955/2007* | Signet Classics | 1948年新美国图书(New American Library,NAL)成立于纽约,出版经典文本:Signet隶属其下 |
1964/1983 | New American Library | 1948年由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 Group)设立的分公司,具有较完善的国际营销网络 | |
刘殿爵 (D.C.Lau) |
1964/2009 | Penguin Classics | 1935年Allen Lane创立企鹅集团,面向全球读者,出版的图书多次获奖 |
1972 | Addison Wesley | 1942年成立于美国波士顿,全球性出版企业,主要读者群面向北美和欧洲 | |
1994 | Everyman's Library | 1906年由Dent创立,专注于再版经典图书平装本,宗旨是出版每位读者能负担的起图书 | |
冯家福、英格里希 (Gia-Fu Feng & J.English) |
1974 | Random House | 1927年由Bennett和DonaldKlopfer成立于美国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大众书籍的出版机构 |
1989/2011 | Vintage Books | 1954年由Alfred A.Knopf在美国纽约创立,现隶属于世界知名的Penguin Random出版集团 | |
1989 | Ballantine Books | 1952年由Ballantine夫妇成立于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是平装本小说的领先出版商之一 | |
韩禄伯 (Robert G.Henricks) |
1993 | Modern Library | 1917年由Boni和Liverigh创立,为读者提供可负担的重要思想和文学作品精装本 |
2000/2005 | Columbia L Diversity Press | 1893年成立,拥有近127年出版史,是美国第4古老的大学出版社,出版严肃高质量学术著作 | |
米歇尔 (Stephen Mitchell) |
1992/2009 | Harper Collins | 1817年由Harper兄弟创立于美国纽约,目前是世界第二大消费者图书出版商,每年约出版1万本图书 |
2000 | Chronicle Books | 1967年成立于旧金山,是美国受欢迎的出版公司,多年来多次以创新书籍屡获殊荣 | |
2015 | Frances Lincoln Publishers | 1977年由Lincoln创立于英国伦敦,现隶属于全球知名的跨国出版机构Quarto集团 |
我们从译者、出版时间和出版社情况分析,发现《道德经》在美国的出版具有连续性,受欢迎的译本通常间隔几年就会重印,例如刘殿爵、韩禄伯、布莱克尼和米歇尔的译本重印4版或以上,是其影响力的有力证明。译者既有华人学者,又有华人学者和美国学者合作以及美国学者单独译著,译者主体为男性,且多为出版著作颇丰的海外汉学家或作家,作品声誉较佳,有着较好的读者群,销售预期也较好。同一作者的译本重印或再版时,其出版机构对出版物多有改进,这些出版机构大都是成立时间早、拥有几十或百余年的出版经验、具有较强全球销售能力的跨国公司。尤其是企鹅出版集团多次重印发行的《道德经》英译本,在亚马逊图书销售平台评分也较高。
译者对《道德经》进行多次修订,选择信誉较高的出版社,从中能感受到译者们精益求精,也体现出这些译本的良好品质和受读者欢迎的程度。这既包含了译者们自身对老子思想新感悟,也是不同历史语境促使这些译者对《道德经》进行重新阐释,以满足当时读者的阅读需求,并参与建构新文化系统。因此,可以说《道德经》在美国陆续的重印或重译、修订与再版显得既重要,又必要。
2.2 《道德经》重印和再版原由分析
《道德经》本身的文化价值或许是促成其在美国多次重印及再版的最主要原因,它在治国、养生、玄学思辨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和高度哲理化的智慧对现当代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我们还从社会文化视角,将其多次出版发行的原因归结为如下:
1)不同时代语境和译者身份变化。
《道德经》早期译者将译文和评注掺融圣经文化,以传播基督教思想。20世纪中后期,中外文化交流增多,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较少有译者再以基督教教义进行比附格义,而更关注《道德经》本意和中西文化的异同,以及《道德经》带来的启示。例如,出生于中国的道家文化研究学者林德瑞(Derek Lin)翻译并出版《道德经注解》,以其对中国经典文学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突显《道德经》简约、平衡的智慧。[8]该书2006年首次出版后,在2007、2008、2009均重印发行,他本人还写作了多本与道家哲学相关的图书,如《每日生活之道》(The Tao of Daily Life)(2007)、《成功之道》(The Tao of Success)(2010)等,将老子的智慧与当代人的生命观、世界观相联系,创立网站www.DerekLin.com,对自己的研究和成果进行介绍。又如,从事比较神学研究的美国牧师马布里(John Mabry),在他所著《上帝如自然看上帝:基督教解读〈道德经〉》一书中,认为从比较宗教和人类发展的宏观视角可以获得巨大洞察力,认为《道德经》与西方文化遥相呼应,更关注一些普世性概念。[9]
2)考古新发现带来译本删减和增补。
