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融媒时代《读者》永葆青春的秘诀

2020-10-13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孙夏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读者》杂志移动客户端“读者蜂巢”对杂志近3年的经典内容免费开放,覆盖线上1400万左右的订阅用户。基于庞大的读者数量,活动消息发布后,当晚每秒的并发请求达到平时流量的10倍,导致数据库CPU被直接打满,服务器短暂出现故障。此次活动,《读者》希望通过免费阅读途径帮助更多人输入理性从容的内在力量。同时,这也是《读者》杂志首次面向用户推广《读者》移动客户端,将用户阅读的使用场景向线上转移。截至今年8月,《读者》新媒体矩阵内容全网曝光量已破11亿。

  从《读者》杂志到《读者》新媒体帝国,是什么成就了《读者》杂志、读者品牌以及开创出一个企业的辉煌时代?什么是《读者》杂志在融媒时代永葆青春的秘诀?在与北京读者天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主编桂洋的对话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4种角色满足用户新需求

  1981年,《读者》杂志在金城兰州创刊,2019年8月随着该年度第11期杂志的出版发行,《读者》累计发行量突破20亿册。创刊39年,这本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是70后、80后、90后三代人青春回忆的国民级人文IP迎来了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早期《读者》的主营业务以传统的编辑出版为主,《读者》杂志为广大读书爱好者搭建文章优选与分发的互动平台。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以《读者》为核心,集《读者》原创版、《读者》校园版,及《故事作文》《老年博览》《读点经典》等系列刊为一体的期刊集群。

  《读者》与时俱进,由过去的内容提供商转变为综合的知识服务商,以渐变适应社会发展和阅读趋向,即除优化传统业务外,还着力为读者提供多方位多形式的综合知识服务,为企事业单位、社区提供定制文化服务和文化解决方案;并在全民阅读方面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发起了“读者·中国阅读行动”活动,服务的广度和厚度大大拓展,文化功能大大增强。

  如今的《读者》杂志扮演着4种角色——社群阅读服务者、内容IP孵化者、自有版权的知识产品和综合服务提供商。满足由互联网时代到数字知识经济时代,广大用户和读者对于整体性、系统化学习及自身成长发展的各类内容要求和服务需求。

  桂洋表示,以“三步走战略”为发展思路,成就了《读者》从一份杂志到文化品牌的飞跃。

  第一步,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读者》杂志。一个划时代的国民产品,成就一家企业,也成就了一个品牌。

  第二步,基因传承,产品及组织形态再造。《读者》从一份杂志起步,后来驱动读者出版集团、读者出版传媒(已于2015年上市)的多次企业形式再造。在融媒体发展态势下,在坚持《读者》文化基因的前提下,2014年10月起,读者新媒体以独立法人公司的形态横空出世,驱动产品创新和组织形态再造。

  第三步,创造社会基因和思想基因,重新超越企业边界,影响行业和社会。在互联网、知识经济竞争压力和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在数字赛道重新创造《读者》一个新的40年,是2020年读者面临的新挑战。只有通过新的产品和组织创新,才能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下,再次把读者的社会基因和思想基因,影响到行业和社会。

  以品牌基因建构差异化产品

  时代转变,未知赛道中的技术、行业和企业颠覆了传统的媒体生产方式。随着互联网发展,0边际成本时代到来,资讯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目前互联网已走到了价值互联网时代。新时代意味着用户对内容有着更丰富的需求,更高的性价比。

  “只有以品牌基因建构差异化产品定位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品牌壁垒,再次链接和占领用户心智。”桂洋表示。1981年随着《读者》创刊,“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宗旨被提了出来,并影响至今。“这是《读者》真正的基因。秉持独树一帜、创新、大胆的价值观,而这也正是《读者》需要传承的基因。”

  2014年10月,《读者》杂志社新媒体部在北京注册成立“北京读者天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元公司”),天元公司利用北京人才、资源和地缘优势,聚焦发展新媒体和互联网数字化业务。利用新媒体的运营逻辑,《读者》建立了自己的传统媒体融合转型平台矩阵。

