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浅谈多媒体出版物对纸质图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20-12-23 来源:《传播力研究》
  【作 者】孙雪玲、张晶钰:东北林业大学

  【摘 要】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模式,同时也改变着人类获得信息的方式。从结绳记事到今天的微信语音,阅读的方式与思考模式之间彼此刺激互相影响,改变了阅读行为的同时意识形态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本文分析新形势的多媒体出版物阅读体验对传统纸质版图书出版带来的影响,比较了传统的纸质图书和多媒体出版物在形式、内容、出版和发售方面的各种差异,多媒体出版物对纸质图书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威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媒体出版物的诸多弊端也逐渐显现。同时,由于纸质版图书的诸多特点,相对于多媒体出版物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多媒体;出版物;纸质图书

  随着网络5G时代的悄然来临,全国“互联网+”迅速发展。依托互联网的优势,图书出版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尤其以多媒体电子出版物为代表的影音图书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和销售份额,对纸质图书出版社来说是巨大挑战。[1]然而危机与挑战都是对立统一的,借助多媒体出版物可以丰富纸质图书许多不足,同时纸质书也越来越多将拓展资源发布成为多媒体出版物,从而多维度地丰富了图书的样式与形式。[2]

  一、多媒体出版物的优势与不足

  最早的多媒体出版物的定义还较宽泛,但已经形成比较统一的共识,即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把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贮存在光、磁疗、硅片等非纸张载体上,并通过电脑或网络通信来播放以供人们阅读的出版物。[3]与传统出版物相比,多媒体出版物在产品形态、表现手段和阅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先进性:首先,多媒体出版的基本属性是数字化产品,无论承载怎样的内容,都一般采取计算机的标准存储和传输格式,由0和1两位数字编码的二进制程式组成。与纸质出版物相比,多媒体出版物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廉、检索方便等优点。其次,网络多媒体出版物的表现形式具有信息集中、具体、集约的特点。一种网络多媒体出版物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所有的视听觉传播手段集于一体。最后,网络出版物的内容组织形式可以是不连续的,可以通过网络超链接的形式进行跳跃式发散阅读。

  多媒体出版物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种类:第一类是电子图书形式的出版物,其代表产品主要是Amazon公司旗下提供的出版物和kindle硬件产品。其优势特点是可以将传统的图书以网络的形式迅速销售和快速的出版,电子图书网站自带的检索功能可以大幅度地减少读者搜索图书的时间。读者可以将网络图书下载到手机中,随时随地阅读。同时kindle、文石、掌阅、墨案、国文一本通、博阅等品牌的一类黑白电子墨水屏设备的使用给予了这类出版物很好的阅读体验,几乎可以和阅读纸质图书的观感一致。[4]第二类是多媒体图书,其代表产品主要是苹果公司旗下的ibook应用,借助应用商场“Appstock”的形式获取彩色并可以携带动画的图书,主要需要在苹果手机或苹果系列产品上使用。其优势是色彩艳丽、方便携带,可以文字、音频、图像和视频全媒介地展示信息[5]。第三大类是宽泛的多媒体出版物,主要包括微博、博客、新闻RSS、微信朋友圈、抖音和哔哩哔哩等依托自媒体平台的产品。其特点是主要以视频为主,资源发布快捷及时,同时支持多终端交互。但这一类也存在庸俗化,迎合读者而提供短暂视觉刺激等诸多问题。[5]

  多媒体出版物省略了传统出版中编写、校稿、印刷、分发、书商经营等各环节中的大部分工作,由此节省了图书版式制作、复制副本、包装运输与人力分发等烦琐步骤,同时由于其数字化的特点,内容上的更正、修订、改版工作可以方便地进行,不需要重新出样本、打样书、输出、装订等,可以大幅度减少各种成本和费用。

  多媒体出版物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阅读电子图书至少需要一个电子设备,需要一份基本的开销,而且其价格高于传统纸质图书。多媒体出版物提供了高速的信息检索能力,加快了阅读节奏,同时也带来了极为方便的阅读跳跃能力。快速的阅读跳跃会消减很多闲情逸致,使人们的阅读情趣极大地压缩,反而造成疲惫[6]。又由于多媒体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快捷便利,很难完全保证质量。统计发现电子出版物的万字出错率高于一,而纸质版发行图书的万字出错率普遍远远低于该水平[7]。另外,由于受到硬件屏幕尺寸和阅读软件设计的限制,电子图书很难做到快速的多处阅读,也使得电子图书几乎无法完成长篇巨著的完整阅读。由于时代的发展,电子图书的阅读主要在碎片化时间中完成,所以阅读的专注度和连贯性多半没有纸质图书来得更好。

