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的编纂特色

2020-12-15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作 者】关泠: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军事科学院

  【摘 要】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是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标志性工程。在中央军委领导下,全书编审委员会和军事科学院组织指导军内外相关单位,编纂出版了一系列军事百科全书和辞典。这些成果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知识,全面总结我国我军历史经验,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军事百科编纂的“国家编纂体制”和“小核心、大外围”编纂机制,确保了编纂成果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体现了独具特色的编纂实践。

  【关键词】百科全书;军事百科;编纂特色;编纂机制

  斯坦利·J.巴兰认为,图书是社会文化和变革的动力,是反映文化的镜子。[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是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标志性工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央军委领导下,全书编审委员会和军事科学院组织指导军内外相关单位,编纂出版了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和《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为代表的一系列综合性、专业性、专题性军事百科全书和辞典。作为军事科研领域一项全新实践,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着眼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着力反映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体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编纂理论与实践。

  一、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背景与动因: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现代百科全书编纂。1978年1月,我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奠基人姜椿芳先生提出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认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2]同年5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这一建议。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也藉此启动。

  1.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提出的由部队负责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要求,中央军委于1980年批准由军事科学院牵头负责此项编纂任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转入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关键,是抓好军事科学技术现代化,要求加强我国军事科学研究和军事科学普及工作。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正满足了这一需求。1989年,由军事科学院和军事卷编审委员会组织军队、地方专家历时9年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两卷本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现代型军事百科全书,是中国当代军事百科事业的开山之作,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军事科研领域的一项空白。

  2.全面反映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新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科学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新的军事理论的提出,促进了军事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美国军事百科全书》等专业性军事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同一阶段,“百科全书这一类型的辞书在中国也逐渐受到重视,适应现代社会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读者未知需求的不同各类的百科辞书开始陆续出版”[3]。为加强军事基础理论研究,反映新的知识成果,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编纂工作于1986年启动,至1997年完成11个卷本的编纂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型专业性军事百科全书,它的出版成为当代中国军事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于弘扬先进军事文化,推进国际军事文化交流,提高全民族国防观念和部队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3.贯彻科技强军战略

  21世纪初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兴起,以及战争的新要素、新变化,给各国军队的体制编制、指挥方式、兵役制度、军事训练及后勤和装备保障等带来深刻变革。我国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转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提出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发展等。根据我军使命任务的变化,中央军委办公厅在1999年和2000年两次发文,明确部署《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修订重编和军事百科的研究开发任务,指出,军事百科编纂工作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要把它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基础工程和贯彻科技强军战略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4]根据这些指示,《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编纂从2003年全面展开,到2016年陆续出版了19个卷本,它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推进强军兴军伟业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从不同阶段军事百科全书的编纂背景和动因可以看出,一定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是军事百科全书产生的历史条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为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出版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和思想文化基础。国家大百科全书的编纂,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和广大官兵提升科学文化素养的需求,推动了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启动;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的发展,我军使命任务的变化,促进了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不断发展变化。

  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中国特色军事知识体系的构建

  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又称框架体系)是组织编纂全书的基本依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以军事实践和已有理论成果为基础,对古今中外军事知识进行分类编排,形成的反映军事特点和规律的理论形态的系统结构。

  1.积淀、借鉴与初建

  198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编纂启动后,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的开创者之一奚原同志指出,全书的框架“应当是军事领域各种事物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基本结构的反映,应当是军事科学体系的一种表达形式”[5]。框架体系的研究与设计过程,既包含了对中国古代军事类书研究的积淀,对外国军事百科全书的借鉴,也与军事科学分类及学科体系密不可分。如,编纂者研究了中国古代军事类书对军事知识的分类与综合;对国内外十余种军事辞书的军事词目进行调研和分析;借鉴了《苏联军事百科全书》(1976—1980)的分类经验;并促使百科全书框架体系与中国现代军事科学理论体系,共同经历了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启动后,特别是1982年“军事科学”总领条开始撰写后,军内外学术界以编纂工作为契机,对军事科学理论体系展开了热烈讨论。在1984年1月召开的军事百科全书领条座谈会上,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的钱学森对军事科学的结构作了阐释,并建议编纂者打开眼界,统观全局,看到世界的现实,确实反映今天世界的军事科学,不要让框框把自己框住。[6]在对中外军事领域的知识进行筛选的基础上,编纂者将全书区分为5个方面,下设25个分支学科(见表1)。该体系突出“以我为主”,充分反映了我国几千年来在军事上的成就和贡献,尤其是我军丰富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


