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著作引进出版策略浅析

2020-12-21 来源:《科技传播》
  【作 者】徐晓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摘 要】近年来中国的学术研究发展迅猛,然而在不断涌现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同时,中国的学术出版还在经历从"大"到"强"的探索与转变阶段。对国际优秀学术著作进行引进出版,无论是在学术出版的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还存在持续的需求。放眼全球,通过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学术著作整体出版质量,推动学术出版全面繁荣发展,其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唯有清晰认识学术著作引进出版的价值和自身需求,出版企业才能合理选择运营策略,从而实现学术传播力的提升。

  【关键词】学术出版;版权贸易;学术著作;版权引进;策略选择

  近年来中国的学术研究发展迅猛,2019年自然指数和SCI论文发表数量排名中,中国均位居世界第二。然而,在不断涌现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同时,中国的学术出版还在经历从“大”到“强”的探索与转变阶段。对国际优秀学术著作进行引进出版,无论是在学术出版的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还存在持续的需求。放眼全球,通过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学术著作整体出版质量,推动学术出版全面繁荣发展,其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唯有清晰认识学术著作引进出版的价值和自身需求,出版企业才能合理选择运营策略,从而实现学术传播力的提升。

  1 学术著作引进出版的价值体现

  1.1 满足出版企业学科品牌建设需求

  高质量的学术内容和优秀的作者资源是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学术出版全球化竞争态势下,一方面市场对学术出版的广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融合国际视野、反映国际动态、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出版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充实产品规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另一方面出版企业自身对学术出版的高度也有迫切提升的要求。面对国内学术著作编写水平良莠不齐、编写积极性不高的情况,通过引进出版国外优秀学术作品,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出版企业获取高端内容和作者的机会,甚至出现引进版选题品质整体优于自主组稿选题品质的情况。实践证明,引进出版可以成为出版企业学科品牌打造的有效手段,北大出版社运作的“未名译库”、人大出版社运作的“经济科学译丛”都是从自身优势学科出发,通过翻译出版工程进一步强化专业品牌影响力的例子。

  1.2 满足出版企业国际化战略需求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为了加快适应出版集约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许多出版社都在国际化思路中积极谋求机遇,大力推进版权贸易。全国80%以上的出版社都出版过引进版图书,其中不乏借助版权引进成功实现出版提速和品牌升级的案例。版权引进作为国际合作初期最易实现的商业行为,已成为出版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试金石”。其对版权输出、实物出口、选题合作、合资合作等国际化业务延伸起着积极的先导作用。

  1.3 满足出版企业资源拓展需求

  学术出版的受众专业度高,作者资源的开发尤其需要潜心耕作。相比花费大量时间创作、打磨一本原创性著作,先以译者身份参与某部作品的翻译引进,在日常的组稿中往往更能获得中青年学者的欢迎。而这些中青年学者在翻译出版的过程中要么积累了学术出版的经验,要么收获了个人创作的灵感,正是出版社需要重点储备的作者资源。随着他们的学术成就不断积累提升,将成为未来学术出版创作的主力军。此外,引进出版的过程也是赢得国外出版商商业互信的过程,有助于出版企业拓展新的境外合作伙伴。早年,很多国外出版商在与国内出版企业进行首轮合作前,都会进行资信调查,如果出版企业已合作过有代表性的国际出版商及作品,其受信程度和专业形象将会大大提升。

  1.4 满足学者学术交流全球化需求

  在学术著作引进出版中,经由国内学者推荐从而得以翻译引进的作品不在少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界对国际视野下的学科及相关学术作品交流有内在需要。学术著作引进出版,让更多国内学者得以及时了解国际同行在学术内容传播上的动态,并从题材选择、内容组织、学术观点等方面获得借鉴。

  1.5 满足学术内容地域性理解差异弥合需求

  对于部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存在大量在中文语境中未经统一的术语及概念。此时,对相关著作进行翻译引进就成为弥合此类语言差异、理解差异的重要手段。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化过程,更需要译者综合考量本土学术研究的实际情况,在各种表达中反复推敲,不亚于新一轮的创作。这一创作过程正是学术著作引进出版的重要意义之一,而此类引进作品往往能填补市场空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 学术著作引进出版的挑战

  2.1 队伍要求高

  学术著作的引进出版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对译者队伍、编辑队伍的综合素养要求颇高。对译者队伍而言,相关领域的教研背景、熟练的外语功底、扎实的文字组织能力都是顺利完成一部译著的必要条件。对于重点作品,出版企业往往会首选与作品学术方向高度吻合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承担翻译工作,这种情况下译者的时间和精力又成为出版过程中协调的难点。对编辑队伍而言,出版素养、专业素养、语言素养同样缺一不可。编辑需要与原书作者、译者保持高度的互动,共同应对各种问题,并做好协调工作;需要熟悉相关学科领域国内外发展情况、相关著作国内外市场情况;另外还需要熟悉版权贸易中的商务流程以及部分特殊出版要求。

  2.2 出版周期长

  相比其他品类的引进版图书,学术著作的引进出版往往周期跨度长,两到三年才完成出版面市的情况很多。这其中既有为保证译稿专业性、严谨性的创作时间投入,也有因专家型译者时间协调难度大、部分外方出版社环节不可控等沟通时间成本问题。

  2.3 经济效益压力大

  引进出版类著作成本往往高于原创性著作,且版权使用费在一开始就以预付金的形式支付,这就对后期的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尽管出版一本引进版的学术著作如同马拉松一般耗时耗力,但国内的图书价格体系却无法体现其真正的内容价值。笔者曾经引进过多本科技类著作,这些原版书定价均在千元以上,但翻译后的精装中文版定价仅为原版书定价的10%左右。