1989年汉学家韩禄伯(Robert G.Henricks)翻译的《道德经》,通过对照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纠正之前版本中词汇语法的翻译错误,补充遗失词句,对《道德经》有更深入解释,此外,新版本还介绍了道教基础知识,并且讨论了马王堆的其他重要发现。[10]2000年,韩禄伯在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简《老子》的基础上,完成了以此为底本的全文英译,在这个译本中,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其他版本内容不同的章节上,每章都有详尽注释,同时与马王堆、王弼版本逐行比较,描述郭店老子的独特元素。[11]安乐哲、郝大维作为比较哲学研究专家,他们以郭店竹简《老子》为底本的《道德经》英译本,尝试在中西哲学阐释基础上提供一个新的解读视角,每一节译文附有对原文的多层解读和注释,也可视为是对道家思想的译介。
3)全球化趋势下呼唤《道德经》的跨界研究。
东西方文化交融,《道德经》不再局限于哲学研究领域,其“经典化”与“本土化”并存。“经典化”是通过不同译者、译本、读者共同建构,形成其它文本所不具备的文化资本,产生聚集效应;而“本土化”主要是结合美国文化特点,实现文化的交融互动。例如,出于满足各方面读者所需,译者或作家将老子思想拓展至社会各领域,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及生活方式。《道德经》的域外出版呈现出与当地文化结合的“本地化”特色,产生了一系列跨界研究成果。当代美国作家米歇尔(Stephen Mitchell)在翻译《道德经》时,插入中国山水画等副文本,拓展了《道德经》文本本身的传播效果,丰富了翻译和传播路径。[15]不同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形式,时代语境不同,读者期待也有所变化,其译文受到不同社会规范(social norms)[12]、读者的期待规范(expectancy norms)[13]的制约,产生了多元化阐释。
3 《道德经》在美国的传播特色
3.1 译介视角多元,传播路径与时代密切相关
《道德经》句子简短、意义深刻,揭示了道的内涵及实质。例如,《道德经》运用了类比、重复等大量的修辞手法,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全文共出现73次“道”,其含义不尽相同[14];采用韵律、对称等写作手法:使用古谚语: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大大增强了《道德经》的抽象性。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各异,往往无法用同样简短的句子来阐述其内涵。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容易导致部分译文与老子思想脱节,产生译介的变异。从美国出版的各个时期《道德经》英译内容来看,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其传播路径不尽相同。如美国最早翻译《道德经》的卡鲁斯的翻译是建立在比较哲学的基础上,由专注于东亚哲学、宗教学的美国出版机构出版。而今天传播媒介除传统纸制文本外,还有可下载的电子图书和讲座影音,丰富了《道德经》在域外传播的方式:拓展了文本影响力。
3.2 《道德经》涉及多个领域,影响范围广
《道德经》思想文化对当代美国产生较大影响,1988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为阐述“无为而治”的中国传统思想,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随后引发《道德经》学习研究热潮。据学者统计,米歇尔1992年的《道德经》英译本在8年时间发行55万余册。[16]在教育界,自20世纪以来,不少美国知名高校成立了“中国学”研究中心,例如哈佛东亚研究中心,汉学研究多关注中国传统的文史哲经典,要对中国文化、文学的进行研究,《道德经》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如今,随着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增多,以《道德经》为第一经典的中华道家文化吸引着一大批爱好者与学习者。此外,还有以《道德经》为基本原理,编撰并出版的跨学科图书,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
3.3 《道德经》译介总量大,影响程度深
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藏书信息数据服务机构,曾基于其Worldcat数据库中超过120个国家、17000家图书馆藏书数据对世界范围内的经典图书进行收藏量排序,《道德经》排名中文图书第1名,超过《论语》《孙子兵法》等典籍。在海外汉学研究领域,涉及中国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专著多次论及《道德经》的重要性,如美国汉学家柏夷(Stephen Bokenkamp)对早期道教经典作过较详论述,其中包括《道德经》的英译文,同时认为道教早期传统和经典对现存的道教影响深远。[17]柯恩(Livia Kohn)是原美国波士顿大学宗教系知名学者,专注于中国道教文化研究,她最新出版的《道德经导读》评述历史注本,对融入现代理念的“道在当下”的应用,尤其是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指导进行了阐述,指出《道德经》不仅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是世界哲学的一部分。[18]可见,《道德经》已成为中美文化和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
4 结语
