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国刚
2020——庚子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很大的不利影响。但是,疫情也让我们对于生活多了一份平常心。不管病毒如何肆虐,生活总是要继续,除了战而胜之,人类没有别的选择。
从1980年我发表第一篇学术短文,算是踏入学术生涯,到2020年正好是40周年。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我的日常工作就是教书、读书、写书。疫情影响最大的是教书。我这一年在清华大学上了5门课。上半年,由于学生无法到校上课,一门本科生的《中国文明》,一门研究生的《中国中古社会文化史》,都是在线上开设的。线上课程虽然缺乏临境现场感,师生的互动却有别样趣味。学生发言的时候,我紧紧盯着视频中的PPT,倒是更为清晰,我也由此学会了腾讯会议之类的线上课程工具。下半年的3门课程《〈资治通鉴〉导读》《隋唐五代史》《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则是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教室里依然上课,视频使海外的学生也能参与。科技战胜了疫情对教学活动的阻隔。
疫情使我取消了许多外地演讲,闲暇时光多了,读书写作的时间也多了。这一年,我读了普鲁斯特的《历史学十二讲》、工藤元男的《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重读了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克拉克的《东方启蒙:东西方思想的遭遇》等。只为兴趣而阅读,不为写书与读书,翻翻毛姆、以赛亚·柏林,认识一下东野圭吾,重温一下金庸,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2020年是我写作的丰收年。这一年我出版了5本书,约160万字。《大唐气象:制度、家庭与社会》《大唐气象:制度、家庭与社会新论》是我应约对旧文的编选结集,《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智慧》两本书是针对不同读者讲述《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故事。《治术》力争对传统治理思想和历史发展逻辑有所提炼。“历史智慧”那本则尽量符合大众读者和青年学生的口味。比之以前出版的同类著作,这两本书的内容都有所增补和拓展。《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是上个月刚刚出版的,该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同样是谈丝路文明,内容和视野较之2019年出版的《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获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都有所拓展。
在新的一年里,我的写作计划中,最要紧的是《〈资治通鉴〉导读》,这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百部经典丛书中的一部。目前选文工作基本完成,注释之外的评点是重点内容。此外,围绕着历史上的治乱得失,还要写一两本书。比较长时段的工作是编著一本《隋唐五代史》,这是更大项目中的一部,恐怕要花数年功夫。
一个人要经受多少磨难,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呢?希望疫情尽快结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读自己想读的书,享受生活和工作的快乐时光,这是我对新年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