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浅论图书编辑加强互联网思维与现代传播意识之必要性

2020-12-21 来源:《科技传播》
  【作 者】蔡安:广东花城出版社有限公司

  【摘 要】图书编辑工作是图书产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参与图书编辑工作的人员会不自觉地将图书产品打上个人的"思维烙印",最终影响并部分决定交付给读者手中的图书产品效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图书编辑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在坚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融合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传播意识,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文化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图书编辑;现代传播意识;网格管理;价值挖掘

  1 图书编辑领域的互联网思维概述与建模

  “互联网思维[1-4]”在最近几年一直是信息领域的热点话题,这离不开国家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大力扶植,也离不开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民众的积极参与。实事求是地讲,互联网思维确实在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和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极大地改变了社会民众的思维方式。图书编辑领域中的互联网思维可以概括为“头部思维、平民思维、粉丝思维、整合思维”,更加重视和用户的互动以及产品的不断更新迭代。

  2 加强互联网思维与现代传播意识,提升图书编辑质量和效率

  根据章节1的基本内容,本章节重点讨论如何将互联网思维与现代传播意识融入到图书编辑工作当中。主要内容涉及读者群体重定位、互联网思维与图书编辑、现代传播意识与图书编辑、以图书产品为中心点建立“阅读空间”等内容。

  2.1 互联网思维视角下读者群体重定位

  在纸质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常见的传统图书产品生产与分发路径可以概括为“资料收集→图书编辑→印刷出版[5]”,读者群体作为“终端受众”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图书编辑人员按照既定计划完成内容整合工作,是传统图书产品生产分发环节的核心。在手机、电脑、可携带终端设备“大行其道”的互联网时代,图书产品生产与分发路径发生了重大调整,读者群体的地位也随着发生巨大变化。读者群体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网站等多种方式在国内信息平台、国外信息平台发表对于图书产品的看法和修改意见,可以影响到图书的销量和品牌形象。互联网时代图书产品生产分发流程可以用如下模型概括:

  模型1:互联网时代图书产品生产分发流程

  步骤1 用户需求收集

  步骤2 资料收集与图书编辑

  步骤3 图书分发与用户反馈意见收集

  步骤4 图书再编辑与再分发

  步骤5 图书周边生态系统构建

  仔细观察“模型1”中的5个步骤,读者群体在步骤1、步骤3和步骤5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已经具备足够的平台和话语权去决定图书的内容以及后续的更新方向,将传统的单向流动的图书生产分化路径修改为“生产→反馈→再生产”的迭代循环。在互联网时代读者群体的实际地位已经与图书编辑不相上下,甚至在舆论影响力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图书产品想要构建良性的“生产→反馈→再生产”循环,必须要高度重视读者群体的意见并建立高速顺畅的沟通渠道。


表1 图书编辑领域的互联网思维模型
思维方式 具体内容
头部思维 (1)强调“头部意识”,努力做到脱颖而出
(2)打造个性化标签,突出特点防止被埋没
(3)树立精品意识,深耕某一特定领域突出产品的专业性
平民思维 (1)放低自身姿态,努力迎合并适应市场环境
(2)相对于“阳春白雪”的高雅,“下里巴人”更为重要
(3)迎合读者需求,尽量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必要的“自嘲”和“玩梗”,拉近编辑与读者的距离
(4)保持理性进取的心态
粉丝思维 (1)重视“粉丝团体”,善待粉丝并与之互动
(2)重视“市场反馈”和“用户体验”,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
整合思维 (1)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积极整合线上现象资源
(2)图书编辑基于“全程策划”的理念去积极参与到图书产品生产的全流程链条当中,全面关注稿件编写、装帧设计、编辑加工、市场营销等多个图书产品生产环节,实现图书产品经济效益、品牌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方共赢
(3)积极发掘并培育优质作者,实现“生产à反馈à改进”正循环

  2.2 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传播意识融入到图书编辑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章节2.1所述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读者群体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构建以“图书产品”为中心节点的“阅读空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读者群体+图书编辑”的新型合作模式,能够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并提升图书编辑效率和响应速度。构建“读者群体+图书编辑”合作模式的关键在于将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传播意识融入到图书编辑工作中,需要强化用户至上意识、文本开放意识和信息服务意识[6],其必要性分析如下所示:

  1)强化“用户至上”意识的的必要性。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信息受众都兼备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编辑者三重角色。读者群体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平台发表对于任何一种图书产品的看法,每一名读者可以通过自身的“信息辐射圈子”去影响和引导周围人的阅读倾向。当读者对于图书产品A的看法形成潮流并扩散之后,对于图书销量和图书品牌口碑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图书编辑工作者必须要高度重视用户意见并给予积极反馈,形成良性循环维护图书口碑,进而维护图书销量和社会效益。从比较负面的角度去看,各种信息平台的产生既为推广图书产品提供了强大助力,也为抹黑甚至扼杀优秀图书产品提供了可能,为了图书产品的良性传播也必须要真心留住用户、维护用户黏性[7-10]。

