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时代地方高校出版社图书质量建设的困局与纾解

2020-10-12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孙保营:郑州大学出版社

  【摘 要】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出版社在图书质量建设中存在优秀作者资源不足、优秀成熟编辑匮乏、品牌图书开发困难、全面质量控制难以到位等困局。针对此,摈弃短期利益,坚持社会效益首位;策划优质选题,凝聚优秀作者;注重职业发展,抓好编校队伍;强化专业建设,夯实专业能力;完善制度管理,强化责任落实等措施,或可纾解图书质量建设困局,实现地方高校出版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地方高校出版社;图书质量;社会效益

  近年来,我国图书出版事业迅速发展,2018年全国出版图书达51.93万种,据世界首位,比1978年增长了37.9倍[1]。随着我国图书出版规模的快速扩张,图书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社会、作者和读者等各个层面都对图书出版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高校出版社是我国地方高校所属出版社,因受社会影响力低、经营实力弱等因素的制约,图书出版质量不高,品牌图书开发困难。如何纾解图书质量建设困局,并提升地方高校出版社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新时代图书出版业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和现实问题。

  1 新时代对图书出版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进入新时代,国家对图书出版强化质量监管,对出版社的考核,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评价。智能出版成新常态、融合出版呈新生态。这些出版环境的变化对地方高校出版社的图书质量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人们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追求增加,并对图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精神消费和品质消费时代,文化消费需求日益高涨。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图书出版业应充裕供给高质量图书。这需要出版业社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以图书为载体的科学知识、文化智慧和深邃思想,这也是新时代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考核评价变化和政策严格监管对图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新时代的出版业给予高度重视,并提出严格要求,在政策上严格监管,在评价上更加突出社会效益,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等,明确了“社会效益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评价要求。第三,出版市场环境新变化和新常态对图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进入新时代,守正创新已经是出版业发展的主基调和新常态,出版市场呈现主题出版全面繁荣、传统文化出版热点纷呈、经典出版广受欢迎、讲好中国故事题材出版持续发力等新特点、新趋势。新时代出版市场的这些新变化,要求地方高校出版社要时刻追求出版内容的内在价值含量,以高质量图书出版来适应出版市场的新变化和新常态。

  2 新时代地方高校出版社图书质量建设的困局

  我国现有图书出版单位585家,其中高校出版社108家(地方高校出版社34家)[2]。地方高校出版社一般以学术出版为中心,以服务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社宗旨。近年来,地方高校出版社在图书质量建设方面遇到多种发展困局,亟须认真对待并破局。

  2.1 社会影响比较小,优秀作者资源不足

  从图书对社会产生效用上来讲,它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通过内容对人的思想产生作用,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3]从图书的使用价值上来看,满足读者学习、生活和工作需要是其本质属性,而图书内容质量是满足读者各类需要的最主要元素。图书内容质量取决于作者的原创能力和写作水平,而优秀作者选择出版单位主要看其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但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出版社经济实力薄弱、社会文化影响力小、特色不鲜明,对优秀作者缺乏吸引力。就学术出版来说,地方高校出版社的作者资源主要是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普通学者;就社会出版来说,大多数作者没有受过系统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差,因此图书内容原创性不强,编校工作难度大。没有优秀作者的支持和信任,就没有图书的高质量内容资源,高品质图书出版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秀作者资源严重不足是制约地方高校出版社图书质量建设的重要因素。

  2.2 经营能力比较弱,优秀成熟编辑匮乏

  图书的策划、编校、装帧设计质量,都是图书质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环节的高质量完成,需要有能力、敢担当、善创新的优秀编辑来具体实施,结构合理、专家领衔的编辑人才队伍是精品图书出版的重要人力保障。因地方高校出版社品牌影响力较弱,在市场拓展方面受到的掣肘比较多,再加上传统出版的利润率逐渐下滑,大部分地方高校出版社业务增长乏力,经营效益不佳。学术出版是地方高校出版社的主要业务方向,其对编辑的学历、职称和能力要求较高,而编辑工作强度大、待遇低、职称晋升困难,出版社很难以待遇和事业留住人才。同时,随着融合出版的发展,互联网公司和数字出版公司因待遇高、有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了地方高校出版社大量的优秀编辑,这给出版社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困难。当前,很多地方高校出版社编辑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一方面,体制内事业编制的编辑人员大多年龄偏大,缺乏创新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当前作为主力军的社聘编辑人员大多比较年轻,资历浅、职称低、经验少,策划和编辑高质量图书的能力弱。地方高校出版社强烈需求素质高、能力强的社聘优秀成熟编辑。

