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文化高度,需要每一位市民共同参与垒积,更需要有一批有文化责任感的作家、文化人、行政管理者,以及一些敢于担当并致力于撑起一座城市文化高度的集体,去凝聚精神、集聚智慧、表达观点、引领潮流,才能让一座城市的文化真正充满活力、散发神采!
一、奋进开拓的今天
2014年,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红豆》杂志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四封彩页的书画、摄影作品分量加重,正文增添了“文学讲坛”等栏目,原来插装在正刊的“南宁名片”彩页增加厚度且“独立成册”,封底打上了官方网站和微信平台的二维码……
一座城市的文化高度,需要每一位市民共同参与垒积,更需要有一批有文化责任感的作家、文化人、行政管理者,以及一些敢于担当并致力于撑起一座城市文化高度的集体,去凝聚精神、集聚智慧、表达观点、引领潮流,才能让一座城市的文化真正充满活力、散发神采。
2012年后的《红豆》杂志,正是以这样的高度和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她倡导以文字记录生活、笔墨描绘人生、文学滋养灵魂。“立足南宁,办高文化品位的文学刊物”是《红豆》杂志的自我定位,也是她立志担起责任,要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一座城市文化高地的誓言!
正是这样的文学责任感和宏阔的文化担当精神,使《红豆》在42年的办刊历史中,扎根绿城,独秀南国,赢得了文坛的普遍尊重,在广大作家和读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短短两年时间里,《红豆》杂志大胆创新,以南宁出品,办高文化品位文学期刊为定位,两度改版,从作者队伍、作品质量、视觉效果等方面提升杂志品质,力求做到站在文化的视角解读本地历史文化景观及社会发展脉动,以全新的姿态亮相国内文坛,同时,进军东南亚华语写作圈:
——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2014年3月5日上午,南宁文学院(《红豆》杂志社)揭牌仪式在南宁市文联大院举行。这标志着南宁文学院和红豆杂志社两个事业单位历时半年的合并工作已经全面结束。合并后的新单位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工作模式。这意味着《红豆》的办刊活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而邀请学者型资深编辑古耜等国内有影响的同行前辈加盟参与支持办刊,重视年轻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也为办好杂志打下了坚实基础。
——打造期刊精品。2012年之后的《红豆》杂志,继续坚持“办高品位文学期刊”的理念,强化内容策划力度,开辟“文学讲坛”“实力作家”“文化视点”“特约专栏”“小小说研读”等特色栏目,不惜版面刊发全国各地和本土实力作家佳作。这些作品在《红豆》首发后,纷纷被《散文选刊》《小说选刊》《文艺报》等权威选刊、年度选集转载,都直接说明这本刊物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一直在增强。
《红豆》还结合高文化品位的办刊定位和南宁市创建书法名城的战略,坚持刊发高水准的书画作品,仅2013年就推出20多位国家级书画名家作品。文学为主,其他艺术门类为辅,两者相得益彰,既强化了杂志的文化意味和视觉效果,又能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求,获得了较大社会反响。目前,已有多位书画名家受聘成为《红豆》供稿作者,这些艺术家的鼎力支持,为《红豆》杂志艺术品味的持续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2013年年底,《红豆》杂志社还专门邀请国内知名编辑家、文艺评论家古耜等专家和部分读者代表,召开了“未来文学期刊发展多方恳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办刊方向。
——培养本土作家。《红豆》杂志社在2013年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尤为引人注目:如协助广西作协、理协、南宁市委宣传部组织十余位著名作家学者参加“钟日胜作品研讨会”,提出了南宁文学领广西风气之先等观点;“绿城玫瑰新秀研讨会”,邀请古耜、严风华、覃瑞强等十位著名作家、编辑就南宁市新近涌现出的三位女作家作品进行研讨,为生力军作家提供宝贵的创作建议;第三届广西壮族文学奖得主“李明媚获奖作品研讨会”,围绕“文化南宁——绿城文苑多姿彩”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绿城玫瑰”女子作家群走群众路线,赴陆川县基层采风学习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区内外专家文学讲习班”,使不少南宁市作协会员及部分高校学生受益。《红豆》杂志本身,据统计全年共推出本土作家作品超过50人次。
——创建网络平台。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消费需求,《红豆》杂志社于2013年在广西率先开通文学杂志官方门户网站和微博平台,并与龙源期刊网签订电子版内容合作协议,实现了杂志内容采编发行、文学活动咨询发布和编读往来互动的全面网络化。2014年初,《红豆》杂志社果断决策,安排专人负责杂志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和经营,第一时间对每月新出炉的杂志进行内容再加工,配上与杂志密切相关的咨询,编成一条条简讯按日向外发布。目前,《红豆》杂志社倾力搭建的,以纸刊为核心联结网站、微博、微信四位一体的品牌经营格局已经形成。广大订户、读者和文学爱好者甚至普通市民,无论位于哪一个角落,只要想起“红豆”就能看到《红豆》。
