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渠道的特点,《电商》杂志不仅研究报道电商领域,也对整个互联网领域有更深入的探索。资料图片
杂志+互联网,怎样碰撞出新火花?也许可以像4月创刊的《电商》杂志一样,换个玩法——
比如,告别传统新闻发布会红毯、麦克、镁光灯的“老三样”,来一场省时省力好传播的“微发布”:基于微信群功能在一个小时内结束;邀约来自全国的100位商家及媒体人同时参加;加入互联网品牌的贴片广告、植入式营销;借力“与会者”的病毒式传播覆盖上百万人……
再比如,把《电商》从一本杂志变成一个融媒体矩阵“电商+”,通过对杂志、网站、微信公众号3种不同媒体形态的整体运营,形成与电商卖家无缝连接的闭环,在“内容+服务”模式中寻找新增长点。
淘宝天下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淘宝天下传媒”)总编辑胡志弘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时代,兼具媒体内核与互联网思维的杂志才有生命力。作为淘宝天下传媒面向B端的重要一极,《电商》必须重置坐标。
横坐标转型
面向全网发力
很多媒体人都有这样的困惑:还没弄懂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来了;还没弄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又来了。互联网瞬息万变,传统媒体到底该咋办?
胡志弘的答案是跟随,“跟着市场走,跟着需求走”。
2009年创刊、面向C端用户的《淘宝天下》就是如此。彼时,从纸质媒体跳转到数字媒体仍缺乏手段,因此,无论是靠网络互动、数据分析引领内容创新,还是通过线上发行、创造“淘代码”刷新经营理念,《淘宝天下》的发展思路只有一个——如何帮助读者便捷地接入互联网。
当下,面向B端用户的《电商》也要如此。虽然纸质的《淘宝天下》最关键的从offline到online的“跳转”问题已不复存在,但“内容+服务”的核心模式迫使《淘宝天下》必须具有融媒体的内核和形态。
为此,淘宝天下传媒推出了由《电商》杂志、“电商在线”网站、“电商在线”公众号、“卖家”公众号等构成的融媒体矩阵,全面覆盖目标用户。
同时,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对定位和内容进行细分:《电商》杂志定位为“互联网商业观察者”,不仅研究报道电商领域,也要对整个互联网领域有更深入的探索和洞悉;“电商在线”偏重功能性,定位为“电商内容和服务的聚合平台”,既提供一切跟电商相关的资讯,也为电商卖家提供线上线下的一系列服务;而公众号作为更快速、更便捷的沟通平台,基于电商的论坛、活动、培训等产品,都通过这一渠道发布、传播。
“4个不同形态的媒体产品以其不同的功能,为电商卖家人群提供‘内容+服务’,并最终形成一个闭环和生态圈。”胡志弘如是总结。
纵坐标升级
围绕产品布局服务
媒体融合,究竟应该生成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赢利方式?怎样才能既符合媒体特质,又匹配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需求?这是困扰传统媒体转型多年的难题。即便是一出生就携带了浙报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的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双重基因的《淘宝天下》也未能幸免。
今年1月,《淘宝天下》停止出版纸质媒体。虽说这一选择可谓凤凰涅槃,目前《淘宝天下》电子版期平均阅读量超过200万次,并衍生出以价值营销为理念的品牌服务产品“蜜语”,但胡志弘坦言,这是《淘宝天下》6年来经历了异常的痛苦和艰难探索换来的。这也使得胡志弘对互联网有了更深的理解,进而对《电商》杂志下一步的发展路径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仍然要紧紧抓住内容生产力、原创力。无论是面向C端用户,还是B端用户,内容都是媒体最核心的价值,不能丢。“随着电商卖家不断收购、并购、上市、重组,他们需要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扩充,为其成长服务的内容就要变、要更深入,现在《电商》杂志的视野是对全网商业形态进行关注和记录。”
而要解决传统媒体水土不服的问题,必须学会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产品。胡志弘认为,很多传统媒体虽然“触网”了、“上线”了,但仍缺乏核心产品。
“内容不等于产品,但内容可以演化成产品。”在“电商+”融媒体矩阵中,很多内容和服务都可以产品化。比如基于电商内容的论坛、培训;以参考形式定期推送的电商政策方向、海量数据报告、成功案例及区域经济相关电商项目的深度解读;针对政府需求提供的区域电商发展的可行性报告和规划,以及园区顾问和规划;为电商卖家提供的DM产品目录、明信片、餐巾纸等设计、印刷、投放服务,以及针对不同需求的软件服务,如商品标题优化类的“名扬天下”,流量服务类的“流量天下”……
胡志弘指出,上述所有产品都服务于淘宝、天猫平台上群体最庞大的“腰部”卖家,而这些产品都跟赢利模式紧密关联。
最后,还要用互联网思维改变媒体的组织架构,这一点对传统媒体而言十分重要。“在人员招聘、培训、考评、激励等方面完全采用互联网化的管理模式,才能聚集人才,留住人才。”胡志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