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从编辑的视角谈幼儿园课程故事撰写

2020-12-16 来源:《传媒论坛》
  【作 者】张莉: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摘 要】随着深入学习《幼儿园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与研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幼儿园课程故事也随之兴起。但课程故事在我国属于刚起步阶段,教师们都在探索、尝试,课程故事的撰写也没有现成的模板。文中就课程故事撰写中常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故事;撰写

  幼儿园课程故事是在幼儿园真实情境中完成的一种观察和记录,其内容都来自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点滴,其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叙事。课程故事这种形式,它能反映幼儿发展的持续性,呈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同时,它也能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让教师们重新审视幼儿园中看似司空见惯的小事,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从而促进自身成长。目前,国内不少幼儿园已经开始做课程故事的研究工作,并且撰写成课程故事发表、出版,比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故事研究丛书》等。这说明,随着深入学习《幼儿园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与研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说明这些年来课程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编辑在阅读幼儿园老师们撰写的课程故事时发现的问题

  由于课程故事在我国是刚起步的状态,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可参照的模板,老师们对这种课程也都处在摸索、尝试阶段,对课程故事的撰写也在不断探索中。所以编辑在阅读幼儿园老师们撰写的课程故事时,会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缘起突兀

  幼儿园课程故事内容本身来自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环境等等。这些令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环境可能是某个或一部分孩子感兴趣的,老师捕捉到这个信息,觉得可以围绕这个兴趣点开展课程。比如《幼儿园课程故事研究丛书》中有一个故事——《多彩的服饰》,故事从一个孩子身上穿的一条艾莎公主的裙子开始,引发了集体的探索。那么,为什么从一个孩子的服饰引发了集体的探索?为什么教师当天晚上就“陆陆续续收到了家长们发来的孩子个人秀”照片?教师是怎样把孩子个人的兴趣转化为班集体的兴趣的?男孩子是不是也对漂亮的裙子、服饰感兴趣?笔者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会有教师的引导、审议,但是写这个故事时,教师并没有呈现出来是怎么引导、审议的,所以读起来会觉得突兀。

  (二)缺少细节

  这里说的缺少细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开展的过程。比如《幼儿园课程故事研究丛书》中《搭建娃娃家》,老师在讲述孩子们在搭建墙体、屋顶时,讲了很多,但是读者就是没明白孩子们到底在做什么,“孩子们认识到搭建尖尖的屋顶是最难的”,怎么难?孩子们做了哪些尝试、探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孩子从中获得了哪些经验?怎么讨论这些问题的?这些都没有体现出来。二是过渡环节衔接不够。过渡环节,就是课程开展中一个环节怎么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这里一定离不开老师的专业支持,就是教师对幼儿的兴趣要做一种判断,包括幼兒已有的经验、可能获得的经验、资源的提供、问题的聚焦,以及对课程不断的反思、调整、跟进,然后通过提供材料、创设环境、提问等方式支持活动的开展。但老师们写的过程中,可能为了重点突出幼儿的主动性,从而忽略教师专业支持。教师的想法没错,但以文本形式呈现,读者看不到教师的作用、价值是怎样体现的。

  (三)叙述平淡

  课程故事作为一种叙事研究,首先要区别于观察记录。观察记录要求真实再现幼儿的活动,“用钢笔录像”或“用键盘录像”,倡导教师尽量减少议论。课程故事也要求所讲述的事情是真实的而非虚构的,但同时也应该是前后连贯、有吸引力、能感染人的。那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有一个线索。根据这个线索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展开,纵向上表现为层层递进推动故事发展,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横向上表现为孩子各个维度的发展。通过这样一个线索,整个故事就立体了。但教师们写的时候常常会“拎”不到这个线索。比如,有一篇写利用一次性纸杯进行搭建的故事,整个故事从前到后都是在写孩子们用水杯搭建各种各样的图形。在这个故事中,既没有看到情节的层层递进,也没有看到孩子经验的提升与拓展,所以整个过程读来相对平淡,没有立体感,最终这篇故事没有收录到丛书中来。

