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读书不必纠缠于阅读数量的多少

2015-05-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孙曦萌
 
  世界读书日已经过去了,关于北大学生阅读量的讨论也将随即远离公众的视野。同之前种种对北大的质疑一样,我的同学们无论是“据理力争”还是“低头认错”,都免不了激起层层波澜——在各种节日、纪念日、一些行为调查的发布日已经成为常态,更何况这次是关于我们本应拿手的“读书”上。
 
  我并没有参与“北大学生到底爱不爱读书”的讨论,我确定学校里从来都不乏爱读书的同学,也确定即便我们真如社会所期待,把人均借阅量提高到很大的数量,学校里也依然有视此为负担的人。然而问题是,把借书量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阅读状况,是否过于单一了些?把阅读这种美好的个人体验,指标化、群体竞争化,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来说,究竟能有多大的好处?
 
  虽说数量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涉猎的广度,以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人与书为伴的时间,但我始终觉得,通过阅读收获的多与少,取决于阅读过程中思考了多少,取决于你是否真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拥有知识的提高、精神的丰富,哪怕仅仅是心灵的愉悦。不只是大学生,对于已经脱离学生身份的人也是一样,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背上阅读数量的枷锁。
 
  并非有意为学生阅读数量未达到社会期待开脱,相反,个人为自己定下阅读数量的目标,逐渐形成阅读意识,对于培养阅读习惯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如果这个目标是别人强加的硬性指标,或者为了学校的学风、名声而大家一起刷阅读数量,恐怕对于个人并无意义,因为你其实可以借一摞书然后堆着不看。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既然这种增进知识的方式被广泛认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每学期、每学年甚至是整个在校生涯的时间内,自己给自己定下自由课外阅读的目标并由学校来监督完成,也未尝不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之外,即便自己仅仅挑选了一两本,相信也能带给学生更多观察世界的角度。
 
  不妨先问问学生,你一年中看了哪些“学习任务”“必读”之外的书?你上大学以来看过的印象深的、喜欢的书有哪些?如果答不上来或并无太多话可说的现象非常普遍,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在阅读习惯普遍不容乐观的今天,比拼数量固然简单直接,可如果“数量”在阅读中被赋予了太多的关注,难免会使大学生阅读产生浮躁之感,选书的自由、在一本书上花多少时间的自由也随之被禁锢。更何况“读书多”的人很可能根本数不清也不在乎已读书的数量,“读书少”的人对调查结果也不会在意。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时间都特别珍贵,能用来享受阅读的时间需要格外珍惜。爱读书,不是因为这种品质是一个人优秀的标签,而是因为读书是帮助我们寻找优秀品质的途径。这条寻找的路,有人向往天涯海角,有人只想安居一方,无论是多而广,还是少而精,他们都是自由的、无悔的,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怕的只是没有安居者的怡然自得与坚韧,亦不具备远行者的勤奋开拓与品位,连坚持长期阅读的定力都没有,又去盲目追求借书数量,这不是奔向远方,是流放。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