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明清蒙学教材对我国原创儿童绘本内容创新的启示

2020-12-14 来源:《出版广角》
  【作 者】刘爱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 要】我国原创儿童绘本出版正处于上升期,但内容同质化、叙事表层化和教育意图显性化等问题导致其原创力不足。明清蒙学教材取材丰富,文本具有独特的教育特性,能给予当代儿童绘本内容创新一定启示。我国原创儿童绘本应在本土化与丰富性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题材的传统性和现代性融合,注重儿童的叙事性体验,建构儿童绘本的教育隐匿性。

  【关键词】儿童绘本;内容生产;明清蒙学教材;本土化

  近年来,我国原创儿童绘本不断涌现,出版比例逐年上升,在“走出去”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1-2],但是原创儿童绘本内容同质化、叙事表层化和教育意图显性化等问题导致其原创力不足。蒙学教材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中国古代专为学童编写或选编的在小学、书馆、私塾、村学等蒙学中进行启蒙教育的课本。明清蒙学教材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大成,经典迭出,广为流传,其文本特点与丰富的素材对提升我国儿童绘本原创力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当前我国原创儿童绘本内容生产存在的问题

  1.同质化与重复性

  我国原创儿童绘本内容集中在生活习惯、社会公德、个性培养、科普常识等方面,较多借鉴了外国儿童教育思想与理念,涌现了一批儿童绘本精品。但是,部分读本由于过多倚重国外的教育理念,因“水土不服”存在一定的“消化不良”问题,忽视本土化的引导以及如何使“开蒙”教育落地的过程,在内容选编与艺术加工上只是顺从市场需求进行简单复制或更换马甲出版,导致出现了一批以“情商”“交往”“爱自己”等为营销标识的儿童绘本,同质化或重复性现象较为突出。这使得原创儿童绘本内容生产竞争力较弱,缺乏启蒙的意味,因此需要加强中国本土风貌、人文、历史、民族和国家认同等方面内容的展现,在原创性和本土性等方面有所提升。

  2.表层化与直接性

  从文本与图画编撰层面看,我国原创儿童绘本叙事简单,哲理性不强或过于直接,整体上呈现表层化特点。具体来讲,在内容呈现上直接剥离了故事的曲折性或真实性而直陈其事,总体叙事因艺术性改造不足而导致可读性不强。尽管数字技术在儿童绘本出版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作为儿童绘本的核心,内容生产的表层化与直接性仍是当下原创儿童绘本出版的最大瓶颈。

  3.显性化与目的性

  儿童绘本虽结合儿童认知的特点选编,在一定程度上贴合儿童阅读心理,但其所呈现的教育意图过于直接;虽在故事情节与语言风格上趋向儿童认知特点,但由于缺乏具体的事件或人物典型,抽象性或结论性文本较多,存在流失于空洞或简单说教的弊端。有些原创儿童绘本虽意图展现中国本土文化,但融入方式以贴标签为主,惯常以“国学”“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出版,且对具体的事件与人物现代性转化不足,导致其图画、文本特征与成人文本没有明显差异。总之,对本土文化教育显性的强调,无形中降低了绘本阅读功效,拉大了现代与传统的距离。

  二、来自明清蒙学教材的启示

  1.丰富的采集

  相较当下儿童绘本内容生产的同质化和重复性,明清蒙学教材选材的丰富与厚重值得借鉴。明清时期,除宋元时期流传下来的基础识字类教材和部分经义类教材外,还相继涌现了典故与名物、训诫与规矩、文体与诗词、科学技术、女性训导等蒙学教材。部分教材不断被后人改编或更新,版本繁多。有些教材在全国影响很大,选文选材精当,最大限度呈现了某一类别的知识与内容,对识字、习文、礼仪、规矩、经义、技能等都进行了生动的阐释。如《龙文鞭影》收集了2000多个历史典故,堪称典故大全;《古文观止》收集了200多篇佳作,体裁风格多样,有论说、序跋、奏议、诏令等,堪称经典文体及名作大全;《幼学琼林》全书共分四卷,涵盖天文、地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等33类知识,且每类知识极尽其全,仅“器用”篇介绍的器具就有30余种。以丰富性为特征的明清蒙学教材,为培养一代代中国传统知识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真实的印象