  2.3 生产流程重进度,质量控制难以到位

  图书质量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策划、审稿、加工、设计、印刷、销售等图书出版的所有环节,需要作者、编辑、校对、印务等的精诚合作。[4]图书出版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就是指从策划到销售的一整套内容的质量保障体系。图书是对思想、知识和文化的再生产,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图书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非常必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地方高校出版社对制度很难落实到位。一是市场化导向使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出版社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和短期利益,不注重原创精品图书的选题和开发。为了抢占市场,压缩出版流程,以审代编、以编代校,三审三校、审读及印前质检等流程走过场。二是流程管理执行不到位。当前,很多地方高校出版社初级、中级职称人员占比较高,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偏低,书稿的复审,特别是终审达不到相应要求,重进度轻质量,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对图书绩效的考核制度不合理。一部分出版社过分强调选题策划和资源整合能力,重视回款业绩考核,轻视质量考核,这导致很多编辑重策划、轻审校,质量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3 纾解地方高校出版社图书质量建设困局的对策建议

  要纾解图书质量建设困局,地方高校出版社必须摈弃短期利益,落实社会效益首位;突出特色,主动策划,深入挖掘优秀作者和优质内容;培养和打造品牌编辑,扎实落实全过程质量控制制度要求。

  3.1 摈弃短期利益,注重长远发展,落实社会效益首位和双效统一

  地方高校出版社要提升图书出版质量,必须减少对合作书和自费书的依赖,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摈弃短期利益,注重长远发展。第一,做好地方高校特色优势学科的出版服务。比如,郑州大学出版社要更好地服务母体学校的材料、临床医学、化学;再如,河南工业大学的粮油食品、河南农业大学的作物学、河南理工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等,这些学科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高校作者学术水平高、影响力大,这些学科的图书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佳。第二,打造地方文化出版品牌。地方高校出版社在地方文化出版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可以加大原创策划,提升内容水准。比如,郑州大学出版社对黄河文化、豫剧文化、河洛文化、武术文化等的选题和出版,这些地域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底蕴深厚,可以打造出高质量的图书出版品牌。第三,以项目制带动编辑团队的培养和图书的高质量出版。通过项目制可以深耕专业方向,培养专业人才,出版高质量的专业图书,减少碎片化生产。比如,郑州大学出版社开展了创伤医学领域的项目化运作,近五年出版了该领域有影响力的图书50余部,有近200位知名作者参与图书创作,培养了10余位优秀的医学编辑。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华战创伤学丛书”被国家出版基金委评为“特别优秀”结项项目,该丛书共销售13463册,销售码洋657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首位和双效统一的目标。

  3.2 策划优质选题,凝聚优秀作者,为提升图书内容质量提供保障

  作者的原稿质量决定着图书内容质量,而决定原稿质量的因素是选题的质量和作者的写作水平。选题策划和设计是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也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策划优质选题,必须确保选题的导向性、创新性、前瞻性、时效性、独特性和针对性。[5]地方高校出版社要根据自身编辑出版能力,对选题总量进行控制,使新书的出版规模控制在自身质量保障能力的范围以内。同时,坚决杜绝平庸选题、“三俗”选题、跟风选题和重复选题,从源头上把好关。

  作者是出版社的战略核心资源,谁拥有充足的一流作者资源,谁就拥有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地方高校出版社资金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不如国家级出版社,但依靠编辑人员的专业优势和某一特定领域的出版积累,依靠编辑工匠般的专业能力、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的态度,就能在某个细分市场获得优秀作者的信任和出版依赖。比如,郑州大学出版社在创伤医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出版经验,通过对这个领域的深耕,以及编辑持之以恒的努力,真正做到了吸引作者、团结作者和凝聚作者,其中包括王正国、付小兵等5位院士和一大批中青年知名专家,出版社依托他们的优秀学术成果,获批3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出版了一大批国家级重点图书,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部分出版空白。

