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永存在出版人心中的暖色——出版界隆重纪念商务印书馆第二个百年的开局者杨德炎先生

2020-12-1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深切怀念老朋友德炎。德炎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卓有成就的出版家!德炎善于以德治馆,以德交友,以德行天下。敬佩德炎,怀念德炎!

  ——于友先

  怀念德炎风范 弘扬商务精神

  □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 于友先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德炎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今天商务印书馆邀请大家来追思德炎同志,我想,它的意义不只是追念德炎,也不只在为传承商务的传统,更深一层的意义是要为我们行业发展、出版繁荣、建设出版强国倡导一种出版精神,树立一个为出版事业奋斗终身的榜样。

  德炎在新闻出版署外事司当过司长,我和他在新闻出版署一起工作了3年多。1996年4月,调他回到商务印书馆当总经理,并兼任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直到2008年5月从商务退休,在商务印书馆又干了近12年。他回去时,商务还是新闻出版署直属出版社,从业务到党建,我们总是在一起工作。他在职的时候就兼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退休后又全职到版协工作,我在版协当主席,我们又在一起工作,直到他离开我们。所以前后一起共事18年。18年是个不短的时间,人一生的工作时间也就40年左右,我们一生的工作时间差不多一半在一起相处,所以我们不仅是老同志,还是老朋友。

  我看到德炎的照片,感触很深,其中的感情和友谊用一个简短的发言是无法表达的。德炎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谦恭宽厚、待人温和。也许是他从事过驻外使馆工作的原因,待人处事礼仪周到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任何时候见到他,都是一脸善意的微笑。他也非常幽默风趣,他的语言能力特别强,不仅普通话讲得好,还会一口娴熟的上海话,还会讲山东、广东、河南、陕西等各地方言,而且德语和英语都可以直接对话。他在日常生活中,对任何人都平等以待,在行业内,无论在大陆、港澳台,还是在国外,到处是朋友。在我的接触中,没有发现他跟谁合不来,更不要说对立和矛盾,这是他受大家喜爱和尊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德炎是老商务,1966年从上海外语学院毕业后就分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他到商务不久,就和文化部一批知识分子去了湖北咸宁的中央机关“五七干校”劳动,在那里和6000多知识分子一起,其中还有许多出版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比如陈翰伯、严文井等朝夕相处。在那里劳动两年以后,1972年3月才回到商务印书馆开始做编辑工作。算起来,他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工作有28年,他从编辑做起,这点跟我一样,一直做到总编室副主任、主任,不仅练就了扎实的编辑基本功和经营管理能力,还对商务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作出很大的贡献。

  所谓的“商务精神”,我理解,商务是在追求出版物的经典性、权威性和高雅的文化品格。辞书和汉译名著一直是商务追求的品牌。词典都由一流专家主持编纂,译作多采用名家名译,编校坚持高标准,设计讲究简洁、高雅、大方。这些要素构成了商务出版物的品牌风貌。我记得他们出版一部日汉词典,先是在国内请专家编纂、校订,定稿后,又送到日本,请日本汉语专家再校订,前后整整用了10年时间。他主持商务,从来没有把商务盈利放在首位,从未为牟利而出版低级庸俗读物。正因为如此,商务的图书不仅具有生命力,而且拥有广泛的读者。德炎怀有浓郁的、深厚的商务情结,他致力于“商务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他一生努力打造商务“学习、竞争、融合、双赢”的现代企业氛围。

  德炎的业绩,我在这里只说两个方面,一个是传承,一个是发展。

  先讲传承。商务印书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于1897年创办于上海,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23年的历程。以夏瑞芳、张元济为代表的出版家,艰苦创业,为商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梦旦、王云五等一批杰出的出版编辑人才云集商务,编写大、中、小学校的教科书,编纂《辞源》等大型工具书,出版《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出版。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国家出版分工,商务承担了出版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工具书等出版任务,形成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世界名人传记丛书”为代表的翻译作品,以《辞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等为代表的中外语文辞书为品牌的格局。

  我在商务印书馆创立100周年时就说过,我国现代出版业是从商务印书馆开始的,它的出版物和出版教育文化活动,在中国学术文化史和教育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德炎从不把商务总经理当职务,而是当责任,总觉得自己才疏学浅,难以与商务前辈相比,发自内心敬重商务的历史和传统,敬畏商务先贤创下的家业,他深知:商务的事不只关系商务的兴衰,更关乎出版业的生态。