  过去图书编辑比较重视“好形式+好内容”的组合,在纸质媒体时代读者接受信息的渠道相对封闭且信息传播平台较少,传统的“好形式+好内容”的组合确实可以做到“走遍天下都不怕”。在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还需要重视“用户关系”和“用户热点”两个要素,形成图书编辑“好形式+好内容+好关系+好话题”的“四好组合”。如果图书编辑过程中不注重跟踪用户偏好和当前热点话题,很容易被用户主动遗忘或者被动遗忘,导致图书产品分发工作在“最后一公里”发生阻塞。究其原因就在于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可以使读者群体在遵纪守法的大前提下自由发表海量内容。如果图书编辑工作不注意维护良好的用户关系,其生产的优质内容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酒深不怕巷子深”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过时,信息爆炸和知识快速更新使得图书编辑“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工作方式受到挑战。图书编辑人员必须要强化“用户至上”意识,充分肯定读者群体在图书分发过程中决定性、根本性作用,努力迎合用户关注热点和痛点,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解渴”内容和良好的购买体验,将更多读者转化为图书产品的“粉丝”。

  2)强化“文本开放”意识的必要性。图书编辑人员需要具备“文本开放”意识,主动预留“平台”和“渠道”方便读者群体参与图书产品的分发过程中,这样可以有效提升用户归属感和参与感,维护图书产品传播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实际上互联网时代读者群体能够以几乎“零成本”的方式介入到图书产品质量反馈、内容推广和需求收集工作当中,如果图书编辑人员不给他们提供“反馈接口”,他们会非常“自然”地选择其他平台发表意见,而这种情况下少了图书编辑人员和读者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图书产品分发是非常不利的。在互联网时代读者群体非常乐意参与到图书茶品的“二次创作”过程中,通过直接跟帖、编写独立文章的方式对图书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将跟图书内容相关联的很多背景信息和隐含信息充分挖掘,对图书产品原有内容形成有益的补充,甚至会重构图书产品形成话题热点。

  实际上用户围绕图书产品进行的“二次创作”对于图书产品广泛传播和持续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决定了图书产品的“生命长度”。图书编辑工作者强化“文本开放”意识,能够跟用户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进而吸引用户参与到图书评价、图书打分、图书推荐、图书内容挖掘、图书背景知识补充等多项活动中,这些活动成果为图书产品的后续迭代提供有益参考。

  3)强化“信息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在传统的“纸质媒体”时代,图书编辑实际上部分承担了读者“读书导游”的功能,图书产品由编辑完成整合之后单向发给读者。在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机构从单纯的信息集成供给方转变为信息服务平台,这就要求图书编辑人员不断强化“信息服务”意识来适应大趋势变化。在互联网时代读者群体已经具备了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各类自媒体和信息平台每天都在生产海量信息。如果图书编辑人员只专注与单纯的图书产品制造而忽视“信息服务”,很容易被用户排斥和遗忘。读者群体处在信息资源过剩而“精品服务”缺乏的状态,需要图书编辑人员整合相关资源为读者提供专业贴心的“信息订制服务”,帮助读者过滤垃圾信息、无效信息、错误信息,获取高质量的以图书产品为中心“节点”的信息服务,助力图书产品占领市场份额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3 以“图书产品”为中心构建“阅读空间”的必要性及相关模型

  基于章节2.2所述内容,在互联网时代下图书编辑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11],图书编辑实际上要向读者群体提供一整套的“订制信息服务”方案,满足读者群体获取系统信息、整合信息和精品信息的需求。图书编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筛选者和裁判,更是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图书编辑需要直面用户需求,进行信息资源“再加工”并构建一个以“图书产品”为中心节点的“阅读空间”,激发用户参与“阅读空间”构建和遨游的热情,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模型2:以图书产品为中心的“阅读空间”模型(见图1)。



图1 以图书产品为中心的“阅读空间” 模型

  2.4 强化“集群消费”和“周边销售”思维的必要性

  在展开分析“集群消费”和“周边销售”这两种互联网思维之前,有必要研究一下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的发展历程:

  1)用户积累期。从1999年2月到2004年4月这短短五年时间,腾讯QQ注册用户数突破3亿,在线人数峰值突破1000万。这段时间腾讯公司用户扩展速度远高于其盈利增长速度。

  2)集群服务扩展期。在2010年“3Q”大战爆发之前,腾讯公司以QQ作为“服务基点”不断将当时比较火爆的游戏、应用软件、交友网站等功能植入到QQ当中,背靠QQ几亿注册用户实现了“模仿/研发→功能添加→推广应用→盈利”的快速循环,腾讯公司营业收入急速增长。

