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阅读的源与流

2020-10-15 来源:《中国出版》
  【作 者】蔡晓宇:中央宣传部机关党委

  【摘 要】新时代如何认识阅读、发展阅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大的命题。破题之要应追根溯源、抽丝剥茧,遵循从历史逻辑到理论逻辑再到实践逻辑的规律,为当下的阅读明确坐标、路径与动力。从发展的视角、辩证的思维看,阅读应坚持以人为根本、以文为对象、以视为要件、以书为主宰,突出创新性、思维性、主体性,更注重探究使用阅读生理活动规律,更注重积淀释放优秀作品内在魅力,更注重有效发挥现代社会组织力量,让阅读回归阅读,让阅读焕发新生。

  【关键词】阅读;历史;本原;发展

  阅读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个体的成长进路,是社会的文化现象。它作为人体获取接受外部信息的重要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其内涵、边界、功能等必然进行深刻复杂的嬗变。以固守的思维让阅读回到传统社会的状态,或是以激进的态度忽略现代社会阅读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都有失偏颇。“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追根溯源,廓清阅读的本来面目,为当下的阅读发展找到理论的逻辑、价值的支点和行动的方向。

  一、阅读的缘起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阅读是具有崇高地位的文化活动。人类学研究发现,为了更好地把凝结人类智慧、标注人类性征的文明创造进行集体传承,人类先后创制了多个符号体系,比如绘画、语言、文字等。以这些符号为基础,创制形成了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等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成果。围绕作品的使用接受,呈现许多文化活动形态——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主要基于文字作品的阅读活动。考古研究发现,人类口头语言出现在约5万年前,绘画出现在约4万年前,文字出现在约6000年前。作为人类最杰出的文化成就之一,文字在内涵表达、信息传播、作品保存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魔力和魅力,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并当仁不让地扮演着人类文明诸多表达形式中的“霸主”角色。从历史上看,由于文字既具有较高的认知使用门槛,又具有广泛的表达使用领域,因此其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统治阶级进行文化垄断、知识垄断的工具,从事文字作品创制和阅读文字作品的人群,一般都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精英阶层。中国的封建社会、欧洲的中世纪,普通民众受到文化钳制和思想束缚的主要体现之一就是不识字、难阅读。所以,阅读具有天然的“高贵性”。即使进入现代社会,文字使用的技术门槛、文字作品的专业门槛依然存在,阅读是具有崇高地位的文化活动,特别是在政治宣传、教育学习、文化传承、学术研究、精神生活等诸多领域,阅读更是个体实践的重要乃至主要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古往今来关于肯定阅读价值和意义的嘉言名篇不可胜数。

  但信息传播活动的变革发展,使阅读的社会功用逐渐分化,知识性、文化性等特点更加清晰、明显。从根本上讲,阅读的崇高地位与文字在符号体系中的绝对主导局面有关,但更直接的原因,则是因为信息符号的载体长久以来以更有利于显现和适应文字特点的印刷纸张为主,而语言、绘画等信息符号则一直没有“量身打造”的承载介质。不过,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这一局面。信息传播载体从书籍“一家独大”,到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介共生共存。这种变化,是从主要发挥文字符号优势到综合释放各种符号功能的过程——特别是对绘画(图像)、语言(声音)在表达不够深刻丰富、保存难以稳定长久等方面的劣势的补足,更是以书籍为代表的纸质媒体和阅读活动的多元社会角色逐渐分解、转化的过程——也是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和专业生产内容并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阅读在大众传播、娱乐休闲、社交生活等方面的地位显著下降,而在知识、人文、学术等领域,阅读以作者的专业性、作品的创新性、读者的认知性,更显本真价值。事实上,许多学者对现代社会阅读的倡导,并非是对传统社会阅读所承载的复杂社会功能回归的诉求,而是对阅读固有的知识性、文化性的深化。