  明清蒙学教材文本展示了儿童真实的生活景象与明确的行为准则,比较全面地说明了儿童应该怎么生活,以及如何理解成人的生活。其中既包括简单的坐立行走、待人接物,也包括对相对复杂的仁爱孝悌、礼义廉耻。如《小儿语》《弟子规》对儿童的坐、立、行、言等行为规范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堪称儿童具体行为的指导书;《千家诗》收录的诗词体验度较高,展示了真实的日常生活,能使儿童在吟诵中体会真实的成人生活世界。如《田家》:“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耕种”“织麻”“种瓜”出现在字里行间,使儿童在吟诵诗词中体会日常生活的状态。

  与此同时,蒙学教材还惯用隐喻的方式来说理,如《幼学琼林》“器用”篇中的“斗筲言其器小,梁栋谓是大材”“刻舟求剑,固而不通”,不仅有相应的“意义”,也具有相应的“意味”。对比原创儿童绘本的表层化或直接性,明清蒙学教材无疑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路径。绘本作为儿童读物,不仅要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之上蕴含哲理或文化意味,还要注入文化和思辨的基因。这样才能使其超越文本的本体意义,启发儿童修德励志,达到“开蒙”的效果。

  3.隐匿的教育性

  相较原创儿童绘本教育意图的过度彰显,明清蒙学教材则展现了文以载道、由博返约的本土文体特征。以《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的标题为例,“龙文”是古代的一种千里马,以此为标题,意指要扬鞭奋发有为;“琼林”意指书中的知识典故、名言佳句好比美玉如林。

  从明清蒙学教材的具体文本来看,文本以律对、诗词、短句为主,“诗性”表达是其特点,这使文本不会因知识的烦琐而显得冗余,让儿童容易接受,是一种基因式的文化承载。字里行间以隐喻的方式承载社会文化经济产生、发展与变化的全部过程,为儿童更好地接受道德教化、升学致仕,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这种基因式的特征以丰富的知识、易于儿童接受为支点,构成知识、诗性、接受三位一体的读本编撰逻辑,其建构的教育性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存在于文本之中。

  明清蒙学教材的基因式模型为原创儿童绘本的内容生产提供了文本逻辑范本,展现了儿童读物隐匿教育的形态。儿童绘本应该让儿童通过阅读悟出什么,或者让儿童根据自身体验解读出属于自己的意义,而不是一开始就明确指出读本的文本目的。所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3]。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绘本教育目的过于彰显会在一开始就损害其教育性。如何促进教育目的落地,如何达到《学记》中的“和易以思”境界,原创儿童绘本应进行更多的探索。

  三、本土化融合:传统素材的现代性转化

  1.辨析:明清蒙学教材的依附性

  明清蒙学教材为原创儿童绘本内容生产带来了创新资源与示范路径,但明清蒙学教材是明清教育体制的衍生之书,在专制文教制度与封建伦理所构建的教育生态下,重复的诵读与吟唱使明清蒙学教材的教育性有了孕育与生长的空间。然而,教育时空已经改变,明清蒙学教材也曾因先天的封闭性与保守性而被时代所否定,甚至视为异端,部分教材被尘封多年。因此,明清蒙学教材文本不能被当代儿童绘本直接利用,而是应予以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取材于中华本土的成功案例就说明,传统文化的时代差不会成为中国传统故事产生国际影响力的阻碍[4],即使教育生态已经发展改变,传统文化经典也能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

  2.扩充:从“聚焦”走向“全面”

  当前的原创儿童绘本过多聚焦少数广为人知的古代人物及事件,且在国外动漫角色典型化、商业化的影响下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原型或艺术形象。在海量的原创儿童绘本中,虽然不乏通过传统故事现代性转化的作品,只是这些作品对于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而言只是沧海一粟,还具有巨大的创造空间。以明清蒙学教材《三字经》为例,在一千多字的文本中描述了55个人物及其事件,人物身份涉及帝王、先贤、圣儒、官员、士子、义士、孝子等多种类型。而当下原创儿童绘本内容只是聚焦少数人物及其历史典故,中国儿童所能阅读到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人物及其事件可能还不及一本《三字经》。

