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好编辑——在“兴昌精神”激励下不断前行

2021-01-07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孙涛: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当前,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一流的好编辑。受“兴昌精神”的启示,文章指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要有敬业精神、工匠精神,要善于学习,对待科技期刊工作要持之以恒,要有奉献精神和期刊发展“一盘棋”的大局观。只有如此,才能向着符合时代要求的好编辑目标成长。

  【关键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敬业精神;工匠精神;持之以恒;奉献精神

  2020年7月7日,从陈浩元老师撰写的悼文《愿兴昌精神业界永存——沉痛悼念李兴昌编审》中惊悉李兴昌老师不幸因病仙逝[1]。悉此噩耗,无比悲痛。悲痛的是正值我国科技期刊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之机、奋力冲击世界一流方阵之时业界痛失一泰斗;悲痛的是至此我们永远失去了一良师、一益友。7月下旬,某出版单位发来邀请函,邀请笔者到其单位同他们的青年编辑就如何做好编辑工作、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好编辑等话题做个交流。因水平所限,受邀之初亦是诚惶诚恐,但鉴于盛情难却,故还是全力以赴准备欲交流的内容和切入点。原本计划从选题策划、组稿约稿、编辑加工这最能体现科技期刊编辑基本功的3方面去谈,但反复思量总觉过于微观、过于局限,不甚理想;后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又拜读了李兴昌老师撰写的《随想:内容为王•质量第一•期刊永存•编辑万岁》一文[2],再读此文之后,颇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对于如何做好编辑工作、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好编辑这个问题,李兴昌老师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让释。故而在此后的交流中,我就以陈浩元老师笔下的“兴昌精神”为出发点,从一个一线编辑的角度就如何做好编辑工作、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好编辑谈了自己的所思所得。现将自己的所思所得整理成文,一来以期与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同人共勉,二来以示对李兴昌老师的缅怀。

  什么是兴昌精神?兴昌精神的内涵是什么?结合陈浩元老师在悼文中对兴昌精神全面、客观的总结与阐述,本人理解的兴昌精神就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善于学习、持之以恒、甘于奉献。

  随着《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印发以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一流的好编辑。那么,新时期的青年编辑如何才能成长为好编辑?兴昌精神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与激励。

  1 要有敬业精神

  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汉语词典》对敬业的解释是: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当今社会,每个人对敬业精神的理解可能会略有不同,但是古往今来事业上有所成就者,大凡离不开2条:一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锲而不舍的勤奋和努力。这2条的有机结合,即为敬业精神。个人觉得,敬业实际上是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换言之,敬业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出于对职业敬畏和热爱而表现出来的态度。

  很多时候,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因为先天差异的客观存在,一个人的智商、能力可能有高有低,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一个人只要有一个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就一定能不断地提升自我,进而取得好的成绩。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比较大。在儒家文化中,敬业源远流长。孔夫子曾经说过,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当下,敬业也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层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其中,在个人层面上要求公民要爱国、敬业、诚实、守信。这说明“敬业”是文明社会对一个人基本的规范要求。

  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笔者平时和学生接触比较多。在和学生的交流中经常对他们说,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心存敬畏,要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一定要把职业当事业去奋斗和追求,要把职业当成一份责任来担当。因为只有心里有所敬畏,行动上才能惜守底线;只有心中有理想、有责任,实践中才能有目标、有动力。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要想成长为一名好编辑,首先要对编辑这一职业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要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自发地全身心地投人到编辑工作中去。像李兴昌老师一样,将编辑出版事业当作自己毕生无怨无悔的追求,给予编辑出版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正是这份对编辑出版事业无怨无悔的追求和发自内心的热爱,支撑着李老师在1990年代中期拖着病躯远赴千里之外参加学报研究会的工作,使其成了陈浩元老师笔下的“工作狂”;也正是这份无怨无悔的追求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使得李老师成为科技期刊人的楷模。

  2 要有“工匠精神”

  自从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后,这几年“工匠精神”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编辑也经常被人称作编辑匠。我们既然做了这个编辑匠,那就要发扬国之大匠的那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把“匠心”融入编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对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环节都要凝神聚力,力求做到更好,以此为提升科技期刊质量、铸就优质科技期刊品牌奠定基础[3]。工作中要坚决杜绝“差不多精神”。现在职场中很多人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点“差不多精神”,对待工作很多时候会以“差不多了”来自我安慰,结果就是今天差不多、明天差不多,日积月累就差很多。