  而人体的生理机制,为我们坚持阅读正道、坚守阅读本原提供了有力支撑。生理学研究发现,除了视觉、听觉,言语能力也是人与生俱来的,都是可以自行使用掌握的,但阅读的行为却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迄今为止,科学家没有发现人类的任何一组基因直接负责阅读功能,而阅读能力的形成,是由于人类大脑具有的可塑性特质,通过神经回路在大量的个体实践中逐步建立特殊的神经联结模式成为“阅读脑”。一些个体的阅读障碍,其本质也不是一种器官疾病,而是视觉和口语神经回路等出现了故障。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很容易地会说、会听、会看,但在读和写上却需要持续而长久的学习训练,并且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个体差异。这说明,阅读虽然有赖于漫长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大脑形成的特定功能作为生理基础,但毕竟是一种后天技能,并且需要多器官参与的长期复杂实践,这是阅读与聆听、观看、触摸等信息读取方式的重大区别,也是阅读能够对人的身心、思维等产生特殊影响的生理原因。

  二、阅读的本原

  1.阅读的首要是以人为根本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人类发明了阅读,人类文明构成阅读的主要内容,人类自身机体是阅读的生理基础。阅读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类的信息读取行为,有一种天然之于人的依附性,其价值有赖于个体的人或者群体的人类社会来界定和实现。它尽管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具有象征性的重要文化符号,但这种象征性无疑是由特定社会条件造就的,其实质是一种工具性存在。因此,可以说阅读是历史性的,有虎踞龙盘的状态,也有风景独好的方位;阅读是生动的,随人的不断发展而多姿多彩,呈现蓬勃向上的活力。而理解和认识阅读,探讨和把握阅读,必须从人的需要、人的条件、人的变化出发和立足,以与时俱进的思维审视打量。离开人这个主体去讨论阅读的自在意义,或者脱离时代的变化去讨论阅读的实际作用,自然是难以想象的。

  2.阅读的核心是以文为对象

  从历史上看,虽然语言、绘画是较之于文字出现更早的信息符号,但前者是一种能量形态,靠声波振动,只能靠说和听来传递,不存在“阅”的物质基础,而绘画虽然有了物质形态,但内容简单、具体,有形无声。只有文字这种兼具绘画之形、语言之声的信息符号出现,阅读才可能进行,阅读的概念才可能产生。因此,文字的历史起点在哪里,阅读的起点也应该在哪里。更为重要的是,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见证并记录了文明发展历程,这种不可逆的史实和文字以语言为基础、具有无出其右的表达传播优势,奠定了文字的历史社会地位,也确定巩固了阅读的属性定位。所以,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文明的载体形态和传播方式日益繁复,但阅读的对象内涵却保持相对一致——阅读主要指对文字信息的读取。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观戏剧、看展览也罢,听评书、赏音乐也好,这些以获取非文字信息为主的行为,难以做到既可阅又可读,一般不被纳入阅读的范畴;而绘画等图像符号逐渐进入阅读视野,多是以图辅文、图文相宜的需要。

  3.阅读的实现是以视为要件

  人体靠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感知世界、获取信息。其中靠视觉获取的信息占人脑获取外界信息的比重超过90%。阅读的生理基础是人的视觉,通过视觉,文字信息才能进入大脑获得解码,转换成相应的意义内容。“文明—文字—眼睛—大脑”的模式构成了人类个体成长和集体传承的基本方式,这是数千年来人类实践选择的结果,体现了各类符号体系性能比较和人类生理器官功能竞争的最优配比。而长期的生理机能进化过程又强化了这一模式的优越地位。只不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突破生理限制的心理渴望和现实需要日渐强烈,多种符号体系多个感觉功能交织交替的信息读取方式相继出现,比如“听书”“有声阅读”“数字阅读”,以及看电视、看立体电影等。严格来讲,这是人类各种感觉器官深度扩张、信息传播效率大幅提升的结果,其本质不是阅读的“开疆拓土”,而是与阅读同行的多种信息读取方式“万河奔流”。阅读还是阅读,以眼识文的本性未变。

