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杜焱、蒋伟、季淑娟、李忠富:北京科技大学期刊中心
【摘 要】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在专业化编辑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突破,但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仍有较大差距,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探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以期为期刊管理部门和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部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队伍;职业素养
科技期刊是发布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截至2018年4月,我国刊出的英文科技期刊有372种(有CN号),比2016年的307种增长了21.2%。英文科技期刊占全国科技期刊的比例为7.4%,比2016年的6.2%提高了1.2个百分点。[1]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会议强调,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2019年4月1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赴Light学术出版中心开展中国科协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时指出,建设一流科技期刊需要加强编辑部建设,应通过国际合作、培训交流和绩效激励等方式,不断优化编辑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办刊格局和辐射影响。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打造一支高水准、高素质、专业化和国际化的编辑队伍。[2]随着国家部委先后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各类资助项目,以及国内考核评价政策的不断调整和转变,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3]关于我国英文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已经得到很多关注和讨论,[4]但就如何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国际化的英文科技期刊职业编辑队伍仍缺乏系统的论述。近年来,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在专业化编辑队伍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和突破,[5]但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讨论了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希望能够为期刊管理部门和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部提供参考,进而推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1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1.1 编辑队伍专业化、国际化程度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不相匹配
人才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基础。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具有博士学位的编辑占比约为50%,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编辑的编辑部占比近60%。[5]但是,编辑队伍专业化、国际化程度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高水平、专业化、国际化的办刊人才依然十分缺乏。首先,英文科技期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足够的上升空间。其次,与科研和教学人员相比,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地位仍处在边缘,待遇较低,这都导致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国家设立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多个期刊支持项目,但多面向期刊本身。除了中国科学院实施的“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其他专门针对办刊人才的国家人才支持计划和专项基金几乎没有,期刊出版界鲜有国际人才的流入。[5]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专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约一半的英文科技期刊采用专业编辑负责制,[5]但与国际一流期刊普遍采用的具有专业和研究背景的学科编辑模式仍有一定差距。
1.2 办刊模式和经营理念较为陈旧,编辑的职业素质和意识尚未成功转型
虽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期刊社等曾在期刊集群化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6]但我国大多数英文科技期刊目前普遍处在“小、弱、散”的分散办刊状态,经营和管理体制较为陈旧,未能形成产业化的商业运作模式;缺乏市场化竞争,部分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部安于现状,依然采用传统的纸刊为主的经营模式,未能把握国际学术出版业的热点与新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部分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仍然保持传统的工作思维和模式,只顾埋头看稿,不仅缺乏服务意识、市场推广和品牌意识,也忽视了互联网和新媒体对期刊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此外,英文科技期刊编辑未能主动了解当前国内外办刊的最新动态,缺乏对当前学科前沿和热点的把握,难以与专家、审稿人、作者和读者形成有效互动,这让期刊在优质稿源、专家群和作者群维护等核心方面逐渐丧失竞争力。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亟须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并向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素质和意识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转型升级。
1.3 当前继续教育体系未能顺应国际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对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素养要求的转变
国际化发展的形势和数字化信息时代带来的变革对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7]从继续教育层面看,只有实施继续教育,才能不断提升编辑的业务素质,使之跟上国际化、信息化发展的步伐。除了掌握传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行业标准和相关技能以外,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还应培养国际化意识、市场推广和品牌意识、服务意识、媒体融合意识和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英文交流能力、组约高水平国际稿件的能力、组织策划国际学术会议的能力。[8]当前,国内的期刊编辑继续教育体系存在内容陈旧、培训方式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互动等问题,且培训课程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尤其是专门针对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课程偏少。[7]首先,现有的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编辑出版理论知识、英文语言能力培训等方面,难以满足建设世界一流英文科技期刊对编辑素养提升的要求,国际化办刊理念、市场推广、新媒体和数字出版等方面的内容尤为匮乏。其次,现有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未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等新平台和新技术,仍以面授的形式为主,未能考虑长期离岗参加培训给编辑带来的沉重工作负担。随着国家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标的设立,以及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体量的不断增长,建设国际化的、专业的、独立的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体系已经十分必要。