  在内容形态上,《读者》融合图文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在内容分类上,分别建立基于纸质媒体平台阅读属性和数字阅读平台用户阅读习惯的不同属性的音视频和图文内容,满足不同使用场景下用户对于内容的不同使用习惯和需求;在平台用户运营逻辑上,《读者》建立官方网站,形成自运营的官方新媒体“两微一端”及若干小号的新媒体矩阵,并积极入驻了第三方平台形成网媒官方号,入驻自媒体平台形成自媒体官方媒体号,形成《读者》融媒体矩阵。

  截至目前,《读者》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包括读者人物、读者大学等在内的一级私域流量池总订阅用户超800万,其中《读者》官方微信公众号订阅人数超580万,在国内期刊公众号中排名第一。2019年全年总阅读量达3.26亿。

  由《读者》喜马拉雅订阅号、人民号、学习强国号等组成的二级公域流量池总订阅用户超1000万,其中《读者》喜马拉雅号累计播放量7.5亿,订阅用户480万,排名人文热播榜第1名;《读者》头条号订阅用户205万,阅读量1.9亿;《读者》人民号阅读量1.2亿,连续蝉联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号总榜影响力第1名;“读者蜂巢”APP注册用户超5万;《读者》编辑出品的“学习强国”中“每日一读”专栏阅读量超4.13亿人次。

  随着读者新媒体矩阵的壮大发展,也为《读者》带来2年超千万的广告营收。

  坚守价值本位全链条创新

  《读者》以坚持主流核心价值为主体,以“向上、向善、善美”的正能量传播为底线,传承《读者》文化基因,以坚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本位,始终关怀人的成长、弘扬真善美、涵养和培育人的心灵。

  同时,以更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更高的编校质量,更重视对青年编辑职业技能的培养,传承读者人的匠人精神。以口碑营销为重心,积累美誉度胜过谋略和策划,追求文化情怀与商业理性的平衡。以“守定位、守质量、守品位、守营销”为根基,《读者》加速创新发展。

  在内容创新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读者》的故事主题、讲述方式、传播方式会适时、适度地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初介绍西方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科学知识,到80年代后弘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再到90年代遵循“三贴近”原则,21世纪关注社会问题,在故事主题的演变中,《读者》根据时代变迁和不同时期受众的心理需求做出相应调整。不同的历史阶段,《读者》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也从较长、较完整的故事向内涵深刻、富含哲理的短小故事演变。

  在模式创新方面,近年来《读者》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持续、可控制的营销新模式,在保持杂志销量上升势头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努力让广大读者能更方便的购买和阅读。

  在产品创新方面,由《读者》知识付费团队自主策划的“了不起的中国文化”系列,形成品牌自主知识版权产品。同时,《读者》积极进行数字技术产品平台建设,完成了“《读者》杂志资源数字化与基于用户兴趣的运营发布系统”——移动客户端“读者蜂巢”APP一期、二期的功能搭建,平台依托《读者》多年来积累的优质内容资源,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完成《读者》自创刊以来40年内容资源的深度数字化加工整理。由内容产品团队从0——1研发的“领读者”会员听书产品、最新创新研发的“书课”产品形态,目前已上线会员订阅知识产品超200个品类,开辟了自运营、自有版权的“数字会员订阅”知识付费业务和订阅业务结合的新商业模式。此外,读者新媒体业务驱动《读者》从文摘精选出版到自媒体原创图文音频内容、整体性知识付费产品、知识IP孵化、教育培训、社群服务和综合内容服务的全产品线创新。实现新媒体知识教育培训和IP孵化业务稳步发展。目前领读者训练营、新媒体写作营等付费服务社群,付费用户规模已突破万人。

  “与时俱进,融合发展,大胆改革,守正创新”是《读者》在全媒体时代转型发展理念。因为对办刊信念的坚守,也助推《读者》在融媒时代永葆青春。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