  他在任上第一件事就是筹办“商务印书馆创建暨中国现代出版100周年”纪念活动,他是老商务,又有外事工作的经验,他尽心竭力,办得非常成功,影响非常大。他在任上,特别注重品牌建设,提倡继承学习前辈的高尚敬业精神和出版理念,发布了“做有良知的出版人”的宣言书,提出了出版人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他重视商务的社会影响,开展以“汉语盘点”为代表的有社会纵深的文化建设活动。他维护商务的声誉,与盗版、抄袭等一系列不正当行为展开了持久而卓越的斗争,他注重图书品质,一直没有放松对《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校改与修订,创下了《新华字典》零差错的纪录,并获得了“国际白金星质量奖”。

  第二讲发展。德炎在任上,致力于商务在新时期的拓展,努力为商务印书馆增添新的辉煌。他设立了馆史室,竖张元济铜像于馆内。面对汹涌的市场大潮,他提倡商务自办发行,创建涵芬楼书店,在各地开设专卖店,在馆内培养编辑和营销人员的市场意识。

  在图书品牌上,他继续扩充“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维护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王国”和“学术出版重镇”的地位。面向新市场环境的需求,开发了以新华系列工具书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工具书品牌,以“商务印书馆文库”为核心的原创图书品牌,以《蓝海战略》为核心的经管图书品牌,以《汉语世界》杂志和对外汉语教学图书为核心的走出去的图书品牌。他还组织了文津阁《四库全书》、《张元济全集》、《赵元任全集》、《钱锺书手稿集》、《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等重大文化出版工程,成就了商务印书馆的文化经典。特别是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影印出版《文津阁四库全书》,完成了张元济擘画四次都失之交臂的梦想,可堪载入史册。他在馆内稳步推进建设布局,完成了人才、业务、制度以及管理经营机制方面的转型,为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德炎还有一点十分可贵的是,他淡泊名利、低调做人。用他的话说,他愿意做一个“侍者”,淡化自己,推重别人,竭诚为作者、译者服务,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不懈努力,默默耕耘,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侍者、出版的侍者。他继承了商务印书馆这个百年老店的担当与风骨,为中国出版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毕生贡献,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热切希望在职和不在职的商务人,都要认真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给人教社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回信中提出的:“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接好老一辈出版人的班,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图书,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创造新的时代辉煌。

  我怀念德炎,我敬佩德炎。

  永存在出版人心中的暖色——怀念杨德炎同志

  □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编辑学会原会长 桂晓风

  今天这个追思会由中国版协、辞书学会、商务印书馆精心设计、周密准备,多位出版界、文化界贤达出席。作为一名对杨德炎同志长期怀有深深崇敬之心的老朋友,有机会参加这个会议,非常欣慰。因为这使我有机会在德炎同志去世10年之后,和大家一起倾吐长期积累的缅怀之情,并且重温和补充了解德炎同志的生平,聆听方家的评述,接受教育,获得领悟,从而有益于自己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人生。

  我和德炎同志结识将近30年,在机关工作、社团工作和生活中都有许多交集。1996年我还代表署党组,送他到商务任一把手,我还参加过德炎同志组织的商务许多重要活动,如商务百年上海纪念活动系列、“汉译名著”后续选题论证。此刻回想,有太多难忘的往事浮上心头。

  我仔细阅读了会议前分发的《杨德炎先生生平简介》,又认真聆听了开幕式上顾青、李宇明先生的致辞,还有书林、震宁、友先、江蓝生等同志的讲话,觉得《生平》写得非常全面、精当,《生平》和致辞、讲话有很高的思想含量、文化含量和感情含量。一会儿还有许多同志要发言,因此尽管思绪良多,也不敢多占时间。我以为今天追思会的标题——《怀念我们的老朋友》特别好,下面我就从“老朋友”这三个字的角度,讲三点与德炎同志相处的感受。

  杨德炎同志是商务精神的典范体现者

  众所周知,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出版史、经济史乃至反帝反侵略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和广泛影响,商务的辉煌给了我们出版人一个重要的理念:一个出版单位,之所以被人们记住,之所以在历史上刻下足迹,不在于挖到了金山还是银山,而在于出版了大批站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出版物,能够影响民族灵魂,代表时代,造福今世,利及后人。商务的这一地位,是许多文化大家、思想家、出版家、经营专家会同各界精英共同创造的,我想强调的是,德炎同志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作用。他献身商务32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是陈原先生的得力助手,特别是在1996—2008年这一重要时段,担任商务掌门人12年整,更是为宣传商务传统、弘扬商务精神、发展商务事业作出了全面贡献。《生平》中有一句话,虽然不是理论语言,我觉得特别传神——德炎“是流动的商务印书馆名片”。我对商务历史历来仰视,而关于商务的一些知识,许多是德炎同志介绍,或从他提供的资料中获知的。