《道德经》在美国经历了3个重要的传播阶段,它的多次重译及再版使得译本越发多元,其中对底本的考据更为讲究,美国的汉学研究加强了《道德经》的本体研究,而老子思想也逐渐融入于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土壤,衍生出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的学术成果。这些译本的出版让老子思想得以传播,也让“道”的文化与西方社会文化实现互动。本文所选取的案例数量还有局限,语种也受限于英语,未来还需加强《道德经》海外多语种的译介研究,例如从译介学视角进行多语种文化意象转变、扭曲等的对比研究。[19]
中国文化“走进去”,应加强典籍翻译的传播、接受和影响研究。根据中国图书海外出版和影响力相关年度报告[20],鉴于海外图书馆永久馆藏品种数近3年整体呈下滑趋势,中国还需加大力度推动中国图书更好地走向世界,国内目前在这方面的知名出版社,如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可积极拓展渠道(如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等),加强中国典籍在国外的出版和海外传播,增加中国图书海外馆藏量和影响力,做好文化“最后一公里”的推介与衔接。总之,《道德经》作为能与希腊古典哲学媲美的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21],其对外译介与出版势必还将持续下去,影响更多的国家,中华传统文化也将在国内外继续延续,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熊文华.美国汉学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187-358.
[2]LIANG Y.Cross-cultural travelling of Daode Jing in the U.S.and its filtering and vari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19,7(1):149-155.
[3]CARUS P.Lau-tsze's Tau-teh-king.The old philosopher's classic on reason and virtue[J].The Monist,1896,7(4):571-601.
[4]俞森林.中国道教经籍在十九世纪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5:239.
[5]WUJC H.Lao Tzu:Tao Teh Ching[M].New York:St.John's University Press,1961.
[6]CHAN W.The way of Lao Tzu:Tao-Te Ching[M].Indianapolis:The Bobbs-Merrill Company,1963.
[7]AMES R,HALL D.Dao De Jing: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2003.
[8]LIN D.Tao Te Ching:annotated & explained[M].Woodstock:SkyLight Paths Publishing,2006.
[9]MABRY J.God as nature Sees God:a christian reading of the Tao Te Ching[M].Berkeley:Apocryphile Press,2018.
[10]HENRICKS R G.Lao-Tzu:Te-Tao Ching:a new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Ma-wang tui Texts[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89.
[11]HENRICKS R G.Lao Tzu's Tao Te Ching[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0.
[12]TOURY 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56-58.
[13]CHESTERMAN A.Mem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7:64-70.
[14]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5.
[15]MITCHELL S.Tao Te Ching[M].London:White Lion Publishing,2015.
[16]王华玲,辛红娟.《道德经》的世界性[N].光明日报,2020-04-18(11).
[17]BOKENKAMP S.Early daoist scriptures[M].Oak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18]KOHN L.The Daode Jing:a guid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
[19]谢天振•译介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35-149.
[20]何明星.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2019版)[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9-08-20(03-04).
[21]许渊冲.老子译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