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纸媒转型:多元化与专业化中道前行(下篇)

2015-05-18 来源:人民网 张立伟

  本文“上篇”讨论了多元化发展及其收窄,非主营业务被挤出,愈发凸现主营业务的重要,这就把我们引向纸媒转型的另一面:专业化发展。

  三、专业深耕与风险

  专业化发展指集中资源于所擅长的主营业务。专业化深耕有以下三大功能:

  一是深挖纸质业务潜力。主要有压缩成本与寻求突破两面。前者是经验曲线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者和员工可以学习并积累更多的专业经验从而降低成本。后者是解决难题突破,尤其当纸媒陷入困境,管理者和员工要花很大精力解决疑难。持久执着才能对症下药,突破不是从石头中诞生,而是从扫除先前障碍中涌现出来。这些本是常识,但在一片纸媒“要死要死”的喧嚣中,常识也成为新思想了。全球报刊有病,是为“厌纸症”,认为纸讨厌,放弃最好,国内广为人知的说法是“死的是纸、活的是报”。认为纸质业务没有前途,把赌注全押在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耗费了报人无数的精力和金钱,而纸质业务却没有得到重点改善。数字化取得成功所需时间又远超预期,受挫后再把精力回到纸上,发现纸质业务已经极为疲态,转不动了。

  二是把内容卖给新媒体。办好纸媒,你才有本钱同他人交易。亚当·斯密论分工起源,那是善做弓箭者发现自己打猎,不如把弓箭同猎人交易。近10年,全球纸媒又做弓箭又打猎,从桌面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追了个遍,捉个撞树的兔子就乐不可支、介绍经验……你擅长做内容,为什么不交易呢?我多次论述,纸媒走出困境的着力点,是把新媒体开发为读者和广告商之外的第三大客户,做大三次售卖:纸媒收益=发行收入+广告收入+版权收入。少卖了读者和广告商,但多卖些给网媒。①

  话音未落,买卖成交。我评论纸媒讨伐“今日头条”,指责与起诉似乎是智慧的极限。突破的是《京华时报》,2014年10月,与今日头条签定合作协议。今日头条有权使用《京华时报》的内容,今日头条表示,“十分愿意为优质的内容生产者提供配套的利益分配方案,达成双方的共赢”;“今年以来已经累计投入千万级资金用于版权采购,同时已经和超过6000家媒体达成了各种形式的版权合作。”②——这可真是好消息!“内容为王”不容轻易否定,你越是专业化生产优质内容,越是可能卖高价——说“可能”,是目前卖价普遍不高,我主张结盟卖,还要辅之以其他措施。不过,现在无须扫兴,这事至少这说明,迷雾中光华射,纸媒可借三次售卖,尤其是做大第三次——版权收入而改善处境。

  三是专业实力选择多元机遇。报刊转型没有万能路径,本文“上篇”分析各种多元化机遇,那是对报刊“业”的“可能”机遇,而对“每家”报刊,“现实”机遇意味着,一有市场需求,二有满足这需求的实力。正是专业化的实力积累,决定选择或放弃哪些“可能”机遇。

  专业化这么好,深耕不就足够了。不!专业化有风险,而且是内外的大风险,外是环境依赖,内是路径锁定。

  环境依赖风险。专业化导致相互依赖,过分专业化就过分依赖。环境打喷嚏,你就得感冒,房地产市场低迷,广告就大滑坡。主要环境因素还包括:读者喜好的变化、广告商对纸媒的认知、政府管制的松紧、竞争对手的替代、信息技术的更新……每家报刊都能体会到这些因素对专业优势的挑战。

  路径锁定风险。假设出来个“超人”,把以上挑战完美应对,让纸媒绝对适应改变的环境。那又有来自内部的风险,先是路径依赖:过去选择决定现在可能的选择。依赖越久越紧密,从路径脱身就越困难,哪怕存在其他更有效路径,因为转换成本太高,也只好锁在原路径,这就成了路径锁定。它导致“低效率”,你用尽一切办法开发市场,但市场边界就是囚笼,你再也无法突破,常说的“玻璃天花板”“收益递减”就是这现象,成长停滞了,你成了爱斯基摩人。他们发明皮船、鱼叉、雪鞋、点鲸油的灯……来对付北冰洋,其努力近乎悲壮,但发展前途却化石般的凝固。