  除此之外,更多的原创儿童绘本以动植物或无典型特征的儿童人物做作为叙事的主角,且故事多在纯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中展开。无典型特征的叙事既不能使原创儿童绘本在商业角逐中获得相应的红利,也主动放弃了与本土文化全面交融的机遇或平台。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不能归结于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距离,其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内容的取材与改造上。我国原创儿童绘本的繁荣不仅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内容生产也必须从素材的源头开始创新,从现有的少量“聚焦”走向本土的“全面”,面向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进行创作与改编,为中国儿童健康成长与中华文化传承讲好成中国故事。这些故事的原型或脉络还尚待开发,这些故事主角的呈现也有待未来教育者予以精心设计和造型。

  3.视角:去伪求真

  儿童绘本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结合儿童发展特点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在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培养儿童的探索创新精神、责任感、道德感及民族和国家认同感等优秀品质。儿童绘本要成为儿童生活与成长的有益之书,其编写质量与水平就要真正落实教育担当。叙事表层化与功利显性化极易造就“伪”教育或空乏的教育,使绘本阅读沦为没有价值的阅读。

  如何去伪求真?要真正从儿童视角出发。优质的儿童绘本应该尊重儿童,在关照儿童心理、天性和成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实现趣味性、文学性、艺术性并存[5]。有些儿童绘本对儿童教育的理解只是对教育理论的生搬硬套,缺乏深度融入;有的仅仅是从知识掌握或社会规范要求上进行选编和创造,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目的,缺乏儿童教育的艺术;有的则是完全迎合儿童的蒙昧与天真而开发,甚至从商业角度迎合儿童背后的购买者而开发,缺乏教育的进阶性与系统性。

  只有求真的儿童绘本才能够产生教育价值。从教育的视角出发,明清蒙学教材的人文性与思辨性给予我们明确的启示:应主动将儿童意志置于更大的历史背景之中,为儿童打开历史之窗,而不是将传统与现代进行分离;要以儿童意愿为基础彰显主题,给予儿童探索与思考的原点,恰如其分地展示生活真实场景及可解决的方法,表现真实自然,能够还原风俗道德显现与形成的过程。

  4.积累:本土化持续改造

  脱离了本土化就不可能实现儿童教育的具体化,儿童绘本要围绕本土化来持续进行内容创新,创造积累本土化的原创儿童绘本群像。对本土文化的持续开发,最终要形成品读本土文化的态势,从而提升我国儿童绘本的原创力。原创儿童绘本在创作过程中,应继续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儿童绘本作品,取长补短,加大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提升原创的比例。在当下教育生态中,原创儿童绘本应超越功利的教育目的,持续建构本土文化空间,以“文化阅读者”的角色来成就儿童。只有去伪求真的本土化儿童绘本,才能把儿童培养成为时代文化的实践者、传播者和创造者。

  儿童绘本是儿童发展的第一本书,对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原创儿童绘本的内容创新要以本土化改造为主要路径。应该说,本土化不是原创儿童绘本的装饰,而应是本土文化的本体与外延的融合。明清蒙学教材为原创儿童绘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示范了具有经典特质的表达方式。我国原创儿童绘本应该能展现“一堤杨柳绿,三径菊花黄”的真实意境,转换性地讲好“商鞅不仁而阡陌开”这样的历史故事;也能给予节气习俗“四月乃是麦秋,端午却为蒲节”等传统文化更多的展现空间,为将来炎黄子孙理解“未发之中”“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等文本的真正意义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冯晓燕.中国原创儿童绘本“走出去”探析[J].出版广角,2018(21):67-69.

  [2]吕杭.观察与审题:基于儿童本位的中国绘本原创探析[J].中国出版,2020(11):13-17.

  [3]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4]陈苗苗,赵朝峰.内容供给:制约中国童书“走出去”的关键因素分析——以传统文化绘本为例[J].出版广角,2019(11):18-21.

  [5]张明舟.儿童有声读物需要更多“走心”内容[N].国际出版周报,2019-11-1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