1.4 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尚未充分掌握互联网和新媒体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技术
互联网为英文科技期刊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和资源,以及展示和传播的平台。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出现也为英文科技期刊宣传推广、提升服务能力、扩大专家和作者群提供了新的机遇。由此,培育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和精通新媒体技术的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必要条件。首先,国内期刊出版单位普遍缺少专门的数字编辑,编辑对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运用和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其次,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尚不能满足英文刊物国际化的办刊目标,且主要以期刊编辑兼职管理的方式运营,运营效果有待提升,有的期刊采编系统甚至只有中文版,部分英文科技期刊网站的作用还仅限于展示和交流平台的层面,没有进一步考量和挖掘网站的运营能力。[9]据统计,在213种SCI收录期刊中(以英文科技期刊为主),仅124种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且已开通的公众号的活跃度和运营水平亟待提高,传播较为广泛、影响力较高的公众号数量仍然偏少。[10]此外,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大都学习和掌握了国际重要数据库和出版平台的基本使用方法,但对数据库和平台的新功能和新特点的学习和深度挖掘仍然较为欠缺。
1.5 编辑岗位专业分工不明确,缺乏复合型编辑人才
国际出版商对期刊编辑工作进行精细化分工,制定编辑出版生产流水线,倡导多工种协同合作模式,[8]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效率、提升专业化程度。相比而言,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小、散、弱”现象较为突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一直被定义为“一专多能”,编辑大多身兼数职,精力分散,这削弱了期刊的核心竞争力。[5]通常,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除了承担策划专栏、组约稿、稿件评审和编校等核心工作以外,还要参与语言润色、校对、出版发行、宣传推广、编务等工作,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不仅极大地制约了专职编辑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也降低了编辑参加继续教育提升自我、追踪科研动态、与作者和专家进行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因此,英文科技期刊需要既掌握传统出版知识技能、本专业科技知识、互联网技术,又懂得经营和市场运作的复合型编辑人才。[11]当前,我国出版界高素质复合型编辑人才极为短缺。由于办刊经费和人员规模限制,英文科技期刊很难招募到合适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因此,挖掘编辑部内部的潜力,自主培育复合型编辑人才是英文科技期刊应该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
2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提升策略
2.1 实施人才兴刊战略,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期刊领军人才
首先,高度重视高水平办刊人才的培育,建立国际化的、开放的学术编辑与出版人才选拔、引进与培养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公开选拔科技期刊领军人才,立足英文科技期刊长远的发展需要,制定战略性的人才培养计划。[12]其次,设立专项基金,实施编辑出版领域国家人才支持计划,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职业化的领军人才和编审队伍。[13]第三,建立合理、优厚的薪酬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编辑人才激励机制,增强编辑职业荣誉感与凝聚力,提高编辑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影响。[14]第四,采用国际顶级期刊学科专业的职业编辑模式,比如,《中国航空学报》采取职业学科编辑方式,团队成员均具有航空航天相关专业背景,编辑根据自身专业负责相应领域的稿件。此外,还可开展聘请科学家担任特约编辑、培养海外兼职编辑、发展国内责任编辑和国际兼职编辑相结合的模式。[15]简言之,应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并行,打造一支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型的期刊专业人才队伍,由期刊领军人才牵头,专兼职相结合,以多类别编辑模式共同协作,为提升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实现人才强刊的目标奠定基础。
2.2 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转变编辑工作思维和模式
面对国际化发展的形势和数字化信息时代带来的变革,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应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素质,[16]不仅要埋头看稿,更要抬头看路,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和模式,开阔视野,加强学习,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争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编辑人才。首先,要走出去,积极参加国际相关领域学术会议,访问国际顶尖科学家和一流科研团队,掌握学科前沿和热点,了解当前国内外办刊的最新动态。其次,紧密关注国际学术出版行业的热点和新技术的变革,积极学习和利用这些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术期刊,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第三,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与专家、审稿人、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互动,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第四,强化市场意识,提升媒介素养,将互联网思维应用于出版工作。
2.3 建立多元化、国际化的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