  在精益求精这一点上,李兴昌老师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10余年来,有幸在多个培训班聆听过李老师的课。不论在什么场合,凡讲到编辑加工、出版质量,李老师始终坚持“认真、再认真一点”的观点。李老师对于质量的追求不只是言传,更是以数十年的工作实践进行身教。李老师长期致力于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规范化研究,并身体力行,尤其是关于编辑质量与内容质量之间关系的见解更是高屋建瓴、直击要害[2]。李老师对内容质量的言传与身教道出了精益求精对科技期刊发展、科研成果传播的重要性。

  当前,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争夺国际科技话语权的号角已吹响。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了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号召,为了吸引优秀论文在祖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相关管理部门及学界纷纷献计、施策[4-6]。相信随着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战略的推进以及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和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成果选择在祖国大地上发表。但正如李老师所说,如何能把内容质量这一货物安全、高效地运达彼岸,使其学术价值准确、简明、规范地表达出来,编辑质量这一载体是关键[2]。

  近年来,期刊界出现了“重内容轻编校”的不良苗头。曾有科技期刊同行公然在行业年会上讲“为了提升我们刊物的影响力,使刊物水平再上新台阶,目前我们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选题策划、寻求优质稿源上面,我们要借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战略东风以内容求突破,不再纠结于编校中的细枝末节,把编辑从琐碎的编校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实不敢苟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一流的、原创性的内容,但同时也需要一流的编辑质量,因为只有编辑质量这艘船(内容的载体)的性能有保障了,才能安全、高效地把内容这一货物运达彼岸,才能使优秀的科研成果得以有效地传播。所以,一名真正的好的科技期刊编辑应该是一手抓内容、一手抓编校。在编辑加工方面,秉持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3],像李兴昌老师一样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真正把不出差错、不降标准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落实到编辑出版工作的全过程。如此一来,一方面可在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实践中使自己的本领技艺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优秀科研成果的传播构建更好的语言载体,助力优秀成果传播力的提升。长此以往,即便成不了李老师那样的业界标兵,但至少可以使我们自己在通往好编辑的路上走得更远。

  笔者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0余年来,始终以李兴昌老师等老一辈编辑同人为榜样,在日常的编辑出版工作中秉持耐心,文稿加工做到字斟句酌,对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做到反复推敲,对于概念、术语以及注释、引文、参考文献等更是仔细斟酌、核对。一路走来,虽然离好编辑这一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但10余年精益求精的追求使自己的编辑加工能力不断地得到提升。作为责任编辑编辑加工的出版物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的同时,近几年来编辑加工的稿件先后有多篇在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奖。

  3 要善于学习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编辑这个职业的认知存在误区。编辑被认为是为他人作嫁衣的裁缝,是缝缝补补的修补匠;编辑工作被认为是一项没有创造性、创新性的工作。甚至连很多编辑同人也对编辑工作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他们自认为只要所编辑加工的“产品”符合出版标准和规范、无差错,就算是做好了编辑工作,自己就算是一名好编辑。所以,目前很多科技期刊编辑同人自进入期刊行业之后就只注重编辑规范的学习而疏于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随着科技期刊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竞争的日趋国际化,传统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出版面临着诸多挑战,缺少鲜明特色和内容品质的科技期刊难以为继[7]。新形势下传统综合性科技期刊该何去何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期刊行业内形成的共识是走专业化出版之路,实施科技期刊专业化发展战略[8-9]。只有依托自身优势,在专业领域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学科集群的形式强化品牌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把自身做精、做专、做强,才有可能赢得新的发展。所以,专业化是期刊出版业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从近期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入选项目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此次入选的期刊绝大部分是专业科技期刊,这说明在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进程中,专业性科技期刊最有可能率先突出重围,迈人世界一流期刊方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的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这一重要论述虽然是针对新闻媒体而言,但是对期刊工作来讲也是一样,期刊的专业化首先就是要求人才的专业化。

