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最具资本价值团队 华理社用小语种撬动大产业

2020-10-13 来源:出版商务网 孙竹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简称“华理社”)小语种事业部是一个刚独立运营2年的小团队,团队里共有6人。

  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是因为华理社的小语种出版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在市场体量、产品线成熟度、人员构成和新媒体运营架构上都已十分成熟。据开卷监测数据显示,华理社日韩语图书在细分市场的占有率位居全国前二。小团队怎样在小众出版领域开辟出大市场,做出品牌效应?

  纸质书为基础 形成专业特色

  提起社里的外语学习类图书,华理社副总编辑丁毅总结了3个特点:一是聚焦,紧紧围绕外语学习细分市场,做好专业出版;二是用户视角,始终以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为终极目的;三是主动迭代,积极对产品进行更新和优化。

  今年受疫情影响,海外考试大规模停滞,给相关图书的销售带来了一定影响,但读者的学习需求并没有停止。华理社小语种事业部主任王一佼介绍了疫情背景下,小语种事业部2020年在内容策划上的突破:“今年,我们获得了日本新J.TEST考试和韩语能力考试TOPIK的官方授权,出版了官方真题、大纲及模拟题系列,满足考生对海外考试的刚性需求。同时,还出版了一系列针对国内日语高考考生的教辅书籍,一上市就屡屡重印。这可以说是小众领域也有大市场的典型案例。今年,我们还获得了日本熊本熊形象的官方授权,并开发了《熊本熊的日语五十音图卡》,希望日语学习者在入门之初,就能使用这样可爱、有趣的文创产品,轻松愉快地推开日语学习的大门。”

  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小语种事业部在垂直细分领域的耕耘运作是制胜关键。王一佼说:“关于纸质书选题,我们更多地考虑如何帮助用户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市场上每款热销产品的背后都对应着一种需求,作为策划编辑,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并回应这种需求。市面上有很多日语教辅,它们扮演着不同角色。畅销品类各有特色,服务于不同人群。找准定位,满足一定人群的特定需求,就一定会有市场。”例如,华理社“红蓝宝书”系列是针对日语能力考试的品牌产品,已具备相当强的市场号召力。针对读者的细分需求,华理社还出版了“红蓝宝书”配套相关的“口袋本”系列、“大全集”系列、“1000题”系列、“橙绿宝”系列,并根据考试变化不断优化内容及配套资源。

  除了内容的精细化运作,华理社小语种事业部在数字出版与融合探索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尝试,有助于形成连锁品牌效应。

  拥抱新媒体 将产品数字化

  要想在一个小众领域有所突破,必须定位用户群体,并且迅速与之建立联系。“从前些年开始,我们陆续在线上各平台创建了一些读者服务群或读者答疑通道,由编辑团队负责维护。服务个人用户时,无法区分工作日与休息日,甚至无法区分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但部门内的同事配合度都非常高,他们将服务读者视作产品生产的延续,并用这些服务经验反哺图书策划工作。如今,读者群已进一步扩大,总计近万人。”王一佼说。

  互联网的发展,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机会,为了获得 “1+1>2”的效果,数字出版和媒体融合是小语种事业部的必攻之城。千里之行的第一步,是搭建属于自己的流量池。华理社大力支持新媒体运营工作,设岗增编,提供预算,效果显著。如微信公众号“华理日语”探索近两年,粉丝人数突破10万人,清博大数据给出的估值非常高。

  新媒体编辑白露谈起自己的工作,也透露出满满的自豪感:“我主要负责‘华理日语’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工作。感触最深的就是运营一个新媒体平台并不是简单地写推文、运营粉丝群这么简单,业务开展的深度与广度是运营人员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作为一个‘新手’,我要学习并努力的地方还非常多。”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小语种事业部还开发了公众号“华理韩语”,并积极向抖音、直播等领域拓展,可以说哪里有“风口”,编辑们就在哪里迎风而上。借助多平台、多账号的精细化运作,将聚集起来的流量通过二次营销、广告等多种途径变现。

  6人小团队,多平台运营,可以预见期间的辛苦。但每位编辑都抱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随着直播时代和视频时代的到来,除了策划编辑的本职工作,每个人都实现了一专多能。

  日语编辑芹菜说:“我每个月负责撰写一篇微信公众号推文,同时辅助本部门负责新媒体运营的同事拍摄短视频(主要是提供文案)。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对视频剪辑一窍不通的我也掌握了一点剪辑视频技巧,感受到了用短视频推荐图书的乐趣。”

  韩语编辑欣如今年参与了天猫平台的直播工作,她说,“我觉得直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精气神。镜头很挑人,会把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从100分拉低到30分,所以整个过程都要有激情,并把握好节奏,多和用户互动。”

  每个人都在“传统业务”之外,从0开始,突破自我,逐渐成长。面对新的市场和形势,每位编辑积极投入其中,并进行总结复盘。日语编辑鹿茸总结了自己参与新媒体营销的心得:“随着短视频、直播的迅速崛起,图书宣传、销售也要紧跟潮流,怎样快速消化吸收这些新热点,掌握这些新手段,并用于工作中,是一个挑战。刚开始参与直播时,会因为不熟悉流程和紧张而出现大脑空白、突然断片的情况,之后积累了经验,就会事先预演流程,必要时准备好要点稿,提示关键词。”华理社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就是这样一点点以超出预期的速度扩大而来。

  新媒体平台的打通,让编辑更直观地接收到读者的切实需求,相应地,产品也不断地更新迭代。在纸质书之外,小语种事业部积极地开发了多种数字化产品,如配套“华理日语”和“华理韩语”的App。同时,针对不同内容,选择相匹配的数字产品形态,如有声点读、卡片课程、音视频课程、打卡共读等,以满足不同平台用户不断升级的需求。

  开放团队 以用户意识做产品

  服务好用户是编辑的职责所在。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日语学习者约有100万人。这一用户基数和以亿为计数单位的英语学习者相比,实在不足挂齿。但如果能服务好这100万人,已经是一桩了不起的大生意。整个团队专注于此,提前“蹲守”在用户可能出没的角落,捕捉用户、吸引用户、关心用户、服务用户。欣如说,她曾参考韩国教保文库的优质文创产品,策划制作了《随记随用·阅读计划本》,这样一款小小的笔记本拉近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用户黏性。

  小语种事业部的很多业务和项目都是从0到1,一点点做起来的。团队的学习热情浓厚,编辑们都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也在不断的创新中找到了职业归属感。日语编辑美玲说:“在华理社小语种事业部工作,最让我欣喜的是特别融洽与温暖的氛围。在工作中,无论是合作还是协作,我们都会通过流畅的沟通,尽每个人最大的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在生活上,每个人都是我人生的导师与朋友。”

  也许这就是优秀团队的最大特点,“严肃活泼”, 做事时非常严谨、靠谱,既能在工作中团结协力,又能在生活中相互关心;而交流想法时,又毫无拘束,高效沟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互相提出中肯的建议,接受技术、观念的革新,用更包容、开放的心态共同成长。

  当下,编辑不再受限于固有思维,而是寻求以更丰富、更有趣的形式呈现内容,并为其找到最佳的投放平台,打通知识服务全渠道。不同的内容适用于不同的产品形态,不同的产品形态又适用于不同的场景。而这一切的原点是躬身入局,“先做起来”,大胆尝试方知对错。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