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浅议文字编辑三种职业习惯的养成

2020-12-22 来源:《科技传播》
  【作 者】刘开:郑州大学出版社

  【摘 要】出版社文字编校工作涉及的内容庞杂,很容易顾此失彼,甚至产生的差错非常“低级”,这在现今出版大众化、出版周期大幅缩减的出版环境下,更为凸显。文章着眼于出版社文字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阐述出版社文字编辑在知识储备、编校实践、编校心理3个方面应该养成的良好编校习惯,以期对出版社文字编辑人才培养和编校质量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字编辑;职业素养;习惯;“零缺陷”;心理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长远发展的生命线。随着近年来国家出版质量管理制度的严格落实,各出版社的质量意识明显加强。而出版社人员素养,特别是从事一线工作的编辑人员素养,对图书质量有着直接甚至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在图书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方面[1]。在很多出版单位,文字编辑岗位的设立不仅是为了解决编校加工问题,更是人才储备和创新业务的重要途经[2]。因此,提高编辑人员职业素养是提高编校质量、促进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良好编辑人员职业素养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辨明方向、日积月累,形成职业习惯,方可水到渠成。

  以下结合前人研究和笔者自身实践,尝试从知识储备、编校实践、编校心理3个方面阐述文字编辑人员应该注意养成的职业习惯。

  1 知识储备习惯养成

  出版大众化、出版快速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对文字编辑人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包括编校质量和编校效率两个方面,而知识储备是影响编校质量和编校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知识的丰富性和时效性也决定了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因此,文字编辑做好知识储备责无旁贷,这些知识包括编校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

  1.1 学习编校知识和学习专业知识并重

  据“木铎书声”统计数据,2019年全年共有528家出版机构先后发布1610个岗位招聘信息,其中作为出版“科班出身”的“编辑出版”专业人员需求人数仅为73人,占比4.5%,尽管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历经30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相对完整的专业体系。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编辑是杂家”的说法。但毋宁说,编辑出版是较为综合的交叉学科,是“出版+其他学科”的融合。

  仅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缺少编校知识和经验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字编辑的。即使所编图书内容十分出彩,对编校规范的生疏也很容易造成编校质量不合格。仅有编校知识和经验而缺少相关专业知识也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字编辑。这样的知识结构会使文字编辑在编校时经常无所适从,“好心办错事”,不易编校出广受市场认可的图书,不利于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1.2 学习专业知识应广度与深度并重

  出版社文字编辑一般按照专业分工从事相关专业的书稿编辑加工工作,这在出版社层面上也可形成一定的学科出版优势。因此,文字编辑应尽量多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增强学科“悟性”[3],自觉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编辑校对人员[4-5];才能在熟练掌握各编校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理解乃至能够灵活、妥善处理各规范间、各行业间的差异及矛盾;才能兼顾编校质量和编校效率,提升所在出版单位竞争力。

  目前,几乎各主要技术行业都实行资格准入制度,这是考量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广度与深度的成熟做法,是适宜纳入出版行业编辑人才专业知识培养与评价机制的,具体可以相应专业资格考试试题测试文字编辑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确定文字编辑专业书稿编校能力,督促其提升对书稿内容质量的把控力,而不是仅仅把控书稿编校质量。

  总之,文字编辑除应取得出版系列从业资格外,还应自觉以达到行业准入资格要求自己,把握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出版单位也应制订鼓励政策,激励编辑达到行业“准入”水平。

  2 编校实践习惯养成

  有人评价图书出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6]。克劳斯比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认为:质量保证体系的原则是预防不合格,而不是对不合格进行评估。为减少遗憾,文字编校在编校书稿时应养成以下习惯:

  2.1 编校要有“条理”

  这里所说的“条理”是指人为地按图书编校涉及的方方面面,细分为更加具体的各个环节,逐环节编校,包括技术整理。如逐级审阅各级标题、核对图表名称及位置、核对章节序号、核对图表和公式序号、检查回行情况等。

  霍效光、淳玉林认为[7]:造成编校错误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大脑的复杂性,常会出现“一闪念”“一失神”现象。这是许多人即使对编校非常负责,也往往产生编校错误的原因。二是“习惯误差”。即对某些字词等习以为常,脑海中形成一种定势,再加上编校速度过快,当这些有问题的字词映入眼帘后,未等大脑确认就一闪而过,把它当作正确的信号接受下来。他们因此提出了“分层次校对法”。这与笔者的思路不谋而合:做到编校有条理、有节奏,每一遍只专心于某一环节,聚精会神,以避免认知过程中的误区与疏漏。

  或许有人会提出通读时就应做到对其他环节的完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把其他环节与通读并列,并非指通读时不做其他环节的处理。笔者以为,人在通读时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目前的快节奏出版形势下,很容易从技术上和知识上产生疏漏,把通读与其他环节并列,是为了有所侧重,更好地把好关口。通常这方面稍有疏忽,纠正时就需要“瞻前顾后”,花大量的时间来弥补。当然,经验丰富的编辑在通读时往往就能兼顾到其他环节,但之后也还要做其他环节的校核工作。也可把易疏忽的事项列成清单,参见表1,检查时逐项对照,避免遗漏。“清单制”对紧急书稿的质量管理十分有效。


表1 图书文前辅文检查清单
序号 检查内容 注意事项   审核人签字
1 封面、二封、版权页(完备性、一致性、工艺性) 封面及版权页中书名、丛书名(如有)、作者及著作方式、书号、定价是否一致?  
2 1中信息及印制时间是否已由总编室网上核查?  
3 有无丛书名?如有,是否已上CIP?  
4 书名拼音是否已加?拼写、连写是否正确?  
5 是否已由出版科核查印张、字数、版印次、开本及尺寸、社名及社标信息?  
6 封面是否有握口?内容是否已检查?  
7 内容简介、作者名单、作者简介、序、前言等辅文 是否完备?  
8 版式单双页有别时是否已核对?  
9 作者排序是否已检查?  
10 装订顺序(背白)是否已标识?  
11 目录 页码、内容与正文是否再次对照?  
12 标题有无漏提?  
13 各级标题格式是否统一?  
14 多页目录是否已加页码?  

