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中国科普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0-12-14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作 者】农春仕、周统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 要】科普图书出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推进中国科普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科普图书出版出现了诸多困难,这与出版行业转型升级期出现的发展瓶颈、市场经济的逐利行为以及互联网等数字传媒的冲击有着深刻联系。科普图书出版必须回应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质增效的现实需求。因此,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发展应追求责任伦理、行业精神和基于社会责任担当与行业精神的善治的统一,即:注重科学选题,促使科普选题更加符合国家战略;注重培养作者,鼓励科学家参与创作更高质量的科普图书;注重媒体融合,扩大科普图书出版的传播力影响力;注重源头治理,完善科普图书出版治理体系。

  【关键词】科普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家与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体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较量。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的要求,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并把创新驱动发展列为我国重大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如同车之两轮,在“中国制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付诸实行的当前,科普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抓手在于做好科普工作。从当前国家应对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实际情况来看,科普工作在增强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科普的重要形式和载体,科普图书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梳理国内科普出版的现实表征并寻求其发生的内在动因,探索新时代科普图书出版变革的时代需求,理顺科普图书出版与社会需求的逻辑关联,重新发现并明确中国科普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用以指导当前科普图书出版的良序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推进中国科普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时代,中国科普事业肩负着神圣使命。中国科普研究所开展的一份对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结果显示,“2018年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达到了8.47%,比2015年第九次调查的6.20%提高了2.27个百分点”[1],中国公众科普的量与质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低于欧美国家的科普水平。科普与创新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做好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工作,真正把科普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具有重要的意义”[2]。毋庸置疑,我国存在公众科普的不足乃至缺位的现象。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推进科普工作取得更好效果需要有更高质量的科普图书

  科普图书出版是推进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的渠道日益多样化,科普工作的内容和渠道也更加多元化。根据统计结果,2018年网络化科普传播手段应用更加广泛,建设科普网站2688个,比2017年增加4.59%;创办科普类微博2809个,发文量90.42万篇,分别比2017年增长36.02%和36.06%;创办科普类微信公众号7067个,发文量100.87万篇,分别比2017年增长28.77%和15.29%。[3]若仅从渠道占比来看,科普图书的作用远远比不上电视与互联网,印证了“读屏”远多于“读书”的现象。但是,从学习和受教育效果来看,互联网与电视看起来占比大、接触多,但是效果却不一定比得上科普图书。通过电脑、手机快速读屏得到的知识,其效果远远不如读书所能得到的收获。读书这种方式有利于深度研读、独立思考。从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的角度来看,读书带给人的收获远胜于读屏。所以,科普图书在科普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高质量的科普图书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必然更大。事实上,一本好的科普图书不仅能让公众通过阅读,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掌握科学方法和手段,训练人的科学思维,而且能厚植科学精神,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影响人的方方面面,让人受益终生。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作为一套优秀科普出版物,成为新中国几代人共同的知识启蒙读物,对社会发展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末期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第一推动丛书》《未来之路》《科学的历程》等优秀科普图书在社会上也都引起了良好的反响。英国皇家文学会小说家Sarah Waters在评论优秀的科普图书时说:“伟大的科学写作是一门艺术,这些作家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热情和技艺照亮了最具挑战性的话题。”世界上很多杰出的科学家最初爱上科学都是受到了优秀科普作品的影响。新时代科普图书通过人文渗透、学科交叉、融媒体等手段创新内容与表达,借助专业平台推广、科技成果宣传、学校通识教育等方式创新图书科普模式,从而实现科普图书的有效传播,全方位再造国民科学素养。

  (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有更高质量的科普图书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体现在对物质产品的追求和满足,更体现在对精神产品品质的更高追求上。[4]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科普读物发行量动辄数十万的情景不可能再现,科普出版现在已向读者分层、细化阶段迈进,各种不同素质、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读者对科普图书有特定要求。一是对科普图书出版题材和内容的多元化需求越来越突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大,经济发展程度也不均衡,读者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也多样化,因此在图书选题、科技范畴、内容深度等方面对图书出版的要求也各不一样。如,近年来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市场销售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生活知识类、科技类、农业实用技术类、养生类书刊呈现冷热不均的状况。科普图书出版只有充分开展调研,准确把握目标定位,把服务对象精细化分类分层,做到与图书出版市场精准对接,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是对科普图书出版的表现形式科技化要求越来越明显。要看到高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科普出版质量提高带来的机遇。一般来说,喜欢看科普图书的读者对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新媒体接受程度较高。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多媒体融合的程度已经成为部分读者选择或者接受的重要标准。甚至很多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科普图书出版只有大力推进新媒体融合,才能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三是对科普图书的内容深度化需求越来越高。科普图书出版不能仅仅以介绍科技常识为目标,更不能以单纯介绍技术知识为能事,而应该站在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的战略高度,从高新技术、从科学人文精神传播的角度建立科普图书创作的新目标,融合物理学、地理学、化学以及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全面、整体地提升科普图书的创作质量。