  正由于专业化的以上风险,才有多元化的必要:别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哪怕篮子被严密看护。多元化通过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来代替大风险从而减少风险。

  四、532转型空间

  纸媒转型,多元化和专业化均不可少,要在两者之间保持中庸之道。对这古老智慧,菲利普·科特勒等提供了操作工具。其认为企业要兼顾今天和明天:关注今天,要明确企业定位,优化现有经营活动……这就是专业化;关注明天,要对企业重新定位,采取与现有经营不同的大胆举措……这就是多元化。进而制定三重规划,放入不同项目。常态时期,可能分别放入50%、30%、20%。③

  50%的专业化项目。这是管理当前事务的,包括需要改进的核心业务,填补核心业务的空白等。严格说,纸媒进入的多元化项目,只要发展成独立业务,也要在自己的领域中迅速专业化,毕竟,现代社会的基础就是精密的专业化和复杂的分工,因而报刊集团的专业化项目,至少占到50%以上。不过,鉴于纸媒连年下滑,不少人认为纸质业务潜力已尽,就只论综合性日报,讨论“三个三”的改革空间:30分钟、30岁、3大块。

  ——30分钟、悦读中国!30分钟是读报时间。2007年,世界报业协会发布世界报业趋势年度报告,中国人读报时间全球第二:每天平均48分钟。但这垮得厉害,2014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报时间为15.50分钟。④且取两者的中间数,争取读报时间回到30分钟。

  30分钟还有旁证,那是1979年的法国,尚无网络冲击,新闻学家贝尔纳·瓦耶纳参照民意调查,“一般人们认为平均阅读时间约20分钟到半小时是比较合理的”,“报纸页数增加一倍或几乎是一倍时,阅读报刊的时间看来并没有成倍地增长。”“读者往往先看地区和地方新闻。这个习惯对于地方报纸是非常有利的”。⑤我曾论述日报采编新闻的特征是——本地新闻档案,那么,日报能否集体营销一个口号:30分钟,悦读XX!各级日报,XX可代入“中国”“上海”“成都”等。这是重塑国民阅读习惯,电商把“双11”打造成购物狂欢节,报纸为什么不做?我分析书、报、刊面临共同威胁,需要联合营销“阅读时间”。⑥合中又有分,书报刊还要各自营销自己的阅读时间,30分钟就属于报纸。

  再说“悦读”,让30分钟赏心悦目,报纸质量就有了衡量标准。按美国质量控制协会的定义:质量是产品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是吻合质量观——功能吻合需求;它反对和否定技术质量观——追求技术上尽善尽美。报纸质量就是满足30分钟的悦读需求。吻合质量有成本能承受的“上限”和满足顾客最低要求的“下限”。低于下限,质量不足;高于上限,版面太多、深度报道太多,报纸质量过剩。吻合质量的通俗表述是:顾客并不要求五元的凉菜里有凉拌鸡丝,但他要求莴笋要脆一点。你应该尽量保证莴笋的脆——在吻合范围内追求上限;而不是无事生非去增加凉拌鸡丝——这为压缩办报成本提供了新思路。

  ——三十而立,该订报了!多项研究表明,25~54岁的人最忙,尤其是全天工作、已婚又为人父母者,对他们,使用媒体的所有成本中,时间是最昂贵的成本。我论述报纸是“最省时间的媒体”,报纸要多宣传“时间管理”:控制生活即控制时间,控制时间即控制事件,控制事件最容易的——就是选择媒体。三十而立,忙得不可开交,特别要警惕“时间强盗”。他/她愈吝惜时间,愈可能考虑报纸。

