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如何以数字方式讲好文化中国故事——数字文化的文化导向与产业方向

2020-12-04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刘利民
  关键词  数字文化 产业 文化经济价值

  数字文化产业资深从业者。最早的数字文化产业实践者与研究者之一。早在2009年即创立了规模化的古典中国艺术数据库与当代时尚数据库。目前作为“文旅中国建设工程”的推广者,致力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服务体系的探索及数字文化在其中的运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逢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即发端于1980年代中后期的第三波全球化浪潮。其标志性事件是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由此进入快车道;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GDP居全球第2位;至2015年,总量高达日本的2倍以上,且一直保持至今,为未来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中国还非常幸运地遇见了另一个天时——开始于1990年代中后期的互联网化。以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为主轴与平台的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不仅帮助中国的互联网业后来者居上,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互联网企业,而且以此为基础诱发了包括互联网经济在内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有可能重构,或者说正在重构中国乃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结构。

  这种新经济结构逐渐倒逼旧产业形态乃至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其中最具意义和价值的形式即是数字文化的出现,由此又深刻影响着文化产业的方向与发展。可以说,数字文化及其产业对中国的影响将不亚于加入WTO对中国的作用。它不仅将帮助中国在经济上有新的成就,而且将活化古典中国文化,为民族复兴夯实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古典中国文化的数字化意义

  曾经,在全球市值前10位公司中,互联网企业不到一半,至2019年则有7家都是互联网公司。社会信息化也即数字化的增量价值正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这一种趋势在未来10年及至更长一段时间还会继续,且会进一步加强,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步主要方式。于是,如何更加有效和广泛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及以此为基础可以做到的数字化、轻便化、全域化、标准化、仿真性、即时性、互动性就是一种非常值得期待的发展加速度。可以想见,这种加速度将不仅可以保障中国经济继续行驶在快车道,而且对文化与教育也可以实现全覆盖与深度影响——这对于中国国民质素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古典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见附表)。


附表: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对中国文化与教育事业的作用
序号 技术与形态 作用与价值
1 数字化 在传统的(以纸本为主要载体的)介质之外,增加新的(电子化)载体,且容量可至无限。
2 轻便化 不局限于纸本,可以做到随身,并且几近无形。
3 全域化 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全天候阅读和学习。
4 标准化 提供规范的、专业的、权威的读本,同时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因为多版本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5 仿真性 视频技术、音频技术、3D技术、VR/CR/MR等技术可以完全模拟现场教学效果,并且具有更加丰富的教学工具,学习者不仅有如在教室般的感觉,还能进入模拟时空,浸入式体验历史或未来现场。
6 即时性 具有比电视和广播更加优秀的同步效果。
7 互动性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拥有比教室更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更具艺术性,冲击着人类的想象力。

  当然,即便互联网技术再发达,数字化的结果再美好,也不能取代教室与自然。但是,在这波互联网与数字化的浪潮中,中国可以用其所长,以科学与艺术的方式展现文明中国,让国民了解、分享最终认同中国美学和古典文化——这也是政府的期待与目的。在由文化部于2017年4月11日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由文化和旅游部于2020年11月18日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两份重要指导性文件中,都强调“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那么,如何做到数字化?

  仅就古典中国而言,优秀文化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古籍、书法、绘画、传统戏曲经典剧目、传统纹样、博物馆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史前文明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10个大项。此外还有5A景区、中药与中国原生植物、中国濒危动物、山河、传统省域5个领域也可算入优秀文化资源系统。

  将以上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历史、地理、传统和物种等知识数字化、在线化,不仅可以面向学生,也可以面向全中国乃至全球推出云课堂、云博物馆、云旅行等,足不出户,即可以领略和认知中国文明、中国山河与中国传统之美。尤其是在COVID-19肆虐人间的日子,在不方便出门学习与旅行之时,可以随时漫步云上中国,增长知识,增广见闻,感受山河之秀丽、物种之丰饶、历史之灿烂。

  就国民而言,这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学习平台;就世界而言,这是一个了解中国、感知中国魅力的不可或缺的窗口。自21世纪以来,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在阳光、空气和水之外,影响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第4条件。而数字技术则实现了人类文化信息的储存革命,可以使人类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以互联网+的方式永久保存。在这种情势之下,“云上中国”即是献给这个时代和未来的最好礼物。遥望宋代有《太平御览》,明代有《永乐大典》,清代有《四库全书》,这些文化工程都泽及千万世,当代中国也应该有所为,也必须有为——因为这是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送给中国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结合最新考古与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将“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指导意见明确定义为建设“云上中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作一次全面、系统、专业和权威的整理,集历代之大成,以飨国人。在感知与追求中国历史与民族之美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靠什么支撑数字文化新业态长期发展?

