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超越与颠覆:网络新闻“进化论”

2015-05-1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本报记者 范燕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小米公司内容投资与运营副总裁、新浪网前总编辑陈彤,一点资讯副总裁兼总编辑、搜狐前总编辑吴晨光是3位不同年代、不同年龄段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从业者。

  有意思的是,他们借两本书实现了“接力”:10年前,时任新浪总编辑的陈彤与同事出版了《新浪之道》一书,分享门户新闻频道的运营经验,由高钢为此书作序;10年后,吴晨光主编的《超越门户》一书,介绍搜狐在新媒体操作方面的实践,是由陈彤来作序。

  再加上一直关注并研究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她当年的博士论文就是《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4位嘉宾对于网络新闻发生的山崩地裂的变化,颇有感触。

  5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举办的“中国互联网新闻·十年”论坛上,因着一个共同的“10年”缘分,4位嘉宾围绕“超越门户”“媒体存在价值”“内容产品运营”“个性化新闻服务”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门户理念 不断被刷新

  从最初的门户网站到今天的各种资讯APP,10年间,网络新闻风起云涌,在吸取传统新闻养分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

  陈彤对此表示,网络新闻业在过去10多年变化巨大。10年前,获取信息来源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门户和社区,数量不超过10个;而现在,新闻机构的概念逐渐淡化了。他虽然并不认同“人人是记者”的说法,但毫无疑问,现在的时代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陈彤在《超越门户》的序言中这样写道:“近3年来,中国传媒业可谓经历了前所未有之变局,任何一个传媒人都会有切肤之感。在这个转折点,新思路、新范式、新尝试格外重要。”

  吴晨光及其团队主编的《超越门户》近日出版。书中很多关于移动互联网新闻的章节和操作手法,比如新闻客户端推送、H5页面制作、全媒体互动直播等,在某种程度上刷新和颠覆了已有的网络新闻报道模式。特别是关于媒体融合的部分,体现了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业务的创新之道和编辑之思。

  之所以将该书取名为《超越门户》,吴晨光认为,有3层含义:第一是在过去10年中由PC到移动互联的重大变化;第二是从1.0时代进入媒体融合时代,实行“中央厨房生产,不同餐厅分发”的变革;第三是基于搜索引擎技术,以兴趣实现个性化新闻服务的尝试。

  陈彤称自己是第一次听说“超越门户”这种说法。他认为,在新闻传播方面,门户在2010年~2011年期间就被微博超越了。“非常欣慰的是,我们自己做了自己的掘墓人,没有被任何一个对手击败。”并且在陈彤看来,虽然现在微信的用户很多,但从新闻传播、获取信息的角度,从获取硬新闻的角度,微博仍是最好的产品。

  高钢认为,门户其实是被技术极大影响和推进的。他指出,1.0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以机构为主体的公共信息传播,让每一个人都与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建立起联系;而到了2.0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是以移动网络为主,聚合模式是以视频信息为主的多元形态,信息传播模式呈现多元需求的特点,公共传播能力开始变强大。

  高钢预计,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当整个物质世界与人类建立起联系时,传播模式还将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专业媒体 依然有存在价值

  谈及全民生产内容对专业媒体存在价值的影响,陈彤直言,专业媒体在当今的确受到了巨大冲击。他举例说,由马航客机失联引发的关注持续了一个月时,专业媒体基本没有参与第一轮与第二轮的传播。“媒体只有做得更专业、更有深度、更综合,才会有人关注。”

  彭兰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她认为科技领域,或者在互联网领域里面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或者专业机构,未来会对大众化的专业媒体产生严峻挑战。“做新闻就是战争,而不是来学习的,这样永远也赢不了。”

  吴晨光认为,作为专业媒体人应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媒体素质,也就是新闻敏感性,能够敏感地判断发生的是不是新闻,新闻价值多大,朝着哪个方向报道;二是专业素质。“一手具备新闻从业素质,另一手具备专业素质,这样报道出来的内容既有深度,也能够服务于大众。”吴晨光以马航事件为例指出专业媒体人通过直播、H5页面等方式对碎片信息进行整合,这些都需要具备专业素质。

  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急速发展的时代,职业新闻机构存在的理由究竟是什么?高钢表示,职业新闻机构与职业新闻人永远有存在的价值,因为这个行业不仅需要专业的思维、方法论、技术等,还需要社会责任意识,而这些都需要经过职业训练,才能达到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质量标准。

  把内容 作为产品去经营

  职业媒体、职业媒体人会永远存在,但未来网络新闻的标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今天传统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比门户网站转型有更大的压力。现在有很多的媒体在提这样的概念,要把内容做成产品。

  在分享门户网站做内容产品的看法时,吴晨光指出,在当今时代,渠道和分发非常重要,比如在手机上预装应用软件,覆盖量会很大。而关于核心影响因素,他认为是用户的行为习惯,此外,传播正能量和积极的价值观也很重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责任心的注入”是吴晨光认为新时代的媒体人应该去做的事。

  陈彤表示,新浪的编辑部叫做产品运营部,他也曾强调产品思维应该大于内容、大于新闻的理念。他指出,产品的要求比较复杂,从初期设计如话题、稿子、作者的准备,到经过润色加工完成生产后,包装、推广渠道会越来越重要。“即便像现在传播手段这么丰富,有微博、微信等各种各样的传播渠道,但还是有好内容没有广为传播,这是因为一开始的包装或者渠道没有选择好。”

  在高钢看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并存的媒体形态,而中间区域还有诸多的形态。“我们真的不能归结于哪一类媒体是专业的,哪一类媒体是不专业的,乃至于哪一类媒体是绝对具有什么长处,哪一类媒体绝对不具有什么长处。”

  吴晨光认为,无论是什么媒体形态,都需要坚持传统媒体的严谨思维和报道,也需要借鉴新媒体在内容包装和产品运营上的优势。

  个性化新闻 定制成趋势

  “个性化定制是未来网络新闻的趋势,但重大新闻仍然需要编辑的策划与推荐。”吴晨光说。

  关于新媒体产品开发越来越多地强调个性化资讯的做法,吴晨光笑称,单从新浪前总编辑与搜狐前总编辑在一点资讯“会师”来看,带来的影响应该持续一段时间。

  陈彤称,自己做个性化产品做了很多年,对于真正个性化的产品,他理解最完美的应该是微博、微信。“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几亿用户看到的都跟别人不一样,因为这是他自己关注的东西。”

  但陈彤也强调了对一点资讯优势的看法——集合了兴趣搜索专家、一点资讯创始人郑朝晖与搜狐前总编辑吴晨光,一点资讯既有技术优势也有内容优势。与高钢的看法一致,陈彤也明确表示,网络新闻产品永远不会有不需要编辑推荐的一天。

  “从业人员减少,但与媒体相关的岗位会越来越多,比如市场总监与产品经理的招聘,都有媒体出身的要求。”陈彤预测,未来网络媒体乃至整个传媒行业会越来越集中,垄断程度会越来越高。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