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琳 通讯员 戴海栋 朱小雨
近日,西泠印社社委会邀请29位来自高校、博物馆、名家纪念馆、出版传媒和拍卖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杭座谈,共同探讨西泠印社学术期刊《西泠艺丛》的发展之路。
2015年新创刊的《西泠艺丛》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33-1393/J,每月发行,至今已出版4期。作为西泠印社唯一的学术刊物,它积累了10余年丰富的办刊经验,代表着西泠印社的学术研究水平,以鲜明的专业学术性作为立刊之本,在金石书画界保持西泠印社学术研究一贯的权威性、导向性、开创性和独特性。
新创刊的《西泠艺丛》,不再仅限于为西泠印社社员服务,更增添了为全社会服务的新的历史使命。本次研讨座谈会是《西泠艺丛》与优秀资源强强联手、合作开辟研究专题办刊之路的探索,展现了《西泠艺丛》开门办刊的崭新姿态。
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西泠艺丛》主编陈振濂在座谈会上指出,要提升《西泠艺丛》的学术收藏价值,充分发挥其学术交流作用,就必须与高校、博物馆、名家馆等机构强强联合,激活这些机构的学术助推力。为此,《西泠艺丛》还将尝试推出联办专辑和举办一些公益性讲座,以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和良性互动。
部分与会嘉宾发言
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刊物的稿源非常重要。宣传不是最关键的,质量才是重中之重。《西泠艺丛》每期从国学、史学大家中选取代表性人物,制作专栏,这样有利于塑造刊物特色,稿源质量也有保障。
许洪流(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
《西泠艺丛》要有新观点、新材料。同时,我建议合办学术专题和博物馆展览结合,提前把深度做出来,在展览开幕的时候同步发行。
林如(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我认为在板块设置上应该有这几样内容:第一,每期开设研究专题,研究人物、社史、收藏史等;第二,刊登书画、篆刻等藏品鉴赏信息;第三,刊登一些包括学术、社务活动在内的艺术活动讯息。
陆镜清(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西泠艺丛》应该定位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层面,从国家博物馆的藏品走出去,关注一些民间藏家的精品,从民间吸取资源,通过与机构的合作,在和市场融合的过程中来传播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