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作者:代艳玲: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煤炭科学技术》编辑部
【摘 要】为贯彻实施《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文件精神,做精做强传统优势领域期刊,《煤炭科学技术》立足学科特色,以内容为王、技术赋能、融合创新、服务多元的发展战略,在内容质量提升、期刊宣传推广、服务能力建设3方面积极探索精品期刊建设路径。在组织特色专题/专栏、打造特色栏目、挖掘优秀青年作者、构建论文传播形态与渠道、开展课题研究和专业知识培训、服务行业发展、培养编辑人才等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期刊办刊能力和学术质量显著提升,走在了行业期刊发展的前列。
【关键词】精品期刊;内容质量;期刊传播;办刊能力
科技期刊历来与科技事业紧密相连,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及世界科技中心逐渐向我国转移,建设与科技实力相匹配的世界一流期刊迫在眉睫。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为4958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429种,占比89.33%。中文期刊在国家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多途径探索中文精品期刊建设路径成为当前期刊部门的首要任务。郭亿华[1]给出了高影响力精品期刊的定义,研究了地理学精品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提升策略,将期刊出版嵌入到学研究的全过程,在组织高质量热点专栏/专辑、创建品牌栏目、多媒体宣传推广等方面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取得了积极成效。杨小梅等[2]从学术能力建设与质量提升,语义出版探索与知识服务提升,刊物国际影响力推广与学术传播3方面探讨了提升测绘遥感类精品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举措。佘诗刚[3]认为创精品科技期刊应该花大力气组约高水平稿件,注重严把审稿质量关,培养一流编辑将才和细化期刊服务功能。《地学前缘》以发掘优秀作者和优秀论文作为精品办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4]。孙燕等[5]探讨了精品科技期刊建设的举措、发展和出路,指出科技类精品期刊建设离不开品牌特色、精品栏目、学科专业地位、雄厚的编辑队伍以及媒体融合等。文献[6-8]认为践行办刊宗旨,体现特色是建设精品期刊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期刊品牌栏目和特色栏目的策划对推动精品期刊的发展有很好的助推作用[9-11]。文献[12]借助新媒体,打造精品行业会议,提升了期刊品牌影响力。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系统现有科技期刊50余种,《煤炭科学技术》作为行业的代表性期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一直在积极探索有利于期刊做强做优的办刊模式。近年来,在内容建设、宣传推广、品牌建设等方面积极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期刊特色发展之路。
1 期刊内容质量提升途径
1.1 组织特色专题/专栏
内容为王是学术期刊的立足之本,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战略。出版高质量专辑/专栏是提升行业期刊知名度和品牌的“杀手铜”[1]。《煤炭科学技术》以选题策划为手段,聚焦行业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组织5-6期热点专题/专栏,以此加大优质内容产出量。近年来,共策划了30余个典型代表性专题,每年400多篇的发文量,专家约稿占比在1/3以上。例如,根据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2020年第7期邀请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和中国矿业大学葛世荣教授共同策划了“煤矿智能化建设关键技术专题”,发表专家论文29篇。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在《中国土地复垦法》颁布实施30周年之际,2020年第4期邀请长江学者、中国矿业大学胡振琪教授和浙江大学肖武研究员担任专题主编,共同策划了“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专题”,发表专家论文18篇。
通过选题策划与组稿,以专题形式发布重大科技成果,有效提升了期刊学术影响力。在此过程中探索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选题策划方法:围绕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围绕行业重大科技成果;围绕行业热点(难点);围绕行业重大科技事件与特色活动;围绕品牌学术会议[13];围绕重大基金项目成果;围绕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选题策划。通过不断加强期刊内容建设,持续打造质量高、有特色、声誉好,专家学者高度认可的期刊。
1.2 打造品牌栏目
栏目是期刊的窗口,是期刊办刊宗旨与期刊特色、学术水平的具体体现。自2008年以来,《煤炭科学技术》期刊栏目一直以学科专业分类,栏目名称一直较为固定,未能体现出栏目特色。2017年5月在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年会上,有青年专家建议:博士研究生是科研成果的重要产出群体,应予以重点关注。为此,自2017年第10期开始设置“青年博士学术专栏”,开辟绿色通道,吸引到不少博士研究生投稿。2019年在执行主编建议下,又策划了“特约综述”栏目,每期发表1篇主题论文。该栏目有3个特点:一是邀请的撰稿作者学术水平高。撰稿作者多为院士、学科带头人或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奋战多年,熟悉学科的发展历程,由他们撰写主题论文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二是论文内容覆盖煤炭领域的主要学科,内容系统且有深度。主要围绕煤炭领域多个学科发展历程,对其研究现状、科研成果、重大问题、争论焦点与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人、系统的论述,以期充分反映煤炭领域各学科前沿研究进展。三是刊登的综述文章是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综述文章相较于常规论文,篇幅较长,每篇论文平均页码在20页以上,充分阐述了学科发展历程或技术发展变迁。该栏目的开设为读者提供系统且权威的文献资料的同时,也为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学术观点和思想的舞台,佐证了其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特约综述”栏目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论文下载量和阅读量表现都非常抢眼。如主编王国法院士在2019年第8期发表的《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研究与实践》论文,截至2020年11月15日,在中国知网的被引频次为100次,下载量为3 184次。2019年第1期刊载的胡振琪教授《我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截至2020年11月15日,在中国知网的被引频次为41次,下载量为1942次,被搜狐新闻、今日头条全文转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1.3 打造高质量作者群