  4.阅读的载体是以书为主宰

  在书籍之前,动物的甲骨、表皮,日常生活中的丝帛、竹木等,都曾作为文字信息的记录载体。但书籍出现之后,社会化的阅读才真正开始,文明进化也有了加速度。其根源在于就文明传承而言,书籍的物理性能与文字、人体的特点高度契合。书籍纸张适宜静态的、抽象的文字形体呈现,书籍的平面设计适合人体视觉习惯、开本造型适应人的肢体幅度、空间质感营造现场体验,读书过程的操控主动性、感觉单一性易于大脑深度思维,书籍的容量和寿命利于智慧成果的存续。这些特点是书籍与远古时代的非纸张载体的比较优势,也是与同时代的报纸、杂志等其他平面载体的比较优势,即使在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大行其道之后,这样的优势依然突出。进入现代社会,数字化媒体大放异彩,主要分流的是新闻、娱乐、社交等书籍原本就不专擅的领域,而以新型阅读为名号的“终端阅读”因技术成熟性、产业体系化、用户体验度等步履蹒跚,书籍在积累知识力量、体现思想之美、建设书香社会等方面的价值和优势仍然稳定。阅读就是捧书而读,这是阅读应有的美景,也是阅读扎根的土壤。

  三、阅读的特点

  1.阅读内容体现创新性

  历史地看,成为人类阅读对象的信息内容卷帙浩繁,但真正成就阅读重要地位的,是具有文化厚度的智慧作品。对于寻常的精神娱乐,多样的文艺形式带来的仪式感、沉浸感有强烈的感官触动,与之相比,阅读所能做的是在时间的长度上将其精华提纯沉淀,而非同时空的竞争。对于一般的新闻信息需求,不管是听还是看,能带来更高传输速度、更全信息内容的技术媒体一招制胜,“得之”胜过“知之”,阅读的模式几乎毫无优势,倒是信息冗余现象的出现有可能给阅读提供杀出一片天地的机会。把各种信息获取方式的性能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阅读的技术门槛、符号形式、视觉渠道、专一环境,既有利于知识性、文化性内容的表达表现,也有利于人对知识文化的读取和接受,有利于人的智力、心理、情感的发展完善。观诸个人实践,绝大部分人的阅读类型多是知识创新度高的精神内容,尤其是学习、研究等领域。对于茁壮成长的未成年人来说,通过阅读创新性的内容,他们的大脑日渐活跃发达,思维逐渐缜密深入,心智日益健全成熟,这是阅读与其他信息读取方式相比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阅读过程体现主体性

  语言学研究认为,语言符号具有线性特征,在听觉上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展开,而图像则是具有同时性的,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展示和并列它的所有元素。如果将之扩展到信息传播领域,可以说,以听觉为主的信息媒介往往是线性的,听众要逐分逐秒听下去,特别是直播类的即时节目。同样,视觉听觉混合的多媒体也是线性的,观众接受信息内容没有时序上的选择权。但单一视觉的平面媒体上的信息内容,却有图像在信息表达上的同时性便利,最为杰出的代表便是以文字内容为主的书籍等平面载体。虽然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同样是线性排列,阅读也是从前到后,但它的相对完整的意义单元可以像图像一样在同一页面呈现。阅读过程中,人是绝对的主体,具有打破线性限制、时间限制的自由操控权,既可以选择读字读句或读篇,也可以把握时间节奏和信息容量,以获得更佳的阅读质量。比较而言,视听类作品的播放器虽有快慢功能设置,但却是作品形态的更改甚至破坏,而且其读取速率不可改变。阅读这种自由而绝对的主动主体性,让人脑洞大开、思绪翩跹、情感起伏,可以在更深入深刻地读取信息的同时甚至进行思想的新创造。

  3.阅读本质体现思维性

  阅读技能的获得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后天习得过程,阅读行为的进行往往伴随着大脑的思维活动,需要复杂的脑力劳动。就本质而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和工具,是一种视觉语言系统;阅读作为一种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内在的思维性特点。不过,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文字这种信息符号的构造特点:形体复杂多变,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尤其是表音文字,符号性更强,而其意义组合却又无穷无尽。识别文字需要基本的门槛,理解文字需要一定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字就像人类的文明密码。并且,与其他获取信息方式相比,阅读的内容特性、过程特点也更有利于大脑的思维活动,特别是深度思维。生理学实验表明,具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人,他的大脑对视觉图像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也越强。所以,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玛丽安娜·沃尔夫说:“由于阅读,大脑得以重新组织,反过来又拓展了我们的思考能力,这种能力改变了我们智力进化的过程。”

