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媒介融合背景下BBC的立体化新闻报道平台构建

2015-05-13 来源:今传媒 朱可迪

  摘 要:在媒介融合的高潮中,新闻内容的生产机制和传播机制已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闻报道的实践过程中,怎样打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独立运行的状态,运用互联网思维,从内容生产到终端接收与反馈都形成信息整合的深度融合报道,维持和保护新闻的价值体系成为当今新闻传播急需应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借鉴和对比英国BBC改革的成熟路径,研究它如何在新浪潮中构建多媒体平台,并基于多媒体平台进行新闻报道实践,实现新闻报道的立体化传播和对媒介市场的全方位占领,保持媒体的的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媒介融合;多媒体平台;BBC;新闻报道

  一、“建设数字英国”

  2012年刚刚走过90周年的BBC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全球媒体市场中最重要的代表媒体之一,BBC于2006年确定了打造“数字英国”的战略,开始走上数字化生存的探索之旅。然而就在BBC一系列措施如火如荼的实施的同时,争论也在不断出现。一方面,为英国人民最引以自豪的国家媒体,人们相信它应该跟着时代的步伐,继续做新兴市场的领头羊;另一方面,一些业界人士又提出了强烈的质疑,认为BBC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依靠政府的保障,自然而然的去“殖民”新兴的媒体平台和市场。英国学者Jowell[1]将其中的矛盾概括为积极的增长与强权化的“殖民”之间的矛盾,即如何使用有限的资金在过度的商业竞争中持续的为公众提供优良的信息服务?多媒体平台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收视习惯,传统媒体向多媒体平台的扩张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实践与操作层面的改变,如何利用多媒体平台培养更多更广的收视群体?

  对于一向以媒介公信力著称的BBC来说,2012年的几起突发新闻一下子将其自身置于舆论场中心,这个最老牌的广播电视机构面临了史上最严重的丑闻危机。BBC已故前主播吉米·萨维尔的性丑闻事件,以及BBC旗舰时事栏目《新闻之夜》(Newsnight)报道失实的影响,让BBC一夜之间仿佛失去了英国公众及全球媒体的信任。BBC的这场自身危机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可以从多方面来解释。正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首席记者王菊芳总结到[2],对于这场危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它暴露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广播电视机构的BBC自身存在的管理问题,更凸显了在新媒体环境下BBC的广大员工因为变革所承受的痛苦;另一方面,它又向外界显示了虽然BBC犯了大错,但BBC新闻的根基并没有动摇。事实上,BBC世界新闻频道主管安德鲁·罗伊在接受王菊芳的采访时坦诚到,在全球范围内,BBC视CNN、半岛电视台等为主要的竞争对手,虽然人们认为CNN在突发新闻中的报道比BBC优秀,但罗伊强调“根据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我们的突发性新闻要比CNN快”。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多媒体世界中,BBC是如何保住自己的领先地位并进一步扩展起影响力的呢?

  二、构建多媒体平台体系

  (一)三大新闻平台为基石

  作为多媒体融合改革中的翘楚,BBC也是经过了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之间的艰难选择。BBC的高层一直强调如何在新的环境下突破传统的“广播电视机构”的定位。2006年,BBC时任总裁马克·汤普森提出了“马提尼媒体”的概念,其核心意思是:在一个数字世界中,BBC要超越传统的“广播电视机构”的定位,使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可上网的设备来消费BBC的内容。与“马提尼媒体”媒体概念相对应的,汤普森还提出了“360度”概念,强调BBC的人员无论在内容策划还是在节目制作中,都要同时考虑广播、电视和网站各个平台的需求,以及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的需要。2010年,BBC在其出台未来战略文件《质量优先》中,明确提出了“做更少的事情,但做的更好”(Doing few things better),并确定了优先发展的五大内容领域,其中具于首位的便是“向世界提供最好的新闻”。

  为此,BBC一方面改革了传统三大新闻平台:广播、电视、网站的编辑体系,实现更优质有效的内部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在新媒体平台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英国学者James Bennett[3]将“remediation”引入对BBC媒介融合实践中,意指技术革新“重塑”媒介生态。在对BBC近年来的多媒体平台建设和媒介融合实践中,他研究了BBC如何通过不同节目策略来重建传统的公共服务体系,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吸引更多的分散受众,提升自身品牌价值。

  在国内,通过《质询时间》(Question Time)、《全景》(Panarama)和高端访谈节目《谈话》、HARDtalk等旗舰新闻与时事栏目继续占领在英国国内的绝对优势;国际范围内,BBC世界新闻频道强调“提问永不停止”(Never Stop Question)的口号,以突出其严肃的调查性新闻风格,并不断根据媒介环境和受众的观点进行节目策划,调整编排策略。该频道互动性栏目《世界听你说》(World Have Your Say)的内容和话题几乎完全由受众来主导。这种与受众的互动方式,在BBC世界新闻频道的报道中已极为常见。

