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省属高校学报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2020-12-26 来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作 者】裴琴:湖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省属高校学报无论在期刊行业还是所在高校都有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文中分析了省属高校学报在期刊行业和所在高校双重边缘化的原因,指出特色化发展是当前的现实之选,并提出省属高校学报要走出当前发展困境,必须依托所在高校,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办刊,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尽量争取到本校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省属高校学报;边缘化;特色化;办刊目标

  自20世纪初创办的《学桴》《清华学报》和《北京大学月刊》算起,高校学报在中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追求真理、传播学术、引领时代为己任。“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1988)。高校学报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名片,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塑造学校学术形象的重要途径,是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在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学报越来越遭到诟病,期刊行业对学报“全、散、小、弱”的批评声不绝于耳[1]。与此同时,因为一些原因,高校学报特别是省属高校学报在所在高校的地位也处于越来越边缘化的地位。

  一、高校学报在期刊行业的边缘化地位

  高校学报属于期刊,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前其业务管理部门为新闻出版总署,2013年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整合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8年,根据国家机构改革要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

  业务管理部门通常从出版的角度对期刊进行考核评价。在期刊行业中,一般通过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期刊评价指标来评价一个期刊的等次和办刊水平。一些权威的评价机构,如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等,通过统计期刊的被引量、下载量、半衰期等数据,计算期刊的影响因子,每两年或三年对期刊进行排名并评选核心期刊[2]。但高校学报的定位是为本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服务,具有天然的“内向性”,内容往往涵盖本校各个学科门类,综合性成为其最显著的特征。而在专业学科高度分化、细化的今天,期刊行业也相应呈现出专业性、单科化的发展趋势。相比很多专业性期刊,高校学报专业性不强、特色不明显、同质化倾向突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报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使其入选核心期刊的难度加大。

  而对于省属高校学报而言,这样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省属高校学报面临着优质稿件匮乏、学术质量不高、社会影响不大、读者量锐减、发行量萎缩等诸多问题,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发展困境。此外,省属高校刊号资源相对匮乏,部分省属高校在2000年前后的高校合并时,并入了多个刊号,使得学报可以根据学校大的学科方向进行细分,如“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医学版”等。但有些没有合并、只有一个刊的高校,不得不以“大综合”的面目出现,甚至还出现了文理综合刊。这些文理合刊的高校中,学报的决策者出于对期刊发展的考虑抑或对本校学科发展的考虑,会对学报的发展道路作出不同的选择。部分学报考虑到期刊自身的发展,选择了摒弃文科或理科,但这势必会遭到来自校内部分院系的巨大的阻力。有的学报甚至经历了“文理合刊——摒弃文科或理科——恢复文理合刊”这样几分几合的情况。这样的状况,显然十分不利于期刊的评价和发展。

  二、省属高校学报在所在高校的边缘化地位

  开展学术研究、服务教学科研,促进学术交流,是高校学报的办报宗旨和重要使命。学报不同于其它期刊的是,在接受业务管理部门考核评价的同时,也要从高等教育的角度为所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自然,能否为所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好务,成为高校评价学报的主要标准。

  但现实状况是,近年来,各高校狠抓科研,对高校教师的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计算科研工作量和职称评定时,通常要求教师发高档次的学术期刊,即论文须刊发在核心期刊甚至SCI、EI期刊上。而省属高校学报大多为普通期刊。于是高校教师们纷纷转而将优质论文投向满足条件的校外期刊,导致了本校的优质稿件和课题研究成果大量外流。省属高校学报的主要作者群体已变成本校研究生。因此,在现行期刊评价体系、职称评定标准和学校科研考核标准的导引下,省属高校学报已很难像重点大学学报一样全面、真实地反映本校的科研水平与实力[3],更无力推动本校学科建设、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对主办高校而言,省属高校学报存在功能缺失的现状,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这无疑会降低高校对学报的评价,影响高校对学报的重视程度。

  三、边缘化地位给编辑队伍带来巨大冲击

  基于前述原因,一方面,省属高校学报在行业中发展受限;另一方面,在所在高校也难以得到重视,陷入尴尬境地和边缘化地位在所难免。而边缘化地位直接又影响了编辑队伍的建设,反过来又影响了学报的发展。

  关于学报编辑的定位,历史上几经变更,但主要观点仍是学者或科研人员。早期高校学报运作模式是“编研一体”,因此主编和编辑是学者身份。197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中指出,“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至此,学报编辑成为了一种有别于学者的新的职业人,定位于教学科研人员。2002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中再次重申,“学报编辑人员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但在现实中,许多地方高校将学报编辑部归于科技处、发规处等行政部门之下,或者把学报编辑部定位为教辅部门,致使学报地位的边缘化。学报编辑在工资待遇、评优报奖、年终奖励、出国进修等各个方面均无法和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此外,在现有的出版系列职称评定中,中级职称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参加全国出版专业资格考试通过后获得。但副高以上职称评审时,高层次期刊的编辑在较高的平台上更容易达到相关评审条件。而作为普通期刊的省属高校学报显然在这方面处于劣势,这使得省属高校学报的编辑们在职称评定时难度加大。

  在专业技术上发展受限,在所在高校又处于边缘化地位,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极为有限。有些年轻编辑甚至通过转岗、考博等形式寻求新的出路。这些情况影响了省属高校的编辑队伍建设,极不利于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四、特色化发展道路是当前现实之选