  30岁订报有更多证据。日本放送协会(NHK)每年的“国民生活时间调查”,只看1985~2005年。受网络冲击前,1985年20岁男性读报少,到1995年30岁时,读报率回升;更可喜,女性30岁前就明显回升。受网络冲击的2005年,低龄读者更少,但30岁回升更强劲,尤其女性,25岁左右就迅速回升。⑦我们老喜欢盯美国,那就听《时代》周刊编辑威廉·亨利说:“过去20几年里,各家报纸处心积虑地设法吸引年轻的读者,可情况却每况愈下。赶时髦、扩充版面、雇用青少年记者等手段收效甚微。有些大报社什么都试过了,仍然无济于事。”连《纽约时报》办“时尚”版、《波士顿环球报》多报道摇滚乐,都作用不大。⑧——这话说在1994年,报纸受电视冲击,搞了20多年都没拉回年轻读者;现在网络、手机对年轻人诱惑更大,报纸就别想读者年轻了。唯一让报纸欣慰的是:年轻人不会年轻很久……你看、或者不看,报纸就在那里,不悲、不喜……只轻轻说一句:30岁了,该订报了!——“我厌倦了小人物的生活,于是开始读《华尔街日报》!”——这是该报极成功的促销广告。

  报纸多年重视培养年轻读者,基于一个理论假设:人格基本结构——年轻形成读报习惯,成年后改变率较低。其实,还有一个更加强有力、反复被证明的理论假设:生命周期效应——不同年龄做不同的事,年轻时交换球鞋牌子,年老时交换医生姓名……30岁呢?订报呀!说件轶事,迈克尔·戴尔——戴尔电脑公司的创始人,16岁到报社打工。他很快发现,靠报社给的电话簿催人订报毫无效率,顾客反馈使他确信,最佳目标群体是新婚者和刚买房子的人。他获得了申请结婚和贷款者名单,寄去个性化的信,订单如雪片般飞来……⑨如果把30岁作为目标读者,报纸的采编、发行要作一系列改革。上述日本调查还令人兴奋,30岁读报率上升后,要到65岁才有明显下降。那么,报纸拉回30岁的读者,就要惜福,珍惜到患得患失,用心经营不让其流走——报纸就是30~65岁的读物。

  ——三大块、兼攻守。报纸三大块:新闻、评论、专副刊。改革开放之初,伴随新闻改革;21世纪以来,又有时评复兴;专副刊是剩下的改革沃土。

  我曾举出美国报纸常见的52个专刊主题:婚礼、地方史、关系、伦理、音乐、家庭、夜生活、犯罪与安全、爱好、园艺、交通与通勤、视觉艺术、志愿者、技术、气候、舞蹈、钓鱼、科学、军事、死亡及将死、毕业生等。中国报纸可没有那样丰富的专刊,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视专刊为“钱包”,取偏重行业和公司的产经视角,主要用来盈利。那么,就现有赚钱专刊改革限制太大,要从改版入手,增加一些有读者缘的专副刊。是为了读者,不是钱钱钱、命相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老友将芜……不幸被当作“钱包”长期过度开发的专刊,究竟徘徊了软文了苍白了难看了多少年?!

  重提中国报人的经验之谈:新闻攻、副刊守。现在靠新闻攻远不如以前,有大新闻或突发新闻受众更习惯去新媒体,那里有实时、聚合、投票、吐槽、音视频……有网上对照,报纸新闻“攻”的力度已削弱,因而要更重视“守”——专副刊一起来守。读者来了就不想走,上邪!我欲与君相知……专副刊的重要性已说得多:原创、特色、耐读、品牌、差异化、文化积淀、作者队伍等,它们都是“守”也即“留住读者”的重要因素。

  30%的多元化项目。抓住机遇进入核心业务相邻的多元化领域。本文“上篇”分析多元化的3种类型:同心、水平、不相关,现在要问:哪种成功率最高?

