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接受美学视角下编辑、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及其优化

2020-12-18 来源:《天津科技》
  【作 者】史海英、孙协胜、高凌杰: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杂志社

  【摘 要】期刊编辑活动是由编辑、作者、读者等多种结构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在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通过讨论期刊编辑活动中编辑、读者、作者群体间的关系,即心理契约关系、生产消费关系、利益共同体关系,以及从以读者为中心、尊重作者主创地位、发挥编辑主导作用3个方面,对编辑、作者、读者之间关系的优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接受美学;读者;编辑;作者;先在经验;期望视野

  1 接受美学理论简介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德国,兴盛于70到80年代。该理论派别强调读者中心论,把研究重点转移到读者及其阅读活动上,把作者作为文本解读的重要环节。接受美学是世界上文学方法论研究中被讨论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它一反以作家和作品为中心的传统研究模式,将研究目光集中到读者这一要素上,空前地突出和提高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赋予读者以中心地位,强调文学作品的开放性接受过程,作品的意义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美学所倡导的范式转换具有颠覆性意义,然而其不少见解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兑现,接受美学过分注重读者经验的方法,往往会过于简化审美客体[1]。接受美学过于张扬与夸大读者的作用,也导致文学意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2]。因此,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学术界对读者中心范式的批判和接受美学家对理论自身的反思,接受美学逐渐走向衰落和转向。

  近年来,出现不少针对接受美学的批判研究,认为寻找遏制读者主体性膨胀的方法是解决接受美学读者主体性困境的基本思路,这种主体性唯有在问题视野得到限制才能被再次承认,真正从接受美学走向交流美学,接受美学迈向交流美学,是它为解决读者主体性困境所选择的最终道路[3]。

  接受美学虽然主要是一种文学理论,但其中许多观点和主张,同样适用于期刊编辑。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期刊的传播活动同文学传播活动一样,都是语言艺术,都是以一个以生活为源头、以语言为媒介、以写作为起点、以接受为目的信息传播活动。学术期刊的学术交流、信息传播功能必须经过读者的阅读接受才是一个完整有效的过程。

  2 接受美学视角下编辑,作者及读者的关系

  接受美学在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揭示并证明了读者阅读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编辑在期刊编辑出版活动中,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期刊活动中的地位,打破了长期被忽视的广大读者参与学术交流与创作的困境,对编辑的知识视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品的意义是一个由编辑、作者、读者共同参与的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接受美学理论为编辑、作者、读者的沟通交流活动提供借鉴。通过编辑与作品的桥梁作用,作者与读者形成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更多地体现为精神层面的感应和互动;读者通过作品,了解作者及其学术观点、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读者的阅读及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以便推陈出新,扩大学术成果交流。

  2.1 学术研究成果共享的心理契约关系

  接受理论认为,在文本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存在心理上的召唤行为,作者希望用作品去感染读者,鼓励文本接受过程中的交流、反馈与补充的互动。读者基于自身的人文视野及生活经验、社会文化背景等复杂原因对文本显现方式产生既定的心理反应,即“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尧斯接受理论的顶梁柱,指的是读者阅读新作品时必须先行具有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尺度,这种期待在阅读过程中与本文的流派和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定的规则,保存在读者的头脑中,存在于读者的意识与潜意识之中,然后又成为读者阅读其他作品的先在经验[4-5]。编辑、作者和读者间存在能动参与的召唤与期待关系,召唤行为与期待视野的融合是编辑、作者和读者间关系的至高追求。读者的阅读和作者的创作中存在交互关系以及一系列交互活动,分析这种关系有助于作者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作者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唤起编辑的重视,期待研究成果的发表,希望研究成果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扩大成果交流渠道和学术研究的影响,提高自身在学术领域的地位。编辑作为学术研究的选择、评价和传播者,期待作者创作出有影响力的作品,推动学术研究的繁荣,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作为能动参与的接受者,读者会根据既有研究经验、科学素养和知识储备等先在经验,对作者研究成果产生“潜接受”与“前期待”的心理期待,诸如研究成果的理论性、思想性、实践性乃至研究者的人格影响等。同时,读者也会对学术刊物的风格、规范、学术成果的质量、编辑的人格、学识等产生期待。

