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编辑做一套笔记本有多难?

2020-12-15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编者按:一本讲述“生离死别”主题的图画书,自今年2月上市以来,已发货近5万册。这对单本图画书来说,已然表现不俗。

  □王梁裕子(浙江摄影出版社)

  从今年2月到9月,《独喜·建筑》的设计制作整整经历了半年多时间。这是一套以中国古代建筑为主题的笔记本,用专业的说法就是文创产品。

  这套文创产品的策划团队由我、美编徐老师和设计师杨老师3人组成。我们各自都有本职工作,组建这样一个团队,基本上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独喜·建筑》的制作。

  为了顺利通过选题申报,我不断地完善选题策划。光是笔记本的井字格大小,就搜集了市面上大大小小常见的本子。井字格大了不美观,小了写字挤,几毫米的差距都相当关键。在了解过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同事的写字习惯后,最终确定了一种既美观又实用的井字格大小,且不是市面上常用的尺寸。

  准备工作再充分,还是要先通过选题会才行。除了定好设计样张和项目基调外,还要确定最重要的项目名。为了取一个合适的项目名,百度、知乎、诗词网上面的关键词都被我翻了个遍。

  除了这些,我还对市场上同类型产品的销售情况做了调研。做文创产品,成本的把控非常重要。不同的纸张、工艺,都有不同的呈现效果,每一步都是学习。幸运的是有资深编辑和印务老师的帮忙,在联系了合适的纸厂后,终于在可控范围内做好了成本预算。

  选题会通过后,就开始正式制作了。第一步是精选图片。两本笔记本如何做区分,收录的建筑图片有何不同,体例一样还是不一样,图片是以年代划分,还是以地域划分。这些在选题上会之前就设定好的思路,在制作时一经重新审视思考,于是又有了其他想法。

  “门外汉”作者该如何撰稿?

  在最初设计笔记本框架时,我并没有打算放文字。但如果没有文字,这款笔记本就失去了知识价值,就和市面上普通的文创产品没有区别。于是在抱回一堆建筑类书籍后,一个“门外汉”作者开始撰稿了。

  创作的过程其实相当坎坷,因为抄袭别人是侵权;而要自己写,又涉及许多古代建筑的专业术语;再者,每位专家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一样,说法也不相同,因此,还需多一道考证工序。到最后,我的参考书里密密麻麻夹着各种小纸条,都是创作过程做的功课。

  在经过美编日日夜夜不断地修改和设计后,版式终于初步确定。我在咨询过印务、排版公司后了解到:一张全张纸如果在印刷完毕后根据纸张折叠方式来做版面安排,能决定笔记本是采用单面还是双面印刷,这样就能更准确地控制成本。

  版式确定后,就进入到排版阶段,电子屏幕呈现的效果有时并不可信。图片中的线条少零点零几毫米,在印刷时可能就断线了;而多零点零几毫米,印出来可能就会显得过于笨重。这些都需要对图片重新进行精细处理,反复尝试印刷效果。

  文创产品的销售,大部分时候还是取决于外观,封面设计相当重要,且审美本就是千人千面、难以统一。所以,我们设计了4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怀疑与自我怀疑中的三审三校

  因为笔记本中用到的是近百年前的建筑线稿,在整个排版设计的过程中,出现过许多次素材图不合适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重新选图、撰文、排序,或者从其他资料里找质量更佳的原片。在三审三校的过程中,光是调图就耗费了许多精力。

  虽然经过了三审三校,但只要看一次稿子,就能从中找出些问题,这句逻辑不顺,这个图怎么看起来和原版不一样,这个文字格式怎么变了?我自己也在不经意间就陷入了自我怀疑中:写的内容到底对不对,排版员在改稿时有没有不小心弄错图片,校对员仔细看了吗,怎么觉得还是有不通顺的地方?

  在这样的怀疑与自我怀疑中,终于到了付印阶段,却没想到又要延期了。当初页面中井字格的设计使用了2种灰度不同的线条,中间的浅,外侧的深,小方格组成大方格。第一稿付印样出来后,中间的线条太细,导致笔记本看起来都是大方块,印制效果并没有出现我理想中的井字格。于是调整了两次灰度问题,在重新出的付印样上,我又发现井字纹的页面里,靠近天头一侧的三条横线,与其他横线的粗细竟然不同。此时,距离交货的时间已经很近了。

  在排除印刷显示问题后,我们找到排版公司调出原素材查看,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0.035毫米的线条,无论是在电脑屏幕上看,还是打印出来看,都看不出任何问题。但这个尺寸的线条,因为太细,印出来时是断线的。

  于是我们又把所有版式仔细检查修改了一遍,在确认所有版都改好后,终于下厂付印了。

  高级的工艺需要慢慢打磨。但没想到8月底就应全部印完的笔记本,一直到9月底才到货,中间又因 “滚边”工艺,足足耽误了1个月。

  首先是色相不对,设定的荧光橙和荧光绿变成了土黄和湖蓝。改变色相后的颜色终于变成了相对正常的橙红,但是四色印刷的橙色和封面荧光墨的橙色仍有很大区别。

  在印务老师联系了多个印刷厂后,我们终于迎来了荧光墨版滚边。但此时又出现了新问题,更换了墨和制作方法后,喷上去的荧光颜料掉色,手一摸全是粉渣。

  印刷质量上绝不能出现问题,好在印厂用了两天,改进荧光墨喷色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选题策划准备到编校设计、付印出版,身为责编,虽然每个环节都尽心尽力,但仍会为最终的大货样捏一把汗。等待总是漫长的,足足等了1个月,终于等到大货进仓。

  文创作品背后的传承意义

  花时间和精力去打造这样一套和建筑相关的笔记本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怎样的意义呢?回顾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建筑文化历史,在整个营造研究中,建筑文化几经盛衰。它们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巨澜,浸没了广袤的华夏土地。它们有的盛极一时,有的刚出世便付之一炬,有的则被反复改建,唯有寥寥数个得以幸存。

  成立于1929年的中国营造学社,虽然只存在短短十几年,但在学社社长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前辈的带领下,为中国古代营造文献研究及建筑遗构勘测保护事业做出了不朽的伟绩。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现代学术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研究的学术团体。他们中有人放弃了宦途生涯,有人放弃了留学归国建筑事务所的丰厚报酬,他们与战火争时间,与病痛争时间,为民族文化保护事业争时间。

  中国营造学社的成长,历经内忧外患的洗濯,每一页都是以忠贞的爱国情怀作底色。在经历了战乱后留存下来的建筑手绘图稿,也更显得弥足珍贵。《独喜·建筑》将中国建筑史学的先行者们绘制的精致古建图稿收集,加以文字解说,编撰成笔记本,旨在用年轻化的艺术语言去诠释中华古老建筑文明赋予现代的美感,在文化自信与社会变迁的驱动力下,展现中国文化、中国情怀、中国制造,以此纪念这些建筑史学的先行者们对于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开拓之功。

  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领略到传统建筑和时间浑然不可分之绵延与厚重,建筑文明不只是一所房子那么简单,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以及与此相关人文精神的探索。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