  杨德炎同志是传播正能量的卓越代表

  德炎同志不仅在商务业务工作中,坚决坚持正确导向,一贯传播正能量,而且在与兄弟单位交往中,在与同事同志相处中,一贯待人以诚,与人为善,热心相助,照顾体贴,并且连细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全,因而时时把人文关怀传递给他人。大家可能注意到,德炎同志担任了比较多社团的负责人,这并不是出于他自己的意愿,而是由于众望所归,大家的恳切期盼。这一情况,与德炎同志富有全局观念、善于合作、长于协调,尤其是既坚持原则,又讲究工作方法,照应各方,能恰当处理复杂关系的优点有密切关系。我个人也得到过德炎同志的诸多帮助,感激至今。如果用两句短语来概括与德炎同志相处的感觉,那就是“如沐春风”“可信可靠”。我以为,商务出版物特别是辞书工具书的可靠性与可信度,正是和商务代表人物为人处世的可靠性与可信度联系在一起的。做事业、做学问、做人具有一致性,这是在今天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德炎同志的实践和商务传统特别能给我们启发,特别具有引领意义的亮点。

  杨德炎同志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德炎同志智商情商俱高。人们共同的印象是德炎同志特别谦逊和低调,从不自矜自夸。其实,德炎同志特别内蕴灵秀。他从小聪慧,多才多艺。我记得他小学时就被选拔到上海市少年宫表演团体,还曾经是著名的小喇叭广播团的一员。他出国到使馆工作前经过全面的系统培训,甚至连酒店的铺床单、摆放餐桌等业务都通晓。我跟他一起出国,多次听到德国、瑞士的专业人士和上层人物高度评价他的外语水平。德炎同志1991年结束驻瑞士使馆工作,以外事专家身份,到新闻出版署任外事司司长,和我到署机关正好前后脚。我参加多项较重要的外事活动,都得到德炎同志的提示和辅导,顺利完成访问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等复杂任务,也得到德炎同志的有力臂助。

  德炎同志能够长期主持、推进学术要求很高的商务印书馆的工作,全面体现党和国家的文化方针,能够与多学科的学术大家对话、合作、交朋友,广拥人脉,正是以他深厚广博的文化素养作为前提的。

  至于高情商,首先是对祖国、对民族、对文化、对出版、对商务有深厚感情,还有对同志、对朋友、对艺术、对家人满怀挚爱。参加过几次德炎同志设计的商务印书馆的纪念活动,多以高雅音乐作为背景,以人物老照片作为叙事线索,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情怀,印象很深。再有,不管任务多重,时间多么紧迫,他总是对之以标志性微笑,表现出举重若轻、神闲气定的风范,而这一点,也是和他的高情商分不开的。

  在出版界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国家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服务的进程中,德炎同志有许多可贵特点值得我们重点学习。我相信,商务同仁将会出色地承继和光大德炎同志与商务先贤群体的事业和精神。就我个人来说,将会长期怀念德炎同志,作为榜样,作为人生的暖色。

  革故鼎新 传之久远——杨德炎总经理在商务的改革之道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于殿利

  杨德炎同志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长达12年之久,他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为商务印书馆世纪之交的转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限于篇幅和时间,这里仅就机构改革谈点滴体会。

  一、改革不是推倒重来。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句话说的是新任领导锐意改革的情境。德炎同志回到商务之时,正值出版业发生深刻变革之时,改革是主基调。但改革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凭空蛮干,而是要有所继承。要在尊重前人、理解前人的基础上,根据现实需要开拓、深化、调整。继承和创新是一体两面的。德炎同志深谙此道,凡改革举措都充分调研、充分论证,采取民主集中制,听取各方意见。另一方面,德炎同志善于谋长篇、布大局。因此,德炎同志实施的很多改革措施,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对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王涛总经理和我都受益良多。在我看来,这也形成了商务的一种传承、一种文化,也是商务的幸事。因为纵使百年老店也经不起无谓的折腾。