  2.2 学术研究成果的生产、消费关系

  接受理论从文本接受的角度来讨论作者创造、文本传播和读者消费的关系。在接受理论看来,学术研究作为精神创造活动,是在学术成果的生产和消费中实现的,没有作者的文本生产就没有读者的文本接受与文本消费。生产是消费的前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学术研究是从学术生产到学术消费的过程,也是学术价值产生、确立和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与消费关系是作者、编辑和读者间的主要关系。作者和编辑是学术研究成果的生产者。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作为学术资源的掌控者,对作者的第一文本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作者撰写论文,编辑对作者的论文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在双向交流的互动中生产学术研究的第二文本。编辑生产着学术产品的物质形式,没有编辑及刊物的再生产,再好的研究成果也无法转化成合法的学术产品进行传播和销售。读者是学术产品的阅读者与消费者,读者会根据既有的期待视野选择合适的产品进行购买、消费和接受。在消费过程中,读者也会根据既有的研究经验和知识储备即先在经验对学术产品进行再生产,从而产生新的文本。总体上,学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相互依存、彼此依靠的流动的系统,既有作为一般生产的普遍性,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又有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它不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为目的,而是为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要。

  2.3 学术研究系统中的利益共同体

  接受理论认为,文本的价值不是作者单方面创造完成的,而是整体系统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没有作者提供作品,编辑工作“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实现创新与发展;读者的作用始终贯穿于作品的编辑工作之中,读者是编辑工作的起点和终点。学术交流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不仅需要一个勤勤恳恳、学风严谨的编辑群体,也需要一个创新能力强、充满活力的作者群体和接受能力强、鉴别能力高、参与兴趣高的读者群体。没有期刊和编辑群体,作者缺乏学术话语的传播平台;没有作者,编辑只能做无米之炊,作者是期刊的根本;没有读者的参与,再好的创造也只能是孤芳自赏。因此,作者、编辑和读者是学术市场上的利益攸关方,围绕学术资本和学术资源的争夺和配置,在编辑、作者和读者间形成了利益价值链和利益共生关系。对作者来讲,作为文化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极大地提高作者的学术地位、影响力以及竞争力;对以编辑群体为中心的学术刊物来讲,作者厚重扎实、极富创新精神的学术成果能够扩大刊物的影响力,打造强大的刊物品牌,实现刊物的使命和可持续发展;对读者来讲,学术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理论引导、实践支持乃至人格影响,读者在接受中获得成长进步的重要资源。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了参与、协作与合作共赢的利益关系,接受理论视角下作者、编辑、读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接受美学视角下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关系

  3 编辑作者读者之间关系的优化策略

  20世纪80年代之后,接受美学迅速衰退,究其实质,是读者主体性的限制和宣扬,作品意义理解的相对性和确定性之间的矛盾。接受美学固然强调了读者在作品意义完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其自身也存在着致命的问题,过于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容易导致对编辑、作者及其作品的作用和因素的忽视。一些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改良和修正,认为接受美学迈向交流美学,是它为解决读者主体性困境所选择的最终道路[3]。读者总是通过交流,在作品那里完成自我认识和体验的更新。交流的最初动力便来自于他人或他物对自己认识或者体验的不可见性,为了去除这种不可见性,读者需要与作品的交流。

  从接受美学向交流美学的转变过程中,编辑和作者在读者问题上应该注意以下4个方面:

  ①尊重读者的历史和社会现实造成的理解差异;

  ②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尊重读者理解作品意义多样化的优先权;

  ③重视作品中引发读者响应的文本结构;

  ④适当的关注和理论批评对读者接受有引导作用。以此为基本前提,寻找遏制读者主体性膨胀的方法,加强三方间的沟通交流,是解决接受美学读者主体性困境的基本思路,可使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交流关系得到优化。

  3.1 以读者为中心

  读者是接受美学赖以生存的根本,接受美学的诞生、发展、乃至最后的衰败,都与其读者密切相关。“以读者为中心”,结合接受理论实际,强调的重点不应放在读者自身,而是需要返回到作品本身,通过作品限制引导读者主体性的发挥,而不是一味迎合读者的所有需求。对编辑来说,编辑要做读者代言人。一方面是了解读者,适应读者,一切从读者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又要引导读者、提高读者。编辑要明确本期刊的定位,要了解目标读者群的阅读需要,使期刊的内容与风格更趋于细化。期刊的选题与策划要以读者为中心,掌握读者需求,优化选题,积极组稿,及时推出反映最新学术成果和动态的文章,提高刊物的时效性和可读性。根据读者的阅读心理,通过对出版物选题策划、书名与内容等进行创新,使其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但要注意不要过分迎合读者而跟风出版或无视出版“红线”束缚,应为读者提供优质且有价值的出版物内容[6]。编辑要最先感知读者的真实反映,同时要分析其典型性、代表性、合理性,不能因满足部分读者的需求而失去另外的更多的读者[7]。作者则应和读者平等对话,作者要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读者,讲求“以文会友”,把读者当作朋友和知己,提高读者意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术的交流与传播。