  关于高校学报改革和发展道路之争,由来已久。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在2003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从长远看,从全局看,可以有上、中、下三策。”这其中,上策指的是专业化办刊;中策指的是若干高校联合办刊;下策指的是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

  学报专业化办刊指的是根据行业细分办刊。走专业化道路符合期刊发展规律,长远来看确是期刊发展的主要方向,但尚需面对很多现实问题。如果一味地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学报的使命谁来承担?特别是在高校学报服务高校的定位之下,面临重重阻力,学报很难摒弃大多数专业而只为一两个专业的教学科研服务。对于省属高校来说,还有个别优势学科是否能支撑起学报办刊等诸多不确定性问题。因此,实现专业化办刊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联合办刊指的是若干高校进行联合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学科优势形成若干专业期刊。联合办刊优势突出,似乎可以同时满足“专业化”和“综合化”两个方面,较好地解决当前学报面临的“千刊一面”的局面。但因为涉及地域、学校机制、人员调配等诸多问题,目前还停留在构想阶段,实际可操作性较小。正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特色化发展指的是,在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和专业特色,创办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袁贵仁在提出上、中、下三策的同时提到,“下策,就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这虽是下策,但是最实际,目前最普遍可行的。”在省属高校学报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综合性特点,优秀稿件也不可能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走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的道路确实是当前省属高校学报改革的现实之选。特色栏目是彰显期刊特色、树立学报品牌的重要因素,也是期刊学术特色的具体体现。学报可以将版面向本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倾斜,通过设立专业性强的特色栏目求生存、求发展,以降低“综合性”带来的负面效应,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报品牌。

  五、走出发展困境的对策和思考

  (一)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办刊

  1.着力为学科建设服务。

  不同高校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同一高校在不同发展阶段也会有对其定位及发展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的名片和招牌。而高校学报作为学校的学术窗口和学术阵地,应充分利用自身学术出版和学术传播的属性,承担起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服务学科建设是学报的主体功能,也是学报在校内的立身之本。学报的办刊思路应紧紧跟随高校的发展目标,助力高校学科发展。学报编辑务必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就是学报的发展方向;学校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就是学报的重点内容和优势栏目[4];学报的用稿原则、栏目设置及用稿比例要与学校的学科设置相关联。

  2.着力为人才培养服务。

  省属高校学报的作者群体多为本校研究生。这些研究生作者在学术研究上是新手,虽然论文有一定的创新,但自身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文字水平都有限,加上论文撰写经验不足,在论文撰写时,无论是语言表达、组织结构还是学术规范、科研总结,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学报编辑以培养学术新人的心态,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耐心为作者服务,帮助他们最终形成主题鲜明、意义突出、方法明确、结论清晰的优质论文[5]。在提升学报论文的层次和水平的同时,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服好务。

  (二)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学校教育要直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省属高校的定位决定了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属性。科学研究终须要面向社会、面向实际、走上“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很多省属高校在科技转化、服务地方经济方面作出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作为高校对外窗口之一的学报,可以也应该成为高校和地方科研合作的宣传窗口。省属高校学报在刊发较高质量的纯学术研究论文的同时,应适当吸收一些反映科技转化成果的论文,以此来反映学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努力成为沟通高校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桥梁[6]。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同时,省属高校学报也会为自己争取到更大的生存空间。

  (三)争取高校政策支持

  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高校的理解与支持是高校学报特色化发展的关键。离开高校的支持,学报的发展将寸步难行。因此,高校学报特色化发展必须争取本校的政策支持。

  1.由学校出面召集学科办、科技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学科院系和学报编辑部共同讨论确定优势和特色学科选择问题,为学报走特色化道路指明方向。

  2.努力争取学校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如:人事部门在制定职称评定政策时,应该把在本校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条件之一;科技处在进行年终科研工作量考核时,在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应计入科研工作量等。

  3.要求省级及以上资金资助的优势学科的研究成果至少有一篇论文发表在本校学报上,并给予相应的科研认定,进行相应的科研奖励,以吸引校内优势学科的优质稿源向学报投稿。

  4.把编辑队伍建设纳入到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统筹规划中,像抓学校的教学、科研队伍一样抓学报的编辑队伍建设,注重编辑人员的业务培训。同时,编辑也应像教师和科研人员一样有获得科研经费的机会。

  5.设立适当的制度让学报编委变成学报的“自己人”,不只是名义上的编委,而要实际参与学报建设,为学报的学术质量负责,实现学者化办刊。

  高校学报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前,都在推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当前省属高校学报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面临严重的发展瓶颈,但找准办刊方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争取所在高校支持,寻求特色化发展道路,终将走出发展困境。

  参考文献:

  [1]朱剑.自缚与破茧:40年来高校学报体制的演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6):1-14.

  [2]胡浩志,邓艳.高校学报为何被边缘化?——基于学术评价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3):145-148.

  [3]张智丹.地方高校学报改革与创新问题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30(3):185-189.

  [4]郑琰燚,李燕文,莫弦丰,等.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J].编辑学报,2017,29(2):160-162.

  [5]裴琴.论省属高校学报编辑的作者工作[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39(6):173-175.

  [6]刘燕.高校学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探讨——以秦皇岛市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10):170-17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