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国外医学科技期刊新闻属性的实现及其启示

2021-01-07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王海娟、齐文安、韩丹、赵巍、刘冰、魏均民: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摘 要】新闻属性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特性之一。我国科技期刊新闻属性和传播功能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本研究采用访谈实录的方法,了解国际医学期刊出版集团的新闻资料的生产流程;通过网站调查的方法,回顾性分析国际四大医学期刊发布的新闻类稿件的占比,探讨《The BMJ》期刊在应对重大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时的新闻报道情况;概述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应对重大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举措。研究结果提示,医学科技期刊十分有必要实现其新闻属性,重视其传播功能。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科技期刊;新闻属性;科普;医学;COVID-19

  科技期刊是发表科学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的连续出版物,是科技工作者交流学习、传递信息的重要平台。虽然科技期刊具有专业性强、特定读者群小众化的特点,但其发表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真实性、时效性特征,所以科技期刊同样具有新闻属性。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新闻属性,对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无疑是意义重大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新闻功能已经开发得十分成熟,很多期刊设有新闻性栏目,如《英国医学杂志》《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The BMJ》)的新闻栏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的视点栏目,对医药领域的重大事件、重大研究成果、医疗政策及医学人文等信息进行报道。期刊除开设新闻栏目、在期刊网站发布新闻外,还通过第三方网站——新闻服务网站发布医学新闻,公众可及时了解专业的健康信息,也可扩大期刊影响力。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创办的全球最大的科研论文新闻网站EutekAlett 1(http://www.eutekalett.otg)便是这样的流转平台。该平台向媒体发布涵盖所有科学、医学和技术领域的新闻,为公众提供新闻和信息来源,符合资格的记者和自由撰稿人可通过EutekAlett 1获得处于新闻封锁阶段的和公开的重大的新闻[1]。许多国际一流医学期刊在EutekAlett 1发布医学新闻,向专业学者传播科学研究热点,向社会大众传播科学新闻,让大家认识、了解和接受科学教育,培育公众热爱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以实现期刊社会责任[2]。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建议科技期刊要注重科技新闻的传播,业界关于科技期刊需要提升新闻报道能力的呼声屡见不鲜[3]。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国内外科技期刊的新闻属性进行研究,吴淑金[4]介绍了国际科技期刊的新闻发布渠道、新闻政策、报道机制和栏目设置;刘杨[3]指出中国科技期刊在科技新闻报道方面面临着科学新闻意识淡薄、科学新闻创作人才短缺、自助科学新闻发布平台缺失的问题;李明敏等[5]探析了国内学术期刊与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合作模式;王丽等[6]提出通过充分利用封一、设置新闻类栏目和科普性栏目、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来强化学术期刊的新闻属性和科普作用;刘新艳[2]总结了《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与科学团体和大众媒体合作传播医学新闻的经验。但是,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新闻传播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必要学习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或出版集团的先进经验。而且,以往的国际医学科技期刊在应对重大紧急事件时的新闻传播能力的研究多是以定性研究为主,尚未见定量报道。本研究访谈调研了国际医学期刊出版集团新闻资料的生产流程,汇总分析了《The BMJ》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新闻稿件的来源、内容分布等情况,概述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面对重大紧急事件时的举措,以期为我国医学科技期刊提升新闻报道能力提供借鉴。

  1 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访谈实录和网站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Frontiers出版集团、Wiley出版集团、Elsevier出版集团、BMJ期刊集团的出版人进行访谈,了解这4家国际医学期刊出版集团新闻资料的生产流程。回顾性分析国际4大医学期刊《NEJM》《The Lancet》《JAMA》《The BMJ》在2019年全年发布的稿件数量和新闻类稿件数量,并计算新闻类稿件的占比。

  汇总分析《The BMJ》期刊网站上2020年1月1日至5月31日“News”专栏中发布的新闻数量和内容。记录《The BMJ》期刊网站首次发布COVID-19相关新闻的时间。3月15日全球COVID-19确诊病例过万,英国本土病例过千,故将3月15日设为时间分界点,把研究时间段分为COVID-19相关新闻首次发布日至3月15日、3月16日-5月31日2个时间段。分别分析每个时间段内COVID-19相关新闻稿件的数量、来源及内容分类。《The BMJ》新闻稿件的来源分为本刊稿件、他刊稿件以及BMJ期刊集团全球自由撰稿人撰写的稿件。新闻稿件的内容分为政策时事人文信息类、防控措施防护用品类、疾病诊断治疗类。本研究采用人工阅读新闻的方式,将每条新闻的内容进行归纳分类。由2名研究者独立开展此项工作,当双方观点不一致时商定,仍不确定时由5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对2名研究者的观点进行投票表决,最终判定结果以票数较高者为准。本研究224条新闻中的12条是通过团队投票的方式来确定内容分类的。为多角度探讨《The BMJ》应对重大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时的新闻报道策略,本研究同时收集2020年5月《The BMJ》通过邮件推送的公共卫生、内科、全科的科研动态信息,并对其来源和内容进行分析。