  3 学术著作引进出版策略选择

  3.1 厘清需求,做好规划

  引进出版有一个大的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即引进的目的最终是服务出版企业既定的发展战略,而不能喧宾夺主、弃方抓药。因此,在进行学术著作的引进出版前,出版企业首先需要按照前述价值体现厘清自身需求。

  面对学科品牌建设需求,要严守权威、经典、专业、前沿等内容门槛,对品牌有帮助的选题下大力气拿下,对品牌建设帮助不大的选题果断放弃。规划上要着眼长远,不能期望仅靠一两本著作的引进达成品牌上的共振效果,宜以翻译工程、系列丛书的形式抢占学科市场,并最终以引进促原创,从而构建规模化的品牌效应。

  面对国际化战略需求,要重点了解国外出版商情况,合理规划重点合作对象及合作深度。特别在前期要优选知名出版集团,以及与自身出版类型匹配度较高的知名出版社合作,方便为后期积累商业筹码、发散商业资源、开展业务延伸等做好准备。

  面对资源拓展需求,要规划一套获取学科发展动态、学科出版物动态的情报系统,这个系统往往是综合甚至有所互动的,涉及科研院所、出版社、书商、版权代理商等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上述信息与学者展开广泛深入的交流,以书为媒,穿学术的针、引资源的线。

  面对学者及学术市场的引进出版需求,出版企业要结合自身选题论证体系综合评估,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中原版项目的特点、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小、翻译引进的难易程度及投入大小等问题均需要逐一考虑,即将学者及学术市场方面的需求与出版企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3.2 重视遴选,建立模式

  项目遴选和内容翻译是学术著作引进出版成功与否两个决定性的环节。其中项目遴选的原则既要匹配学科及方向的前期规划,同时也应基于稳定的遴选模式,这样才能避免盲目引进,做到有的放矢。

  对于出版企业而言,策划编辑和版权编辑是项目遴选流程的主要驱动者。策划编辑需要进行充分的学科调研及市场分析,从而研判出版风向和市场需求。重点拓展专业领域的信息渠道,围绕国内外高校、院所等开发专家学者资源,通过他们的推荐发现、筛选有引进价值的选题,并进一步储备后期译者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主动接触各高校归国青年学者均是值得推荐的做法。通过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编辑可以从参会学者们提纲挈领性的报告中高效地获取当前学界风向,有时甚至直接了解到最新的代表性图书及论文信息。同时,学术会议上同领域学者高度聚集,大大增加了编辑与其交流的机会与效率。如果提前做好参会专家的调研工作,也有机会遇到外版图书的原作者,从而直接与著作权人就该书的引进出版洽谈。

  另外,归国青年学者的国外学术经历令其在获取外版图书资讯(而不仅仅是论文资讯)上更加便捷,从而对典型作品的情况掌握更全面,加之他们在翻译积极性和语言感觉方面通常也具有一定优势,所以值得从事学术出版的编辑重点关注。

  版权编辑则应利用商业资源优势及时获取来自出版商、版权代理商的一手版权信息,同时辅助国际书展、亚马逊等开放式平台获取第一手的图书信息。这种信息获取上的先机在版权贸易中十分重要。很多国外出版商都会将最好的版权资源留给最大或最具领域优势的合作方优先挑选。优先获取这些优质内容的出版社在翻译周期、市场准备方面无疑有着更大优势,能够较好采取主动策略进行相关产品的运作,从而增加作品成功引领市场的几率。策划编辑、版权编辑、国内外学者在信息及决策的交互中沟通得越充分,项目遴选的效果越好(如图1)。



图1 引进版学术著作遴选模式示例
注:①信息来源(学科信息、版权信息、市场信息);②选题遴选;③版权贸易;④翻译

  3.3 队伍建设,制度支撑

  队伍的建设非一日之功。在出版企业已有作者资源库的基础上,应对学术著作引进出版的项目遴选专家、译者专家、译稿审校专家单独建库。在出版企业内部,除了设立专门的版权编辑岗位或国际合作部门来从事与版权贸易及国际化相关的工作,另外在人员的培养和考核方面要基于学术著作引进项目的特点。例如,相关岗位增加外语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派编辑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国际书展,对长周期图书的审稿量考核制定单独政策,等等。

  3.4 精品思路,基金辅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进类学术著作在做好他山之石、带动原创性项目的同时,其自身的建设也应朝着精品化思路进行本土化包装。近3年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入选的学术类译丛项目均在5个以上。可见在注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同时,优秀的学术引进出版项目依然会收到学界和出版界的欢迎。当然,在引进出版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原创产品的创新,推进自主出版品牌的建设,最终实现版权输出业务的发展,才是国际化实力的真正显现。

  4 结语

  学术出版走向世界,既是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出版业全球化竞争发展的要求。学术著作的引进出版在实现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中有其积极意义。出版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从品牌共赢、战略互惠的角度选好策略,做大做强自身学术出版板块,为增强中国学术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建松.如何从源头上控制学术出版著作引进出版风险[J].出版参考,2013(3):33.

  [2]王琳.编辑学术类引进图书的“三要”“三不要”[J].现代出版,2014(2):60-61.

  [3]陈红玉.入世后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版权贸易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4]黄爱锋.科技图书版权引进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版权,2014(4):72-7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