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脱贫攻坚的“大别山答卷” 《大别山上:一个革命老区的壮丽新生》

2020-12-1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何冰凌(安徽文学艺术院副院长、诗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金寨,走出过59位开国将军,是中国第二将军县。在金寨历史上有3个“10万”:战争年代,10万儿女为国捐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10万亩良田沉入水底;10万老区人民离开故土,成为水库移民。这3个“10万”,是集老区、山区、库区于一体的金寨县成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深层历史原因。

  怀着对老区人民的炽烈情感,从2019年10月9日开始,到2020年5月21日集中采访结束,历时近8个月,作家潘小平以“入户采访”为主要方式,足迹踏遍金寨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深入乡村的肌理,走进贫困户和一线扶贫人的内心,重点访谈70多人,以作家特有的敏感、热血和赤诚,投注自己的生命体验,全景式地书写这片红色热土的涅槃、蝶变和新生,真实记录和再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消灭贫困的伟大壮举,可以说是真正的“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最终形成《大别山上:一个革命老区的壮丽新生》一书,日前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说:“报告文学的叙事冲动来源于哪里?当然可能源于审美的冲动,但更大的冲动是来源于现场,来自现实的感受。入户直击走访有助于获得在场感和当下性,它以一种显性的方式,呈现在文本之中。”

  有着长期纪录片拍摄经历的潘小平,以特有的感性的镜头化语言,为中国乡村精准画像,摹写乡村的魂魄。在她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鼓荡着、奔跑着、跃动着,从大山深处向我们走来。从血战百城、始终牵挂老区人民的“六星上将”洪学智到为老区贫困流下热泪的老红军女战士邓六金、陈兰,从外来的勤劳致富当家媳妇肖细雨、王新云到离乡又返乡的“野心”勃勃的乡村致富带头人张功国,从擅长“土里生金”的“红三代”扶贫带头人罗先平到身材矮小而自信的网红电商、带货达人张传峰……他们的命运遭际、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微小的挣扎和欢乐,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农村变化巨大,但最大的变化,是人的精神面貌,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升华出来的文化、精神、志气,是人的成长和内生动力的生发。

  而作者讲述人物故事时,并不仅仅停留在故事层面。潘小平早年的学人身份使她有能力去建构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地理的宏阔背景,在这样的语境里,作者把叙述建立在中国几千年来始终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大背景参照系中,以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史、改革开放40年历程、淮河流域800年苦难史,“包括几千年来,自然重压下的中国乡村、农业从1.0到4.0时代的发展机遇、欧美的农业模式、解决金融危机的中国经验等”站位和视野里,从而“纳历史考据入文学叙事,把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同思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跨文体的变奏叙事”(作家蒋蓝语)。这使得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呈现一种迷人的多声部的复调面貌,无论波澜壮阔的全景描画,还是细水微澜的工笔镂刻,作为聆听者、见证者、记录者,作者深情地凝望、抚慰人性的褶皱,传递希望、温暖和光亮。大别山秀美苍茫的景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动人旋律,金寨人民的脱贫智慧、脱贫经验和创新思维,久久萦回在读者的心中,可以说是一部厚重的关于大别山的百科全书。

  作者凭借深厚的知识储备、深切的同情同理心、深彻的充满人情冷暖的乡村日常经验,将乡土民俗、地域历史、文化心理任意勾连,在治标、寻根、治本中,打通金寨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大湾村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总要求,吹响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新号角,也揭开了大别山老区绿色发展新篇章。

  如今,4年过去,金寨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晴朗的夜空中为什么滴下露珠?因为对大地的感激。”潘小平说。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