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与时代同行 发思想先声 人大社实力打造世界性文化精品

2020-12-15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刘鑫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这是一家顶尖的学术出版社该有的气魄和态度。但放豪言易,践行起来还需要拿出具体实力。这家社龄65周年的出版社,近一年收获了诸多荣誉。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出版项目;连续7次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连续7次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连续10次进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单体出版社综合排名前两名;连续4次取得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入选首届“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简称“人大社”)。

  人大社成立于1955年4月29日,前身是1950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成立的出版处。为满足当时全国高校对人大教材的需求,在时任人大校长的中共“五老”之一吴玉章同志的倡导下,历经五载酝酿,人大社应运而生。

  从时间维度来看,人大社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1955年——1978年,初创时期。二是1978年——2000年,是人大社从“3000万到3个亿”规模扩张的关键时期。自此,人大社跨入“大社、名社”行列。三是2000年至今,人大社在教材出版、学术出版、主题出版、国际出版和数字出版各线发力,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领域的重镇和旗舰。

  转眼65个春秋过去,当初那个只有“编辑13人,助理编辑11人,校对人员10人”的新生出版社,现已成为一个年出书3600余种,发行码洋超10亿元,累计出版优秀教材、学术著作4万余种的品牌大社。 近年来,出版业不断被外界唱衰,但当我们把人大社的发展脉络和精神风貌梳理出来,就会发现,一个尊重学术、崇尚知识的时代,其实才刚刚开始。

  围绕高校教学服务 以教材出版为主体

  教材出版历来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业务,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人大社198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多年来始终坚持以教材为主体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可以说,人大社的教材出版为我国后来其他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式;某种意义上说,人大社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65年前,人大社敢为人先,开创新中国大学出版事业先河,并逐步构建起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基础和发展模式。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大社始终与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同步发展,开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新境界,更建成了以“新编21世纪系列教材”为核心的、学科齐备的人文社会科学本科教材体系。该系列教材被全国高校广泛选用,其中的新闻传播学系列、法学系列、公共管理系列等,经过修订与充实完善,成为国内同品类教材中绝对的“领航者”。其中,新闻传播学系列的《传播学教程》已成为公认的学科经典,该书一再重版、历久不衰,销量远超百万册。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人大社又率先组织和编写了“21世纪新媒体系列教材”。法学系列教材是人大社与人大法学院共同策划、精心打造的,不仅销量可观,更获奖无数,分别有30本和21本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4门核心教材全部荣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6本被评为教育部推荐教材。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则以容量和体系见长,自2001年出版首本教材至今,已累计出版40余种、近80个版本,品质优良、系统全面。

  人大社的教材开发着重于4个方面:一是开发名师经典教材,从源头保证选题质量;二是把握教学规律,打造符合一线教学需要的教材和数字教育产品;三是重视教材的立体化开发和配套资源投入;四是不断细化产品增值服务,重视用户体验。“为读者着想,与时代同行”是人大社的出版原则,通过重视师生教材使用的反馈意见更新服务形式,让出版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当代高等教育。

  作为人大社最大的分社,经济分社主要负责学术图书和经济类教材的出版工作。经济分社社长崔惠玲介绍,年初,人大社社长李永强在部署今年的重点工作时强调,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成重点教材的升级换版以及配套数字资源的建设工作。经济分社的工作重心也是如此。经济分社出版领域包括: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财税、经济数学系列等,其中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目前总销量突破千万册,已出版到第7版;黄达的《金融学》目前销量已近300万册;赵树嫄版的“经济应用数学”系列累计发行700多万册。财会分社的“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是国内迄今为止版次最多、发行量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市场上影响最大、使用学生人数最多的会计系列教材。其中的《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学》《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均已发行超过百万册。

  形成品牌的老版教材在市场持续发力,新开发的类型教材同样值得期待。在各学科领域,人大社今年同样有重量级产品问世。如社会学教材领域,《发展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和《社会统计学》三本教材的出版,有效填补了市场空白。近年来,人大社还大力发展本科应用型教材、职业教育教材,多层次学科教材建设成果显著,形成了较完善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教材体系。

  为求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工具,是人大社作为一家大学出版社的初心。65年来,深耕在高等教育出版领域的人大社,始终坚持以教材出版为主体,用先进文化服务教育、服务学术、服务社会,用一本本精品教材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学生。