表1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编纂体系(1989年)
涉及的各大类名称 分支学科名称
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
军事学术 战争、战略,战役,战术,军队指挥,军事工程学,军制,军事训练,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军队后勤,中国古代兵器,枪械、火炮、坦克、弹药,舰艇,军用飞机,导弹、核武器、军用航天器,化学、生物武器、三防装备,军事通信装备、军用雷达、电子对抗装备军事历史中国历代军事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史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世界军事史
军事地理 军事地理
国际军事约章 国际军事约章

  这一体系是我国建设军事知识体系之始。它首次将军事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这在世界各国军事百科全书中没有先例;第一次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在这一体系引领下,全书出版后,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通过编纂百科全书,全军很多单位开始从整体上对军事科学体系进行专门研究,对军事科学全局与局部、基本分类和层次、各局部之间以及内部的关系等进行全面探讨,“在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上,这种探讨是开创性的”[7]。对军事百科全书框架体系的研究,促进了对军事科学理论体系的探索。

  2.补阙、完善与创构[8]

  相对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的综合性,《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更突出专业性特点,因此编纂者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军事知识体系。他们着重把握军事科学体系与军事百科的性质和特点的关系、介绍中国的和外国的军事科学知识的关系、反映现代军事科学的先进水平和注意知识体系的稳定性的关系、反映历史上的军事知识和当代军事知识的关系等,主要解决了知识门类和重点学科的设置等问题。如全书最初考虑设置5个门类,即军事思想、军事学术、军事技术、军事历史、军事地理(后改为军事地理测绘气象),将军队政治工作和军事后勤作为两个学科置于军事学术门类之下。研讨中认为,军队政治工作、军事后勤各自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在我军建军和作战中有光荣的传统和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军长期以来形成了司、政、后三大系统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实施组织领导的传统,因此,将军队政治工作(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和军事后勤设置为两个独立门类。又如,有专家提出,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人物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军史4个学科撤销,改设一个中国现代战争史学科。但多数意见包括我军军史、战史主编单位认为,“完整系统地反映我军的军史和战史,突出我军的传统、经验和特点,是全书的重要精华部分,具有特殊的意义,应当集中地组织撰写”[9]。最终保留了上述4个学科。鉴于1984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首次提出军事法学是法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1987年5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又将军事法学列为法学类的一个分支学科,全书随之调整了框架体系,增设了军事法学科。全书最终设置了7个知识门类、57个学科单元(见表2)。


表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编纂体系(1997年)
门类名称 学科名称
军事思想 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
军事辩证法
中国历代军事思想
外国军事思想
军事学术 战略学
战役学
战术学
军队指挥学
军事情报学
军事运筹学
军制
战争动员
军事训练
国防经济学
军事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
军事后勤 军队后勤指挥
军队后勤供应
军队卫生勤务
军事交通
军事装备维修
军事技术 军事技术基础理论
军事系统工程
军事工程
军用电子计算机
军事航天技术
军用光学技术
火炸药、弹药
古代兵器
轻武器
火箭、导弹
核武器
海军技术
空军技术战略导弹部队技术
炮兵防空兵技术
装甲兵技术
军事通信技术
电子对抗和军用雷达技术
化学、生物武器和防核、化学、生物武器技术
军事科技人物
军事历史 中国历代战史
中国历代军史
中国历代军事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人物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军史
世界战史
世界军史
世界军事人物
国际军事约章
军事地理测绘气象 军事地理学
中国军事地理
世界军事地理
军事测绘学
军事气象学

  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军事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全面的组织创构,它建立了全新的军事知识秩序。这一编纂体系反映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军事科学的发展水平,也兼顾了知识体系的稳定性;突出中国特色,如以我国、我军长期广泛使用的概念“军事思想”“军事学术”命名门类,也兼顾其他国家军事成就和军事科学成果;促进了对当时军事领域一些薄弱环节的研究,有的还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这一编纂体系结构和分类影响广泛,之后出版的《中国海军百科全书》《中国空军百科全书》等军事百科全书系列化成果,以及军事图书分类法、军事信息资源分类法,都借鉴过这一体系。