英文科技期刊应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定位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英文科技期刊的特点,拓宽培训途径和方式,制定专属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和相关管理制度。[7]首先,搭建一体化的编辑继续教育平台,建立“统分结合”的英文编辑继续教育模式,拓展英文编辑继续教育内容,除英语语言培训以外,还应增加编辑业务培训,如网站建设与管理知识、市场推广、期刊管理与营销知识、编辑策划能力和专业知识培训。其次,丰富英文编辑继续教育方式、模式和途径,除了集中授课以外,可采取案例讨论、参观考察、在线网络课程学习等方式。第三,鼓励编辑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或赴国外相关机构访学、进修及学术交流。[14]比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多次组织期刊编辑到国际著名学术机构进行学术访问,并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这有助于编辑扩展国际视野、提高组织高水平论文的能力。[17]第四,举办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业务交流会和职业技能大赛等,这不仅可以帮助编辑学习国内外优秀英文科技期刊的办刊经验,还可以为编辑提供个人风采展示平台,以此激发编辑群体的职业荣誉感和创新能力,促进大批青年编辑快速成长,打造更多专业化、国际化英文科技期刊领军人才。
2.4 加强创新和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新技术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应培养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意识,积极参加数字化技能培训,参加新媒体发展相关的学术讲座和交流,及时了解和学习期刊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并应用于编辑部日常工作。首先,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可以利用全球化的网络资源扩大审稿人队伍,利用国际重要数据库掌握学科热点,评估文章质量和作者的学术水平。比如,利用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对期刊运营情况进行追踪和评估,分析数据,明晰优势栏目,进而确定组稿方向,制定期刊发展规划。[18]其次,通过国际重要数据库,定期检索所负责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热点,关注并深入研读相关领域的国际高水平期刊。[16]第三,建设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建立作者、专家QQ群、微信群,推广和宣传期刊,与相关学者保持良性互动。第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个性化推广、审阅稿件、组稿约稿、掌握学术前沿动态提供帮助;锁定同类期刊高被引论文的作者,追踪国际高水平期刊作者,建设组约稿专家数据库。
2.5 实现编辑岗位细化分工,实施岗位轮换制和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复合型编辑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可以借鉴国际出版商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实现编辑岗位细化分工,提高编辑与出版工作的效率。首先,有条件的英文科技期刊可以依据编辑的专业背景、个人特长和优势等进行细化分工,除学科编辑岗位之外,设置专门的审稿、文字、新媒体等编辑岗位,强调个性化发展。[15]其次,岗位轮换制是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的一个很好的培养途径。[19]岗位轮换,可以使期刊编辑了解出版工作的各个流程,获得多个岗位的工作经验,提高多视角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编辑的综合能力,加快个人的职业成长,[14]也可以帮助期刊了解编辑的特点和优势,为进一步的细化分工提供参考和依据。第三,加强编辑人才梯队建设,自主培育复合型编辑人才。比如,《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充分挖掘期刊内部潜力,创建了复合型编辑人才梯队搭建方案,采用“项目育人”的梯队建设方法,成功将原有的传统纸媒编辑发展成为复合型编辑人才。[20]
3 结语
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素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培养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新技术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实现由传统型、技术型和事务型编辑逐渐向服务型、学者型和研究型编辑转变,成长为适合新形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国际化、复合型编辑人才。
参考文献
[1]2018年版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8.
[2]党君.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提升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5(7):64-66.
[3]任胜利,宁笔,陈哲,等.2019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2020(3):6-13.
[4]专家共同探讨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EB/OL].(2019-08-26)[2020-02-05]..
[5]程磊,徐佳珺,姜姝姝,等.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9):989-996.
[6]迟美,刘冬,周海燕,等.材料期刊社集约化办刊的实践探索与发展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9):793-798.
[7]唐秋姗,陈俊国,罗萍.科技期刊英文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2):1539-1542.
[8]鲍芳.英文科技期刊编辑职业意识探赜:以《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为例[J].出版与印刷,2019(2):39-44.
[9]许媛媛.SCI收录中国办英文学术期刊网站现状分析[J].科技资讯,2015(1):245-246.
[10]杜焱,蒋伟,季淑娟,等.中国高水平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及提升策略[J].编辑学报,2020(2):204-208.
[11]刘德生,俞敏.新媒体环境中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J].编辑学报,2018(3):319-322.
[12]初景利,闫群.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战略与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12):1358-1365.
[13]何满潮,佘诗刚,林松清,等.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战略与对策[J].编辑学报,2018(4):337-343.
[14]吴晓丽,陈广仁,史永超.锻造一流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思考:新木桶理论的启示[J].编辑学报,2016(5):503-506.
[15]张广萌,张昕.英文科技期刊组约稿优化路径探索: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A类期刊为例[J].出版广角,2019(5):21-24.
[16]林松,段桂花,张娅彭,等.英文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素质提升对策[J].编辑学报,2017():135-137.
[17]陈禾.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出版的国际拓展[J].科技与出版,2019(6):31-34.
[18]赵阳,梁霞,孙立华.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提升英文科技期刊水平[J].编辑学报,2014():156-157.
[19]陈灿华,赵俊.提高年青编辑综合素质的措施[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6-139.
[20]张彤,李月华,刘丹,等.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人才梯队建设研究与实践探索[J].编辑学报,2018():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