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十年磨一剑——写在第十届中国传媒年会闭幕之际

2015-05-06 来源:传媒 李栋 冯正安
 
  十年磨剑展霜刃,十年风雨满征程。
 
  由传媒杂志社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传媒年会于4月11日—12日举办,来自业界、学界的400多名参会嘉宾相聚美丽的江城武汉,以“转型之机与融合之道”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此次年会参会嘉宾之多、规格之高、内容之丰富均达到了中国传媒年会创办以来的最高水平,彰显了其越来越大的品牌影响力。
 
  自2006年创办至今,中国传媒年会已经整整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十年间见证了传媒业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传媒人的探索与追求,参与和推动了行业的转型与融合。
 
  十年相伴、矢志不渝,付出的辛勤汗水,凝成了闪光的足迹!
 
  三方聚力 盛况空前
 
  本届年会由中国报业协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共同作为指导单位。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对年会在武汉举办非常重视,对年会的主题、内容和组织、接待等,提出了很多建议,做了大量工作。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是《传媒》的副理事长单位,多年来与《传媒》保持着很好的合作关系。在确定作为本届年会的承办单位后,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邹贤启高度重视,选定组织大型活动卓有经验的集团副总编辑韩少林任承办单位总指挥,选派精兵强将全面协助主办单位工作,先后组织了三次协调会,对年会的每一个细节都做了具体安排和部署。传媒杂志社在总局新闻报刊司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领导的支持和指挥下,总结前九届经验,积极探索新的办会模式,协调各方面力量,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在保证正常出刊的前提下,加班加点工作,保证了年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正是在指导单位、承办单位、主办单位的共同配合和努力下,年会取得巨大成功。
 
  由于今年的春节是2月18日,春节后上班已经是2月末了,年会从发出通知到开幕只有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有318人报名参会,实际到会298人,另加湖北省内媒体参会人员80多位、大学生记者团参会人员30多位,共计400多人参加了第十届中国传媒年会。武汉一些高校师生要求参会,因场地容纳不下只好婉拒。这是年会历史上首次在控制人数的前提下出席人数超过400名。现场嘉宾云集、代表济济,可谓盛况空前。
 
  年会筹备过程中,我们向有关领导做了汇报并得到批准。会议期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张丕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振有等领导出席年会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主持,主题报告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晓新主持,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万贵,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北省广播电视台台长王茂亮,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张良成,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邹贤启等出席本次年会。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于年会当日接见了柳斌杰、李东东、张丕民、李军等一行。高规格的开幕式以及接见均是往届年会所没有的。
 
  与往届有重大不同的是,往届参会人员以报刊业为主,学界、广电业、新媒体公司的代表人数很少,本届年会学界、广电业、新媒体公司的代表占总参会人数的50%以上,真正体现了媒体融合的特色。
 
  内容为王 互动为翼
 
  目前,社会上很多会议重“奖”轻“会”,凭借名目繁多的奖项吸引参会者,会议内容却乏善可陈、流于肤浅。为确保本届年会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具吸引力,作为主办方,传媒杂志社慎重选择邀请演讲嘉宾,会前收集演讲文案,对演讲内容严格把关,反复沟通修改。最终,在年会现场,15位演讲嘉宾从不同角度剖析和探讨了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在年会主题报告环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代表年会主办方发布了《2014中国传媒创新报告》,对2014中国传媒创新的背景、业绩、未来趋势等做了总结和梳理,其发布的2014中国报刊业、广电业十大事件、十大创新案例,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部主任张君昌发布了《中国广电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广电业在媒体融合和“互联网+”双重战略推动下,将努力寻求“广电+”跨界叠加业务,在结构调整、服务升级、融合发展等方面,呈现下列新态势:一是广电+云端,打通网络化生存渠道;二是广电+电商,精耕细作“T2O”模式;三是广电+版权,巩固主业多元布局;四是广电+广告,力促广告市场平稳运行。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以《互联网+,媒体转型与融合》为主题发表演讲。他指出,经过20年发展,中国网民已经超6亿。互联网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协作、分享的文化,到了“互联网+”时代,更要用一种跨界、融合的理念来推进转型。无论互联网有多强大,传媒转型首先要坚持把产品做好。“互联网+”首先是服务,服务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催生出媒体的新空间,把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结合了以后,包括一些新的资源终端、智能硬件等,必然会催生出很多新的媒体空间。因此,无论哪个行业,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入口,开展丰富多元的服务。
 