  3)多领域投资期。在经历“3Q大战”之后,腾讯公司认识到过于依赖QQ扩展服务的弊端,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移动互联网经典应用“微信”,标志着重度依赖“QQ”时代的落幕。除此之外腾讯公司积极投资互联网领域,发掘具有潜力的“互联网独角兽”并借助自身丰沛的流量池帮助其发展壮大,公司营收方式更加多元化。

  腾讯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用户流量”,其赢利点往往附着在其研发的通讯工具周边,即所谓的“羊毛出在猪身上”。作为图书编辑人员在设计图书产品时可以尝试着跳出“只做图书售卖”的思维空间,借鉴腾讯公司发展经验,主动强化“集群消费”和“周边销售”两种互联网思维,提升用户黏性并打造多样化、可持续的营收方式。

  2.4.1 打造“通用故事背景”,促进图书产品“集群消费”

  读者基于“通用故事背景”来购买多本图书实体产品的现象由来已久,以金庸先生的“射雕三部曲”为例,因为在故事背景上具有高度关联性,读者往往会把《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看做一体,读者即使跨书本来讨论故事情节也是自由流畅没有逻辑“硬伤”。美国漫威公司也将金刚狼、风暴女、万磁王、哨兵、绿巨人等英雄人物的漫画作品设定“通用故事背景”,确保相关的图书产品在时间线和故事情节上都能相互印证、够自圆其说。

  图书编辑人员打造“通用故事背景”大致要经历如下三个步骤:

  1)基本“世界法则”构建。涉及世界基本物理法则、空间系统、时间系统、主要神明、英雄人物、反面角色等元素的构建。之后的故事展开不能够突破这些基本法则。

  2)子故事构建与法则阐述。基于“世界法则”进行“局部故事”的设计与展开,同时在故事情节展开的过程中提及部分“世界法则”,防止读者将其看作一部“纯粹独立”的作品。

  3)反馈与再构建。基于市场销量和用户反馈,确定是继续沿着故事线继续开展新的图书产品设计,还是暂时将故事线搁置。

  2.4.2 善用互联网应用维持作品热度,促进图书产品“周边消费”

  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的崛起,网红直播带货这种全新的营销方式也逐步为社会民众所了解。图书编辑人员应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正视新媒体时代的热门App,并主动参与其中来推动图书编辑与营销工作。在“纸质媒体”为王的时代,图书编辑过程对消费者是完全封闭的,在图书编辑阶段几乎没有办法去制造并维持作品热度。在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完全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将“生产过程”展示给消费者,并形成一个持续性的互动。消费者通过各种直播App观看图书编辑制作“产品”的全过程并随时发表评论,图书编辑针对消费者的评论进行必要的内容修正和问题解答。图书编辑在直播过程中可以顺势完成周边产品的推荐,引导读者开展“周边消费”。

  从“宣传成本”的世俗化角度分析,图书开展产品生产过程直播的启动成本远低于购买广告,其宣传效应可以从图书策划阶段一直持续到图书产品问世之后,一旦形成“热点”就会迅速扩散,甚至还会从平台方获得收入分成来维持继续宣传工作。

  3 总结与展望

  互联网时代深刻地影响着图书产品生产与分发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图书编辑人员加强互联网思维与现代传播意识,牢固树立“用户至上意识”、“文本开放意识”和“信息服务意识”,主动转型为优质信息服务的整合方和提供方[12-14]。图书编辑人员在互联网时代要高度重视读者群体,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图书产品“二次创作”活动中,形成以“图书产品”为中心的阅读空间,提升用户黏性和忠诚度。以图书产品为中心节点,实现多个信息平台的动态交互是图书编辑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京梁.浅析图书编辑的互联网思维[J].传播与版权,2015,000(6):40-41.

  [2]刘声峰.图书编辑的互联网思维[J].出版参考,2014(33):33.

  [3]Richland J.Human Ri ghts and Gender Vi ol ence:Translating International Law into Local Justice by Sally Engle MerryBook Editor's Note[J].American Anthropologist,2008,110(4).

  [4]张东黎.“互联网+”背景下图书编辑工作的几点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7,3(8):171-172.

  [5]刘园园.试论“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的融合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8,009(5):210.

  [6]周鹍鹏.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品牌塑造策略[J].编辑学刊,2016(5):97-101.

  [7]Chang D,Song J.Internet thinking of the traditional enterpri s e-taki ng Su Ni ng as an examp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anagement,2017,16(3):254.

  [8]宋松.新媒体时代时政类期刊编辑的互联网思维[J].决策与信息,2015(12):162.

  [9]刘甜甜.“互联网+”环境下图书编辑思维方式转型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10]赵永红.新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9,010(11):188,208.

  [11]张苗,于睿哲.互联网时代下的编辑思维[J].中文信息,2016(3):77.

  [12]严威.新媒体环境下的编辑使命与责任——从编辑应当具备的四种意识谈起[J].新闻传播,2016(7):102.

  [13]潘国刚,郭毅.“互联网思维”产生的原因和特征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4,000(5):44-46.

  [14]Yanxu Z.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la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Thinking[J].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201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