  一直以来,杂而不专是绝大部分编辑的特点,所以编辑经常被认为是“杂家”。但随着出版形势的变化,杂而不专已难以满足新业态对一个好编辑的要求。新业态要求好编辑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而且要有学科专业领域方面的特长。因为我们所服务的作者和读者,都是一些专业人士。我们要和在某一个领域内深耕细作的作者交流、沟通,要从他们那里组稿,就要求我们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要能和作者就专业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10-11]。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其产生共鸣,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取得他们的信任,赢得他们的尊重[12];同时,使他们对我们的刊物产生信心。另外,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是和编辑自身的学术把关能力相辅相成的。编辑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有更好的学术把关能力和质量判别能力[13],在出版工作中才不至于陷人无知而乱、无知而迷的困境,才能更好地保证期刊的内容品质。

  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各学科的前沿不断延伸,交叉学科不断出现。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为了能从海量的学科信息中捕捉到学科前沿、研究热点,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14],以融入学科发展,紧跟学科前沿。编辑只有融入了学科发展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一个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只有全面掌握了学科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做好选题策划、组稿和约稿[15],进而服务学科发展。这方面笔者有深切的体会,按照所在单位的内部分工,笔者长期负责《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土木建筑工程”栏目的策划、组稿以及土木工程相关专业来稿的初审和部分稿件的编辑加工。10余年来,笔者一方面通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行业会议等渠道不断学习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标准和规范,了解科技期刊行业发展动态等;另一方面,坚持学习土木工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使自己在该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巩固和更新。得益于专业领域内相关知识的强化和更新,使自己在工作过程中能从专业的角度和作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很多时候还能从专业角度为作者修改完善稿件时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此长期坚持下来,笔者不仅赢得了作者的信任和尊重,而且还吸引了大量的稿源。近几年来,笔者所负责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来稿约占《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全年来稿量的20%,来稿质量较高,稿源分布合理,“土木建筑工程”栏目为《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所以,新时期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要着力于把自己锤炼成一名学者型编辑,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尤其是对学科领域内专业知识的学习。

  通过学习不断巩固和更新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进而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丰富的知识结构来赢得作者,同时确保自身在传统出版业变革的过程中不掉队。要像李兴昌老师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李老师在古稀之年仍坚持学习,笔耕不辍,并呼吁科技期刊编辑除了应掌握纸质期刊时代编辑出版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外,还应不断学习并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2]。唯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让我们自身在通往好编辑的路上具有不竭的动力。

  4 对待事业要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体现的是一种执着、坚持的精神。个人认为不管从事哪个行业,既然选定了,就应该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鹜,不能心猿意马。

  任何一个行业和领域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都需要经历一个逐渐认识和了解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非朝夕之功。如果我们不能专注于一个领域而总是不停地变换目标,那么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总是在尝试、永远是新人”的结果。只有那些长期专注于一个领域,对待事业持之以恒的人,经过长时间的深耕细作和优势积累,才能逐渐成长为领域内的领头羊。寿司之神小野二郎90多岁的时候仍在做寿司。他曾经说过“职人的精神,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到极致”。此话值得与青年编辑同人共勉。

  很多时候,我们会羡慕一些编辑同行专业能力强,处理问题驾轻就熟,在行业内资源丰富。其实,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业内资源的背后无不是持之以恒、心无旁鹜的坚持与努力。正是这种对待事业持之以恒的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做到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有的放矢,编辑加工得心应手。如果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专注于所从事的科技期刊出版工作,就会使我们自己陷入选题策划一头雾水、组稿约稿没有资源、编辑加工手忙脚乱的困境。

  持之以恒也是我们科技期刊编辑提升编辑加工能力基本功的不二法门。编辑基本功的提升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长期坚持、执着地致力于这个行当,通过在日常的编辑加工工作中积累和总结,才能达到游刃有余。所谓“艺痴者技必良”就是这个道理。李兴昌老师从事编辑工作数十年,自入行以来,他专注于期刊事业,不仅自身克勤克俭,尽心尽力,无怨无悔,还著书立说培育后人。正是这份坚持终使李老师成了一位业务功底深厚的科技期刊编辑家。所以我们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一旦进入一个领域,就一定要有一股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要有一往无前、埋头苦干、接力奋斗、无问西东的执着和坚持。唯有如此方能久久为功。

