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管理政策及实施效果

2020-12-13 来源:《中国出版》
  【作 者】陈鹏:上海海洋大学期刊中心;徐海丽:上海大学期刊社

  【摘 要】管理政策决定管理能力和实施效果。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过程中,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所实施的出版审批、主管主办、属地管理等制度,以及期刊质量管理、评价管理、财政扶持等政策,在促进科技期刊发展,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提升学术影响力、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存在管理机制、办刊理念方面创新不足,独立出版平台竞争力不强,合理的评价体系缺乏等不足,建议应从转变办刊理念、改革出版体制机制、加快数字化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建立科学评价体系、重视科研诚信与伦理等方面入手,促进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技期刊;管理政策;实施效果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2020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1949年,我国科技期刊仅有80余种(英文期刊3种)。[1]伴随我国期刊出版管理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到2019年年底,科技期刊已达到4973种(英文期刊333种),[2]位居世界前列。2015年,我国对世界高质量科研的总体贡献已居全球第二位;[3]2018年,国际科研论文产出达39.77万篇并稳居世界第一。[4]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5]巨大的学术资源及科研创新能力将使得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更具潜力、更具前景,但与科技期刊强国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的运行机制、办刊理念还有一定差距,科技期刊水平与我国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需要、科技投入比例仍不匹配。国内缺少有竞争力的出版平台,缺乏独力造血的发展能力,而过于量化、唯SCI科学引文索引的科研评价体系又导致了优秀科技成果外流,加剧了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面对数字出版与传播的新业态、开放获取的新变革以及科研诚信新挑战等热点和难点,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能力和学术水平需要奋起直追。

  我国各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已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多方正在协同发力、共同施策,力图巩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期刊政策环境,不断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2019年8月16日,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6]旨在解决我国科技期刊“大而不强”,落后于整体科技发展水平的问题,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掌握国际话语权,推动我国从科技期刊大国迈向科技期刊强国。

  本文梳理了我国科技期刊主要的管理政策,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科技期刊出版的新形势、新变化,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期刊管理政策的建议,以期有利于发挥政策优势,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由量到质的转变。

  一、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管理政策

  管理政策决定管理能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有关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管理政策逐步健全,力度逐步加大,针对性逐步增强,为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科技期刊出版管理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套以宪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基础的法律法规体系(见表1),以此来规范科技期刊的出版审批、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等出版活动。


表1 科技期刊出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名称 制订机构 制订时间 实施(修订)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2-12-04 1982-12-04
(2018-03-11修订)
《全国性自然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试行稿)》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科委”) 1984-01-27 1984-01-27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0-09-07 1991-06-01
(2010-02-26修订)
《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 国家科学技术部 1991-06-05 1991-07-01
《期刊出版管理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 2005-09-30 2005-12-01
《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 2008-03-17 2008-04-15

  (二)科技期刊的质量管理

  质量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强期刊质量管理,国家在三审三校、期刊审读、年度核验、标准规范、学术诚信(见表2)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保证期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2020年5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新出发〔2020〕10号),从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印制质量四个方面加强期刊质量管理,规范期刊出版秩序。


表2 质量管理相关政策
名称 制订机构 发文时间
《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 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 1992-04-02
《科学技术期刊审读办法》 国家科委 1992-05-05
《关于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的通知》 国家科委 1994-08-02
《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2014-04-14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 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5-11-23
《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18-05-30
《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2018-11-09
《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 国家新闻出版署 2019-07-01
《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19-06-11
《中国科协主管期刊审读办法(试行)》 中国科协 2020-04-14
《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 国家新闻出版署 2020-05-28

  (三)科技期刊的评价管理

  科学评价管理在科技期刊的发展中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

  1.清理认定,规范秩序

  为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优化学术期刊出版环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4月3日发布了《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新广出发〔2014〕46号),并在2014年4月28日、2016年4月15日先后下发?《关于开展学术期刊认定及清理工作的通知》(新广出发〔2014〕28号)、《关于开展第二批学术期刊认定及清理工作的通知》(新广出办发〔2016〕32号),在科技期刊的认定、清理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技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估,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对精品科技期刊予以政策扶持、资金资助,对达不到学术期刊标准的予以清退。