  (三)推进科普图书出版自身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更高质量的科普图书

  根据科技部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从2008年到2015年,科普图书的品种呈稳步上升的态势,品种规模由3888种增至16600种,达到顶峰,品种增加了近3.2倍。[5]2018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11120种,比2017年减少2939种;共出版科普图书8606.6万册,比2017年减少2581万册,科普图书占出版的全部各类图书的0.86%。总体来看,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纸质传媒和出版物普遍受到冲击和影响。[6]出版的科普作品大多数销量不高,国内能够像《时间简史》《所罗门的指环》那样影响大的科普作品,几乎寥寥无几。[7]国家每年组织对优秀科普图书进行评选,2016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共收到参评作品355种,其中获奖图书73种,获奖比例为5∶1。[8]优秀科普作品获奖数量不足,充分说明能够受专家和读者喜爱的作品不多。发行量与获奖数量两项指标的表现,还只是当前科普图书出版的两个侧面,但从中能看出,科普图书出版自身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更高质量的科普图书。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断加强科普出版工作,推进中国科普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科普图书质量,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

  二、当前影响中国科普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图书品种较多,选题多样,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科普图书出版还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竞争加剧、成本攀升、变数增多既倒逼科普图书出版加速改革和创新,又在变动不居的外部环境的裹挟下,时刻感受优胜劣汰的生存压力,“尤其是全面的转企改制将我国图书出版业推向利润化、资本化的风口浪尖”[9]。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办法是推进科普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科普图书选题不够新鲜

  有一些科普图书的题材在十几年甚至二十年以前就在市场上出现。比如,近一段时间以来市面上大量出现的中华养生、保健养生、饮食健康类等题材几十年前就有,像《十万个为什么》目前市场上就有上千个品种;而各类少儿科普百科更是层出不穷,像《中国儿童百科全书》《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等。这一类题材不仅多,而且已经成为了选题重复与跟风出版的典型的重灾区。搜索当当图书网和一些图书网店,介绍相同科学知识的科普图书有时甚至会有几十个版本。题目名称相似、文章核心内容重复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有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的现象出现,例如“《写给中国儿童的中国地理》是少儿科普中经典类畅销图书,但在图书市场上不难发现类似名称的图书不下几十种,其内容相同,质量却参差不齐”[10]。某些出版社被经济利益驱使,不管自己是不是相关专业的出版社,也不管有没有相关的编辑力量,当发现此类图书在市场上畅销,马上就开始策划出书,导致的结果就是科普图书内容质量低下,知识性差错大量存在,最终受害的是读者。

  (二)科普图书表现形式比较单一

  科普图书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和多样化无疑有利于科普图书的普及与推广。[11]科普图书表现形式包括图书版式结构、语言的风格、艺术与文字的结合、图书内容的设计、图表漫画的综合运用、装帧设计的创新等多个方面,这些表现元素共同配合,才能创造出贴近读者的优秀图书。我国的科普图书与文艺类图书相比,在表现形式上还远远落后于图书市场的发展。市场上一些科普图书在体裁和语言表达方式上比较陈旧,拟人、比喻、借代、排比等修辞手法缺位,由此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往往是一幅说教面孔。一些图书装帧设计不够专业,图文搭配不协调,等等,致使科普图书讲述的科学道理生硬枯燥,出版形式缺少与科普内容及精神相一致的美感,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大大降低了图书的科普效果。