  BBC网站BBC Online开通于1994年,直到1997年12月才正式对外发布。因为BBC网站资金模式的不同,分为面向英国国内的网站和面向国际的网站。2011年1月,BBC出台了网站业务重组战略,特别突出了对于新闻来说,BBC网站的重点是实时新闻报道,尤其是BBC国内外记者丰富的音频及视频报道。对于突发新闻报道,BBC在新闻网站的首页特别设有这样一个导航项:听你说(Have Your Say),它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来鼓励用户的参与:你的参与,对我们的新闻非常重要。无论是突发性新闻,还是特写性报道,你的参与,会让它与众不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受众已经不再只是新闻的接受者,而逐渐变成制作者和散播者”,BBC 中文总监李文说[4]。受众提供的内容已经越来越成为 BBC 新闻制作的重要一环。2005 年伦敦地铁爆炸事件,BBC 收到了受众提供的 1000 张图片、4000 条短信、2 万个邮件和 20 个录像,对此他强调到:“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我们的确要依赖受众。”

  (二)向社交媒体突进

  从BBC Online再到打造iPlayer内容同步平台,BBC news 移动客户端,BBC在多方面尝试打开用户互动的渠道。在 BBC 的新闻报道中,社交媒体是非常重要的消息来源之一。近年来,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新闻直播中,BBC 的记者会通过@BBCBreaking的推特账号来随时更新消息,受众也可以通过 BBC网站、各种社交媒体或者电话来参与直播。截止到2015年3月25日,@BBCBreaking 2014的推特账号已经推送了超过239,000条突发新闻时事更新,吸引了超过142,000,000的粉丝关注。就在本周,BBC正式推出BBCTaster平台,他们将在数据新闻、自动化操作和协同生产上大施拳脚。

  (三)建立超级编辑部门

  2007年,BBC开始将电台、电视和网络三大部门重新组合,在位于伦敦西部的电视中心大楼内创建了一个超级媒体编辑部,其中包括多媒体新闻编辑部(multimedia newsroom)和多媒体节目部。BBC全球新闻部负责人兼BBC国际电台台长彼特·霍洛克斯[2]强调到,BBC新闻团队的搬迁及充足,不仅仅是办公地点的搬迁,而且是BBC新闻资源的真正融合。

  在新闻资源方面,过去,BBC所有的频道和媒体平台常常各自为战,造成大量的内部消耗与重复制作。编辑部重组之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例如,原BBC1台的几档王牌新闻播报节目《一点新闻》《六点新闻》及《十点新闻》和24小时新闻频道共享一个制作班底,新闻素材能够在当天不断被循环利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提高了制作效率。在团队建设方面,打造了一支真正的“多媒体”“多语言”的报道队伍。在BBC对“阿拉伯之春”的报道中,BBC国际电台阿拉伯语部的记者也开始频繁出境在BBC世界新闻频道中,并为BBC面向国内的新闻窗口做报道。

  三、不断更新的编辑指南

  (一)新闻报道中的核心价值观

  1.确保消息的准确性比抢时效更重要

  在新闻报道速度的较量中,各大媒体鼓足全力希望成为这场无硝烟战争的首发,新闻史上CNN、半岛电视台、凤凰频道等媒体都曾因“首发”、“独家”而成就一家之名。与此同时特别对于突发新闻来说,准确性成为最大的考验,世界上不少媒体就曾经因为抢时效而闹出笑话。对于BBC来说,时效性固然重要,但摆在时效性之前的是更为重要的准确性。早在2003年,BBC在回应竞争对手关于批评其慢速的报道中这样说道:“我们不会为了追求实效而牺牲我们在准确性上的标准;同样,我们也不会放弃追求最快和最准确的决心。这意味着,在突发新闻的报道上,我们有时有着更高的门槛,有比我们竞争对手更严格的核实程序”[5]。BBC的《编辑指南》中明确规定,BBC应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成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应该获取“第一手”的消息。对于“第一手”的消息,也要求记者编辑对所有相关采访、资料进行真实和准确性的多方交叉核实(cross check)。

  在上个月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中,NBC错误地报道了一个嫌疑犯被杀,并且另外两个已经被警方控制的新闻。据howmanyshares.com统计,针对这个袭击,BBC的live blog发布了超过17500个推特和6000个Facebook的帖子来进行信息更新和追踪。

  2.不偏不倚原则

  BBC国际新闻部语言组总监利利亚纳·兰多尔曾经这样强调过,包括她在内的BBC员工都相信,BBC之所以获得英国和世界各地大约2.3亿读者、听众、观众以及用户信任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BBC通过多年的努力显示出它坚持也能够做到比其它新闻媒体机构更加的客观公正,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困难环境中,它依然能够坚持做到在分析、阐述和提供新闻时经最大努力保持客观公正性。BBC的名誉靠从低层员工到高级编辑等每个人的努力来维护,这也是为什么BBC的员工不要公开表达自己个人政治观点的最简单理由。