  5 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一盘棋”的大局观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建省创办特区3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鼓励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功成不必在我”,表明的是一种大局观,是一种大格局,彰显的是胸怀和境界;“功成必定有我”,表明的是一种使命感,是一种事业心,彰显的是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

  科技期刊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历史使命。科技期刊怎么样才能不辱使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我们每一个期刊人。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其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是人。

  若以期刊综合水平为划分标准,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阵营是金字塔式的。处于金字塔中部和底部的刊物占了大多数,这些期刊可能综合水平还不是那么高,但是这些期刊绝不是无可作为,绝不是可有可无;反而正是这些处于金字塔底部和中部的“大多数”支撑起了我们的科技期刊体系,为金字塔尖上的“少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项长期的伟大的系统工程,所有这些处于金字塔中部、底部的科技期刊办刊人都是参与者,不是局外人[16]。我们要本着期刊发展“一盘棋”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之路,在现有基础上增强实力,提升水平,努力把刊物办好,办出特色,为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的目标强基固本[17]。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从战略层面进入了快车道。但是,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成期刊强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毗而就。很多期刊同人可能无法亲历功成之时,无法共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带来的红利;就像李兴昌老师一样,默默为我国的科技期刊事业奋斗了几十年,却在我国科技期刊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之机之时溘然长逝。他日建成期刊强国之时,李老师已不能目睹,这是业界的遗憾;但是李老师为我国科技期刊事业作出的贡献将永远被业界铭记。因为正是千千万万像李老师这样的老黄牛们不计个人得失的付出与奉献,才使得我们有了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期刊强国的基础。

  作为一名身处出版事业一线的科技期刊编辑,不管当前自身所在期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面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期刊强国这一战略目标,我们都要积极作为,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去为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而奋斗;同时,面对科技期刊发展这“一盘棋”,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大局观,要能做到抛开个人得失的局限,敞开敢为人先的胸怀,把该尽的责任尽到位,该挑的担子挑起来,以敢担当、善担当的勇气,在思想上求突破、在行动上求突围、在境界上求提升、在能力上求锤炼。唯有如此,方能将自己由一个为他人作嫁衣的裁缝锤炼成一名为科技期刊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夯土筑基的好编辑。

  6 结束语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一流的好编辑。我们广大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要以李兴昌老师等老一辈期刊编辑为榜样,认认真真地做好编辑工作,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善于学习、持之以恒、甘于奉献”的兴昌精神激励下,朝着好编辑的目标不断前行,以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期刊强国的战略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7 参考文献

  [1]陈浩元.愿兴昌精神业界永存:沉痛悼念李兴昌编审[Z].CUJA会员群,2020-07-07

  [2]李兴昌.随想:内容为王·质量第一·期刊永存·编辑万岁[J].编辑学报,2016,28(2):103

  [3]陈明伟.践行工匠精神助力科技强国:科技强国背景下科技出版的时代使命[J].科技传播,2020(6):47

  [4]陈佳,黄崇亚.引导科研成果在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的策略[J].编辑学报,2018,30(2):124

  [5]祁丽娟,方梅.遏制优质稿源外流刻不容缓:以计算机科技类中文期刊为例[J].编辑学报,2019,31(2):127

  [6]孙涛.关于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9,31(6):597

  [7]姜帅,贝政新.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研究[J].编辑学报,2019,31(2):143

  [8]叶红波.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精品化发展:基于《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的案例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1):1206

  [9]王敏,韩丽,郝丽芳,等.科技期刊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132

  [10]刘浩芳,陈树勇.科技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的作用及其提高措施[J].编辑学报,2011,23(4):361

  [11]宋先红.精待文,诚待人,勤于业,敏与时,做一名优秀学术期刊编辑[J].编辑学报,2017,29(增刊1):147

  [12]汪宏晨.具有专业背景的科技期刊编辑培训模式研究[J].出版科学,2016,24(6):43

  [13]周江川.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亟需职业化编辑[J].科技与出版,2019(6):150

  [14]黄斐.科技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专业化成长[J].今传媒,2019(12):122

  [15]费理文,王瑞霞.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培养的实践和思考[J].编辑学报,2019,31(增刊2):257

  [16]陈浩元.中国科技期刊强国之路的若干思考[C].2019年南方心血管论坛·期刊分论坛,广州,2019-04-11

  [17]郭伟.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20(2):3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