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几年前采访一位期刊界“大佬”,谈及期刊界当下普遍显现的不景气形势时,他曾感慨道:你们这一代人无法想象当年期刊界是怎样的火爆,那时候一本《大众电影》可以风靡全国,甚至出现排队购买的盛况。
那是《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第一次如此直观、形象地了解《大众电影》这本杂志在期刊界的地位。
2014年新年伊始,已经走过64年风雨历程的《大众电影》宣布改版,并将在4月开始进驻万达影院。毫无疑问,与时下电影圈里最“土豪”的万达集团携手,无疑成为《大众电影》此番改版中最受关注的焦点。可以用改头换面来形容的《大众电影》,这次改版以来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期刊遭遇发展困顿的今天,这棵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树”,在新鲜资本的支持下又能否在新的春天再次焕发奇迹?
曾经单期最高期发行量达940多万份的《大众电影》转型为
●页码增加一倍,办刊思路基本上按照年轻读者的审美取向重新定义。
●进入院线就意味着,单凭院线这一个渠道的发行量,就可媲美某些竞刊全部的发行量。
●围绕全新改版的杂志,网站、视频节目、电影培训营、艺术沙龙、高峰论坛、数据分析与营销等陆续推出。
不是小众是大众
受众倾向主流观影人群
改版后,《大众电影》的发行量再次登上同类电影期刊的发行榜首的“宝座”,较改版前有大幅增长,而这个变化距离它回到读者视线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很多人发现,改版后的《大众电影》不仅在内容上、形式上更加时尚和美观,更加符合当今大众的阅读习惯,新开发的多媒体阅读渠道也吹响了这个曾经历发展阵痛的杂志新一轮起航的号角。
就在人们关注“变身”后的《大众电影》是否能够风光依旧时,也有一种声音悄然而至:未来的《大众电影》其功能也将不再是专门针对大众的电影杂志。对此,北京万达电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大众电影杂志社副社长廖敏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改版后的《大众电影》在受众定位上锁定当今社会的主流观影人群,与市场上其他同类电影杂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大众电影》或许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面向社会大众的期刊。“尽管杂志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概念,是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对某一事物的分享,但对于这个曾经在历史上创下单期最高期发行量达940多万份的老牌期刊来说,面向大众是《大众电影》的基本方向。”
自1995年就与《大众电影》结缘的大众电影杂志社社长翟建农,对于这本杂志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感情与不一样的理解。在他看来,曾经人们看电影是为了学文化、学知识,而现在更多的人是将看电影定义为一种生活和娱乐的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从1月起至今,新改版的《大众电影》杂志封面以葛优打头阵,此后为倪妮、陈思诚、莱昂纳多、赵薇,还出现了最近人气火爆的“影帝”廖凡以及徐峥等面孔。这些当下备受社会瞩目的电影人似乎在证明一种方向:《大众电影》在向更多的人靠近。
“与其他有着更为明显的类别化的电影杂志相比,《大众电影》在具体的语言风格、审美观念以及选择门槛上要相对宽泛,更符合大众的欣赏和阅读口味。”廖敏说道。
不是抛弃是传承
精神内核依旧要延续
熟悉《大众电影》的读者都会发现,改版后的《大众电影》可谓焕然一新。
“现在的杂志在版式上、用纸上有所变化,页码增加了一倍,整个办刊思路也发生了改变,基本上是按照年轻读者的审美取向重新定义。”翟建农表示,这是《大众电影》杂志在改版前一直在犹豫的,也是迟迟不敢动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杂志有着深厚感情的老读者与当下占相当比例的年轻观众的喜好、审美观念有所区别,甚至完全不同。
这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大众电影》重新走上复兴之路必须要经历的选择。在翟建农看来,所谓市场化,缩小到最小的概念就是刊物的可看性,再具体点就是现在的读者喜欢的形式和内容。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对杂志原有老读者的放弃?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甚至可以说见证了一个国家发展历程的老牌期刊《大众电影》来说,这些改变是否会动摇它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廖敏给出的答案是:杂志改变的是形式,是外延的东西。在所有改变背后不变的,将是对杂志精神内核的传承。她举例说,每当提及品牌,大家更多地是想到光鲜亮丽,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点,但凡品牌都有一个核心的要素——时间。
“好的品牌都是经过时间磨砺沉淀下来的,《大众电影》同样如此。因此,对于一本走过64年历程,见证了我国电影发展史的杂志,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将是以杂志的品牌为核心做长远打算。”
在过去的岁月里,《大众电影》见证了新中国电影从百废待兴到百花齐放。上世纪90年代之前,《大众电影》风格大胆、开放,曾一度引领时代潮流方向,当时的影视明星都以能够登上《大众电影》的封面为荣。
“用电影点亮生活”是《大众电影》改版后所倡导和宣扬的理念。在廖敏看来,要传承的是杂志的品牌和气质,是它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最核心的精神内涵。
对于多年与杂志风雨与共的老读者,翟建农表示,杂志将会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于他们通过电话、来信推荐的心目中的一些电影人等选题,今后也会在刊物上陆续体现。现在也实行了一些对于老读者订刊优惠政策,比如杂志零售15元/本,老读者定价不变,还是按照原来的6.9元/本。
廖敏也提到,杂志社可能会考虑通过增刊、别册来满足老一代读者的需求。
不是读者是用户
核心从传播转向互动
“现在《大众电影》的数字化方面,有常规的iPad电子杂志,微博、微信也都是标配。在第二季度,电子杂志会陆续面世,在移动终端开发的端口也将在第三季度陆续与大家见面。”
作为时尚传媒集团曾经的全媒体总编辑,廖敏如今对于《大众电影》的全媒体发展和运营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布局。在她看来,所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绝不是传播介质是纸还是屏的区别。“如果真有新旧媒体之分,那肯定是它在经营模式、用户关系构建等方面确实是有很多相对比较新的东西。相较于之前单一的媒体传播,今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读者,都将成为杂志的用户,《大众电影》将更加注重与用户的互动和关系构建。”
也正是因为如此,与万达牵手之后的《大众电影》同样有着无限可能,而这种可能,由于万达的强势,似乎比别人来得更快更迅猛。
“《大众电影》由中国文联主管、中国影协主办,电影文化资源十分雄厚;而万达集团在电影产业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万达院线已成为行业龙头。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大众电影》未来的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谈及与万达的合作,翟建农心里有谱。
在廖敏看来,万达与《大众电影》的合作是一种资源的互补。“最简单地来说,《大众电影》即将进入院线,这就意味着,单凭院线这一个渠道的发行量,就相当于某些竞刊全部的发行量。”廖敏直言,在前期对媒体端的产品完成布局之后,《大众电影》就将会深入做数据产品,而万达院线上千万的会员将是非常优厚的样本。
对于未来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玩法,廖敏表示,“我们还有很多大胆的设想,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会满足线上线下的简单沟通,希望媒体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中介,用新的玩法把用户、媒体、品牌三方构建到一个良性的关系中。比如,围绕全新改版的杂志,网站、视频节目、电影培训营、艺术沙龙、高峰论坛、数据分析与营销等陆续推出。总之,电影将成为一个内核,延展出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东西来,最后就是持续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