  2.2 查证要权威、可信、有理

  说编辑是“杂家”,这是就编辑的知识面而言,意指编辑工作涉及的知识方方面面。无论编辑自身的知识多么渊博,都时常需要查询求证,而查询求证也要遵照一定的原则。首先,应查证权威的文献,如标准、规范等。其次,应尽量查证最新的、现行的资料。最后,应多方查证、辩证分析。

  例如:曾有本书中介绍到“米芾(1052—1108)”,编辑审读时在百度进行了网上查证,见图1,随改为“米芾(1051—1107)”,后来在校对时又找到《辞海》(第六版)进行查证,发现原文无误,见图2。显然,《辞海》的权威性要高于网络。由此可见,编辑在查证时务必要注意信源的权威性、可靠性,且加以理性分析。



图1 百度百科“米芾”


图2 《辞海》(第六版)“米芾”词条

  2.3 程序要规范

  程序规范,也可以避免一些编校错误。图书出版流程是图书出版中一整套规范化的生产程序,是对多年来经验教训的总结和科学探索。程序也可以理解成一种“习惯”,如果不按程序操作,即有违“习惯”,这对编校人员来说是一种挑战,易因疏漏而造成错误,需要时时刻刻通盘考虑,需要丰富的经验。例如:图书重印时未执行再次审读程序就付印,就可能造成图书内容不合时宜,产生图书质量问题。

  2.4 总结要及时、反复

  多做总结的意义毋庸多言,它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同时,总结也应尽量及时、反复。及时,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比较直接地记录和思索。但“及时”又容易受当时情绪的影响,所以日后还应反复思索、总结。对于平时较少遇到的事例,更应把握机会及时总结学习,以不断提高编辑职业素养。例如:某丛书名为“……丛书(之二)”,CIP中心批复的CIP数据此项显示为“(……丛书/……主编.之二)”,编辑拿到CIP数据后习惯性地把“之二”按“副书名及说明书名文字”项处理,改为“:之二”移于丛书名后,造成差错。实际上,这里“之二”是“附属丛书名”,CIP数据本身并无差错。

  3 编校心理习惯养成

  心理方面的习惯比较玄虚,但其作用不可小觑,就笔者本人的体验而言,以下几个心理因素至关重要。

  3.1 责任心

  责任心是每个编辑都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素养,但其境界有高低之分。“春风又满江南岸”和“僧推月下门”都不为错,但“绿”字和典故“推敲”才足以成为美谈。“排除差错”只是基本的责任心的体现,而对“完美”的执着才更显可贵、可敬,这在目前的出版速度和考核机制下更显得难能可贵。

  目前不少文字编辑仅把图书编辑加工作为谋生手段,只为确保稿件中没有明显的错别字、病句,想着保证校对差错率在合格范围内就行[3],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职业发展考量,不利于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

  3.2 质疑

  说到底,图书编辑加工仍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委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编写出版的《出版校对培训教程》(周麒主编)一书中提道:毛主席《沁园春·雪》中“原驰蜡象”一句原为“原驰腊象”,在发表之前,周振甫先生建议“腊象”改为“蜡象”,以突显色白而凝重,时任《诗刊》主编臧克家最终采用了此建议[8]。从某种程度上说,提出质疑是能力和责任心的体现,是对作者、对读者、对编辑岗位的尊重。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未知甚至已知的知识,都有可能再发展变化,所以文字编辑在编校过程中一定要能质疑、多质疑,才能尽量少犯错误。

  3.3 淡定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做一个好编辑确实不易,付出和回报并不一定成比例。因此,编辑要保持“淡定”,这样才能保持对事物的“客观”态度,从容分析,沉着应对。当然,“淡定”并非“混日子”,而是着眼大处,需要广阔的胸怀和超然的气度。况且,作者、领导和同事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淡定、有气度的人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3.4 追求“美”

  形式美并不仅是美编的职责,文字编辑也要追求“美”。有时,变个字体、加个阴影就能使版面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何乐而不为呢?

  4 结语

  好的习惯是养成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初涉编校工作的新人而言,养成良好的编校习惯对于其职业生涯影响深远,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编校水平,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出版市场,维持良好心态。当然,文字编辑需要的良好习惯远不止于以上所述,还包括政治意识、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的培养习惯,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逐渐养成。

  参考文献

  [1]崔青峰.建立第一责任人制度提高图书编辑质量[J].中国编辑,2013(3):57-59.

  [2]晷景岩.出版社专职文字编辑职业现状及发展策略[J].出版与印刷,2020(1):97-100.

  [3]褚蔚.对图书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分工合作的思考[J].出版参考,2020(2):53-55.

  [4]齐琳.浅析文字编辑的核心素质与职业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8,9(8):209,232.

  [5]何定昌.浅谈编辑的修养[J].社科纵横,2009,24(10):165-166.

  [6]陈灿华.编辑加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1):126-128.

  [7]霍效光,淳玉林.分层次校对法[J].编辑学报,1999,11(1):23-24.

  [8]周麒.出版校对培训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