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高校出版社编辑:走出“同质化”追求“学者化”

2020-12-04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李天卿(延边大学出版社)

  从分类上看,关注学术性是高校出版社与其他出版社的主要区别。因此,编辑需要独具学术慧眼,让选题能够代表甚至引领某种学术思潮。这就对高校出版社编辑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要求。

  走出“唯技术论”误区

  认为编辑工作只是“技术活”,既是工作陷于同质化的误区,也是编辑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更是高校出版社编辑的大忌。现代学科分类体系过细、过密,而编辑的知识体系千差万别,图书选题范畴又极为宽广,这是“唯技术论”滋生的土壤。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做一个有“温度”的编辑。

  高校出版社编辑,既非完全面向市场的“书商”,也不是皓首穷经的专家,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学术性与社会意义甚至占据了更高的地位。因此,这个职业的社会责任尤为重要。出版学术图书,为的是嘉惠学林,为的是学术存史,更是“为往圣继绝学”。所以,在选题上,要做到着眼社会价值;在质量上,要做到精益求精;在读者反馈上,要做到兼听则明。而非仅顾编辑规范,对标对表,不顾其他。作为一名高校出版社编辑,职业的“温度”正体现在这里:学术图书,销量未必大,但一字一句都需用心审视;专业读物,读者未必广,但体例版面务必易读易用。所以,高校出版社编辑需要对学术成果深怀敬意。古人把校对称为“校雠”,意即把校阅对象当作“仇人”,用在编辑身上更是如此,也就是对稿件的一种高度责任心。

  在追求“学者化”上下苦功

  编辑情怀固然重要,但对高校出版社编辑来说,还需要追求学者化。

  第一,需要建立宽广的学术视野。学科分类所产生的壁垒,已被学界重视,因而跨学科已经成为重要的潮流与导向。这启示从业者,在学生时代“专而精”的知识体系之上,还需要把它延展、拓宽。以社会科学领域为例,文、史、哲互通,已成为一种共识。学者尚且需要其他学科来辅助自身研究方向,高校出版社编辑更不能例外。学术图书出版领域十分宽广,促使编辑必须终身学习,要尽其所能拓宽学术视野,以应对不断越出学科边界的最新学术动向。

  第二,需要透视学术热点,在把握学术潮流的基础上守正持中。一个选题是创新还是陈旧,即便凭借较宽的学术视野,有时也难以认清。这需要高校出版社编辑紧紧跟随学界动向。怎样关注学界动向?以社会科学领域为例,至少需要宏观把握近十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情况、人文社科权威期刊的选题方向,甚至可以关注近年“双一流”高校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在了解宏观方向之后,还需要对相关选题进行精细化追踪,如某一项目以怎样的形式产出成果。成果的产出,与图书出版密切相关。多多关注代表性项目的成果,无疑对提高编辑自身业务水平大有裨益,更可以从“业务员”变成“圈里人”,以内行姿态与作者对话,切实提升图书质量。同时,了解了学术动态,也可以对稿件产生一种守正持中的把握,不会被看似“创新”的选题蒙蔽双眼,更能走出“当局者迷”的怪圈。

  第三,需要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在了解学术动态的同时,提高出版社的知名度与活跃度。学术活动的意义在于交流,任何成果都不能只凭闭门造车。从身份上看,学者是学术成果的生产者,编辑则是传播者。因此,高校出版社参与学术活动,既是对活动意义的必要补充,也是编辑自身提升学术素养的有效路径,更能在观点的交锋中,提高图书出版的质量。

  “学者化”并非“精细化”

  在强调高校出版社编辑学术修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编辑所追求的“学者化”与学院派相异,不是专攻一点的“精细化”,而是要追求知识体系的广博。绝大多数学术出版机构不可能只针对特定领域,高校出版社编辑应该拥有“跨界”的自觉意识。

  所谓“跨界”,对新编辑来说,是及时跳出学生时期狭小的研究方向,以原有的知识体系为原点,辐射相邻学科,在发散式的学习积累中成为一个广博的“通才”。对经验丰富的老编辑来说,则是及时了解各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新学派。编辑并非某一学科的“专家”,他们对学科成果的认识是接受的,而非参与的,对学术的理解容易走入固化,培养“跨界”意识的原因正源于此。因此,追求“学者化”务须避免知识体系单一的误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