  立足学术前沿 涵养学术出版品牌

  作为一家立足于国内顶尖大学的出版社,人大社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学术资源,能够通过出版高质量的学术图书,为学林贡献源源活水,滋养学人文化与精神。无论是大型学术译作,还是开放性学术文库;无论是名家文集、文史文献,还是工具书,多年来人大社始终把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第一品牌作为目标而不懈努力。

  然而,做学术出版光有学术基础还不够,必须加强顶层设计,重视产品布局,才能在众多名社大社中脱颖而出。人大社要求每一位编辑都要具备产品意识。学术出版中心主任杨宗元表示,“产品意识,是一名好编辑必须具备的意识,也是推动出版企业发展的基石。”也许这就是人大社不断涵养学术品牌,能够以大型学术项目引领国内学术出版,形成若干具有深远学术影响力、辐射力的大型学术文库与学术典籍的“奥秘”所在。

  杨宗元介绍,今年的重点项目是国家古籍整理项目《天地会史料集成》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百年清史研究史》。除了这两个大型学术出版项目,人大社还将继续推出学术精品系列——守望者系列图书,如《女性与人类发展》《找回民主的未来》等。可以想象,这些优秀深刻的学术作品会给人文科学界和读者大众带来诸多启迪与思考。

  人大社的经济类、法学类学术著作,也始终引领着时代潮流,如《刑法学原理》、《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中国经济问题丛书”、《郑成思版权文集》、《中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研究》等图书先后摘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

  在引进版学术著作方面,“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系列是人大社整体规划的一套引进版学术名著,此外还有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的“经济科学译丛”“工商管理经典译丛”“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法学译丛”“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经典译丛”“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等,都是影响力非常大、极具学术价值的重要品牌。“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人大社一直坚持实施“精品战略”,以深厚的学术涵养、优秀的出版物传播先进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智力支持。

  发挥大学学术专长 打造主题出版品牌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新时代的主流价值文化,需要新时代出版人去传承。一方面要着重表达主流价值观的内涵与情怀,另一方面要打造叫好又叫座的畅销书,增强主题出版的社会亲和力,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

  大学出版社做主题图书的优势是理论优势和专业优势。人大社依托人大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科地位,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理论出版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人大社推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等系列丛书,先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十八大胜利召开、抗战胜利70周年等多个历史契机下,倾力打造主题出版、红色阅读,以《人间正道》《十八大后经济改革与转型》《抗战家书》等众多精品图书讴歌并传递时代精神。

  在主题图书的开发中,如何将本校学术特色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让产品更接地气,一直是大学出版社苦思的问题。人大社这几年坚持优选作者,强化内容质量,做好理论出版与大众阅读的转化,探索出一条“大家写小书”的新路。比如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人大社邀请国内马克思主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撰写了“走近马克思”小丛书。丛书一经推出,广受读者喜爱,2018年在国家博物馆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上亮相,其中的《马克思与我们》入围2018年中国好书。这套丛书成为市场热销理论读物的亮点之一。

  明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人大社借此契机,进一步在学习宣传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加大出版策划力度。比如“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丛书、“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之治”丛书、“读懂新时代”丛书等。据人大社综合编辑室主任王宏霞介绍,其中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图史(1921——1949)》,目前正处于审读加工阶段,希望这部主题图书届时能顺利推出。

  人大社在主题出版上的发力,不仅在业界有目共睹,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特别是近年来,“总书记的书柜”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其中摆在总书记书架上的《中共党史人物传》《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等书籍,就是人大社打造的优秀主题图书。

  传播中国声音 促进图书“走出去”

  自2012年履职以来,李永强为了人大社的未来发展苦苦思索一个问题,如何更好更深入地“走出去”。近年来,人大社以“深化学术出版交流合作,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为目标,开展“走出去”工作,通过“聚焦学术、聚焦中国、聚焦当代”,高举“中国学术”的旗帜,将顶尖学者的优秀作品、将反映中国经验的主题图书和介绍当代中国发展国际关切问题的时政图书推向世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大社还致力于搭建学术出版国际平台,自2015年底开始,人大社探索推动国际出版合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分别在以色列、罗马尼亚、蒙古、土耳其、意大利设立了海外分支机构。这些与社会各界力量联合建设的国际人文交流平台,推动了这些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了解。2017年,人大社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的指导下,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2019年联盟更名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纳入第二届国家“一带一路”峰会的成果。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为纽带,在国际书展及特色中国主题书展中搭建了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平台。

