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读书月对于全民阅读的推动也渐入佳境,目前深圳拥有各类民间读书会近100个,经常活动的读书组织50余个,越来越多的深圳市民参与其中感受书香。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65.03期(份)和6.07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2本。
深圳是一个充满浓郁书香的城市。 广州日报记者轩慧摄
多项阅读指数超全国平均线
文/广州日报记者鲍文娟
今日是世界读书日,深圳首创读书月,推动全民阅读,在全国开风气之先。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发布的第十二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2014年中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而根据深圳的相关报告,深圳居民平均每周的图书阅读率为63.5%,高于全国平均线。
读书月对于全民阅读的推动也渐入佳境,目前深圳拥有各类民间读书会近100个,经常活动的读书组织50余个,越来越多的深圳市民参与其中感受书香。而如何将全民阅读深入化也成为今年深圳人讨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专家认为,应该重视心灵阅读。
阅读时长
深圳人日均读书29.72分钟
全国
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65.03期(份)和6.07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2本。
深圳
纸质阅读方面,深圳居民平均每周图书阅读率为63.5%,高于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中的居民图书阅读率58.0%。深圳居民平均每日阅读图书29.72分钟,远远超过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中的每日图书阅读时长均值18.76分钟。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近日在北京发布,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而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上升幅度较大。
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65.03期(份)和6.07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2本。与2013年相比,期刊和电子书的阅读量均有所提升,纸质图书和报纸的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对应此次出炉的新数据,深圳的阅读情况如何呢?深圳阅读联合会和深圳大学阅读指数课题组曾于去年11月发布了2014年度深圳阅读指数报告,就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的居民阅读行为进行问卷统计调查。访问对象年龄介于18~70岁之间,样本年龄分布参照了深圳市该年龄段人口总体分布,由此推断深圳成年常住人口群体的阅读行为习惯。
而将此次调查与近日出炉的国民阅读调查相应指标相比,深圳数据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纸质阅读方面,深圳居民平均每周图书阅读率为63.5%,高于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中的居民图书阅读率58.0%。深圳居民平均每日阅读图书29.72分钟,远远超过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中的每日图书阅读时长均值18.76分钟。
负责该深圳阅读指数报告研究项目的深圳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王晓华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部分数据而言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记者了解到,2015年深圳阅读指数的研究将于今年5月份启动,在11月的深圳读书月期间发布。
阅读方式
数字化阅读增长迅猛
根据此次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增长则较为迅猛。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
根据该调查,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在数字化阅读中增长最快的是手机和微信阅读。数据显示,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而就深圳而言,数字化阅读增长速度超过纸质阅读趋势也非常迅猛。在深圳图书馆,与纸质书的借阅量相比,电子书及数据库文献的借阅、下载、访问量这几年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增长。深圳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与2013年相比,2014年网上服务读者总量及馆外数据库下载量分别增长了48.6%和54.4%,网络信息空间及数字学习空间服务读者量增长了近一倍。
根据深圳的报告,深圳居民平均每日数字化阅读时长38.17分钟。不过,这个阅读时长与此次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所提供的相关数据来说,比较意义不大。王晓华告诉记者,从数据来源、采集以及统计情况都不太一样,无法进行全面的比较统计。
阅读导向
功利性阅读为主
王晓华介绍,对于数字化阅读的概念学界定义目前也比较庞杂,“在2014深圳阅读指数报告中,‘数字化阅读’的概念主要是从内容上界定的,例如手机、微信的信息类阅读是不包括的,主要是指的文字中的书籍、文章等。她表示,数字化阅读实际上是终端使用方式的代际化问题,“深圳是个年轻的移民城市,年轻人多,所以数字化阅读方式也更普遍和频繁”。
据介绍,2014深圳阅读指数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深圳人的阅读倾向还是偏功利性的。而深圳图书馆也曾对该馆对2007年~2014年各大类图书借阅量在年借阅总量所占比重进行了研究分析。T工业技术类,F经济类,7年平均借阅量分别占总借阅量的13.75%和12.07%。而在T类中具体细分,计算机软件类的书籍借阅量较大。在F经济类中,金融理财和企业管理的书籍比较受到读者的青睐。
“阅读什么首先与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的变化有关,而后在阅读上体现出来。”王晓华说,“人们如何从庞大的信息碎片中解脱出来,真正进行回归心灵的人文阅读,提高自身精神素养,在阅读引导上是非常有必要的。”
解读:
全民阅读要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
今年,“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如何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备受各方关注。在昨日举行的阅读与城市”首届民间阅读组织深圳会议筹备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中国版协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邬书林提出了关于如何将全民阅读引向深入的真知灼见。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邬书林也在两会期间联合40多名委员提交了《关于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提案。在出席会议时,邬书林表示,将读书活动引向深入时,民间阅读基层组织能发挥积极作用,研究阅读的功能和地位非常有必要。
“目前,对于阅读的功能及地位在理论研究上还不够,仍停留在活动、运动层面。”邬书林认为,倡导阅读要弄清阅读与知识的关系。在他看来,阅读不仅仅是陶冶情操,而是通过读书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获取人类认识世界的各种知识,在掌握知识基础之上更好地从事学习、生产、生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作为中国人,首先要继承和弘扬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将全民阅读引向深入非常重要的一环。”邬书林表示。
“中国有非常好的阅读传统,阅读不仅仅是个人所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邬书林说,“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也非常重要。他昨日表示,要有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阅读方法,刻苦攻读,持之以恒的阅读态度,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的阅读情怀,同时还要有善用时间、不拘一格的阅读情趣。
此外,他还认为当下读书,不仅要读古代圣贤的书,还需要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将世界上最好的阅读经验和方法为自己所有。
在数字阅读方面,他表示,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更好地开展阅读提供了利器,“如果中国人不会应用,而认为技术进步会阻碍阅读,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