  先看工商业领域。小罗伯特?沃特曼等研究了美国500家企业,结论简单明了:“凡是向多种领域扩展其业务……却又紧靠它们自己的老本行的企业,表现总比别家好。”“最不成功的企业,照例就是那种向各方面都插上一脚,经营五花八门的行业……尤其是通过购买,把别家企业兼并过来的公司,总是走向败落的。”⑩那么,单论成功概率:同心多元化>水平多元化>不相关多元化。

  然而,传媒人多认得几个字,或许能颠覆工商通则?我们且仔细观察多元扩张进程,它必不可少要转移五种生产要素——1、人力资源;2、资本资源;3、知识资源;4、基础设施;5、品牌资源。

  让媒体人得意洋洋的第5种:品牌资源,其实作用最小。公众不会因为认同母报,就专买你的子报,这是同心多元化。不相关多元化更不可靠,公众不会因你是某报办的电商公司就喜欢你的腊肉,腊肉臭了还要来报社拉横幅,把老品牌也薰得味道不好!而生产要素的第1、2种:人力和资本,对任何多元化都重要,没有人和钱根本无法进入新领域。那么,这3种生产要素,对几种多元化作用都近似。

  大有区别在其余两种——知识资源和基础设施。

  ——不相关多元化,隔行如隔山,以上两种生产要素在不相关行业完全无用。办报的知识或设施,在房地产或电子商务怎么用?新业务一旦进入市场,英雄不问出身,它要靠另一行业的知识与基础设施去竞争,兴衰成败要遵循该行业的市场法则——刘项原来不读书!

  ——水平多元化,它是沿顾客需求延伸的新业务,如舆情业务。基础设施基本无用,哪怕最初借用某些通用设备,很快也得建立专用于舆情分析的基础设施。知识资源部分有用,因为沿顾客延伸,对顾客的了解有利于开展新业务。

  ——同心多元化,它是沿熟悉技能延伸的新业务,如新办报刊。基础设施部分有用,如利用先前闲置的设施,更是摊薄成本的规模经济。知识资源极为有用,你就是靠熟悉的办报和经营知识去开辟新天地。

  这样一解剖,同心多元化容易成功的原因就清楚了,一句话,它借助原有优势最多。2014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整版广告:“人民日报——打造新型媒体集团”,列出共43个“人民日报社品牌展示”。最多的是同心多元化,即子报子刊,如《环球时报》《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健康时报》《新闻战线》《人民论坛》等;其次是水平多元化,如人民网、人民数字、能源网等;我使劲找不相关多元化,眼拙,一个也没瞧见!

  同心多元化还有个大好处,在专业技能上反哺母媒体。子报子刊借用原知识资源,但决不是“照搬”,它要创造自己的知识资源。想想党报办都市报吧,都市报有对市民读者和广告商的知识,有策划新闻和经营活动的知识……这些都与当时的党报不同。新创的知识资源内化于都市报员工,或通过工作交流,如经验总结、集团竞聘与调动;或休闲交际,下班后喝一杯……又反馈回党报。以至当时有“党报性质、都市报风格”的提法,这以前还有“党报性质、晚报风格”的提法,用词或许不准确,但可见晚报、都市报的知识资源确实反哺了党报。有这个反哺,不光母报,整个媒体集团的专业技能,都成为源源不断的新鲜活水,从而避免路径依赖进而路径锁定。

  20%的探索性项目。包括多元化与专业化,都有前沿和日常探索两类。

  ——前沿探索。其成败极不确定,而媒体也有“风险厌恶”,即不喜欢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对坏事的厌恶大于对可比好事的喜欢,失去1000元的痛苦大于得到1000元的欢乐。那么,单靠媒体,前沿探索的动力就不足。而政府从国家利益、全球传播格局考虑,不能让中国报刊输在探索前沿,就要督促媒体探索,包括大胆试错。必要条件是分摊风险。一是政府专项投入,尤其在事关社会效益、舆论导向、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等核心领域加大投入。二是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给市场主体更大的决策权,实施负面清单措施,法无禁止皆可为。有政府、社会资本和报刊的共同投入,鼓励探索、原谅不当、表彰先进,才有望在解决纸媒转型这个世界难题的前沿,探索出中国特色之路。

