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邱华栋
2020年,我的《北京传》出版。北京作为书写的对象,非常庞大,很难把握。我采取了删繁就简的办法,就是按照时间的线索,书写北京空间格局的变化,这样就能把北京城看作一个生命体,3000年的生命体,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变化成如今的模样,以及今后还会如何在大地上演变?
我写《北京传》之前,准备了20多年的资料,都是关于这座城市的。但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只是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作家,理应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感兴趣。何况,北京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后来,逐渐就有了写作这座城市的想法,怀着一颗谦卑之心,去面对我永远也写不尽的城市。
2017年,读到《伦敦传》时,我很兴奋。英国作家阿克罗伊德把伦敦当作一个人来写,这种意识打动了我。我特别喜欢那本书,受到很多启发。实际上我积累了20多年关于北京的资料,从大学毕业来到北京以后,就有意识地开始收藏,到如今我收藏的各种各样文史资料起码有四五百种。看了《伦敦传》以后,激活我想写一本《北京传》的念头。写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一个人要想写好一本书,必须要厚积薄发,平时多多积累,然后才能一挥而就。
2020年过去了,回顾自己这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心情是跌宕起伏的,因为我们在2020年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可到了下半年,一切都好起来了,大家的信心也增强了。这是全体中国人努力的结果——我们肯定拥有更好的未来。我想,一个人应该找到自己热爱的人或者事物。一个人,焕发出内心的热爱,就能有力量继续生活下去。当我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会去运动,往往就会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
在我们这样的时代,阅读是否还重要?一位德国作家说过,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像是一间屋子没有窗户。如今,我们进入到一个全媒体的时代,作为一个作家,我经常在各类读书活动中出现,目的就是为了以宣扬读书这种似乎相对古典,却是最全息的获取知识和力量的方式来动员大家读书。因为读书是一种凝视,是一种自我对话和与他人的深沉对话。几千年的文明积累,在书中呈现。
2021年到来了,新一年里,我盼望大家更喜欢读书,读自己生活的城市。为什么还是有许多人更愿意或正襟危坐或惬意倚靠,手里卷着一本书,与书里面那些低像素的字和词做心智的博弈呢?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曾说过,阅读在其深层意义上不是一种视觉经验,而是一种建立在内在听觉和活力充沛的心灵之上的认知和审美的经验。那么,这样复杂的认知与审美过程,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惊异感,这大概就是今天还需要继续阅读与创作文学作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