一流期刊把发现人才、助人成长作为己任,注重对青年作者、初始创新者的提携[14]。为此,近年来编辑部在发现、培养核心作者群方面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15]。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在行业期刊中率先依靠青年学者,探索出了新形势下助力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16]。2017年初率先在行业成立了期刊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为期刊提供高质量论文的同时,邀请其担任专题客座主编、专题组稿人、审稿专家,或者双方联合开展学术会议等工作,致力于让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到期刊出版工作中,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在精品期刊建设中撰稿、荐稿、审稿、宣传等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
2019年,编辑部联合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成功举办了“首届矿业科学家论坛暨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年会”,邀请院士、学科带头人、杰青等23位专家做学术报告,共200余位代表现场参加了会议,累计3 000余人收看了网络直播。会议期间召开了《煤炭科学技术》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座谈会,青年委员积极为期刊的发展建言献策。通过发挥优秀青年专家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了更多行业青年科技工作者参与精品期刊建设工作。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成立为期刊的发展增添了朝气和活力,实现了双赢发展。
2 期刊论文宣传推广途径
2.1 构建N种论文传播形态与渠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论文传播形态更加丰富和多元。注重传播内容的新闻性和科普性,对优质论文内容进行整合或二次加工,全方位多途径地展示优秀作者的研究成果,提升期刊传播质量成为编辑部的重要工作之一。
编辑部在丰富论文传播途径方面主要开展了4项工作:
1)制作发布论文成果视频。邀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进行论文视频录制,在自有媒体平台或第三方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特别是2020年疫情期间,作者时间较为充裕,是鼓励作者宣传论文成果的好时机。目前,共尝试制作论文解读报告视频30余个,在丰富论文传播形态、体现期刊服务能力、扩大期刊影响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论文被发现和引用概率,有助于提升作者的学术影响力。
2)实现论文二维码阅读。为满足科研人员移动阅读及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实现“纸刊——PC端——移动端”的资源共享,数字编辑积极探索移动端阅读技术,并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二维码扫描阅读功能。将每篇独有的二维码印制在论文首页左上角醒目的位置,扫描即可实现论文的免费开放阅读、下载PDF文件、html全文结构化预览、增强素材延伸阅读等。同时,二维码也链接了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依托在线问答功能,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交流。
3)虚拟专题在线宣传。为方便读者系统地查阅相关文献,期刊将近年来发表的高下载量和高被引论文,围绕“煤矿智能化”“煤矿重大灾害防范”“煤层气开发”“水资源利用”“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等主题分别整理成电子虚拟专辑,在期刊官网和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免费下载,有效提升了期刊关注度。
4)与第三方有影响力的平台合作。除了在自有传播平台,如邮件推送、期刊官网、期刊官微、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宣传外,积极寻找其他有影响力的传播渠道。将优秀论文或基于论文成果改编的科普文章推荐到有影响力的网站或微信平台上,如与网易新闻、今日头条、全国能源信息平台、绿色矿山网、清华AMiner合作进行推广。通过与其他媒体的合作,不仅扩大了期刊宣传的范围,还提升了对期刊的关注度。经过积极的尝试,传播效果逐渐显现。
2.2 建设N个期刊传播社交圈
依托期刊庞大的专家资源、作者资源及读者资源,编辑部主导组建了“煤炭科学技术产学研交流微信群”“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微信群”“青年煤博士QQ群”"CST——煤炭科学技术作者微信群”等交流群,为服务作者、了解读者需求,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和期刊宣传等活动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鼓励编辑积极组建自己作者的专业群,并要求编辑加入其他有影响力的学术社交圈。利用学术交流群、会议群进行论文传播和信息发布。还鼓励作者在其他微信群及朋友圈里进行转载分享,不断扩大期刊的受众范围。
3 期刊服务能力提升建设路径
期刊出版属于文化产业,期刊品牌的建立就在于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质量。为此,在提供主办/协办学术会议,服务学术支撑单位等常规服务内容的同时,编辑部一直探索为煤矿企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力争践行期刊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1)期刊服务紧贴生产一线。《煤炭科学技术》是一本以报道科技前沿、先进技术与重大工程技术突破为特色的期刊,因此期刊发展一直与行业发展同步。紧紧围绕煤炭行业的生产需要和发展趋势,组织策划了“神东矿区世界一流示范矿井建设”“8 m以上大采高开采技术与装备”“煤炭行业总工程师学术论坛”等多个专题,对现场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及时跟踪报道,并在全行业进行宣传推广。煤炭智能化是我国煤炭工业第四次重大技术变革,是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从煤矿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到智能化时代,《煤炭科学技术》一直在跟踪报道其先进技术成果,开设热点专题/专栏10余个,积极助力煤炭的安全高效开采。据中国知网统计发布,《煤炭科学技术》在矿山智能化领域刊文数量排名第一,成为煤矿智能化领域科技成果报道的第一阵地。针对生产一线科技人员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从2013年开始,期刊多次走进生产一线和科研院所,举办灵活多样的论文写作知识培训班,培训超过1万人次,与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互动交流,助力科技成果产出。正是由于多年来与生产一线的紧密沟通,期刊在生产一线拥有广泛的读者基础,总工程师人手一册,并成为煤炭行业发行量最大,综合影响力最大的期刊。