  3.3 注重职业发展,抓好编校队伍,为提升图书编校质量提供保障

  品牌和精品图书必定有高水平的编校质量,而优秀的编校队伍是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做好编校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制度层面做好规划和安排,在职称和职务提升等方面为编校人员的职业成长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其次,在绩效考核方面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理念,让优秀编校人员充分体会到荣誉感、尊重感和获得感。第三,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培养编校人员对出版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流动率。确保优秀人才引得来、干得好、留得住。第四,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创建学习型组织。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新时代,出版社要强化编校人员的“本领恐慌症”意识,加强编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五,健全骨干编辑、学者型编辑及行业领军人物的引进和成长机制,充分发挥“头雁效应”,打造编校人员的“工匠精神”,以生产出更多有思想、有筋骨、有深度,受市场青睐、读者喜爱、专家好评的品牌图书。[6]

  3.4 强化专业建设,夯实专业能力,为提升图书质量提供专业保障

  专业能力建设包括出版社的专业能力建设和编辑的专业能力建设。地方高校出版社应依托母体大学的专业和学科资源优势,依托自身的专业和地域优势,坚定专业自信,坚守专业定力,凸显专长特色。同时,应严格树立边界意识,可为处大有作为,不可为处坚决不为。

  在编辑专业能力发展上,出版社应强化编辑的“四力”建设:一要增强出版“脚力”。强化编辑的作者思维和读者思维,用扎实的脚力深入作者和读者,只有心中永远装着作者和读者,才能策划和编辑出“作者放心、读者喜欢”的好书。二要增强出版“眼力”。编辑应增强观察和判断事物的本领,能对各类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有客观准确和前瞻性的判断,善于捕捉并发现优秀选题,准确判断图书内容质量。三要增强出版“脑力”。编辑应增强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编校的图书有思想、有情感、有温度。四要增强出版“笔力”。编辑应提升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利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文字,把选题设计出彩,把书稿编辑出色,[7]赢得作者和读者的充分认可。

  3.5 完善制度管理,强化责任落实,为提升质量管理效能提供保障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或修订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等,对图书出版质量进行了制度性约束和政策性安排。在国家相关出版管理规定和文件的框架下,地方高校出版社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和完善图书内容、编校、设计、印刷等环节的质量保障制度和办法,比如,郑州大学出版社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图书选题论证管理办法》《图书出版流程管理办法》《图书质检管理办法》等,以规范的制度保障图书的高质量出版。

  应强化责任主体,狠抓制度落实。第一,抓好选题三级论证制度,即策划编辑做好选题报告,专业分社(编辑室)深入进行选题论证,出版社选题审批委员会对选题严格审查,以三级论证强化书稿的准入管理。第二,多重把关夯实三审三校制度,在图书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及语法文字等方面做到细致入微,同时确保发稿手续的齐、清、定。第三,严格按照装帧设计管理相关规范,在设计环节做到“有声有色”,以高雅精美的设计风格,让读者有庄重和美的感受。第四,严格落实图书印装质量相关管理办法,在印制环节充分考虑设计的印刷实现度,为读者呈现的是精美的图书,读者享受的是艺术的书香。第五,依照图书质检相关管理办法,把好各类质检关,让质检成为各道工序的最后一道屏障。第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强化出版各环节的质量监管,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奖惩机制,为高质量图书生产打造全流程质量监控防范体系。

  4 结语

  图书是知识物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文明,凝结着作者和出版人的智慧。[8]新时代,面对图书质量建设的困局,地方高校出版人应以建设百年品牌出版社为长远目标,把追求图书的卓越品质作为持续发展动力,努力打造具有“强健脚力、强锐眼力、强大脑力、强劲笔力”的品牌编辑队伍,聚集有品格的优秀作者,策划有品位的优秀选题,出版有品质的精品图书,为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出版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柳斌杰,邬书林.新闻出版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J].中国出版年鉴,2019:卷首语2.

  [2]柳斌杰,邬书林.二〇一八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J].中国出版年鉴,2019:754.

  [3]林青山.社会效益优先,对图书内容质量实行全过程管理[J].科技与出版,2018(9):72-75.

  [4]孔庆勇,孔庆合,黄成群.图书保障的“四有”和“四无”[J].科技与出版,2018(1):93-95.

  [5]涂潇.对于新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思考[J].中国编辑,2018(6):66-67.

  [6]萧宿荣.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路径初探:以南方传媒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8(9):67-70.

  [7]郑可.打造出版精品,推动高质量发展:关于新时代出版人践行“四力”的若干思考[J].中国编辑,2019(11):30-33,54.

  [8]陈晗.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出版企业社会效益分析[J].中国出版,2020(9):36-3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