  3.传承、创新与组构[10]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编纂立足于反映21世纪中国军事科学发展水平,以军事知识的创新发展为调整完善的实践依据,以2001年中央军委批准印发的中国军事科学体系为理论依据,以军事教学体系的研究成果为参考依据,同时考虑编纂工作的特点、体例规范、任务区分、撰写组织等因素,形成了15个门类100个学科(后增至101个学科)的编纂体系(见表3)。


表3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编纂体系(2015年)
门类名称 学科名称
军事思想 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军事哲学,中国历代军事思想,外国军事思想
战略 军事战略,陆军战略,海军战略,空军战略,战略导弹部队战略,国防发展战略,武警部队发展战略
作战 战役,战术,军队指挥,军事情报,军事通信,军事运筹,军事心理
国防建设 军制,国防经济,战争动员,国防教育,边防,人防,内卫
军事工作 司令部工作,军事训练,军队管理,军事科研,军事机要,保密档案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 军队政治工作总论,军队组织工作,军队干部工作,军队宣传工作,军队政法工作,军队文化工作,军队群众工作
军事后勤 军事后勤总论,后勤指挥,军事财务,军需勤务,卫生勤务,军事交通运输,油料和物资勤务,基建营房勤务,军事审计
军事装备 军事装备总论,军事装备发展,军事装备保障,军事装备指挥,军事装备管理,陆军装备,海军装备,空军装备,战略导弹部队装备,后勤装备,电子信息装备,古代兵器
军事技术 军事技术总论,陆军武器装备技术,军事信息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军事航空技术,军事航天技术,军用舰船技术,军用核技术,核生化防护技术,军事装备维修技术,军事工程技术,军事系统工程
军事法 军事法总论,军事法制,武装冲突法国际军事
国际军事 安全,国际军事关系
军事历史 中国古代战争史,中国近代战争史,中国历代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战史,世界战争史,外国军史
军事人物 中国历代军事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人物,外国军事人物
军事著作 中国军事著作,外国军事著作
军事环境 军事地理,军事地形,中国军事地理,世界军事地理,军事测绘,军事气象,军事海洋水文,军事空间天气

  这是在继承第一版编纂成果的基础上,对军事知识体系的组构,是对军事知识的再次选择,经过重组、整合,它已产生质的变化。这一编纂体系突出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反映了当代世界深入进行的军事变革,反映了当代中国军事实践的实际需要,反映了当代中国军事科学体系的发展。[11]在条目设置上既注重反映机械化时代的军事知识,又反映信息化时代军事领域各方面的变革,同时兼顾以部队官兵为主体的广大读者实际需求。增设大量新学科,如军事思想门类体现了一版问世后近20年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的清晰脉络。增设了新的知识门类,如将军事装备门类从军事技术门类中独立出来,“第一次构建了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装备和装备工作的理论体系,在学科建设和众多理论方面填补了空白”[12]。

  王振铎先生将人类的编辑活动,看作缔构社会文化的活动。[13]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对军事知识结构不断缔构和解构的过程,编纂者按照学科知识分类,从读者检索知识的需求出发,兼顾编纂任务的组织区分,通过对军事知识进行序化管理,建立了全新的军事知识秩序,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知识体系。在军事知识体系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不断深入的辩证认识过程中,一些门类、学科得以建立、调整、完善,满足了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需求,推动了相关领域军事理论的创新发展。

  三、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组织:“国家编纂体制”与“小核心、大外围”编纂机制

  彼得·伯克认为,欧洲的百科全书编纂采用的是“企业式知识组织模式”[14]。1797年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三版,邀请不同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亲自参与编写工作,提升了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成为现代百科全书编纂的一种主要方式。[15]20世纪以来,各国出现了以百科全书为主业的编纂出版机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组织机构与模式,不同于国内外大多数百科全书的编纂。

  1.“国家编纂体制”的建立

  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主要是指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组织机构设置、职能划分以及相互关系的制度。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编纂一样,属于“国家编纂体制”,即由国家或军队统一组织实施编纂,涉及机构、任务、经费、人员等诸多方面均为指令性安排和调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军事百科全书编纂逐步建立并形成了编委会—编审室—学科主编单位三级编纂体制(见图1)。笔者将其归纳为决策管理体制—规划管理体制—实施管理体制。编委会是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机构,主要负责议决和处理编纂工作重大问题,行使终审定稿权;其常设办事机构是编审室,负责编纂工作的组织、计划、协调、业务指导和编审工作。编纂的具体实施机构是各学科主编单位,由原各总部、全军大单位的有关部门和院校、科研院所担任;学科主编单位在编纂业务层级上对应编审室下属的门类和学科。