  四、阅读的角色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阅读的社会角色也向多元前进。从宏观视角看,阅读依旧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诸多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稍显不同的是,在文明交流频繁、国际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阅读和特定群体或地域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关联,成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标志和指标,比如犹太、德意志等民族的良好阅读传统常被认为是优秀民族素质的基因,欧美等近代发达国家的发展秘诀往往与其发达的公共阅读联系。更加具有现实性的是,现代社会大众媒体和文化工业的高度发达使商业本位、娱乐至上等泛滥扩张,阅读等传统信息获取方式被弱化,人的文化需求虽从数量上形态上得到大大满足,但思考力、认知力、想象力下降,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把阅读作为国家竞争、文化传承、思想建设、公民素质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力量的“全民阅读”概念应运而生,它是当下阅读的社会价值定位、角色定位,既有传统的回归,也有现实的呼应。

  1.阅读作为一种公民权利被提出并得到倡导,是现代社会赋予阅读的全新角色

  一方面,这反映了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的重要需求被作为基本权利得到保障,体现了政府在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上的强制性义务,体现了现代社会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也表明,阅读在现代社会对个人的意义不仅仅有成功成名的功利性价值、进德修身的文化性价值,更有基本的、基础的生存生活价值。比如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近八成的美国人认为阅读是21世纪最重要的技能——这无疑是阅读在个体价值领域里的延伸。应该看到,当阅读作为一种公民权利,就意味着政府必须像提供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一样,为公民开展阅读提供便利;意味着阅读成为一项法定职能,形成一个特定的社会治理领域,而公民则可以把阅读作为标尺来评判政府的履职表现。阅读的这种政治价值内嵌式地进入民主政治领域,正是阅读在个体价值上的变化、公民在政治治理上地位变化的体现,并非传统社会阅读政治功能的延伸。这是当下应该重点把握的阅读的角色定位。

  2.与全民阅读、公民权利相对的另一种角色,是阅读的产业力量

  在以市场经济为资源配置主导方式的现代社会,人类的各种需求与资源供给相互作用,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市场形态,高度分工、高度专业、高度发达。尤其是进入21世纪,文化工业显示出的资本力量和意识形态价值进一步衬高了其地位,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的盛行不可避免。诚然,即使在自然经济主导的传统社会,做文化生意的商人也随处可见,但不同之处在于,现代社会资本自我扩张的本能、信息强势传播的环境,使包括阅读在内的诸多文化活动在商业霓虹灯的照耀下变得五光十色、光怪陆离。就阅读而言,它既有的之于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地位、重要作用,自然而然成为产业化的基础,极大地丰富完善了阅读活动开展的基础要件、基本元素,对阅读技术、阅读方式、阅读品种等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不过,阅读的技术、载体、体验对新兴媒介的依赖并不强烈,阅读以文为主、聚焦知识性文化性内容等特点与新兴媒体主打及时性、形象性的特点并不一致,新兴媒体以大资金投入、大点击率收益为核心的盈利模式与传统阅读活动的商业逻辑并不相同。所以,产业的力量可能带来阅读活动的新跨越,比如更好地探究阅读行为规律、大众化地推广阅读等;也有可能导致阅读的异化,比如制造阅读焦虑,消解阅读的知识密度文化厚度等。但无论怎样,阅读作为一种市场角色已经势不可挡。