  (三)科普图书在出版形式上与新媒体技术结合不够紧密

  近年来,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频繁更新换代,以及AR(增强现实)等多媒体技术在科普图书出版领域的推广应用与延伸,有力地推动了传统科普图书出版的发展。科普出版的发展正由传统的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伴随着出版行业转型所带来的波动与阵痛,读者的文化消费模式也正发生急剧的变化,对科普图书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信息时代,新媒体传播方式理应成为科普传播推广的主要形式,更应该在科普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科普图书却在拥抱新媒体方面做得很不够。一些科普图书出版商对传统科普形式单一、互动性不足、效果不明显等诸多不足视而不见,守旧抱拙,不肯改革,致使优秀的数字科普图书仍然在市场上很少出现。由于国家版权制度还不够健全,出版社前期花费大量物力人力成本开发的科普图书极有可能被网络盗版,致使一些出版商基于维护自身出版利益,宁愿采用最传统、最保险的纸质出版方式。

  (四)科普图书优秀作者还不够多

  高质量的科普图书离不开优秀的科普作者。优秀的科普作者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科学素养、文学素养和公民素养。甚至可以这么说,写好科普作品难度不亚于专业著作。严格来说,一线科技人员创作科普作品是比较合适的,但科普作品既不能作为重大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也不能给科技人员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些因素制约了一线科技人员投身科普图书创作的热情。有创作热情的非科技领域的作者,由于自身科学素养、科学知识欠缺,写出来的科普读物质量很难保证。更有甚者,在实践中有一小部分作者靠剪裁、粘贴拼凑完成科普图书编写工作。不少想做科普读物的出版社由于很难找到优秀的科普作者,出版的科普图书质量受到影响。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激励作者创作优秀科普图书的机制不够完善、科普图书出版应用新媒体传播的积极性不高等,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与出版业正处于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瓶颈、市场经济的逐利行为以及互联网等数字传媒的冲击有着深刻联系,最根本的原因是科普图书的编辑责任意识还不够强、治理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无论是微观上科普图书内容知识编校错误、内容抄袭等所表现出的出版商德性淡化所导致的道德失范,还是宏观上科普图书创作、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急功近利所折射出的出版行业的浮躁和功利,其实质凸显出科普图书出版业者对科普图书出版的本质特点、行业认知、公共价值、社会需求与时代使命上存在着责任模糊与认知错误等问题。

  三、推进中国科普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科普图书出版是一个提升整个国民科学素养的系统工程,肩负传播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社会使命,更应“对内参悟职业价值所在,对外则建构行业实践与社会文化之使命与责任”[12]。研究和探讨新时代中国科普图书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需综合统筹考虑选题、表现形式、营销方式、科普创作等多方面因素,突出问题导向,重点是在丰富选题内容、培养优秀作者、创新出版形式、促进媒体融合等方面下足功夫,全面提升科普图书出版的传播力影响力。

  (一)注重科学选题,促使科普选题更加符合国家战略

  科普既包括中低层次的科技知识的普及,又包括高层次的科技知识的普及,从科普发展需求来说,高层次的科技知识的普及更符合国家战略与时代需求。优秀科普图书应该选择顺应时代要求反映科技前沿的题材,重点在于把科技发展中最前沿的、专业性强的科技知识,通过科普图书的形式输送给社会大众。因此,科普图书出版社要发挥编辑的职责使命,从顶层出发,选择前沿性题材,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对一般性的生活常识的介绍,而必须以当今世界科技前沿问题为重点,着重加强对高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只要选题及后续工作得当,此类选题通常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只要我们能打造出真正通俗易懂、活泼有趣的科普图书,即使是介绍诸如相对论、量子论、宇宙起源和恐龙灭绝等牵涉到十分高深的科学理论的图书,读者也是能够接受的。这方面,国内外都有大量实例可供参考,从《时间简史》的全球畅销就可见一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科技发展前沿不是也不应成为科普图书的出版禁区,把高深难懂的前沿科学理论打造成普通大众乐于接受的通俗读物,是科普图书编辑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二)注重培养作者,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

  科普出版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作品。高质量的科普作品需要建立高质量的作者队伍。要充分发挥科学家在科普出版物创作中的作用。科学家的事业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而且体现在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上,那就是参与科普宣传。科学家的科普不仅丰富了人类对自然与生命、地球与宇宙的认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还加深了人们对过去的了解,延伸了人们对未来的畅想。因此,科学家对社会发展和公众科学素养提高具有重大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在谈论相关学科知识的时候,科学家们更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自然现象的科学内容,保证科学知识的严谨性,能够制造一定的悬念,激发读者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不仅如此,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科学的前沿阵地,能够在所创作的科普读物中展现出对科学知识的情感色彩,展现出自身独特的智慧光芒,有助于宣传科普作品,加强感召力,促使人们更好地阅读科普读物。通过科普读物,将科学知识带给公众,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科学观点方法论。统计2012年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普类奖的项目,100%的获奖项目有一线科学家主持和参与。科学家写科普文章,一是写科学家自己的科研成果,二是写科学家从事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沿成果。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主编的《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这本书继荣膺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金奖后,又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这本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由曹福亮院士亲自撰写,介绍了他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相关学科前沿知识。

