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静乐县文化刊物《鹅城》的复兴之路

2014-03-18 来源:忻州日报
  在忻州报刊的百花园中,有一朵花开得格外鲜艳,也格外新颖而特别。它以专业的精神、文化的品味、大气的风格,对家乡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始终以先进文化引领读者,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让人刮目相看,这就是静乐县文联主办的大型文化刊物《鹅城》。 
  领导重视《鹅城》起航 
  2008年1月,《鹅城》犹如一艘沉睡了20多年的轮船,在静乐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重新起航。时任静乐县委书记的王书东、县长的张春,为打造全民核心价值体系,在寻望文化血缘、拓展时代精神的同时,遗憾地发现文化原创力的缺失。搭建文化原创力的人才支撑平台,期盼有一本展示县域文化经济发展、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培育文学新人的大型文化刊物的产生,现实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于是,在县领导的倡导和支持下,新《鹅城》整装待发,重新起航。《人民日报》原副总编、《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张虎生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杂志题了刊名并题了词。时任忻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如璧也为复刊号题了词。特别是2010年12月,时任静乐县委书记杨存虎在中共静乐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专门提出:“要把《鹅城》杂志办成静乐对外开放的名片,办成静乐形象的代言人。”时任县长张文斌足额拨付资金,保证了联谊会及杂志的正常运转。至此,《鹅城》杂志的办刊思想、定位更加明确,之后,静乐县历任县领导对《鹅城》杂志同样高度重视,现任县委书记李德新、县长王昕在人员及经费等方面更是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新复刊的《鹅城》杂志是一本以文学性为主,兼顾政治、经济、历史、人文、地理等的综合性的文化期刊,其办刊宗旨是:繁荣静乐文学艺术的创作,培育文学新人,宣传和记录静乐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挖掘静乐历史人文资源,传承静乐民间艺术。同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精美的版面和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县内外的读者,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成为提升静乐对外形象,打造静乐对外开放的品牌和名片,《鹅城》俨然成了静乐形象的“代言人”。《鹅城》从复刊以来,共出版13期,受到了县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回望《鹅城》杂志6年来的辉煌历程,一个个闪光的足迹映入眼帘:在影像志栏目真实地记录了赤泥洼村的民俗风情及脱贫致富的变迁历史;参与编辑出版大型文献《静乐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概览》;参与并审订了新“静乐八景”的有关事宜,并辟出大量篇幅,登载资历较深、德高望重的老干部的研究型文章,为确立新八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举办了“静乐风光摄影展”,将静乐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向外界作了很好的宣传和推荐;开展了国庆红歌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功绩,起到了人人爱党、爱祖国的良好社会效应;举办了“辉煌的历程”知识竞赛,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组织代表队赴市参加了“书法电视大赛”和“青少年书法大赛”,为培养更多的文艺新人创造良好的机会;协助县政协举办60周年书画展,编排文艺晚会;筹备出版一批《静乐文存》大型文化工程,计划出版18册,已出版9册;为纪念文化部在静乐扶贫15年的光辉历程,积极搜集整理相关图文资料,以特刊的形式编辑出版;在北京、太原举办的静乐老乡联谊会上,《鹅城》杂志作为文化礼品,赠送在外工作的静乐籍人士,为提升静乐形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创新思路 特色鲜明 
  内容是杂志的生命。《鹅城》杂志一班人以创新的思路,借鉴兄弟优秀刊物的先进经验,设置了《记录进程》、《时政辑要》、《创优争先全民创业巡礼》、《影像志》、《小说场》、《散文天地》、《诗歌在线》、《文艺舞台》、《希望的天空》、《文艺评论》、《回顾静乐》、《人物春秋》、《静乐九大历史名人传略》、《历史回眸》、《静乐民间故事》、《老照片》及书法、摄影、绘画、插页等专栏。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文化刊物只能登纯文艺的东西,领导干部的时政文章咋能登载?《鹅城》杂志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开辟专栏,从大文化的角度有选择地刊登一些文章,树立了刊物的权威性。《记录进程》栏目用清晰可视的图片资料,同步记录了静乐政治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时政辑要》登载的是县四大班子领导有关静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和讲话;《研究探索》登载的是县各级干部对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性的研究文章。《鹅城》杂志通过这样的形式,把关心支持静乐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件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定格在历史的记忆当中,无疑是一种开放的办刊思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阅读已经由读文进入了图文并进的时代,《鹅城》设置了《影像志》栏目,旨在用独特可视的图片叙述记载静乐这片土地上特有的热点事件、人文、民俗等等。该栏目先后发表了《2008·赤泥洼·新春佳节》、《遥远的村庄》、《让爱点亮未来》、《2009·暴雪·济道岭·两岭山》《2009·山里娃·北京“爱心之旅”》、《即将失去的村庄》、《辛卯·正月十五·韩家会》、《辛卯年·除夕·快递员李彦青》、《山坳里落寞的绝响》等内容,受到童话大王郑渊洁、中国农大教授李季等专家学者的肯定。《鹅城》每期不惜版面,用12个页码的彩色铜版纸印刷,真实清晰,编排美观,颇具冲击力。这一创意从形式上让《鹅城》有别于其他刊物,在忻州属于开创性的。 
  静乐是一片古老而光荣的土地,一代代静乐儿女栖息、生存、思索、发展、奋斗,孕育了特有的民间文化艺术,积淀了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优秀儿女。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政治活动家高君宇诞生在这里;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在静乐的康家会打响了第一战役;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静乐先后输送了上万名英雄儿女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奔赴疆场,血洒大江南北,气贯汾河两岸。为此,《鹅城》设置有《人物春秋》、《历史回眸》、《静乐九大历史名人传略》、《静乐民间故事》、《老照片》等栏目,旨在挖掘静乐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光荣革命传荣,提升静乐文化品位,让更多的人在感受身后的静乐历史底蕴过程中增强了解静乐、热爱静乐、建设静乐的热情和信心。乡土、乡音、乡情,用一本杂志凝结天南海北的静乐人,这是其又一大特色。 
  用心办刊 有口皆碑 
  固然,办好一本优秀刊物必须有领导的支持,有一支团结、协作、奋勇进取的团队,但关键还是要有一个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领头人。时任静乐县文联主席兼忻州电视台驻静乐记者站站长宋德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翻阅宋德珍的履历,他并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文化人,仅仅算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曾先后在静乐县城关医院、县发电厂、县经济委员会、县西坡崖乡、县工会、县广播电视局工作并任职。尤其是宋德珍从1999年任静乐县广电局副局长,天天与文字图像打交道,这为他日后担任文联主席、主办《鹅城》杂志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先后主创、组织制作了《人民不会忘记》、《桥》、《深深的使命光辉的业绩》(6集系列专题片)、《干旱的土地》、《静乐骄子·北京篇》(8集电视系列专题片)等电视专题片。2007年9月,他调任静乐县文联主席和忻州电视台驻静乐记者站站长,更是把全部的精力和热忱奉献给静乐的文化事业和静乐对外宣传的工作当中。《鹅城》复刊的6年,在他带领一班人的坚守奉献中,一本县级文化刊物办得有声有色,年年有变化,年年有进步。 
  用心办刊物,用情办刊物,刊物才会有品位,有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才会有人缘,有读者,有分量。王改萍读者在《寄语<鹅城>》一文中发自内心地评价:这里是文学的殿堂,思想的家园。这里有直指心灵的优美诗歌,构思独特的新颖小说;有高屋建瓴的时政要文,发人深省的理论文章,还有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和催人奋进的革命轶事。这些文章或讴歌生命,赞美生活;或议论时政,表述观点;既有对生命的经典感悟和对生活的另类解读,又有对时政的精辟分析和对家乡发展的真知灼见。 