  为什么BBC的“无倾向性”和“不偏不倚”原则这么重要呢?我们已经解释过BBC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电视执照费。不像Channel 4和ITV等来源于商业广告,BBC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它的使命就是向公众提供教育和娱乐,“无倾向性”是《皇家宪章》对BBC进行新闻报道时所规定的法律要求。然而,绝对的“无倾向性”可能吗?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对此,BBC更加详细的规定了一些准则,如:对新闻时政报道,BBC必须提供全面的、具有权威性的、中立的报道,要反映各种不同的意见。BBC的记者、主持人等代表BBC的形象与声音,所以,对于新闻时事,他们虽能给予专业性的分析,但不应该发表个人意见,特别是对于一些争议性的话题,不应该因他们的偏见而影响报道。但BBC又要保持自己的编辑的独立和自由,并要在有充足理由的情况下对节目内容进行控制。BBC也能着重报道某个事件某个问题某种观点,但在这样的报道中,对于反对方的观点不能歪曲,反对方保留进行回答的权利。另外,在引用其他机构的学者或记者的评论或报道时,也要注意他们的倾向性,并要向观众们说清楚资料的来源。

  “无倾向性”是一个过程,它并不意味着凡事都站在中间。在当今的数码时代,媒体蓝图更加复杂多变,舆论不再只有简单的左右是非相互对立,如何保持“无倾向性”面对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从信息源的获取到信息渠道的拓展传播,记者如何在速度与质量的较量中找到平衡点?

  (二)社交媒体中身份管理

  BBC对正式一线记者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十八般武艺”都会。不仅要会使用各种新闻设备,还要对各类新闻的特点了然于心。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记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在他们在平台上的任何言论和活动都有可能如蝴蝶效应一般被无限放大。BBC国际新闻部语言组总监利亚纳·兰多尔解释过BBC记者在使用社交媒体时所需要注意的要求与规定,以下部分引自她在BBC新闻学院上传的视频中的一段讲话[7]。

  首先对于个人与专业身份的区别,她对记者在使用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要求是“理智”两个字。要清楚意识到作为BBC的记者,在登录到公共的社交网站上时所承担着的各种责任。这些网站的跟随者,有些是受到限制的,有些没有。在社交平台上,记者可以表达各种个人爱好,游泳读书等都可以谈,有什么个人目标也可以分享,但绝对不允许表达自己对政治问题的意见。亚纳强调了一条明确的分界线,一边是记者的私人爱好,可以畅所欲言,而另一边则关于记者的职业生活,它严格的受到作为BBC记者所应该承担的责任的限制。

  如何在将这些管理规则应用到突发新闻的报道中呢?亚纳举例了近年来阿拉伯世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等地的巨变,社交媒体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以供BBC记者获得消息进而进行综合分析。重要的一点在于,对于在社交平台上获得的各种消息绝对不会被立即公布,要通过严格的汇总和分析系统来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之后才能相信有关信息并将其公布。特别是在那些封锁信息的国家,社交媒体提供了在其他渠道封闭的情况下获得新闻的重要来源。

  到2013年,在内容生产方面,BBC确定了以大编辑部为核心的方针,整合与重组新闻信息的采集与发布;在传播渠道方面,采取改革BBC官方网站,设计自己的搜索引擎,打造iPlayer内容同步平台等措施;技术层面,采取打造信息共享平台满足BBC员工工作调度等措施……在探索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实践方面,BBC一直走在前沿。根据Ofcom 2013年5月发布的报告,2012年英国公众获取国内外新闻信息的渠道72%来源于电视,8%来源于报纸,7%来源于广播,只有7%来源于网络;观众最相信的能够进行公正无偏见报道的媒体,BBC依然以57%的支持率成为公信力最高的媒体。2014年3月6日,BBC发布声明,将于2015年关闭BBC3电视频道,将BBC3频道资源重新整合使之成为基于iPlayer平台的互联网频道。这一举措不只为了减少成本,更是在互联网时代为吸引16岁至24岁的年轻受众的应对措施。经过挣扎与涅槃,BBC在数字时代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进行媒介融合,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包容互动的大格局。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Niki Strange.Multiplatforming Public Service, The BBC’s “Bundled Project”,142-152.

  [2] 王菊芳. BBC之道——BBC的价值观与全球化战略[M].北京:三联书店,2013.

  [3] James Bennett: Interfacing the Nation: Remediating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the Digital Television Age, Converg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 2008.6.

  [4] 李文.8000人的新闻8000人的新闻舰队:BBC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转型[J].媒介杂志,2014(8).

  [5] The Variety.2003, Feb20 “Debra Johnson: BBC :Accuracy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