  (三)注重媒体融合,扩大科普图书出版的传播力

  科普图书出版的传播力影响力是科普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传播不再依靠单一纸质传播,而是以数字化科技手段等多管齐下的方式进行传播。科普图书出版要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融合其他媒体介质,实现多元化、立体化的表达,以扩大传播范围、增强宣传效果。采用纸质书籍、光盘、电子书、互联网及手机媒体等多种传播模式,有助于科普图书实现最大限度延伸内容价值,能够进一步扩大科普图书出版的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因而,科普图书出版单位除了开发纸质图书外,还应该发展数字读物,如电子书、有声书,对于畅销书还应当考虑进行IP运营、影视化制作、开发周边产品等。

  (四)注重源头治理,完善科普图书出版治理体系

  科普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映射出当前科普出版业的行业治理问题。增强出版行业的责任意识,完善科普图书出版治理体系,是推进科普图书出版的关键。其一,对科普图书出版者来说,要强化诚信朴素、自律崇善意识,完善行业治理机制,落实编辑出版社会责任和出版责任,不但要自觉遵行《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而且要在出版资本市场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构建科普出版自身的职业原则底线,坚守行业精神。其二,对科普图书出版企业来说,要以公正、创新和节制的理念打造科普图书出版责任管理体系。从现代企业治理的视角来看,科普图书出版企业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为企业核心管理层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科普图书的出版定位,创新谋划,整体布局,并进行总体的设计与把控。具体包括:优化科普创作选题,规范编辑出版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程序,保证出版的价值取向符合并顺应公众的科普需求;将形式创新、文化创新、内容创新和价值衍生融入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中,完善科普作品的公众服务机制,提高科普出版产品社会影响力。其三,对科普图书出版监管来说,要明确政府、行业、社会各自职责,推进协同治理。政府需在承担其使命的同时,将科普出版纳入国家文化建设的框架,明确其在科普图书出版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从直接的行政管理者转变为宏观调控者和责任监督者。要强化社会文化批评力量的出版问责作用,比如建立科普网站(或公众号)的书评制度,让科学家、专业人士和科普爱好者以独立的视角发表公正、客观、理性的图书评论,查漏、纠偏乃至校正科普图书出版的内容和思想。科学家和专业人士的评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其依据市场和受众的反馈形成的意见,对科普图书的出版能够发挥无形的监督作用。

  四、结语

  当今时代,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社会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水涨船高”,科学普及的厚度决定着科技创新的高度,科普图书的质量决定着科普工作的效益。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准确把握新时代优秀科普图书的新内涵新要求,努力做到科普选题更加符合国家战略,鼓励一线科学家参加科普图书创作,发挥新媒体作用,才能创造更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同时,也只有注重源头治理,完善科普图书出版治理体系,才能从制度体系上确保科普图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喻思南.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EB/OL].(2018-09-19).http://cxzg.chinadevelopment.com.cn/cxcy/2018/0919/1355727.shtml.

  [2]科普能力建设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N].学习时报,2019-02-20(006).

  [3]张蕾.解读最新全国科普统计数据[N].光明日报,2019-12-25(08).

  [4]王廷国.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与突围[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7):102-1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8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9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7]杜普龙,任旭,郝生跃.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现状及其对策[J].出版广角,2014(23).

  [8]李叶,马俊锋,高宏斌.我国科普图书评奖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9(2):27-31.

  [9]甄巍然,陈昌辉.“场域”视角下出版伦理困境探因与路径建构[J].出版发行研究,2017(7):11-15.

  [10]梁艳萍.少儿科普出版不能浮躁跟风[EB/OL].(2019-06-24).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0624/c1013-31176015.html.

  [11]黄元森.创新是科普图书成功的保证[J].科技与出版,1998(1).

  [12]甄巍然,陈昌辉.“场域”视角下出版伦理困境探因与路径建构[J].出版发行研究,2017(7):11-1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