  毋庸置疑,积淀数千年的、丰富多彩的古典中国文化与蓬勃发展的现代中国文化,足以满足云演艺、云展览、数字艺术等新业态对数字内容的需求。但是,如何以“数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成就一个辉煌的数字文化产业则是一个难题。尤其是,怎样才能“到2025年,培育20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各具特色、活力强劲的中小微企业持续涌现,打造5个具有区域影响力、引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建设200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文化产业项目?”其中关键在内容导向。

  据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中国内地共建有主题公园339座,其中22%持平、53%盈利,剩余的25%亏损——这个数字足以发人深思。据2017年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主题公园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当时约有1500亿元资金限在主题公园投资之中。国内主题公园盈利难的原因无疑存在管理、推广和服务等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同质化严重,对内容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对活化文化的着力不足,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游客心理和不断提升的买单者的审美水平。

  于是,在核心竞争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主题公园项目或许只能沦为地产导向,涉及酒店、商业甚至住宅等多种业态——这些都是数字文化产业必须规避的问题。一部优秀的数字文化产品与主题公园类似,建设(制作)周期和盈利周期都不短,地产化、追求补贴意识还是以内容为导向,不忘文化的责任,这是数字文化产业面临的选择。

  当然,数字文化产业与地产的关系不会如主题公园那般近在咫尺,但是,预防数字文化产业园遍地开花和追求补贴意识,成为产业发展的先导思想,将是数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必选动作。概言之,云演艺、云展览、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的形成并不难,难在有什么内容可以持续支撑以上业态的长期有效发展?

  数字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正在塑造产业新模式

  自古以来,文化即具有公益与商业双重属性。如何兼顾这两种特质,为市场提供喜闻乐见的优质产品?IP转化是一种路径,这也是市场热衷的方式。但是,并不是每一个IP都能产生广泛的市场价值;并且,也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如故宫一样人所皆知的IP。于是,对创意的要求应运而生——以上,也是当代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两种主要模式。前者以美国为代表,以授权方式拓展市场(如迪斯尼);后者以英国为代表,以十足的创意赢得全球消费者的青睐(英国甚至已将文化活动重新定义为“创意产业”)。

  有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IP如何与创意及数字技术结合,从而形成区别于英美两国的中国模式?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最大特点便是日常化、生活化和本土化。在日常生活之中,存在诸多对文化与审美乃至哲学的表现。比如说筷子,古人称之为“箸”,在寻常的两根竹制品或木制品中便蕴含了不少的哲思——孩子们知之甚少,甚至对于筷子的使用都不算得法,不合礼数,而可以通过数字文化产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与此同时,还可以生发无数的衍生品,比方说吟咏竹子的诗歌、赞美竹子的绘画,继而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去了解竹子的产地、种类和用途等等。数字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将无限增加教育的魅力,而且正在塑造文化产业的新特征与新模式。

  换句话说,无论IP化还是创意,文化价值和审美应该是数字文化产业的方向和宗旨。自有史以来,人类的消费或是在文化价值的引导下、或是在美与时尚的旗帜影响下进行着一轮一轮新的消费。可以预见,输出特定文化价值和审美的数字文化产品与服务,将会大受欢迎。单纯的炫技无意义,而与内容结合的数字技术将可以使得文化如有双翼,飞向千家万户,落在买单者的眼里和孩子们的记忆中。

  文化经济的未来价值

  过去,文化与科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来源,两者相伴而行、相互促进。如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让这种关系更为紧密,完全超越了跨界的概念,而是近乎一次伟大的革命,将持续且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至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总值为31.8亿美元。其中,美国凭借雄厚的技术创新优势,数字经济规模蝉联全球第一,为13.1万亿美元;中国紧随其后,为5.2万亿美元;德国、日本位列第三和第四位,都超过2万亿美元;英国、法国位列第五和第六位,都超过1万亿美元。数字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成为各国(尤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占47个样本国GDP平均比重比2018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为41.5%。在德国、英国和美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更是分别高达63.4%、62.3%和61.0%。而中国也超过30%,为3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67.7%。(详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于2020年10月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新图景(2020)——大变局下的可持续发展新动能》,下同。)与德国、英国、美国等先进国家相比,数字经济有待继续增长——其中,数字文化产业是为最主要的增长方向之一。

  目前,中国城乡正在经历一次集体性的转型与升级。其中,文化事业与产业在这个伟大的转型与升级过程中正在显现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与必要性。而这种价值与必要性又集中体现在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数字技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文化与科技实现了完美融合,其推进文明演化的作用越来越显得不可或缺,并且其自身也正在成为一种文化形态。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目前,产业数字化已占数字经济比重高达84.3%,占全球GDP比重为35.0%。这也就是说,产业数字化已成为驱动全球数字经济乃至全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主导力量。文化与科技的加速融合,将突破传统产业分类的思维模式,引导人类向一种更为高级的经济形态迈进,这意味着文化产业数字化既拥有广阔的前景,更是必然的趋势,将给文化产业带来最大的发展机遇,及至代表了人类经济形态的未来方向。

  可以确信,在未来甚至在未来的未来,人类经济的主流形态将是文化经济,而文化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字文化及其产业化。它将不仅供给人们美丽、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还将升级和美化包括城市、乡村在内的人类居住的每一个空间。创意城市和诗意生活将不只是一种美好想象,而可以在由数字经济引导的经济文化化的过程中得到实现——那将是一个超出我们想象的美丽新世界。

  2020年9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40亿,相当于全球网民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67.0%,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如此之多的网民与日渐提升的普及率,如何不将他们引至云上中国漫步?借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翅膀,突破历史与现实的边界,遨游在自由的时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