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5G与媒体融合时代下出版业IP开发模式的创新发展

2020-12-15 来源:《现代出版》
  【作 者】曹三省、龚明威: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摘 要】在国家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伴随着5G网络基础设施与应用业态的迅速发展,出版业在搭上发展快车的同时,也需要面对着更多的挑战。在5G与媒体融合时代之中,能否进行自身体制机制的变革、借力新技术实现发展、盘活自身IP资源,决定了出版业能否实现自身的变革再造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5G;IP开发;VR;竖屏剧

  5G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支撑了媒体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给媒介生态系统中的内容生产分发、传播机制、思维观念等带来了革新。媒体融合是5G时代的必然选择,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发展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形式的一体化,同时也涉及媒体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1]在新媒体形态已经高度多样化的今天,为何一些报纸和杂志还能生存发展?其原因在于内容的生产和公信力。技术发展虽然可以带来更优质的形式,但是技术永远不能完全颠覆内容,内容为王仍然是应对竞争的关键。

  出版业是IP产业链的基石,多数成功的IP都源于出版物。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顺应了新媒体时代变迁的互联网公司和影视公司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IP热潮,并迅速实现了诸多优秀IP的深度价值挖掘。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出版业却被边缘化,仅仅作为IP资源的发布渠道,深陷减损之境。传统出版业要在整个媒体进化链条中生存下去,不仅需要寻求自身体制机制的变革,同时也需要借力新技术实现创新发展。当前,在党和国家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出版业IP的开发模式从现有的传统出版全面转向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并在5G、VR/AR、移动短视频、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推动下,逐渐走向多元。

  一、5G技术与媒体融合的宏观背景与主要进展

  5G技术相较于前几代移动网络技术来说,有着如下特点:超高速,5G的峰值传输速度可以达到Gbit/s的量级,相比于4G网络的传输速率快了数百倍,能够满足用户的高速率通信需求,也能支持4K/8K超高清视频、VR/AR等超高流量业务;低时延,能够提供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不仅大大增加了医疗、自动驾驶、远程自动化的可靠性,同时还能够支撑一些实时对抗性的联网游戏;低功耗大连接,超低功耗能够满足设备的长时间运作,同时能够大大提高网络的设备接入数量;泛在网,能够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让人与设备能够随时随地接入网络,永不掉线,大大改善用户的移动网络体验。

  在媒体融合步入纵深阶段的新时期,5G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赋能载体。近些年来,我国5G发展已经逐步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范围内已建设开通5G基站16.4万个。5G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的建设是同举共进的。截至2020年3月下旬,我国5G手机终端厂商已发布产品76款,5G手机的累计出货量已达1300余万部;以规模化终端为基础,我国5G产业正在大力推动包括数字经济与智能经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全媒体信息服务等领域的业态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5G网络为主要载体的大规模富媒体协同办公、医疗健康服务机器人、无人机融媒体服务、遮罩式人脸识别与热成像测温等应用,充分展现了5G媒体融合新业态的创新活力与潜在动能。[2]

  “媒体融合”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该校教授浦尔将其进一步解释为“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3]。以数字新媒体技术为共同基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并形成传播机制上的聚合创新,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这是一场改变人类行为习惯、认知理念的革命,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出版业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就一直在强调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将媒体融合提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紧迫课题”。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三个方面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要求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历史上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会推动媒体变革,如果说4G技术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初步融合,那么5G技术将推动媒体在技术、内容、经营等各个层面上的深度融合。在5G和媒体融合共同推进的时代大环境下,一方面,受众对于优质信息的获取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比如5G+VR+4K/8K的超高清直播、让人身临其境的VR纪录片等内容展现形式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另一方面,逐步实现融合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通过更新已有的媒体组织结构,并购重组,建立了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融合传媒集团,进行经营上的融合,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产业结构的升级、内容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各种体制机制问题也逐渐显现。目前来看,传统媒体的资源、业务重心等还聚焦于传统形态,其管理模式与新兴媒体发展的现状并不匹配,不能真正适应融合发展需要。

  二、媒体融合视角下出版业IP开发的模式

  1.实体图书

  2014和2015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写入了“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各类阅读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同时,在《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综艺的引领下,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全民阅读的热潮。2019年,中国图书出版种数已超过50万种,文学书品类中,社会小说、科幻小说、玄幻小说以及新武侠保持着较高增速。[4]网络文学作品更是以其多元内容储备吸引庞大的线上线下读者群体。以著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为例,从2004年至今,其网络小说作品已达4000多万字,出版160余种图书,其中小说《斗罗大陆》第一部就出版了14种实体书,《斗罗大陆2之绝世唐门》出版了26种实体书。[5]

