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治沙愚公》以长篇纪实,传递哪些时代印象与精神?

2020-12-04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张也

《治沙愚公——中国绿色传奇八步沙》陈玉福著/大象出版社2020年9月版 /49.00元

  最近,著名"1号作家"、金牌编剧陈玉福的又一长篇力作《治沙愚公》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大象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的出版发行在文学界引起一场不小的轰动。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考察甘肃省时,曾购买过陈玉福的长篇小说《八步沙》。加上这又是为纪念习总书记走进八步沙而创作的一部精品力作,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个中原因,除了作家的叙事能力和笔力功夫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即它是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作家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八步沙6个老汉三代家人与沙漠进行了长达50年斗争,最终战胜流沙的侵害,让40万亩荒沙变成绿洲的故事。

  如果最开头6个老汉治沙的初衷还有保卫自己的家园的因素在里头,到后来6个老汉的治沙行动完全就变成了保卫人类共同家园的行为。几十年后的今天,当年的6个老汉有的已经做古了,但是他们人虽然走了,沙漠却变绿了,何止把沙漠变绿了,更大的功劳还在于把人也变好了。他们在改造沙漠的工程中,也改造了人。调皮捣蛋者变成了治理沙漠的骨干,大学毕业生主动加入治理沙漠的队伍中,连市长、市委书记都想尽办法为治理沙漠做一份贡献。 《治沙愚公》的出版,是作家在为西部文学呐喊,为西部人的精神补钙,这让人非常感动,也非常震撼。文学作品写什么,历来是文学界争论的焦点。歌颂正能量,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真、善、美的作品来抵制假、丑、恶的作品,这是“1号作家”陈玉福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些他确实做到了。

  《治沙愚公》这部作品的结构严谨。作品从沙漠侵害人的厉害程度开始入手。当地人常说:“一夜风沙垒成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文章从这里开始着笔,这就很自然地引出来了治沙造林的英雄。这就如同一部戏剧或者一部电影,出场人物不但自然而且有理由,这是成熟作家的表现手法。作品顺着时间的推移向前展开着,让读者读起来非常自然,一点也不感觉别扭。在阅读《治沙愚公》这部长篇纪实文学的时候,人们不断地在发问,八步沙下一步怎么样了?结果是什么?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这些问题正是作家的高明之处,他巧妙地用叙事的手法让读者拿得起书却不愿意放下。

  在《治沙愚公》这部纪实文学中,最初描写的六老汉群体的第二代人,后来又有放羊倌的出现,又有其他人参与治沙,还有大学毕业生等等。这些人物各有各的性格特点,从穿戴打扮到言谈举止、从为人处事到办事原则,一个和一个不一样,没有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作品发展到后来,只要某个人说一句话或者办了一件什么事,读者立马就能够知道这个人是谁。个性明显的人物,不能不让人感动,而且产生了一种也想投入到治沙战斗中去的激情。

  这部作品的细节细致入微。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情节、细节、人物、语言四大要素。情节可以想象,语言可以创作,人物可以描写,唯独细节没有办法凭空编造。细节必须来自于生活实践,没有扎实的生活积累,没有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受得了委屈的决心,想挖到细节是不可能的。而任何文学作品的生命力长短,细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不敢断定作家陈玉福是不是在八步沙这个地方生活了多长时间,但是从书中的细节描写来看,作家的生活是非常扎实的,细节扑捉也是用了一番功夫的。几块石头支一口锅,锅里几颗土豆就是六个老汉的晚饭,他们围着铁锅吃土豆,吃着吃着唱起了“凉州小调”。你坐在空调房子里、坐在电脑跟前绝对是想象不出来这样的细节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谁掌握了细节谁就掌握了文学作品的命运,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这部作品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人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生活是这样,文学作品无不是这样。许多时候写出了民族的特色就必然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优秀的作品。那么这个理论浓缩到文学作品的语言上来看,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语言往往能是作品迅速升华,能让读者身临其境,能反映作品的优秀本质来。如果不信请你阅读《治沙愚公》这部长篇作品,你就会深深地体会出这个道理。当形容八步沙这个地方的风沙厉害的时候,作家引用了一句谚语“一夜北风沙砌墙,早上起来驴上房”,你可见风沙多么厉害。还可以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在《治沙愚公》这部著作里,地方语言比比皆是。许多人担心方言土语用多了影响读者的阅读效果,其实恰恰相反,方言土语不但不影响读者的阅读效果,反而成了阅读的调味品和润滑剂。许多时候方言土语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1号作家”陈玉福的巧妙之处。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