  二、干部知识化、年轻化。德炎同志深知,队伍建设对一个单位的重要性。当时处级中层干部和科级干部年龄偏大,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更是凤毛麟角。他顶着压力实行干部制度改革。方向是知识化、年轻化;措施是打破处级和科级干部终身制;方法是设立两级干部任职年限。即,科级干部不超过45岁,不分男女,到龄后由人事部门办理退职手续;处级中层,男性任职不超过55岁,女性任职不超过50岁,即处级中层干部任职的时间限制在退休前5年。

  德炎同志创立的这项干部改革措施,对商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激发了队伍活力,使得改革开放后毕业的大学生、硕士和博士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加快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更新换代。一大批“60后”和“70后”本、硕、博人才走上管理干部岗位,成为商务20余年快速发展的干部基础。一直到今天,这项制度仍然保留着,但增加了两级干部全员竞聘上岗的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使得优胜劣汰有了制度依托。

  三、重设发行部定位,开始自办发行。1996年,国内经济逐渐繁荣,包括图书在内的绝大多数商品都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传统的新华书店渠道已经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出版社自办发行势在必行。

  1998年年初,商务第一次参加在京丰宾馆举办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商务是订货会的迟来者,1998年商务是首秀,一系列举措就引起了业界震动:其他出版社一般只订一两个摊位,商务一下子订了8个,展位面积为展会之最;商务开订货会展位“特装”的先河,壮观、大气的展位,绝对鹤立鸡群;商务按图书分类编印了7本征订目录,光彩夺目;取得1.25亿订货码洋,创下北京图书订货会新纪录。

  四、改组编辑部门。1997年,杨德炎同志将外国政治编辑室、外国经济编辑室、外国哲学编辑室、外国历史编辑室和综合编辑室整合为著作编辑室和译作编辑室。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员组成、结构安排、工作职能都需要调整。2003年,英语工具书编辑室从外语工具书编辑室中独立出来,地理编辑室更名为科技编辑室。这两个编辑室的成立和更名,与市场相契合。随着外语编辑室的发展,如今商务印书馆出版语种达80余种,成为世界上出版语种最多的出版社。科技图书编辑室则继承商务人文社科出版的传统,除了传统的地理学,重点布局在科普和科技人文出版。对编辑部门进行改革,还包括成立经管图书编辑室和教育图书编辑室,创立《汉语世界》杂志社,以及设立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等。

  五、其他组织结构创新。此外,德炎同志在任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对编辑部门实行改革的同时,对相关生产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也随之实施改革,实现组织结构的全面创新。例如,创建了涵芬楼书店,成立了版权处、营销策划部和信息技术部,改组人事处,分设人力资源部和老干部处。

  其中人事处一分为二,颇具深意。人力资源部的设立,打破了传统事业单位的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把现代企业意识融入百年商务经营管理体系;设立老干部处,则体现了商务印书馆尊重老人、尊重历史、尊重先辈的劳动付出、价值创造和人格尊严。商务人印刻于心的观念,我们的财富,多由前人创造,必须充分肯定和尊重前人,使他们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属;另外,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让他们能够心情舒畅、心甘情愿地为商务的事业出谋划策、擂鼓助威。这一独特企业文化,使得老干部、老专家成为商务独特的资源和财富,是商务基业长青不可忽视的力量。

  六、议事制度与议事规则。很多事业单位和国企,缺乏现代企业组织意识,往往唯主要领导马首是瞻,以领导的意志代替组织决策,领导的随性代替了组织程序。德炎同志深知组织程序的重要性,因此,订立了议事制度和明确的议事规则。他首先确立了馆务会每周例会制度,固定在每周一的上午召开,遇特殊情况适当调整。每次馆务会由每位馆领导对自己分管的部门及业务提出议题供讨论决策,或通报情况、沟通信息;确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机制或议事规则。这些制度和议事规则,也都坚持和奉行至今。此外还有每月一次的选题例会制度,我们后来又增加了每周一馆务会快速选题通道制度。如今中央强调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程序和决策程序,20余年前德炎同志就有这样的意识和自觉性,实属难能可贵。

  以上仅就德炎先生在机构改革方面的部分措施谈了我作为后来者和继承者的感受,他为商务印书馆打下的基业,远不止这些。例如,在他任期,“工具书王国”和“学术出版重镇”开始叫响;“中国现代出版从这里开始”得到了确立;收回《新华字典》租型;“汉语盘点”活动持续至今;辞书打假以及赢得“规范之争”;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和出版数字化;获得王府井大街36号大楼的独家使用权和产权;大规模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等等。

  德炎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和良师益友,我们不仅要永远记住德炎先生的好,还要把他心心念念的商务事业传承好、发扬好,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