  2.科学评价,同质等效

  近年来,因过于依赖量化指标、过于依赖SCI(科学引文索引)等学术评价体系,造成了国内大量优秀学术成果外流,这引起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重视,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政策以引导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表3)。特别是在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以及,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多部门联动,逐步建立健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政策管理体系,不断深化改革学术评价体制机制,引导科研人员以重视科学研究的内涵为目标,不以期刊影响因子为指标;引导实施国内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的评价机制,引导优秀科研创新成果在国内优秀科技期刊上发表,鼓励研究者将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的论文作为代表作。


表3 引导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相关管理政策
名称 制订机构 发布时间
《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2015-11-03
《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18-07-2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 教育部 2018-11-08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2018-11-14
《关于启动2019年度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试点工作的通知》 中国科协 2019-03-29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 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 2019-08-16
《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 科技部 2020-02-17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 2020-02-18

  (四)科技期刊的财政支持管理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专项财政支持项目,优化和改善了国内部分科技期刊的办刊条件,带动和引导了一批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和办刊能力的提升(见表4)。


表4 我国实施的科技期刊资助项目
基金名称 设立年份 立项单位
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7] 1989至今 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8] 1999—20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建设项目 2006—2017 中国科协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2013-2018 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科院、中国工程院
中文精品科技期刊建设计划 2018 中国科协
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 2016—2018 中国科协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2019—2023 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科院、中国工程院

  二、总体实施成效

  管理政策决定实施成效,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媒体融合态势不断增强,并在支持科技创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坚实的平台作用。

  (一)科技期刊的数量与种类显著增加

  1949年科技期刊只有80余种,1978年改革开放后,伴随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及管理政策的加强,科技期刊进入繁荣发展期,1999年达到4536种。[9]进入21世纪,我国科技期刊步入稳定发展期,2019年科技期刊为4973种(不含军队,见图1),而且,科技期刊的门类比较齐全,学科分布比较广泛,覆盖了理、工、农、医及交叉学科等。



图1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变化

  英文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1979年,我国仅有4种英文科技期刊,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在国际科学舞台影响力的日益提升,英文科技期刊进入发展期,1989年有79种,2019年达333种(见表5,中间有停刊等情况未统计)。[10][11][12]

表5 我国各阶段新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数量
时间 1949—1979 1980—1989 1990—1999 2000—2009 2010—2019
期刊数量/种 4 75 103 66 129

  (二)科技期刊的质量与影响明显提升

  据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689,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5.8%,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410次,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11.6%。[13]同时,也涌现出了如《细胞研究》《纳米研究》《光:科学与应用》《国家科学评论》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优秀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的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衡量期刊的办刊水平和在促进科学知识发现及传播中作出的贡献,并作为衡量科技期刊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见表6)。


表6 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我国科技期刊情况
国外数据库 期刊数
1979年 1989年 1999年 2009年 2019年
SCI(科学引文索引) 12 23 72 114 224
EI(工程索引) 2 36 153 175 224
Scopus(斯高帕斯数据库)[14] 9 44 160 497 700

  (三)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的平台作用显现

  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标志。在20世纪,我国科技期刊曾是国内发布科研成果的主阵地,龚岳亭、屠呦呦、袁隆平等一批科学家的重要成果都是首先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15]这些当时的新成果、新技术解决了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大民生问题,至今都是彰显我国科技期刊实力的代表作。

  进入21世纪,我国科技期刊在推动科技创新与发展上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记载并向全世界呈现了我国在神舟飞天、蛟龙入海、高速铁路、量子通信等领域所取得的重要原创成果。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暴发,我国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搭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截至2020年3月8日,平台共发布了530篇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学术论文,近200万次阅读。[16]截至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建立的冠状病毒病出版物数据库中,已有21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134篇文献被收录,[17]及时向世界公布了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四)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出版已见成效