  在年会主题演讲环节,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邹贤启,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王伟,人民网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官建文,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都报系党委书记、总裁曹轲,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总经理张海明,大公网总编辑韩红超,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史建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产业与新媒体研究部主任黎斌,中国移动媒体联盟联合创始人、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掌控传媒总经理杨家波,台湾联合报系媒体创新研发中心总监吴仁麟,武汉理工大学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坚等12位学界、业界领军人物和代表登台演讲,共同盘点和探讨2014年传媒业发展情况,深入剖析中国传媒业的融合发展态势,旨在通过对媒体融合的政策分析、媒体融合创新案例和经验介绍、学界的前沿研究和最新成果发布等方式,推动传统媒体间的融合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全媒体内容生产与价值增值的良性互动。
 
  此次年会设三个分论坛,分别是“报业发展论坛”“传媒资本论坛”和“媒体技术融合论坛”。三个分论坛在4月12日上午同时举行,采取圆桌会议的形式,突出互动特色。
 
  以“寒冬里的春天——报业逆势增长的启示”为主题的报业发展论坛聚集了众多的参会人员。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副总编辑杨晓洲,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王伟,深圳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宣柱锡,台湾联合报系媒体创新研发中心总监吴仁麟,佛山日报传媒集团社长、总编辑宋卫东,十堰日报传媒集团社长李东晖,粮油市场报社总编辑陶玉德,扬子晚报社编委、新媒体中心主任陈明明,瑞安日报社编委、新闻传播中心主任俞颖,余杭晨报社总编辑李国平等嘉宾出席该分论坛,大家就报业经营是否进入“寒冬”、这个“寒冬”会持续多久、“春天”还会不会到来、怎样抓住新常态下报业逆势增长的机遇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万光政的主持张弛有度,有效分配了议程设置,使得整场论坛充实又紧凑。
 
  在传媒资本分论坛,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靳德永、阿里巴巴新媒体事业部总监黄磊、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副总裁张元林、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掌控传媒总经理杨家波、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执行总经理艾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耕耘等围绕“传媒转型中资本的价值”的主题展开讨论,论坛由传媒梦工厂投资总监吕子睿主持。
 
  由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主持的媒体技术融合论坛得到很多媒体和参会人员的关注。广东南方新视界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郑君,阿里研究院运营传播中心主任张瑞东,腾讯网络媒体拓展部副总监王辉等人以“移动互联与传媒新科技”的主题,就与传媒相关的技术应该如何理解、媒体会采用怎样的技术、如何去运营和利用这些技术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场互动热烈。
 
  十年共筑传媒梦
 
  “十年磨一剑”,传媒杂志社用十年,为政府管理部门、业界、学界打造和搭建了一个有效交流平台。总结中国传媒年会从2006年到2015年的十届年会,大致可分为初创探索阶段、影响力提升阶段、品牌塑造阶段和品牌彰显阶段等四个阶段。
 
  为总结和盘点传媒行业年度发展情况,探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业界搭建一个研究和交流的平台,自2006年起,由传媒杂志社联合全国各大重点院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共同策划和组织了“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后升级为中国传媒年会。首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于2006年3月25—2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揭晓了“2005年度十大创新传媒”“2005年度十大创新传媒人物”“2005年度十大最具成长性创新传媒”“2005年度最具潜力创新媒体”等奖项。2007年1月20—21日,第二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传媒界的领军人物以及广告界、企业界的知名人士,围绕传媒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提出了诸多新观点和新举措。2008年1月17日,首届中国传媒领军人物年会暨第三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在北京开幕,年会主题是“创新成就传媒,人物引领创新”。
 