图1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

  “国家编纂体制”确保了编纂机构的权威性。一些重大政治性、政策性以及民族、宗教、涉外等敏感问题,经由编委会上报中央军委审批。如对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体系、相关概念和表述,对我军历史上若干有争议的问题均进行慎重研究,报权威部门审批,并报中央军委和中央审定。历届军委领导多次就编纂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作出明确指示,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修改或审定过军事百科全书条目。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元帅和高级将领们,钱学森、朱光亚等著名科学家,都亲自撰写或审定过条目。

  2.“小核心、大外围”编纂机制的运转

  “小核心、大外围”是指在中央军委和全书编委会的统一领导下,以全书编审室的专门编纂人员为核心,依靠和广泛组织军内外力量,共同协作完成军事百科编纂任务。以专门编纂人员为主的“小核心”,通过规章制度的有效运行,调整与“大外围”的编纂关系,规范编纂活动,形成良好的编纂秩序。如在编纂工作条例统领下,针对各个工作流程,制定编纂方案,条目编写及资料、配图工作细则等,实施全程管理;制定各级各类机构和人员工作职责,实施全员管理。注重发挥各学科主编单位的科研优势和专业领域的人才优势,形成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协作模式,提升整体合力。

  3.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方式之比较

  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一般采取编辑部模式,以团体、学派或名人、学者牵头组织,聘请众多专家、学者撰写完成,组织和审稿程序较为简便,学术思想较为宽松。以俄罗斯、中国等国家为代表的军事百科全书编纂,采取编委会模式,由军队有关部门领导和组织编纂,强调政治观点和学术思想的统一性。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下设的分支编纂机构中,除了军事百科编纂机构,其他均为临时性学术机构;军事百科编纂机构规模最大、人员最多。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实施的“国家编纂体制”和“小核心、大外围”编纂机制,保证了军事百科编纂成果政治标准、学术标准、技术标准的统一。这体现了军事百科编纂的特点和规律,也是推动编纂工作继续创新发展的宝贵经验。

  四、结语

  在过去的四十年间,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机构汇聚军事科学各方面专家学者,编纂出版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改变,军事领域产生了大量新知识、新理论、新概念、新装备、新战法。同时,为满足用户需求,世界各大权威百科全书纷纷推出各种在线百科及新的知识服务方式。这些都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提出了新的要求。编纂者们需要跟随军事实践的发展和军事知识的更新,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不断进行修订和创新,努力反映军事科学最新研究成果;适应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对编纂体制机制进行调整改革,开拓军事百科编纂融合式发展道路;还要积极适应出版模式与用户阅读方式的改变,不断改进编纂方式与出版形式,致力于建造数字化编纂平台,开展各种军事知识服务,发挥好军事百科全书在服务强军实践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斯坦利•J.巴兰.大众传播学概论:媒介素养与文化[M].何朝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8-49.

  [2]姜椿芳.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M]//从类书到百科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3.

  [3]魏向清,等.中国辞书发展状况报告(1978—2008)[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0.

  [4]刘继贤.论军事百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51.

  [5]奚原.奚原九十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50.

  [6]参考1984年钱学森在军事百科全书领条座谈会上关于军事科学的结构问题的讲话。

  [7][9]奚原.奚原九十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59,573-578.

  [8]王振铎先生认为开创性的辞书、百科全书等,是在高明的创构思想指导下由编辑家们精心设计,组织创构而成的。

  [10]王振铎先生提出,组构类型的文化是把已有的文化成品,经过再次选择、再次排序、改变样式,组合成为新的文化缔构形态。

  [11]刘继贤.论军事百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235-249.

  [12]金立昕.论当代中国的军事百科全书[J].军事历史研究,2013(3):163.

  [13]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79.

  [14]彼得•伯克.知识社会史——从《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M].汪一帆,赵博囡,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96-197.

  [15]吴晗.启蒙的畅销书——《不列颠百科全书》早期编纂史探源[J].新世纪图书馆,2019(10):94-9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