  伴随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成为科技期刊提高学术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已有91.09%以上的科技期刊建立了网站,[18]并通过集成远程稿件采编系统、学术不端检测系统、xml结构化排版系统、智能校对系统、稿件质量检测系统等,不断推动从传统出版向融合出版的流程再造。81.87%的科技期刊借助成熟的社交和自媒体平台推进融合出版,[19]如微信、微博、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87.91%科技期刊与国内大型期刊平台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世纪超星等合作。[20]同时,以同一行业或同一主办单位牵头组建的期刊集群平台,正在积极探索网络首发、增强出版、数据出版、语义出版、可视化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如中华医学网、中国光学期刊网等。

  (五)科技期刊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科技期刊即开始通过参加国际图联大会,布置期刊展台等形式集中展示我国科技期刊形象。1996年,我国承办了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2007年承办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举办此类国际性的期刊大会,可以让国内科技期刊有近距离向国际大刊学习的机会。此外,中国科协、科学出版社、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以及地方新闻出版机构等还组织期刊走出去,到国际著名出版机构进行访问和学习,了解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2009年,中国科协实施“科技期刊国际推广项目”,推动期刊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21]

  伴随与国际出版机构的交流,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的国际化视野不断提升。2019年,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传)成功收购了法国科学出版社(EDP Sciences)。[22]这是中国科技出版机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完成对西方发达国家出版机构的并购,意味着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正逐步实现从“走出去”向“走进去”的深刻转变。2008年,施普林格(Springer)与中国知网(CNKI)建立了合作,旗下期刊与图书资源进入中国知网。2020年4月,中国知网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签署合作协议,《自然》(Nature)全线137种期刊加入CNKI,[23]尝试搭建属于中国的学术出版平台。

  三、关于科技期刊发展的建议

  受管理体制、办刊机制及评价体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竞争力与国际一流期刊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滞后于我国科技投入、成果产出及科研竞争力的发展。特别是当前,由于国际数字出版理念的快速更新、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国际期刊出版机构对我国学术资源和市场的日益重视,我国科技期刊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应持续在体制机制、运营模式、发展理念等方面着力突破,不断营造有利于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良好办刊环境。

  (一)转变办刊理念

  近年来,开放获取引起了国际学术界、政府管理部门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为实现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与共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诸如变革性协议、预印本、巨刊、大学刊等开放出版模式给传统期刊生产模式带来了连环冲击。欧美等科技出版发达国家针对开放科学制订了详细的措施以应对新变化,如欧盟推出“S计划”(开放获取计划)。我国在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过程中,也应加快对开放科学理念的认识,转变办刊理念,针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国情制定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规则和权益体系,从而在新型开放的学术出版和科学交流生态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要紧跟国际潮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混合现实(MR)、语义出版、数据出版、xml结构化排版等在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的应用,探索出版新模式。

  (二)改革发展机制

  培育和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第一,继续深化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和创新,在审批管理上要体现资源优先配置原则,重点支持属于我国科技优势领域、重点基础研究领域、有望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高端技术领域的科技期刊建设。第二,推行专家办刊机制。近年来,科学家依托出版机构创办优秀期刊已有不少实例,[24]因此,在科技期刊的办刊队伍中应增加学科专家比例,通过科研工作量认定、社会公益价值认可、绩效激励等机制吸引和鼓励专家参与办刊,从而把学术创新、学科建设、成果交流等与期刊建设有机结合。第三,财政支持机制应多元化。除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外,作为科技期刊主管主办单位的国家相关部委也应设立科技期刊专项基金,同时建议出台相应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入。第四,完善期刊退出机制。把期刊审读、年度核验政策落到实处。

