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 以摄影展现艺术之“在场”的魅力

2020-12-15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杨曦

《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巫鸿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20年1月版/398.00元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摄影 艺术

  《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继承三影堂五年前举办的“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来”摄影展,以“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的展览为主要内容,由浙江摄影出版社结集出版。展览名即开篇明义地点出了两大关键词:中国,当代摄影。然而,该书最为可贵的一面,在于以一种摄影表现的视角,展现了艺术之“在场”的魅力。策展人表示:“优秀的摄影表现是连接和通向这个未来的航船”。当代艺术在此,不再仅仅以一种阳春白雪的姿态,在抽象意义上俯视众生。本书中所集结的摄影作品,是中国摄影师对日常生活的提炼与捕捉,其艺术视角与媒介载体的结合,事实上成为一种亲历历史,将当代中国这四十年的进程一一道来。

  艺术史家巫鸿先生在序言中将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历程总结为四个阶段:“民间摄影社团和展览的浮起”(1976——1979)、“摄影新潮”(1980——1989)、“实验摄影”(1990——2006)和“实验摄影机构的发展”(2007——至今)。以1976年作为中国当代摄影的开端,本就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是完全“中国化”的时间划分。这一时期,民间摄影师与独立摄影社团逐渐兴起,摄影艺术在“记录”现实的同时,亦进行了审美层面的探索,所收录的作品多采用明胶银盐工艺,以人像和纪实摄影为主。例如任曙林的一组作品,《丈夫、妻子和孩子》《城里来学生了》《今天我休息》《三儿说,下午去摸鱼》,从作品名即可看出,其所记录的是非常平实而生活化的场景。这些画面并非是高度浓缩的,反而带有一种散文诗式的舒展与坦然。摄影师所捕捉的影像中的人物,仿佛与普通人日常所见并无二致,然而定睛凝视,则会发现这些画面具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摄影成为一种在场的、“观看方式”的意义所在。至1980年代,摄影与彼时的社会文化思潮愈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摄影师开始拓展其记录的对象,例如对中国边缘团体的关注(袁东平《精神病人》),环保意识的觉醒(牛国栋《花非花》系列)等。九十年代之后,摄影更多地呈现出“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的特征。例如海波作为中国较早的观念摄影的实践者,其尝试在静止的画面中引入时间概念,对同一个拍摄对象进行相隔数十年的捕捉,通过并置的呈现来表现“记忆”的主题,客观上记载了中国家庭面貌的变迁。刘勃麟《手机》继承了其一如既往的“隐形人”风格,其“人”的形象隐藏在上百个不同型号的手机之后。这一带有“自我消解”意味的表现形式,亦可以看作艺术家身体力行地用自己的身体为时代作出的注解。

  综观全书,《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的呈现维度,一方面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为土壤,其中收录的摄影作品展现出浓烈的时代情感与本土气息,如《铁路工人大合唱》《火车上的中国人》;另一方面则呈现了中国摄影师对摄影表现的探索历程,以内容记录历史,以形式表现创新,使得摄影具有了“在场”的美学力量与现实意义。任曙林说,摄影是一种“直指心性”的、直觉性的观看艺术。那么,该书所记录的,是艺术家们眼中的这四十年来的中国;而这些作品所指向的,则是读者在观看中所激荡的情感与体悟。纸上是凝固的瞬间,是过去的历史,而一页页细细翻阅完毕,在四十年的时间跨度中,同样可以看到摄影表现的未来——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摄影必将会有更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来记录与诉说属于中国的故事。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