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影像的力量 《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

2020-12-1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有三幅照片发挥了独特而巨大的社会作用,具有可比性。第一幅是20世纪30年代埃德加·斯诺拍摄的延安时期戴八角帽的毛泽东的照片,第二幅是20世纪60年代张峻拍摄的雷锋的照片,第三幅就是解海龙拍摄的课桌前大眼睛女孩的照片,这幅照片在20世纪90年代被用作希望工程的宣传标识后,得到广泛传播。大眼睛女孩苏明娟那清澈而渴盼的眼神,像闪电般击中了成千上万中华儿女乃至海外人士,大家在这目光的注视下,纷纷付诸行动——截至2019年年底,希望工程已援建希望小学2.36万所,资助学生逾617万名,培训农村小学教师11.43万名,募集捐款达161亿元。希望工程已不仅仅是普通的慈善项目,而成为最具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民心工程。

  读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这本书,让我再次回味“中国希望工程摄影纪实”的意义,回味影像的力量,回味解海龙这个人。

  影像的力量来自摄影的目的,这是“为了谁”的大问题,决定着影像价值的最终方向。解海龙的摄影,从来就不是单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微妙感受,而是作为关心他人的工具。镜头的一端,是他要关注的人,而另一端,是他的心灵。

  影像的力量来自摄影叙事的语态,这是比作品影调更加内在的东西,它存在于镜头位置高低和角度倾斜之中。解海龙没有把自己当成俯瞰大地生灵的救世者,而是以一个普通百姓的心态和目光凝视着老百姓的孩子们,有时他自己就回到了孩提的状态,融入孩子群中。这种语态,决定了他的影像没有扭曲,没有鄙薄,却有着强烈的现场感和亲和力。

  影像的力量来自影像本身,照相机和胶片对孩子们的瞬间体态、表情进行了颇具质感的呈现。在沉稳、自然的黑白影调下,可触摸的皮肤、衣物、桌凳、墙壁、树木……引起我们内心的丝丝颤动,使我们在无以言表的感受中体验着影像的力量。

  解海龙是一团火,从里往外燃烧着,走到哪里,就把善良、希望和激情带到哪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诞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解海龙与希望工程纪实摄影无疑是其中最打动民众心灵的章节之一。这本书,从解海龙最早走上摄影道路开始,用生动鲜活的细节,复活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现场,唤醒了50年的历史记忆,后续跟踪追述了解海龙大半生的摄影生涯和切身经历,其中有很多不可复制的细节,让我们感奋不已。不仅如此,这本书也是中国摄影家的个案呈现,以流畅的语言、直陈的方式,从摄影专业的角度,给予摄影人难得的实践经验、深入而绕不开的本体思考,对于试图用摄影方式探索个人道路的人,具有独特的作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