  随着互联网用户数的激增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子书、有声书等新兴产品形态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传统图书受众不断分流,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填补碎片化时间的电子阅读方式。近年来,传统出版物逐渐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知网、万方等数字资源网站和多款读书终端软件如掌阅、起点读书、QQ阅读、微信读书等的用户群体日益壮大,人们的阅读需求也越来越容易被满足。人们在阅读实体书时更倾向于追求收藏价值和仪式感,实体书的价值出现了新的变化。

  2.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一直是带动IP热潮的强大动力。以猫腻的网络小说《庆余年》为例,2019年底,网络剧《庆余年》大火,其原著小说再次获得关注。起点读书的数据显示,《庆余年》的在线阅读人数和单书在线阅读收入相较之前增长了50倍,并迅速收获了超过200万粉丝,在QQ阅读上收藏数超过百万。[6]根据墨香铜臭的小说《魔道祖师》改编的影视剧《陈情令》,自从2016年8月完结以来一直位居各大排行榜前十,在影视剧制作初期就备受粉丝关注,微博话题阅读量在影视剧未开播前就已经超过45亿,讨论量超过500万。[7]用影视作品的形式进行IP开发,一方面可以利用粉丝效应帮助影视剧传播;另一方面,高质量的IP影视剧又会给原著带来新的关注。

  一直以来,在文学改编IP作品中存在着严重的内容同质化问题,好的文学作品被一再拿来改编的现象层出不穷,同一IP改编的剧集和电影质量参差不齐。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先被曾国祥拍成电影,豆瓣评分7.6,也成就了周冬雨和马思纯两位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但电视剧版《七月与安生》播出后却未产生显著影响。

  3.手机游戏

  游戏是IP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手机游戏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而5G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加速其发展与升级。《斗破苍穹》《花千骨》《盗墓笔记》《陈情令》等一系列由影视文学IP改编的手机游戏伴随着原著作品的大热,也迅速火爆起来。2015年,根据Fresh果果的网络小说《花千骨》改编的同名手游上线仅一个月,流水就达到近2亿元,多日蝉联APP Store畅销榜冠军。影视文学IP为游戏开发提供了剧情支撑,同时其自带流量的特性也降低了游戏产品的宣传营销成本,在市场导入期更易被用户接受。

  但近几年,根据影视文学IP改编的手游数量正在减少,一方面是因为由影视文学IP改编为手游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不是任何故事情节都能够进行改编;另一方面是因为影视文学IP与游戏的结合往往缺少创新点,并且往往会随着影视文学IP热度的降低而后继乏力。

  4.有声读物

  截至2018年6月,国内有声读物用户已达2.32亿,占网民总数的28.9%。[8]2019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用户规模达4.89亿人,预计到2020年将达5.42亿。[9]随着在线音频平台的资源投入和品质内容供给的提升,2020年“耳朵经济”有望进一步快速发展。

  我国已将数字图书馆工程列入“863计划”,这为有声读物的互联网传播提供了政策支持。5G时代的有声移动媒体市场仍将持续扩大,并将与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等技术趋势进一步结合,实现功能扩展与提升。比如,阅文集团旗下的人气作品《斗破苍穹》《武动乾坤》,以及“鬼吹灯”系列等都被制作成有声读物。

  作为有声书的衍生,由专业配音演员出演的网络广播剧更具艺术感染力。以2018年在猫耳FM播出的人气付费广播剧《魔道祖师》为例,第一季14集定价为25.9元,有超过50万的付费用户,总播放量超6000万次。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IP,如悬疑类、惊悚类作品,广播剧以其独特的艺术性为IP开发模式提供了可循路径。

  三、5G环境下出版业IP开发模式的创新发展

  2019年,随着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和中国广电颁发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开启5G商用的新阶段。5G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提供更强大的网络支撑,将使这些新技术和传媒技术体系进一步紧密交融,从而推动媒体融合的深层次、全方位发展。

  1.VR技术助力拓展IP开发新模式

  未来媒体演进与迭代的趋势呈现出三个典型特征:一是现实高清,即与现实世界几乎无异的清晰度,因为接收终端的屏显化,媒体内容的可视化、影像化呈现将高度清晰;二是虚拟现实,即媒体对内容的呈现方式将主要采用VR技术来立体呈现;三是超级智能,即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贯穿传媒内容的生产、传播、消费和服务等全流程全环节,并高度依赖其完成。[10]