  五、阅读的动力

  今天,推广阅读、繁荣阅读已经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命题。位居前列的强大推手是来自政府、行业、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团体组织和各个层面的精英代表,他们综合运用法律法规、财政金融、公共服务、宣传教育等政策手段,努力使阅读成为一种广播遍布、千秋流传的宏大事业。比如许多国家制定了关于全民阅读、公共图书馆等方面的高阶位法律,联合国也早在1995年就设立了“世界读书日”。从阅读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角度看,这些激励保障因素最大程度地营造了崇尚阅读、组织阅读、服务阅读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基于公共政策的阅读动力源,为阅读的社会化推进提供了充沛的动能。从阅读作为一种个体行为的角度看,这些外在的有形无形条件让阅读的现实门槛大大降低,让个体的阅读行为从主观客观上都更易于实施。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边际效益的有力体现,丰富的社会资源和高效的组织体系更易于让特定社会事项得到强力推展,非传统社会所能比拟。同时,这也是阅读的历史惯性,以一种新的方式演绎“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阅读的温床”的朴素道理。

  但就外在条件而论,优秀的作品则是阅读更强劲、更自然的动力。人的阅读动力一方面来源于人作为社会动物、智慧动物、情感动物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来源于阅读对象——作品带来的精神满足感。所以,作品作为阅读行为的客体,对阅读行为的实施和成效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古今中外历史上,“洛阳纸贵”的案例反复上演。而以激励保护创作者积极性为重要目的的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成为最具国际性的法律之一。不过,今天阅读对象的难题不在于优秀作品绝对数量的不足,而是在知识生产效率空前提高的条件下,在个人面对全方位的精神产品轰炸的环境下,优质阅读内容生产模式出现了困境:作品商品化、阅读市场化、生产产业化,优秀作品的影响周期变短、相对数量不足,阅读作品自身对人的持续吸引力不够。对于这样的困境,行业产业层面更多选择了外延式的扩张,从理论和实践上把多样的信息传播活动纳入阅读的范畴。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对阅读更有持续长远意义的,还应该是立足繁荣的文明创造,培育和宣扬优秀的阅读作品,以作品内在的光芒映照阅读的前行路。

  不过,阅读的根本动力还要回到人本身。让人从理性和感情出发,将阅读置于人生的高处,形成阅读的强劲渴望和刚性自觉,这应该是阅读长盛不衰、久而弥新的根基根源。从人的社会属性上说,需要将阅读在宏观层面的重大意义与阅读在个体层面的实践价值形成有效的结合通道,让人基于趋利避害的社会本能进入通道,主动开展阅读、真心喜爱阅读。中国古代主要采用读书取仕的方法,现代社会虽不推崇“功利性阅读”,但的确要从教育学习、社会风尚、职业发展、产业引导等方面,为个人的阅读行为选择提供实实在在的价值驱动目标。从人的自然属性上说,需要将人的精神需求进行激发、开发,从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视角研究人类阅读行为的发生动机、过程状态、本质属性,深刻把握内在规律,让人的阅读能力、阅读欲望得到持续提升,这可能也是目前对阅读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比如,深入研究阅读的市场化对阅读欲望和体验的影响,努力探索阅读过程中人的心理、神经活动特点,深刻揭示制约阅读效果的主观客观因素等,通过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从技术的角度释放人的阅读动能。只有人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才能走进阅读、成就阅读,阅读在人类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得到彰显和巩固。

  阅读之河浩浩汤汤,其来有自,其流绵长。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不变,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不变,阅读的奔腾激荡就难以改变。关键在于理性地探寻、把握阅读的内涵边界、生理规律、价值结构、发展坐标,把阅读的内在本质与信息传播的一般特点分清楚,把阅读的行为属性与出版、传媒的行业定位分清楚,把阅读的实践功能与文化、教育的社会作用分清楚,既不泛化、神化,更不窄化、矮化,真正让阅读坚守大道、收纳众流,始终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成长伴侣、腾飞翼翅。

  参考文献:

  [1]玛丽安娜·沃尔夫.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M].王惟芬,杨仕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葛鸿雁.阅读的艺术——人类知识的存储与获取方式[J].浙江工艺美术,2007(1)

  [3]沈迪飞.对阅读源起的探讨——读《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等四部专著[J].新世纪图书馆,2014(6)

  [4]于殿利.阅读的三个时代[J].现代出版,2018(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