  二、针对幼儿园课程故事撰写提出的建议

  课程故事是一种回顾,一种反思,一种研究,也是一种分享。教师在叙述故事、描述问题、阐述观点时要将自己的所遇、所感、所想表达出来,与同行分享、交流。为使大家都看得明白,引起共鸣,激发交流,课程故事的撰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结合南师大出版社已出版的《幼儿园课程故事研究丛书》,笔者对幼儿园课程故事撰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搭建框架

  课程故事是描述过去的、已经完成的课程事件,教师写课程故事的过程也是回忆和梳理的过程。就像写文章一样,在写之前作者会构思文章的结构,那么在写课程故事之前,也要先梳理、分析出一个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后面撰写课程故事的大方向就不会偏,主题内容也会更加清晰。比如《幼儿园课程故事研究丛书》中的一篇《我们的小池塘》,根据小池塘四季的特点,以及教师和幼儿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教师搭建了一个从“栏杆桥”——“三木桥”——“二木桥”——“池塘迷宫”——“春回小池塘”这样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呈现出课程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的过程,从这个框架,但也可以看到整个课程开展的脉络:秋天池塘水变少,孩子们发现池塘上多了一座“栏杆桥”,这引发了孩子自己动手造“三木桥” “二木桥”;桥造好以后,孩子们发现了新的玩法——“池塘迷宫”;春天来了,孩子们对池塘又有了新的想法,于是有了“春回小池塘”等一系列活动。当然,这个框架是教师在写课程故事时回顾、分析出来的,而不是预先设置的。

  (二)善于筛选

  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会有很多小故事,那这些故事是不是都有助于幼儿的发展?是不是都是有价值的?对进一步的课程开展有什么作用?写课程故事时,老师要通过辨析,筛选出一些有价值、能体现主题的小故事。比如幼儿搭建类游戏,用水管搭建,建的高了、速度快了、成功率高了,就能说明孩子获得的经验多了?那不一定,重复的搭建并不会带来经验的提升。反之,如果在搭建过程中,老师能提供更多样性的、更具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更多样化的支持,那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体验到材料的多样性,学习判断,学习坚持,获得新的感悟。因此需要通过这个过程,看到孩子到底获得了什么样的发展。那么课程故事的筛选就要紧紧围绕孩子的经验获得、发展,层层递进来选择,要体现出“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出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一个有逻辑、有情节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全面、简单的记录。

  (三)详略得当

  众所周知,写文章要详略得当,该简略的地方一笔带过,跟中心主题相关的则要详细描述。写课程故事也一样。比如《搭建娃娃家》中,写了搭建柱子、搭建门、画门、搭建尖尖的和圆圆的房顶、搭建小山坡等等。就搭建过程本身来讲,每一个都有意义和挑战,但从课程故事撰写的角度来说,面面俱到不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可以重点选择一两个房子来介绍,孩子是怎么搭建的?他们在搭建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挑战?后来解决方案是什么?孩子们是怎么讨论的?老师给予了什么支持?围绕一两个搭建活动,抓住具有代表性的环节加以详细描述,把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孩子的反应、教师的支持、孩子获得的经验等总结叙述,那課程故事就有细节、有亮点。

  (四)重视过渡

  每一个课程故事都不是教师凭空想出来的,课程开展过程中,每个小故事都有前因后果、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故事是如何开展起来的、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如何,也要交代清楚,这样整个课程故事就会通畅、不突兀。比如《多彩的服饰》中,怎么样把个别孩子的兴趣转化为班级兴趣?家长为什么晚上就发孩子的个人秀照片?这里面肯定有教师的分析、引导,这个引导要交代清楚。再如,孩子们做好花布以后,为什么突然就开始“给芭比娃娃做衣服了”,是孩子自己讨论要给芭比娃娃做衣服的,还是老师引导的?如果是孩子自己讨论的,那孩子是怎么讨论的?如果是老师的支持和引导,那老师是根据什么来引导的?这些也是要交代清楚的,不然故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孩子经验之间的递进关系也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结论

  以上为笔者在组织课程故事会议、编辑《幼儿园课程故事研究丛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希望对幼儿园教师研究课程故事、撰写课程故事、分享课程故事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张斌,虞永平.探索,成长的力量[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李云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朱艳.让故事贯穿项目课程——“高瞻”理念下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再思考[J].探索与实践,2019(01):211-21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