  此三届年会的特点是:探索在评选系列奖项的前提下,组织好年会的内容。由于是初创时期,无论是内容还是奖项,每届变化较大,虽然会议组织水平还有待提升,但也为当时尚处萌芽阶段的中国传媒年会领域带来了几股暖风。
 
  2008年12月19—20日,第四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暨中国传媒改革三十年论坛于在清华大学召开,并颁发十大传媒领军人物、十大传媒创新人物、十大传媒品牌系列等奖项;2010年5月8日,第五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2011年1月8日,第六届中国传媒年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正是从这届起,中国传媒创新年会正式升级为中国传媒年会。
 
  这三届年会分别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与顶级高校新闻学院合作,联合这些学院给业界总结评奖;二是奖项设置趋于稳定、成熟,吸引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委《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精神,中国传媒年会组委会决定从第七届开始,把年会定在京外举办,每年换一处举办地。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分别在杭州、天津、西安举办。
 
  这三届年会没有设置和颁发任何奖项,在此情况下,为了提高年会吸引力,在吸取之前六届年会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内容的安排与环节的设置,年会组委会群策群力,联合各指导单位、承办单位、学术支持单位、媒体支持单位等,做到提前沟通、登门拜访、开会探讨以及小组谈论等方式,确保各个论坛的设置都能做到高端又有深度,精彩又有趣味,丰富又有亮点。可以说,这三届年会正式走上了一条稳定发展的道路,塑造了年会品牌。
 
  正是在前九届年会不断摸索与奋进的基础上,第十届中国传媒年会更新办会思路,在年会内容上下足功夫,最终取得空前成功,使年会自此进入到品牌彰显阶段。
 
  第十届中国传媒年会恰逢“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年会组委会适时提出“转型之机与融合之道”的主题,各个论坛紧密围绕“融合”展开,业界元老、领军人物、学界大家、莘莘学子,等等,在年会这个大平台上各抒已见、互动交流。配合年会主题的征文活动也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媒体单位和新闻传播学院师生的积极参与和热烈支持。第十届较之前各届主要由各地传媒院校大力支持的情况有了全新的改变,首次由当地报业传媒集团和广电总台联合承办,参会人员也以报刊业为主扩展到包括广电、新媒体、传媒资本等大传媒圈,使年会在规格、规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几方面都得到极大提升,彰显了《传媒》杂志和中国传媒年会的品牌价值。
 
  十年来,《传媒》杂志以服务传媒、引领传媒为己任,以中国传媒年会为基础,搭建起政府管理部门与业界、学界沟通平台,产学研交流平台,融合发展互动平台。未来,面对挑战和机遇,面对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面对扬正气、鞭邪恶的职责,在互联网新技术的推动下,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大潮风起云涌的媒体新环境下,如何使这个平台更加完善,如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摆在中国传媒年会组织者面前的新课题。传媒杂志社主编杨驰原表示:“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宣告了媒体融合新时代的开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媒年会找到了未来新的定位——做媒体融合发展的交流和服务平台。我们将努力完善中国传媒年会这个品牌,使其在媒体新融合时期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关链接:历届中国传媒年会主题
 
  第一届:创新激活传媒
 
  第二届:交流合作 和谐共赢
 
  第三届:创新成就传媒 人物引领创新
 
  第四届:改革、创新、发展
 
  第五届:创新引领传媒
 
  第六届:变局与转型
 
  第七届:文化强国建设:传媒业的机遇与挑战
 
  第八届:媒体转型与技术创新
 
  第九届:新融合 新机遇
 
  第十届:转型之机与融合之道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