  (三)建立科学评价

  第一,应建立一套面向代表作制度的科技论文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应用实践和科普推广等不同类型的论文,从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多维度进行分类评价。第二,要扭转过分依赖国外评价体系的功利化评价,积极构建国内外科技期刊论文同质等效的评估新秩序,改善国内科技期刊缺乏高质量稿源的不利局面,在学术资源方面创造有利于国内科技期刊竞相发展的良好条件。第三,要改变过分量化的学术评价,要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同行评议的作用,同时从制度上规范同行评议行为,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四)打造传播平台

  目前,SCI、Springer、Scopus等大型数据库平台汇聚大量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和科研成果,有效促进了从内容出版到科技信息深度挖掘的转变。而缺少核心技术和集成平台的支撑一直是我国科技期刊的短板,也是制约我国科技期刊规模化、国际化、走出去的瓶颈,直接导致了我国87.5%的英文科技期刊选择与国际数字出版平台合作。[25]

  我国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播平台还无法与国际出版平台竞争。因此,要尽快总结这些年来与国外出版平台合作的经验,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优惠措施,吸引多方资本参与打造自己的学术出版传播平台,维护好科研成果的首发权;积极与新兴媒体融合,充分利用移动办公与阅读、社交媒体等拓宽信息传播途径,创新传播方式;考虑引进国外成功的科技期刊出版平台,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激励国内平台建设。

  (五)重视科研伦理

  2012-2018年,我国在国际撤稿观察数据库中的撤稿数达1804篇,[26]科研伦理和诚信建设刻不容缓。第一,健全科研诚信审核、科研伦理审查制度,建立信息公开、监测预警、撤稿通报机制,形成客观、公正、严格、规范的论文质量控制体系,对违背科研诚信、学术伦理的学术不端行为要坚决惩处;第二,严查严办重复性发表、无原则挂名行为,营造遵守学术道德的新风尚。

  四、结语

  管理政策决定管理能力和实施效果。伴随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科技投入的增加,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管理政策和引导性工作的愈发精准和高效,我国科技期刊必将会成为孕育世界一流科技成果的平台,并协助和促进成果的落地与实施,从而服务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服务于科技创新、服务于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9]朱晓东,宋培元,曾建勋.我国科技期刊现状及管理政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

  [2][4][10]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3]2018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出炉”,中国科研稳定持续正增长[EB/OL].https://www.keoaeic.org/consultation/923.html

  [5]中国在2020年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世界第一[EB/OL].https://www.sohu.com/a/201511041_148882

  [6]中国科协调宣部、学会学术部.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http://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7]高峰.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10年资助书刊概况及今后资助范围与重点[J].动物学报,2001,47(1)

  [8]王岩,刘容光,董尔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效果浅析[J].中国科学基金,2007(4)

  [11]张月红,林昌东,李江,等.中国有多少英文学术期刊(不含港、澳、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2)

  [12]任胜利,祖广安.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分析[J].编辑学报,2004,16(4)

  [13]张蕾.2019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从求数量到重质量评价指标变化显著[N].光明日报,2019-11-20

  [14]任胜利,宁笔,陈哲,等.2019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2020(3)

  [15]刘天星,武文,任胜利,等.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困境:问卷调查分析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6)

  [16][17]“抗疫”中国经验进入全球学习时,21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134篇文献被WHO冠状病毒病出版物数据库收录[EB/OL].https://www.sohu.com/a/380034268_120055886.

  [18][19][20]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2]屈婷,董瑞丰.中国科传成功收购法国科学出版社[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11/21/c_1125258739.htm

  [23]重磅!Nature全线期刊加入CNKI[EB/OL].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92483786&ver=2408&signature=sl0vOxliLZ3oH8*qMBf*A-tuohc-bDjtvKcf*6OhBxCUPqe0oh3Bo*230992u0f46sI0l2H*cdZUFTVi11lo1nxY3zNKyY3GUN4rB-i4QPtFOIDMDohdXMZMHqTatwce&new=1

  [24]张昕,王素,刘兴平.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J].科学通报,2020(9)

  [25]范爱红,管翠中,曾晓牧.英文科技期刊办刊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出版科学,2018(2)

  [26]任艳青,靳炜,翁彦琴.撤销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新特征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