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哲学反思2015-05-12 来源:科技与出版 胡 岩
摘 要:对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认识,取决于如何认识学术期刊自身的属性。学术期刊有两大属性:学术性和媒介性。发表最具学术价值的成果,发挥最大的传播力,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学术最大程度的进步,是学术期刊的最终目标。中国学术期刊立足自己的本质属性而发展,国际化只是其一个附属的产物。因此,国际化并非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最终目的,最多只是阶段性目标之一;国际化也不是我国学术期刊达到自身目的的最佳手段,而只是众多手段之一。基于这种认识,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应该以提升学术质量和传播能力为主要抓手,国际化发展应服务于这两个目标。 关键词:学术期刊;国际化;学术性;媒介性;哲学反思 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吸引了管理者、学术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围绕这一问题已经产生了大量的学术论文。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可以发现,人们对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相关问题已经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为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帮助。关于学术期刊是否需要国际化发展的问题,虽然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反思和质疑,但绝大多数的人对此都持肯定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大量的对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的讨论。我们认为,主张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整体上是正确的,有不少讨论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但总的来说,现有论证表现出一种外在化的倾向,很多时候赋予了学术期刊难以承担的使命,而我们希望基于学术期刊的自身属性提供一种更为内在化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实现路径等相关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文章采用“哲学反思”,并不是指该问题本身属于哲学问题,而只是借鉴哲学讨论问题的方式来探讨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问题。 1 何谓国际化 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在目前的诸多讨论中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表述。有学者认为,“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指内容上达到国际水准,被文献计量学指标和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形式上直观丰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操作上编委国际化、审稿国际化、稿源国际化、语言载体国际化。”[1]也有学者指出,“国际化的学术期刊,是指学术期刊的载文、评审、编辑、出版和发行都不局限在本土,而是拥有源于多个国家的编委会、作者、审稿者和读者,能够迅速报道所属领域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层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体现重要的价值,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化的学术期刊表现为期刊拥有国际化的编委会、国际化的作者、国际化的评审和国际化的发行,要求期刊报道迅速、内容为国际范围内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是在国际交流中体现重要价值,核心为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2]还有学者对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学术期刊国际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分为非实质性内涵和实质性内涵。学术期刊的非本质特性我们称之为非实质性内涵,包括:编委成员国际化、审稿专家国际化、编辑标准国际化、出版语言国际化⋯⋯”而实质性内涵,则包括“论文水平国际化”“稿件来源国际化”“发行市场国际化”“编辑出版效率国际化”“论文投稿网络化”等[3]。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上有所不同,但都注意到了学术期刊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或者说注意到了学术期刊的两个本质属性,即学术性和媒介性。 学术期刊首先是一种“期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它说到底与众多其他期刊一样是一种传播的媒介。抽离具体的内容,传播媒介作为媒介的本质属性就是其传播能力,好的媒介就是传播能力强的媒介。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媒介,其当然也以追求最大的传播能力、实现最好的传播效果为目的。当然,不能抽象地谈媒介,因为它们总要传播某些“内容”,它们只是某些“内容”的载体,并且事实上,传播什么样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种媒介的传播能力。一般来说,内容的价值与传播能力是正相关的,但也有很多时候出现例外,因为关于内容价值的大小又受到很多因素尤其是来自受众方面的因素影响。尽管如此,针对同样受众的媒介,来自受众的评价还是有相对一致的标准,某种媒介的内容如果比其他媒介能得到更多的认可,其传播能力显然是更高的。学术期刊更是如此,由于受众群体比较专业化且比较固定,内容就显得更为重要,内容好的学术期刊其传播能力往往更强,传播效果也更好。 学术期刊兼具学术性和媒介性,这二者构成了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学术期刊的发展也应该主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上面列举的那些对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定义,显然也是在关注这两个问题。所谓编委、评审、作者的国际化其实就是为保证学术期刊的内容质量而服务的;而所谓发行的国际化、网络化等则是为了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好其媒介性。