  本研究所提取的数据资料采用Microsoft Excel(版本16.35)进行数据管理,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

  2 国际医学科技期刊新闻属性的实现

  2.1 国际医学期刊出版集团新闻资料的生产流程

  新闻资料的生产是一个复杂而专业的过程,对客观性、时效性要求很高。新闻资料从策划到出版紧密依靠团队的通力合作,不同出版集团采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Frontiers出版集团、Wiley出版集团、Elsevier出版集团的新闻选题是由出版人与旗下期刊编辑进行沟通来决定的,然后期刊编辑将要推广或宣传的文章或主题材料交由集团的市场部执行。市场部进行宣传策划并撰写新闻稿,经出版人和期刊编辑审核后,向全球相关媒体发布。

  作为专业医学出版机构,BMJ期刊集团极其重视期刊的新闻属性。BMJ期刊集团在作者投稿平台上设有选项,由作者勾选其研究成果是否适合向大众媒体推送。BMJ期刊集团设有专门的媒体办公室,在《The BMJ》旗舰刊和BMJ期刊集团旗下子刊的重要研究成果正式上线出版前有专门团队对其要点进行整理,并辅以述评专家或特邀专家的简短评论,形成新闻稿,经原刊编辑和作者确认后,发给全球医学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进行宣传。

  作为BMJ期刊集团的旗舰刊,《The BMJ》还设有专门的新闻编辑团队,并与全球范围内的相关新闻记者密切联系。其中一个新闻生产流程是期刊新闻编辑定期与自由记者开选稿会,通过讨论决定对某个事件进行报道,或确定参加某个学术会议并对其中热点进行报道。随后新闻记者负责撰写稿件,新闻编辑负责审阅和修改,最终在《The BMJ》期刊网站上发布。

  2.2 国际医学期刊发表的新闻类稿件数量

  科技期刊实现其新闻属性,除了在期刊网站上设立新闻专栏宣传期刊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利用大众媒体报道学术热点和期刊所关注的主题外,在期刊栏目中设立新闻专栏也是常见的做法。为量化了解新闻类稿件的占比情况,本文汇总分析了4种“核心的”国际医学综合期刊在2019年全年发表的稿件数量和新闻专栏的稿件数量。这4种医学综合期刊的出版周期都是周刊,每年发表的各类稿件总量均在1 000篇以上。不同期刊新闻类稿件的栏目名称各有不同,虽然有些读者来信的稿件内容也是新闻类的,为便于统计,只将新闻(News)类和视点(Perspectives)类专栏的稿件作为新闻类稿件进行计数。

  《NEJM》每期在视点专栏发表3-5篇文章,2019年“视点”专栏共发表186篇稿件,占总稿件的17.21%(186/1081)。《The Lancet》设有“世界报道”(World Report,之前为“News”专栏)专栏和“视点”专栏,2019年2类专栏共发表286篇稿件,占比16.21%(286/1764)。《JAMA》每期设有“医学新闻与观点”(Medical News & Perspectives)专栏,并且还会发表3篇FDA新闻(News from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稿件或2篇CDC新闻(News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稿件,2019年上述3种专栏共发表210篇稿件,占比10.14% (210/2072)。《The BMJ》每期设有“新闻”专栏,同时大多数刊期还有“科研新闻”(Research News)专栏,2019年这些新闻类稿件总计1228篇,占比37.12% (1228/3 308)。由此可见,国际各大医学期刊对期刊的新闻属性都很重视,只是期刊报道范围和期刊属性不同。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的报道范围涉及医学及卫生保健领域的哲学、伦理、法律、经济等方面内容,每期会发布FDA或CDC的新闻;英国医学会会刊《The BMJ》每期新闻专栏的稿件数量较多,有十几篇至几十篇,全年52期中有39期发布了科研新闻(16期1篇、16期2篇、3期3篇、3期4篇、1期5篇)。这与一般的医学科技期刊是有所不同的。