  “人大社在全球拥有良好的版权贸易通道,近年来除我社图书版权输出外,我们也为作者、学术机构和出版社搭建平台,将更多优秀的中国图书输出到海外。”李永强说。作者是一家出版社的核心资源,某种意义上,作者“走出去”,就相当于出版社自身的国际化。人大社近年倾力打造中国学者的海外影响力,以书为媒,为中国学者创造与世界对话的机会。比如朱永新的《朱永新教育作品》国际推广活动、人大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团队在2017年法兰克福书展的推广活动等。运用多种形式促进图书“走出去”,扩大图书传播效果,通过多种造势活动吸引国外媒体,综合利用自身媒体资源,策划专项活动,以保持“走出去”项目在媒体影响中的长尾效应。

  打造数字出版 融入新阅读时代

  除了国际化,在另一业态维度上,人大社也在进行积极转型。新阅读时代是以数字阅读为载体的新媒体时代,人大社紧跟发展风向标,通过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的衔接与融合,确立了“以取得实效为目标,推动出版融合发展”的整体思路。李永强指出,人大社聚焦数字教育、数字学术、数字阅读三大板块,努力构建一个品位高端、品质优良、品类丰富的数字出版生态。

  数字教育板块,将根据新媒体时代对数字化教学的需求,以“人大芸窗”品牌为抓手,持续加大产品线的投入与发展,覆盖人文社科教育领域的各个出版方向,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教育解决方案与产品,全面提升教育类数字产品的竞争力。数字学术板块,以项目高质量结项,特色产品优化升级,配套系统延伸发展为中心,高标准完成人大社系列数据库产品建设。目前,人大社已打造了“中国思想与文化名家数据库”“中国问题研究文献出版目录数据库”“中国审判案例数据库”等系列数据库产品。其中“中国思想与文化名家数据库”已荣获两个数字出版国家级奖项。数字阅读板块,探索优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多形态产品的联合营销。积极投身数字阅读产业链中,分析读者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以及社内相应的优势资源,尝试多产品线的开发。

  新时代的人大社,致力于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努力发展数字出版,不断完善、开发多媒体产品线,以全媒体的姿态融入融合发展的新阅读时代。

  同心共克时艰 助力社会复工复产

  2020年伊始,一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出版业陷入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人大社各类图书销售也受到重创。但全社上下同心协力,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人大出版人要有公益意识,有社会担当”,李永强强调。无论是2003年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疫情,还是2008年、2010年为汶川、玉树捐款捐物,人大社自觉热情地贡献力量,履行社会责任。这次,在困难面前,人大社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员工做好防疫抗疫工作,表现出巨大凝聚力和良好精神风貌,通过免费开放线上资源、组编战疫佳作、提升服务模式等服务高校、服务社会。

  疫情期间大学都改为线上教学,人大社为全国高校紧急制作并免费提供了1600多种在线电子教材,全国使用量达几百万次。

  此外,人大社积极转变营销方式,3月以来,直播活动已开展130余场,平均1天半就有1场直播上线。直播主要围绕民法典解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法学第一课”、人力资源名师、疫后经济恢复、“认识社会、以知战疫”社会学名师、“疫路同心”心理学讲堂等多个主题,在十余家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其中包括中央级媒体,全网播放量超过1500万次,场均播放量超过10万次。

  一线编辑冲锋陷阵,坐镇指挥的社领导也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在李永强的统筹指导下,应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人大社策划出版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丛书”、《逆势突围》、《应对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册》等优秀作品。特别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丛书”对我国依法科学防控疫情、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随着下半年国内疫情趋于稳定,经历数月的线上办公,陆续上班的新老编辑们,终于又在人大社这个大家庭中见面了。

  出版社日常工作逐步回到原轨,李永强也对人大社接下来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布局,他说:“从人大社65年发展历程上看,每一代出版人都站在时代文化前沿,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出版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我们正处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新时期,人大出版人今后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把握时代机遇,奉献更多‘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精品力作;打造更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世界性文化精品。我们将在教材出版、学术出版、主题出版、大众出版、国际出版、数字出版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深耕细作,让人大社的品牌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熠熠生辉。”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