——担任文化使者。《红豆》杂志没有躲在象牙塔,而是尽可能地接地气,拥抱她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2013年以来,杂志在“南宁名片”栏目,相继大力宣传“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宣传南宁市各行各业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宣传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第三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挖掘弘扬南宁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奋力为广西高铁建设、南宁市地铁建设、生态建设和世锦赛在南宁举办鼓与呼。此外,还组织众多艺术家,深入马山县等地农村开展文艺惠民活动,“种文化”和“送文化”同时进行;加强对基层文学组织的帮扶力度,协助西乡塘区成立作家协会,对口扶持指导南宁四中耕耘文学社等,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推动“文化南宁”建设。
二、42个春夏的历史
回首《红豆》历程,她曾经的业绩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本创刊于1972年的杂志,最初的名字叫《邕江文艺》,1979年改名《邕江》,两年后改为现名,在2003年之前一直是双月刊。从2002年改版以后,《红豆》经历了几个令人难忘的时间节点:
2002年下半年,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红豆》杂志以推出文学精品,打造刊物品牌,争创广西一流、全国知名的“南国红豆”为目标,从内到外实施全面改版和扩版。杂志也由原来的64页扩为88页。
新改版的《红豆》在时任社长、主编林万里的主持下,邀请著名评论家张燕玲、著名作家东西联袂加盟办刊,全力提高作品质量,有意识地把《红豆》办成文坛新桂军冲击中国文坛的阵地。
一时间,可读、好读、耐读的《红豆》,引起了业内震动。著名作家林白说:“一本开本别致、版式新颖、内容响亮的《红豆》来到世上,在广西区内外的读者手中流传,这实在可贺,说明广西文学的环境越来越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陈骏涛说:“人们将记住南宁有一本《红豆》,当看到韩少功、刘索拉、韩东、铁凝、残雪、赵玫等大家在上面发表作品,便知刊物的品味大大地提升了。”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惊呼:“我才知道,广西这方会唱歌的土地上还生长着一颗独具特色的红豆!”
改版后的《红豆》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文艺报》认为她“表现了开阔的胸怀和眼光”,是“异军在突起”;《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载文称《红豆》改版为“变脸”,是“以大众文化类的内容来吸引读者和作者,且富有地方特色”;《新闻出版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羊城晚报》、人民网、今日作家网等权威媒体都对《红豆》改版给予关注和肯定。
据不完全统计,自改版以来到2008年,发表在《红豆》杂志的作品有220多篇(首)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诗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作品与争鸣》等转载,或编选入各种年选。2005年,在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由20多位学者、教授、小说评论家和职业小说家投票产生的“2004中国小说排行榜”的10部短篇中,《红豆》发表的作品就有3部上榜。
2006年,《红豆》杂志改为半月刊。上半月版为精品文学版,继续高举纯文学大旗;下半月版是时尚文学版,全力打造华语文学时尚新篇章。
2007年,下半月版改为科幻类文学作品,深受青年学生喜爱。
2008年,《红豆》杂志改为月刊。
2009年,《红豆》杂志以4期的版面推出青春长篇小说专号,设18万元重奖,以重磅“炸弹”轰出目前中国最有分量的青春长篇小说。
在短短数年间,《红豆》杂志在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尤其是本地文学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南宁,我美丽的家园”征文、广西高校文学大赛等活动,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为提升绿城文化形象,繁荣散文创作,《红豆》杂志自2006年9月1日起由丘晓兰担纲策划主办了三届“《红豆》全国精短散文创作大赛”,全国散文名家、新秀荟萃,参赛者遍布大江南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梳理这几十年的办刊历史,《红豆》可谓硕果累累:
197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彩云归》获当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1981年发表的电影剧本《西施》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浣纱女传说》,由上海电视台和马鞍山市话剧团联合摄制;
1982年发表的报告文学《水晶》被改编为电视剧,由广西电影制片厂电视部摄制;
1984年发表的报告文学《刘三姐与黄婉秋》获首届“广西铜鼓奖”,中篇小说《桂花楼的姑娘们》被改编为电影《怪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全国放映;
1989年获首届“广西优秀社科期刊”称号;
1991年荣获“广西期刊评比优秀刊物鼓励奖”;
2004年荣获“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
2005年荣获广西第五届“广西优秀社科期刊”、第五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园丁奖”;