  2.3 《The BMJ》对COVID-19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新闻报道的策略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研成果的重要媒介,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科技期刊的新闻属性使其在传播最新相关研究成果、真实报道事件动态、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人类健康和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为探究医学科技期刊对COVID-19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新闻报道的策略,本文汇总分析了《The BMJ》期刊网站上2020年1月至5月的全部新闻稿件,发现COVID-19相关新闻于1月20日首次出现在《The BMJ》期刊网站上,1月20日-3月15日COVID-19相关新闻占当期全部新闻总量的20%(41/204),而3月16日-5月31日COVID-19相关新闻占比明显提高,达到64% (183/285)。可见,随着英国疫情的加重和COVID-19在欧洲及全球范围内大爆发,《The BMJ》期刊的新闻编辑团队对COVID-19的关注度也在增加。COVID-19相关新闻稿件来源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稿件内容的21%(47/224)来自于《The BMJ》期刊论文、5%(12/224)来源于他刊论文,而74% (165/224)来自于BMJ全球新闻记者的报道。《The BMJ》期刊网站发布的新闻不仅是对其期刊发表的重要稿件的推介和导读,更是对全球健康关注热点、社会时事的快速反应和迅速传播。截至5月31日,《The BMJ》发布的COVID-19相关新闻中32% (71/224)是政策时事类的、27% (61/224)是预防防护类的、41%(92/224)是疾病诊断治疗相关的内容。例如,《The BMJ》期刊网站新闻中报道了COVID-19在免疫力低下的儿童中的临床表现与免疫力正常的儿童相当、在分娩的10名COVID-19阳性产妇中有9名是无症状感染者,这些新闻报道有助于公众及时获取科学客观的医学信息,也有助于缓解公众的焦虑情绪。此外,《The BMJ》期刊网站新闻中也不乏对医务人员的感谢、号召全国人民积极抗疫以及介绍其他国家的抗疫情况等内容,这些信息使公众能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疫情的情况。

  除了网站新闻,《The BMJ》期刊还通过邮件向读者定期推送研究动态,包括推介《The BMJ》及他刊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本研究汇总分析了2020年5月《The BMJ》邮件推送的公共卫生、内科、全科方面的研究动态内容,推送动态共26条,其中15条来自《The BMJ》期刊,11条来自他刊。这些推送动态中与COVID-19相关的内容有12条,其中6条来自《The BMJ》期刊,6条来自他刊;与政策、时事相关的有1条,与COVID-19的预防、防护相关的有5条,与COVID-19的诊断、治疗相关的有6条。这也反映了《The BMJ》编辑团队在推送动态的内容策划过程中十分重视对COVID-19这一全球公共卫生重大事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新闻传播。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医学期刊的新闻内容可以通过以下3种途径实现:1)将期刊研究论文转化成新闻稿。目的是增强文章显示度,提高论文关注度和引用率,同时提高期刊影响力。编辑和作者合作即可实现。2)将国内外相关期刊重点研究成果转化成新闻。目的是为读者服务,增强读者的黏滞度,树立期刊在专业领域的形象。通过追踪其他期刊有关刊载论文的相关新闻和热心期刊工作的专家组实现。3)发布与专业领域相关的,读者和公众关心的社会、人文、经济、政策等新闻。目的是扩大期刊在公众中的影响,通过与大众媒体合作,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素材,体现期刊的社会责任感。编辑、编委会专家和特邀读者或作者组成新闻编辑团队即可实现。

  3 中国医学科技期刊实现新闻属性的必要性

  3.1 实现新闻属性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需要

  国外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选取2017-2018年间发表的112篇胸外科代表性论著,并按1:1比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通过胸外科社交媒体网络TSSMN进行推文,而对照组则不发推文。TSSMN工作人员每天在Twitter上发布4篇文章,共发布14 d。结果表明,通过TSSMN进行推文显著改善这些论著的社交媒体传播能见度(Altmetric得分),提高这些论著在学术社交网络平台Mendeley上的阅读量[7]。医学科技成果与人类生存及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公众迫切希望得到客观权威的信息。而医学科技期刊的新闻报道兼具权威性与通俗性,既可以满足公众对医学信息的渴求,又可以提高医学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实现新闻属性是体现科技期刊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的需要

  医学科技期刊既是医务工作者交流信息的平台,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研究表明,医学科技期刊发布的高质量新闻稿可以提高相关报纸新闻的质量,而低质量的新闻稿可能会使报纸新闻的质量更差[8]。《细胞》总编辑马库斯曾说:“《细胞》建立有资料中心,让媒体记者能接触到亟待发表的新成果;为记者准备新闻报道的恰当时间,与记者、新闻官及作者建立联系,为记者提供资料,帮助他们准备准确的报道。”[9]医学科技期刊发布的新闻报道不仅影响公众对科学的认识,也明显地影响着科学家和医生的行为[10]。医学科技期刊一定要客观陈述科研成果,谨慎解读研究数据,使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第一时间走进公众视听,体现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效益的实现。医学科技期刊还应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报道机制,抓住突发事件的报道优先权,彰显其在新闻报道上的专业深度和权威性,树立责任形象[11]。