  在2019年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CEO、创始人龚宇曾判断:“5G风口到来,VR将是最快受益的产业。”虽然现阶段VR产业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一个好的IP却是能够让VR产业快速“出圈”的关键,一部优秀的IP作品所构建的完整世界观会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沉浸式体验。“神秘博士”这一经典IP在英国广为人知,2019年5月BBC就推出了VR影片《神秘博士:逃离》。这部根据经典IP改编的作品,一方面减少了编撰故事上花费的成本,另一方面原作自带的流量在一定程度上转换成影响力,能够在宣传初期就收获一大批“原作粉”。

  但是在5G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以VR为展现手段的内容生产,不仅比传统内容的制作难度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制作成本。这就导致内容制作商在无法准确预计用户需求量的情况下,只能试水一些轻体量的作品。比如《神秘博士:逃离》整部作品大约13分钟,大多数其他同类型的VR作品时长也不超过10分钟。出版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海量IP资源和众多作者资源,在内容策划过程中,可以发挥内容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制作小体量的VR影片、VR游戏。

  2.竖屏剧为IP开发注入新活力

  为满足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手机使用习惯和碎片化的观看需求,各大视频平台开始尝试推出竖屏剧。同时,包括5G网络在内的国家新基建战略的推进,也将进一步扩大竖屏移动媒体内容的优势与影响力。在网络剧创作同质化日趋严重、短视频展现形式被深度开发的今天,如果能将两者的优势结合,或许能够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2018年末,首部竖屏剧《生活对我下手了》在爱奇艺独家播出,掀起了一股观剧热潮。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在谈到竖屏剧时表示,在5G时代即将到来之时,“中国70%以上用户在使用竖屏观看方式,竖屏内容未来会成为一个主流方向”[11]。竖屏剧是视频网站和短视频平台对用户内容场景争夺的产物,因此其用户与短视频用户高度重合。

  目前上线的竖屏剧以单元剧为主,单集时长在五分钟以内,每集故事基本独立;同时也存在一批竖屏连续剧作品。目前的竖屏剧承载的内容往往不追求电影般的沉浸代入感或是影视剧的信息量,而是走“快、直、爽”路线吸引观众注意力。同时,竖屏画幅的新特性,使得竖屏剧不同于横屏视频,两者在场景人数、叙事结构、剪辑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异。以《生活对我下手了》为例,由于竖屏剧的形式在展现宏观场景、复杂角色关系画面时存在缺陷,制作团队必须尝试打破传统的叙事逻辑,在纵向框架内完成画面构图和叙事,将竖屏分割为若干个横屏区域(可以理解为将两到三个横屏视频相拼接,最终成为画面宽高比为9∶16的竖屏画面),从而为线性叙事制造层次感,为竖屏短片提供创新。另一部根据同名动漫IP改编的竖屏剧《通灵妃》每集时长仅为1分钟,并且尝试了竖屏形式下更加新颖生动的镜头语言,比如使用上下分屏来同时展现多个人物特写,快速切换镜头画面以加快剧情节奏,重构了竖屏手机屏幕分布区域。这种新颖的视频呈现形式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通灵妃》2019年底在腾讯视频上线仅两天,全网播放量就突破了2000万。在景别和叙事方式创新的今天,制作者需要寻找适合竖屏画面的新型镜头语言和与之相配的优质内容IP。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出版业在自身转型的关键时期,应把握时机,盘活现有IP内容资源,打通各个渠道,结合最新的技术形态,深度挖掘IP潜在价值,从而改变自身在IP产业链中的被动态势,实现转型。

  注释:

  [1]陈远程.革新媒体理念推进融媒发展—5G时代再谈媒体融合[J].试听,2020(2):126-127.

  [2]齐云童,曹三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与构建现代化传播体系[J].视听界,2017(8):114-118.

  [3]伊志慧.新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出版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18(10):85-86.

  [4]京东图书,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图书市场报告[EB/OL].[2020-10-26]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id=3497.

  [5]王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网络文学IP开发模式探究[J].传播与版权,2019(8):78-79.

  [6]赖名芳.《庆余年》书影联动:IP内容影响力历久弥[EB/OL].(2020-01-15)[2020-10-26].https://zgcb.chinaxwcb.com/info/559391.

  [7]徐玉博.屏幕坚守下的IP改编影视之作—简评网剧《陈情令》[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6):116-118.

  [8]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8-20)[2020-10-26].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9]艾媒报告|2019-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专题研究报告[EB/OL].[2020-10-26].https://report.iimedia.cn/repo13-0/38953.html?acPlatCode=sohu&acFrom=bg38953.

  [10]廖祥忠.未来传媒:我们的思考与教育的责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3):7-13.

  [11]爱奇艺创始人龚宇:AI和个性化内容是创新的核心[EB/OL].(2018-10-18)[2020-10-26].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9CaKrnKdO1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