2006年荣获第六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园丁奖”;
2008年荣获“广西优秀社会科期刊”称号……
时光流转到2012年,《红豆》的接力棒传到了与这本杂志携手走过十几度风雨的丘晓兰手上。这位被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描述为“办事雷厉风行,干净利索”的《红豆》新任负责人,对《红豆》的每一段历程都有清醒的认识。
虽然《红豆》的单期发行量曾突破100万册,虽然她所刊发的作品曾获全国奖和省部级奖,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和戏剧,大量被全国名报名刊转载,为繁荣文学创作、培养文学人才、宣传广西、宣传南宁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改革开放后二三十年的文学狂飙时代显然已经远去,市场经济环境和网络化社会生活方式,史无前例地分化掉文学杂志的读者。拥有辉煌历史业绩的《红豆》,在新的形势下何去何从,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的一届《红豆》团队,正走在奋进开拓的道路上。
三、展望美好的未来
植根绿城的《红豆》还需要呼吸更多新鲜空气。
从2014年1月起,《红豆》杂志社紧紧抓住南宁是中国走向东南亚的桥头堡、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和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地缘优势,与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合作,每月及时将新出炉的《红豆》杂志寄送至东盟十国华语写作圈(群)作家手中。与此同时,广西桂学研究会建立的东盟国家桂版图书书架工程也将《红豆》杂志纳入,在2014年6月之前与其他优秀桂籍图书一并送进东盟国家的图书馆。这意味着,被《红豆》这一平台承载的所有内容,比如“绿城玫瑰”女作家群,不仅面向全国读者,还将走出国门、走进东盟,在未来产生更大的影响。
2014年3月1日下午,两位经济、文化方面的专家在“绿城玫瑰”女作家群的邀请下,为作家们做了一堂生动活泼的讲座。讲座的幕后策划者和组织者,被女作家们戏称为“村长”的丘晓兰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南宁市大部分优秀女作家都在这里了。”
此话不假。如果要数起来,南宁市的优秀女作家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擅长散文的丘晓兰、黄珂、周复宏,擅长小说的辛夷坞、王勇英、四丫头、水纤纤、东薛冰、潘小楼、李明媚,擅长诗歌的陆辉艳、罗小凤、李冰,擅长报告文学的覃秋林、谭小萍、张冰辉……这些作家、诗人的作品,屡见国内各大文学、学术期刊,被许多出版社关注和购买,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应邀出席本次活动的南宁市文联党组书记陈晓红不无感慨地说,“绿城玫瑰”是南宁市优秀女作家群体的特定称谓,是南宁市文联在南宁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响应吕洁副市长在南宁市文联八届四次全委(扩大)会上“艺术家应加强合作、增强团结意识、突出集团优势、集团化作战”的号召与要求而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几年来,“绿城玫瑰”涌现出了一群如丘晓兰、辛夷坞、王勇英、四丫头等文学领军人物,创作了一大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文学精品,成绩颇丰,得到了市委、政府的高度肯定,确立了“绿城玫瑰”作家群文化品牌的广西区内文坛地位。如《致青春》作者辛夷坞、榕树下状元阁签约作家四丫头等,在国内文坛产生了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陈晓红继续说,提升南宁首位度,文艺界要充当急先锋。孤掌难鸣,独木不成林,先锋想要取得成绩必先固守阵地、保持队形。她借座谈的机会,对“绿城玫瑰”女作家群提出了希望,一是希望她们立足南宁、展示南宁、服务南宁、唱响南宁,二是希望她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写出特色、多出精品,三是希望她们团结合作、紧密交流、凝心聚力、打响品牌。
可见,“绿城玫瑰”女作家群是中国城市文学生态的一个独特景观。而这样一个群体之所以能够茁壮成长,除作家们的自觉勤奋创作之外,还少不了《红豆》杂志这个平台沃土的有力推送。这几年来,《红豆》一直不遗余力地刊登、推荐南宁女性作家的作品。比如从2014年3月开始《红豆》杂志社和南宁市图书馆联合主办的“铿锵玫瑰绽放‘绿城讲坛’”活动,就是一个展示作家魅力的舞台。“绿城玫瑰”女作家群从《红豆》出发,带着南国的风采,和众多男性作家一起,自信地走向广阔的文学天地。
目前,以《红豆》杂志为旗帜的南宁市文学事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批优秀作家相继涌现。如“绿城玫瑰”成员辛夷坞的小说《致青春》,被赵薇导演改编为电影取得巨大的票房;王勇英的儿童文学作品获得全国冰心图书奖、第25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二等奖;青年作家钟日胜的纪实文学《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获得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南宁市作家群体的创作成绩已被学者誉为引领广西文学创作的风气之先。
南国春早百花开,绿城《红豆》踏歌来。作为南宁市唯一的官方文学平台,《红豆》杂志社将以更加饱满的激情,继续保持、提升南宁市的文学首位度;以更加开阔的胸怀,乘风破浪,为办好高文化品位的文学期刊努力奋斗,为绿城南宁打造区域性的国际城市贡献力量!(人民网南宁4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