  3.3 实现新闻属性是助力建设健康中国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迫切需要提高自身健康水平,而网络和自媒体上充斥着夸大、片面、虚假,甚至有害的“健康知识”,医学科技期刊通过自身发布的新闻可以引导大众媒体客观传播医学科学知识,打击有害内容,让公众有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运用科学方法指导健康生活。医学科技期刊要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发挥真实、科学、客观的科普功能,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公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助力实现健康中国。

  3.4 实现新闻属性是提高中国科技软实力的需要

  根据SCI 2019年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有52种中国科技期刊进人SCI的Q1区。中国已经涌现出一批代表我国学科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和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12]。但是,我国科技期刊建设短板比较突出,国际显示度低,学术影响力弱,充分实现科技期刊的新闻属性,通过新闻媒体传播的舆论信息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国家在世界舆论中的影响力就会提高,国家的软实力也会随之增强[13]。2020年3月28日《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在线发表陈静瑜教授团队完成全球首例成功双肺移植治疗COVID-19晚期肺纤维化的研究成果[14]。该研究论文被转化成新闻稿,被国内外各大媒体竞相发布,提高了我国肺移植研究工作的国际显示度,增强了学术影响力。

  4 中国医学科技期刊实现新闻属性的探索

  4.1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举措

  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期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提高对社会相关重大事件的敏感性及J决速传播学科前沿信息的主动性,《中华医学杂志》利用其半月刊和中华医学会会刊的优势,在国内率先报道了关于SARS病原学的学术论文[15]。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向系列杂志征集专题论文及病例库典型病例,于2020年1月29日发表了首篇COVID-19相关研究论文。随后,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共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通“快速通道”优先处理稿件,并免费开放41种中华系列杂志的阅读权限,出版平台所有文章的英文摘要在预出版同时上线PubMed[16]。截至2020年4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通过101种期刊在平台优先发布743篇论文,网站(不含微信)总阅读量253万4611次。作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唯一的医学新闻类媒体,《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结合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发表的学术内容,转化形成20余篇学术资讯,向行业媒体进行推荐阅读,实现了学术研究成果向公众媒体的快速转化[17]。这些举措对医学成果的快速传播、医学信息的广泛普及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4.2 中国医学科技期刊实现其新闻属性的路径

  虽然中国医学科技期刊在实现新闻媒体属性方面的进步是明显的,但短时间内还是很难配备专门的新闻编辑团队开展全方位的新闻传播工作。提高中国医学科技期刊的新闻传播功能,可从行业组织、期刊编辑部管理机制、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相关行业组织可建立公共新闻平台推进基于论文的医学科技新闻的流转。中国科协于2007年1月在国内启动了“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会”制度,《中华医学杂志》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源于论文的医学科技新闻发布制度[18],在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每月定期将优秀的科研成果撰写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技新闻推荐给大众媒体,被包括全国性及地方性报刊、网站和广播电台广泛采用,并被新华社发通稿,宣传面覆盖全国;总被引频次也由3 000次上升到4 763次,期刊订户地域覆盖面有所增加[19]。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相关行业组织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建立一个公共新闻平台,用于发布基于医学论文的医学科技新闻稿,这将有助于提高大众对研究成果的理解,增强论文的能见度和期刊的影响力。

  中国的英文期刊要顺应国际期刊发展规律和新媒体传播趋势,借助新闻转化和Twitter、Facebook等国际工具加强传播;中文期刊应积极建立新闻生产、发布和传播机制,开设新闻栏目等。《中国中药杂志》通过“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平台”推送各种行业热点信息,包括《中国中药杂志》上发表的有关论文,并开发了科普网站“蒲公英”,关注期刊在医药健康产业及消费领域的作用和影响力,这些举措显著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于2007年召开了“生物医学论坛——Nature专家中国报告会”,杂志社邀请了广州的电视台、报纸、网络等10多家大众新闻媒体参与,编辑把会议专业内容撰写成可读性强的新闻稿提供给各个媒体记者,使受众群大大增加[2]。《生物工程学报》针对“人造生命”和“超级细菌”2个热点邀约的综述文章,通过向各大网站推介,很快被科学网、生物谷、中国工业生物信息网等生物领域高点击率网站转载[5]。《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新增“学术发布”栏目,将期刊发表的优秀学术成果快速、有效地推送给更多的医务工作者,而且此栏目推荐的文章会成为中国科协“学会报送科技动态选题和建议”项目的备选材料。这些有益的尝试对于增强中国医学科技期刊的新闻传播能力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培养具有新闻材料生产能力的编辑团队和作者也是实现中国医学科技期刊的新闻属性的一个关键要素。国际上有专门的新闻写作培训,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一些编辑同行率先进行了探索。并不是所有论文都适合改写为科学新闻进行发布,不同体裁的新闻材料的组织结构、表达手法和语言风格也不同,顾艳等[21]对此进行了阐述;如何将论文改写为科学新闻,他们也提出了针对新闻“五要点”——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的改写经验。只有科技期刊及时更新观念,编辑人员提升自身采编能力,科技期刊才能实现其新闻属性,增强其传播功能。