  ——日常探索。前沿探索是实力强大的新型媒体集团有政府、社会资本作后盾的大投入,日常探索不同,不管钱多钱少,每家报刊都有两方面的事可做。一是运用IT技术。这不是瞄前沿,而是盯成熟,关键是“用”,把成熟技术为我所用。我已一、二论《进军新媒 赢得纸媒优势》,共8条。短暂优势5条:弥补纸媒弱项;满足特定受众;付费请我参加;付费让我退出;留一手不结盟。持续优势3条:无法学:资源垄断性;学不全:时效混杂性;难替代:O2O超级竞争。真正的优势不是那项技术,而是你的使用方法。⑾

  二是创造性模仿。这是营销学家西奥多·莱维特提出的,后来者所做是“模仿”,但又带有“创造性”。他还提倡“咬第二口苹果”策略,第一口风险太大,你只须密切关注先行者,看他如何咬第一口。他咬个烂苹果,你没有损失;好苹果,你赶快模仿,在对手少利润高时,迅速去咬第二大口、第三大口,千万不要等到第十个才下口,那只能咬到很小的一口。⑿这尤其适合纸媒,因为报刊有地域或行业壁垒,咬第一口者不可能抢走全部市场。2004年《中国妇女报》办了国内第一家手机报,其他报纸跟着办照样赚。模仿加创造,最后的成果或者不同、或者还超过领先者。

  把纸媒转型放入50、30、20的转型空间,既避免寻找唯一万能的转型之路,如咬定数字化千秋万载一统江湖,那是“一根筋转型”;又避免无方向四处跑,乱拜满天神佛,卖个凉皮也叫转型,那是“痉挛式转型”。不要一根筋也不要痉挛,每家报刊,保持方向感:转型即转变形态升级换代也,寻找适合自己的转型之路。而方向感的核心,是多元化与专业化的中庸之道。庞朴先生认为中庸最简洁的定义就是“用中”,庸即用,但这“中”不能固定或预设,要兼顾对立双方灵活取中。并揭示中庸有四种思维方式,借花献佛转赠媒体人:⒀

  第一式:A而B,立足于专业化而多元化扩张;

  第二式:A而不A’,避免过分专业化而路径锁定;

  第三式:亦A亦B,要有专业化与多元化的532项目;

  第四式:不A不B,过分专业化(死守一张报纸)与过分多元化(经营五花八门的公司)一样危险,超出AB循中道转型才是纸媒发展的康庄大道——花越来越多姿,路越来越阳光!纸媒不仅目前有生存机会,还有强劲而长青的未来。(原载《新闻战线》2015年第4期)

  注 释:

  ①张立伟:《认识媒介能力 开发报纸生机》,《新闻记者》2014年10期,拙文中提到报纸是“本地新闻档案”、“最省时间的媒体”、美国专刊、“厌纸症”等,均于此文中论述,不再加注。

  ②《〈京华时报〉与“今日头条”合作》,《京华时报》2014-10-31。

  ③菲利普·科特勒、约翰·卡斯林:《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第196~199页,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拙文对原意有改变。

  ④王燕:《世界报业年度报告出炉 我国人均读报时间第二》,《法制晚报》2007-06-04;《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199IT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http://www.199it.com/archives/224296.html

  ⑤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第263、264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⑥张立伟:《建强联盟 保卫纸媒》,《新闻与写作》2014年4期。

  ⑦桥元良明:《传媒学》,第54~55页,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⑧威廉·亨利:《为精英主义辩护》,第175页,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⑨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百年》,第204页,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⑩小罗伯特·沃特曼等:《成功之路》,第350、351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⑾张立伟:《进军新媒体 赢得纸媒优势》《竞争优势的劣化与持续化——二论进军新媒体 赢得纸媒优势》,《中国记者》2014年12期、2015年1期。

  ⑿西奥多?莱维特:《营销想象力》,第218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⒀庞朴:《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第270、27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