  一页页、一篇篇,充满真诚,写满期待,无不体现着勤劳淳朴的静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 

  已故的老作家李恨不动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评价这份刊物:《鹅城》是一种文化的提醒,有很多领导和仁人志士在这里对静乐的兴衰荣枯作了文化意义上的深刻提醒;《鹅城》是一个地方性的窗口,对静乐的形象作了很好的展示;《鹅城》是一条绵长而温馨的纽带,牵动了许多游子和学子对静乐的牵念和关切;《鹅城》是一块孕育新苗的园圃,扶植了不少文艺和文学上的新秀……就连她的那块小说场也让我这个六十花甲的老人尽管在精力不济的情况下,都享受了晚年的愉悦。 

  更让人感动的是,一位名叫李银堂的读者,在走访了《鹅城》编辑部后,给《鹅城》编辑部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畅谈他与《鹅城》的缘分。他在文章中描述了自己的心理感受: 

  “去年春天,我在县城街上偶然碰到一个人手中拿着《鹅城》杂志边走边看。我询问后得知是《鹅城》复刊号第一期。当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沉睡了廿三年的《鹅城》终于苏醒了,代表静乐文化的符号又出现了。” 

  “那一天,我直奔静乐文化活动中心文联办公室。刚进门,室内的文化气息让我醉了,呆了,从未体验过的“汗牛充屋”。屋里的主人非常有气质、有修养,他们就是现在《鹅城》杂志的主编宋德珍,副主编张月升先生和吴亮梅女士。当时我不敢相信他们竟然比我的年龄大不了多少,二十多年前,我就听说宋德珍写的文章很好,也读过他的诗和小说,但未见其人,我当时猜想他一定是细高个子,待人和善,文如其人。眼前给我递茶的正如我猜想一样就是宋德珍主编,只是多了一副眼镜。对于张月升先生,因为他拍的照片老练,富有一定的内涵,我想他一定是胡子长长的,年岁较老,戴一副眼睛的老艺术家。因为他在二十几年前就很有成就很有名气了。可是站在我面前的张月生先生很年轻,这出乎我的意料,也令我十分敬佩。” 

  “当时我想,过去在老《鹅城》杂志上品读过他们的作品,如今他们又在主编新《鹅城》。他们耕耘了《鹅城》这片土地,这片土地成就着他们,培养着他们,实现着他们的梦想。” 

  “《鹅城》培养造就着静乐一代又一代文学艺术人才,她是静乐文化的一个符号,是静乐精神文明的载体。我对《鹅城》怀有深厚的感情,不仅仅因为她成为静乐政治文化经济的窗口,是老幼妇孺喜爱的读物,还因为编辑《鹅城》杂志的这群人身上朴实的品格和奉献的精神感染着我,激励着我。《鹅城》永远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创办《鹅城》的人们,永远是我尊敬的人。”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一本普通的刊物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高!真情献读者,精心编好每一期刊物,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快乐。 

  如今,宋德珍已经荣调新的工作岗位,他的同事张月升和吴亮梅从他手中接过了这把“薪火”,又将上路,继续前行。“感恩、责任、使命、关怀、挚爱、荣誉”这就是他们一贯追求的办刊精神。在新的征程中,相信他们必将秉承着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带着开放的视野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把《鹅城》杂志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正如《鹅城》复刊词所言:“阳光必然沐浴在他们的脸上,梦想和晨曦必然同一飞翔!”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