  3.2 尊重作者的主创地位

  作者包括已有的作者和潜在的作者,自身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规范意识,编辑和读者应充分肯定作者的主创地位,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在编辑方面,编辑要为作者提供优质服务。作者研究与写作的目的就是想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作者稿件的质量不仅对学术成果的传播有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不同类型的作者特点各异,编辑需要依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作者群的构建和管理,选择相应的策略来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8]。期刊编辑要通过调查座谈,学术活动等途径充分听取作者的意见,充当作者和读者的中介桥梁,把读者的需要传递给作者。期刊要给作者提供发表声音的阵地,要围绕期刊培养形成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团队和研究群体,满足作者获取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读者方面,读者要成为作者的“理想读者”。接受理论认为,作者的学术文章是为作者自己的读者即“理想读者”创作的。读者的理论素养和接受能力也要满足编辑和作者的期待进而展开理性争鸣或积极响应。这类读者对作者的创作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阅读经验和技巧,并对文章有良好的理解力。为保证一篇学术文章的阅读得以顺利进行,读者应掌握学术文章使用的科技语言,应具有最基本的阅读文章所需的知识储备,对学术文章有基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才能保证读者的理解正是作者所表现和所意指的。总之,尊重作者的主创地位,使其作品适应读者需求是学术水平进步和期刊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3 充分发挥编辑的主导作用

  编辑艺术就是一门交流的艺术,在与作者、读者沟通交流中,编辑应该积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编辑和读者、作者的关系中,编辑是联系读者、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依靠作者、服务读者的重任。编辑不只是扬声器、传声筒,而是直接参与到学术成果的生产之中,有助于作者、编辑和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构建积极向上的作者、编辑和读者关系。因此,编辑在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兼顾不同作者、读者间的差异,努力促进作者、读者良性互动。现代接受美学认为,接受美学的真正走向和归宿应为交流美学[1]。确立编辑的主导地位,正是为了编辑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引导作者、读者朝正确方向发展,从传统的“为他人做嫁衣”的身份向主人翁意识转变。随着编辑的主导地位确立,编辑的任务、地位、功能也随之变化,形成以编辑为主导的互动式办刊模式,主动进行选题策划交流[9],同时密切跟踪读者的阅读反馈,及时优化办刊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编辑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现实的需求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对文化的认识所形成的超前意识,及时将那些意义重大、还未被社会现实所认识、但却含有超前价值的作品选出来。

  4 结语

  接受美学注重读者的重要地位,认为作品不是一种独立于读者的客观存在,编辑和作者应注意到隐含读者的作用,考虑到作品编辑、写作中读者的反应。但是接受美学过于强调读者中心,结合近些年学术界对传统接受美学进行批判改进的理论成果,最终是使接受美学走向交流美学。本文分析编辑、作者、读者三方结构的学术期刊传播生态链,强调期刊的定位与读者、作者的需求相结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促使编辑、作者、读者能够充分交流,相互反馈信息,产生心灵的碰撞、观点的交流,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学术水平的提高,实现精神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张瑾.接受美学的读者主体性困境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2]方维规.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J].社会科学研究,2012(2):109-110.

  [3]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6.

  [4]蔡瑞婷.从阐释学角度对接受美学的再思考[D].济南:曲阜师范大学,2007.

  [5]周业兵.尧斯接受美学思想述评[D].合肥:安徽大学,2006.

  [6]丁岩.基于作者群分析的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提升方法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277-278.

  [7]周葛.注意力经济下读者注意力的经营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4.

  [8]周国清.读者及其阅读方式变化与编辑主体的自我调适述议[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3):156.

  [9]赵振宇.实施编辑主导责任制提高媒体竞争力[J].编辑之友,2011(2):4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