可见,学术价值和传播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在讨论学术期刊国际化问题时事实上所关注的主要问题,而这二者也是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动力。 但是,当谈到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时候,人们常常将国际上某些所谓比较成功的期刊作为自己的榜样,希望自己能办成像那些期刊一样的期刊。如果是这样,最多能办到和那些被作为榜样的期刊同样的水平。当然,在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被公认为质量水平较为低下的情况下,能办成那样的期刊应该已经不错了。但从根本上讲,发展学术期刊,目的不应该只是办成其他某种期刊的翻版,而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这个更高的追求也是一个最根本和内在的追求,那就是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特性,追求最高学术质量,追求最大传播能力。 2 为何国际化 在当前的讨论中,人们从诸多方面论证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积极意义,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似乎已经成为不容怀疑的方向,即便有零星的对国际化发展的反思和质疑,也主要表现为对常见的促进国际化发展的具体方法的某些担忧。 在现有的大量讨论中,人们对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论证。比如有学者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强调中国学术走出去、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认为这可以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作出贡献[4];也有学者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察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从多个方面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的维护等[5]。这些讨论触及了中国学术期刊的另一个重要属性即“中国性”。 前面提到,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是其学术性和媒介性,而对中国学术期刊来说,其中国性则必须考虑在内。因此,在讨论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时,必须要同时考虑到这三种属性之间的关系。真正好的学术期刊,应该同时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好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及人文类社科学术期刊(通常被简称为学术期刊,这里的学术期刊是狭义的用法)与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通常被称为科技期刊)的区分。在追求学术性和媒介性方面,这两类期刊没有太大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国家属性方面。一般而言,人文社科类的学术期刊更能体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自然科学类的科技期刊在这方面不太明显。因此,强调国际化发展对两类期刊也有着不同的意义。 但总体而言,对一般的学术期刊来说,着力发展其作为学术期刊所具有的两大本质属性即学术性和媒介性,还是应该成为更根本的任务。这不是说学术期刊的国家性不重要,而是说当一种期刊的学术水平和传播能力都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国家性自然会得到体现,其所附带的国家利益、文化传播等诉求也会一定程度地实现。我们不反对强调学术期刊的国家属性,而是认为这是学术期刊自身发展的自然产物。如果过分强调一种学术期刊的国家属性,在当前的学术期刊国际大竞争中反而有可能会影响其自身的竞争力,并最终影响其背后的国家利益等诉求的实现。 另外,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对中国学术期刊自身的发展而言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参与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传播能力。在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竞争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提升学术水平和传播能力的手段,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并最终实现自身学术性和媒介性的充分发挥。反过来说,如果中国的学术期刊只局限在国内发展,既不能在更大范围内获取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从而影响自身的学术水平,也不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的学术成果,从而影响自身的传播能力。可以说,对中国学术期刊自身的发展来说,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是十分必要的选择。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说,学术期刊有着复杂的社会属性,其国际化发展也有多方面的考量。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从根本上讲并不应该只希望办成像某种国际上知名的期刊一样的期刊,而是从根本处着手,发挥自身的学术性和媒介性。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又可以说,国际化对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来说,不是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立足自身发展的自然产物,某种程度上还是中国学术期刊谋求自身发展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阶段性的目标。 3 如何国际化 从根本上讲,实现国际化是学术期刊发展自己的合理产物。因此,如果把国际化当作目的,其最好的实现手段就是充分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提升其自身的传播能力。至于人们讨论最多的组稿国际化、编委国际化、英语化等则是学术期刊学术质量提高和传播能力提升的具体手段,它们从根本上服务于期刊自身本质属性的发挥。围绕如何提升学术期刊自身的学术质量,提高学术期刊自身的传播能力,已有很多的讨论[6]。我们认为,这些讨论都是很有意义的,其中不少研究所提出的发展路径和手段也颇具操作性。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的学术期刊在践行着这些路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鉴于这些讨论已经有很多,且比较充分,关于如何国际化的一些具体路径这里就不再进行专门的列举,而是希望从学术质量提升与传播能力提高两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发展问题。 