  二、传统纸质图书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纸质图书历史悠久,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图书确实有着不少的劣势和弊端,甚至有人认为纸质版图书在网络多媒体时代必然走向衰退和灭亡。其实,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的从业人员已经意识到这种冲击,借助多媒体出版物的蓬勃发展,积极地改进纸质版图书的策划工作。也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附带了信息化的产品,纸质图书借助电子图书的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比如,有些教学图书就在书后附带了随书光盘,一张光盘把普通纸质图书无法加入的彩色图片视频甚至网站资源涵盖其中,这样不但丰富图书的内容,而且将可以更高效的传播知识。随书光盘通过电子加密技术更好地保护了作者的版权,可以解决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产权不清之类的纠纷问题。还有一些传统图书借助二维码技术,把影音资料与纸质图书上的文字相链接,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快速地获得图书的语音图像等资料,提高了阅读效率,丰富了阅读体验。

  传统纸质图书的挑战不言而喻,然而却没有没落的可能。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汉文字记录历史也有近三千年。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先秦书籍留存较少,自汉代以来,留给后人很多经典书籍。从深刻阐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易经》,到论述国与国关系的《战国策》,从记录浩瀚历史奇观的《资治通鉴》,到史学泰斗著作《史记》。从《长短经》到《鬼谷子》《老子》《庄子》……现代经典著作更是数不胜数。纸质图书的实物收藏价值很高,绝版书、老版书目前市场价格不菲,经典著作的历史传承透过图书的收藏体现了其自身不菲的价值。同时纸质图书中轻薄些的方便携带,随时翻阅,不受电力供应限制。阅读纸质图书也不易产生视觉疲劳,可以提高阅读专注程度。同时越来越多的读者感受到“买下一本纸质图书时就完全拥有了它;随时随地就可以感觉到书的陪伴带来的乐趣。”这样的心理慰藉是电子图书所无法比拟的。

  纸质图书作为有形的载体,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一本家人祖上留传下来的图书无疑可以寄托很多的情感。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意识到新鲜的事物不全都是好的。而藏书就如同叩开了历史的大门,翻开一本历史悠久的古书仿佛与古人对话,这种阅读中的乐趣无以言表。藏书给人以保存文化瑰宝的满足感。从北京的“文渊阁”和“文源阁”到承德的“文津阁”体现了皇家对于藏书的重视和热爱,再看宁波的“天一阁”又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藏书情怀。[8]这中间种种的情缘是历史赋予的爱纸质书的人才有的体会。书籍通过有形的纸张传承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更多地借助藏书的行为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含蓄绵延的民族精神。当然,纸质图书的保存也是一大难题,历史上各大藏书阁遭受火灾的不在少数,遭受历史革命运动而被人为损坏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同时南方气候湿润多雨,书籍防腐防霉工作也是技术问题。这些为了纸质图书长久保存的问题也在借助多媒体存贮技术得到部分的解决。

  纸质图书理论上可以无限制地借阅他人或传给后人,然而正规渠道购买的电子书应该仅有几次借阅他人的机会,几乎不能永续传递。电子产品也有使用寿命的长短之分。由此可见,只要纸质图书出版社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抓住新时代带来的机遇,锐意创新变革,促进纸质图书出版的发展进步是大有可为的。

  三、结语

  读书的好处人尽皆知,但是随着智能化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能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的电子设备,多媒体出版物具有环保便携,信息量巨大并可依托网络传输迅速传播等诸多优点。电子图书正以其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占领市场和人们的注意力。然而作为与电子阅读器截然不同的载体,纸质图书的温和触感也是不可取代的特点。闲暇时光里随手翻看,一页又一页地翻阅,随时拿笔画线、标记、添加点评,这些看似原始而却本真的操作在电子书阅读器上却显得烦琐而触感迥异。由此推断纸质图书一定不会被电子图书所完全取代,纸质图书一定能与电子图书协同发展。同时多媒体出版物带来的阅读庸俗化普遍的问题也是新时代面临的一大问题,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二次元、“快餐文化”、恋爱庸俗作品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忠肝义胆、仁义礼智、民族气节占比慢慢减少。最终脱离了纸质图书的载体的文字传播不仅仅是题材的变化,更多的是文化的错位和意识形态的悄然改变,需要引起重视。

  新时代的进步不可逆转,面对给纸质图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经营理念转变和管理方式革新同样迫在眉睫,响应新时代的进步发展,做出符合时代的改革是合适而明智的。

  参考文献:

  [1]张雅婷.浅谈新时期新形势对出版社编辑的新要求[J].传播与版权,2016(06):39-40.

  [2]焦瑛.出版社编辑对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出版的价值比较[J].黑龙江科学,2013(12):249.

  [3]田田泽瑾.关于全媒体时代下纸质图书出版的几点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1):193+205.

  [4]孙艳华.电子图书审稿制度探析[J].中国编辑,2011(06):79-82.

  [5]张雅婷.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的比较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2):167+198.

  [6]徐晓宇.新阅读手段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J].传播与版权,2014(05):54.

  [7]于红.浅谈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现状[J].传播力研究,2019,3(23):175.

  [8]霍然.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4):53-5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