  5 结束语

  新闻属性是医学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特性,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医学科技期刊实现其新闻媒体属性,既是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体现科技期刊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的需要,也是助力建设健康中国、提高中国科技软实力的需要。

  本研究通过访谈国际出版集团的出版人,并对国际医学期刊的新闻稿件内容进行分析,得到一些启示。医学科技期刊的新闻媒体属性可以由编辑、编委会专家、特邀读者及作者组成的新闻编辑团队,通过在期刊网页增设新闻专栏、在期刊栏目中增加新闻专栏、与大众媒体合作而实现。如《The Lancet》和《The BMJ》等刊通过专家视频访谈向公众进行学术传播,这样的形式是期刊新闻属性展现的探索和发展的新尝试。

  6 参考文献

  [1]孔朝霞,王晶,钟紫红,等.国际科技期刊的新闻政策及引入我国的必要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76

  [2]刘新艳.医学专业期刊科学普及的责任及传播途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64

  [3]刘杨.科技新闻助力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实现路径探索[J].出版科学,2018,26(3):86

  [4]吴淑金.科技期刊新闻属性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2(8):108

  [5]李明敏,俞敏,蔡斐.国内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合作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3):296

  [6]王丽,詹洪春.学术期刊强化新闻报道和科普作用的意义[J].编辑学报,2013,25(2):112

  [7]LUC J G Y,ARCHER M A,ARORA R C,et al.Social media improves cardiothoracic surgery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results of a randomized trial[J].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2020,109(2):589

  [8]SCHWARTZ L M,WOLOSHIN S,ANDREW S,et al.Influence of medical journal press releases on the quality of associated newspaper coverage: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BMJ,2012,344:d8164

  [9]“我是《细胞》的大使”:访《细胞》总编辑艾米莉·马库斯[EB/OL].(2006-10-25)[2020-06-11].http://www.cas.cn/xw/kjsm/gjdt/200906/t20090608_634122.shtml

  [10]SUMNER P,VIVIAN-GRIFFITHES S,BOIVIN J,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aggeration in health related science news and academic press releases: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 study[J].BMJ,2014,349:g7015

  [11]张明海.关于科技学术期刊提升新闻报道能力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1,23(1):19

  [12]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升我国在国际期刊界的话语权[EB/OL].(2019-11-07)[2020-06-11].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11/07/nw.D110000gmrb_20191107_1-16.htm

  [13]曹晓霞.论新闻媒体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作用[J].今传媒(学术版),2008(9):41

  [14]全球首发!CMJ在线发表陈静瑜教授团队关于全球首例成功双肺移植治疗COVID-19晚期肺纤维化的研究![EB/OL].(2020-03-28)[2020-06-11].https://mp.weixin.qq.com/s/Gds1vLGhS4ijXDyU07eZ3Q

  [15]刘小梅,高健.《中华医学杂志》在非典型肺炎防治中发挥了科技期刊的功能和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4):360

  [16]倪婧,常秀青,魏均民,等.世界一流医学期刊网络传播平台特征分析:以COVID-19专题报道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4):368

  [17]刘冰,魏均民,沈锡宾,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专题信息服务工作及引发的思考[J].编辑学报,2020,32(2):133

  [18]高健,陈新石.《中华医学杂志》在国内率先建立医学科技新闻发布制度[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5):1080

  [19]高健,陈新石,游苏宁.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宣传科技期刊[J].编辑学报,2008,20(3):236

  [20]张宁宁,吕冬梅,丁广治,等.期刊定位的多元化转型为《中国中药杂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J].编辑学报,2015,27(3):262

  [21]顾艳,崔金贵,郭欣,等.科技期刊离大众传播有多远:从学术论文到科学新闻[J].编辑学报,2019,31(2):15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