首先我们要对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一般而言,一种期刊的学术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所刊发论文的质量,而后者又直接取决于某一学科、某个国家的学术研究水平。因此,如果要想使中国学术期刊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除了争取国外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之外,还需要提高我国自身的科研水平[7]。所以,我们不能将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看作一个只属于出版者的孤立的问题,它需要以学术研究自身的高水平作为依托。当然,现在国际期刊界的实际情况是,有些科研水平较高的国家却并没有办出较有影响力的期刊,而有些拥有较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却未必与其所办期刊在期刊界的地位相匹配。我国正是如此,在某些领域我们的科研能力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却没有办出与这一科研水平相匹配的学术期刊[8]。这提醒我们,一个国家在某领域学术研究的水平与其在该领域的学术期刊的水平未必总是对应的,因此,在我国整体科研水平较快提高的背景下,如何创造条件利用我国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应该成为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关于学术期刊的传播力提升问题,我们认为,在现阶段我国的学术期刊需要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提升自身的传播能力。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本身不是目的,它服务于学术期刊提升自身传播能力的使命,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是学术期刊传播力提升的可能结果之一。为了实现中国学术期刊的对外传播,在语言、规范、发行等方面作一些适当的改革是必要的,至少在现阶段是如此。这里又涉及学界讨论较多的中国学术期刊的英语化问题。在当前对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讨论中,尽管有人提出要增强中文的话语权,但大部分人还是主张要将中国的学术期刊英语化(包括出版英文版期刊,加强英文的摘要、参考文献等)。这当然是基于可操作性考虑的现实选择,并且事实上我国较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其中有不少是英文期刊。因此,在现阶段,大力发展英文期刊、增强中文期刊的英文信息等手段,对大多数中国期刊来说,仍是值得做的选择。尽管如此,我们一定要清楚,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英语化,尤其是对那些有较强国家和民族特点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9],而且英语化本身也不能成为唯一的目的。 4 结语 哲学看待问题的方式,往往不是直接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而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实际情况往往是,做同样的事情,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这样做与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其后果往往不相同。就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问题而言,也是如此。现有的对国际化发展路径的探讨我们基本认可,这些也基本上是提升学术期刊学术价值和传播能力的手段。但为了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水平,我们觉得对采取这些手段要有更为清晰和自觉的认识。 我们认为,对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认识,取决于如何认识学术期刊自身的属性。学术期刊有两大属性:学术性和媒介性。发表最具学术价值的成果,发挥最大的传播力,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学术最大程度的进步,是学术期刊的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术期刊并不排斥经济利益的获得,但绝不以获得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中国学术期刊立足自己的本质属性而发展,国际化只是其附属的产物。因此,国际化并非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最终目的,最多只是阶段性目标之一;国际化也不是我国学术期刊达到自身目的的最佳手段,而只是众多手段之一。基于这种认识,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应该以提升学术质量和传播能力为主要抓手,国际化发展应服务于这两个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丰年.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2(5):43-45. [2] 杨志华.关于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1):154-157. [3] 赵基明.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保障措施[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6):83-87. [4] 桑海.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国际化[J].云梦学刊,2013(4):47-49. [5] 赵文义,张积玉.国家利益与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2011(5):9-12. [6] 商建辉,王建平.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国际化操作策略探微[J].出版发行研究,2012(9):77-79. [7] 张广学,王春光.为我国学术期刊早日实现国际化而奋斗[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4):249-252. [8] 赵晓霞.科研论文为何热衷国外首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7-06(8). [9] 计永超.论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中的“六个不等于”[J] .江淮论坛,2013(6):10-13.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