2)开展“煤炭科技大讲堂”专业培训活动。依托期刊强大的专家资源优势,围绕“煤矿智能化”“重大灾害防范”“科技成果管理”"5G时代”“绿色矿山建设”等多个主题开展了“煤炭科技大讲堂”培训活动。针对2020年疫情期间,线下活动无法开展的现状,编辑部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模式,策划打造了“煤炭科学技术大讲坛”线上学术活动。第一期策划了“王国法院士团队煤矿智能化开采论坛”,邀请王国法院士等6位专家围绕煤矿智能化建设标准与发展趋势进行在线讲解,与中国知网学术直播平台合作,各大煤炭企事业单位自发组织集体学习,累计观看直播人数约1.5万。同时联合《煤炭科学技术》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策划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研讨会”,为促进期刊产学研融合发展搭建了交流平台。
3)承揽课题研究项目。正是由于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和服务能力,不少单位主动打电话寻求合作。近年来编辑部策划出版了多部专著、报告、汇编等资料。代表专著有行业第一本科技论文写作专著《煤炭行业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指南》《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院60周年系列技术丛书》。代表报告有《中国煤矿智能化发展报告(2020)》,代表汇编有《中国煤炭科技40年》等,先后承担了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学术期刊能力提升专项、同煤集团“科技产出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等多个与期刊及评价有关的科研项目。期刊在助力提高行业科研水平,服务科技创新与科研人员的同时,也加强了科技期刊出版物质量管理,提升了编辑业务水平。
4 精品期刊建设成效
1)期刊学术影响力稳步提升。①根据2020年9月中国煤炭学会公布的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评选结果,期刊被评为T1类期刊,是8本T1类期刊中唯一非Ei收录的期刊。②2019年以来,期刊首次被知名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和荷兰《引文与文摘数据库》(Scopus)检索收录。③2020年10月期刊首次有1篇论文入选“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办刊能力显著提升。2017年初以来,《煤炭科学技术》以打造精品期刊为目标,通过创新办刊思路和手段,不断深化期刊改革。在全面取消广告、重塑期刊形象和风格;重组编委会、壮大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聚拢行业专家资源;加强专题策划、加大优质内容产出;策划主办/协办学术会议、建设期刊英文网站,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承担课题研究、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期刊服务能力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多种措施有机结合,增强了期刊活力,丰富了办刊手段。同时,锤炼了一支有战斗力的编辑队伍。近年来,团队发表专著1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及出版类科技论文40余篇,承担科研基金项目8项,在助力提高行业科研水平、服务科研人员的同时,也提升了编辑业务水平,形成了一支年轻化、专业化、高素质的“能编能研、能编能营”的编辑团队,为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奠定了人才基础。
5 参考文献
[1]郭亿华.地理学精品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与启示:以《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77
[2]杨小梅,高峰,侯春梅,等.测绘遥感类精品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举措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5):481
[3]佘诗刚.精品中文科技期刊发展之路: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2):195
[4]胡伟武.立足国际化,创精品期刊:《地学前缘》EI检索的路径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8(6):86
[5]孙燕,张福颖,潘菁菁,等.对科技精品期刊建设的思考:以《气象科学》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0):253
[6]张建军,高森,颜廷梅,等.践行办刊宗旨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经验介绍[J].编辑学报,2018,30(4):420
[7]刘珊珊,王浩然,沈晓峰,等.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是打造精品期刊的必由之路:以《中国兽医学报》为例[J].出版与印刷,2017(4):31
[8]戴洋,俞卫平.在专业化的基础上打造特色化:《气象》建设精品科技期刊的探索[J].编辑学报,2019,31(增刊1):80
[9]付少兰,黄玲.特色栏目策划助推精品科技期刊发展[J].编辑学报,2017,29(2):132
[10]顾艳,崔金贵,郭欣,等.拓展内涵重引领彰显特色创精品:以《实用心电学杂志》为例[J].编辑学报,2019,31(1):97
[11]赵丽颖,杨永庆,宇广华.以特色栏目打造精品期刊:《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专题笔谈栏目选题策划[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448
[12]韩景春,蒋亚宝,曹雪雷.打造精品行业会议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以金属加工杂志社为例[J].编辑学报,2020,32(3):326
[13]代艳玲,朱拴成.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与影响力的方法与途径:选题策划与组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57
[14]肖宏.冲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须练就四大能力[J].科技与出版,2019(10):33
[15]代艳玲,朱拴成.科技期刊核心作者群的建立与培养[J].编辑学报,2019,31(3):343
[16]代艳玲,朱拴成.科技期刊与青年科学家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2):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