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OA出版技术进展及对国内OA论文可见度的启示

2020-10-11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张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出版平台及OA论文的查找定位技术在近5年飞速壮大。虽然学术出版界对OA论文在引用上的优势已达成共识,但是OA论文的传播途径和获取可见度的方式仍然模糊。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OA出版平台技术、索引技术及查找定位技术的发展,深入了解它们的运作机制,从而梳理出OA论文出版体系,描绘了OA论文的传播路径,并借此分析国内OA出版在技术上的短板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提升国内OA论文可见度的具体实施措施,以利于提高我国OA学术出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关键词】开放获取(OA);学术出版平台;开放获取论文;学术期刊;可见度

  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在近10年间迅猛发展。无论OA出版的相关各方在政策、法律及经济利益上面对多么复杂的环境,OA期刊及OA学术论文在实践上已经跑在了前面[1]。2018年,全球OA论文已经超过了总论文量的50%[2]。OA论文在引用上的优势[3-5]也吸引更多的期刊加入OA出版的行列。OA出版即将占据学术论文出版的主导地位。

  虽然业界普遍认为OA论文能获得更高的引用,但是有关OA论文的可见度随着OA技术的繁盛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6-9]。众多的新兴OA平台及OA论文查找定位技术对国际OA论文的增长和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国内也有出版从业者对国外的代表性平台做过简单的评述[9]。但国内外都缺乏全球OA平台的详细调查,也没有针对OA技术进行全局性的分析。这些技术在OA论文传播路径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OA论文从出版到被发现和下载,经历了怎样的路径?OA论文出版推广是否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体系?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路径和体系提升OA论文的可见度?这一系列的问题仍待解答。

  而国内的OA出版实践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70%以上的中文期刊都是以编辑部为单位单打独斗[10]。这种情况也引起了国内从业者的担忧。很多期刊编辑从政策层面呼吁学术期刊形成联盟[10-13],也预见到了势单力薄的编辑部很难在OA出版中获得有效的可见度[10,14-16]。从技术角度看这种弱势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实施期刊联盟,发挥中国期刊的特色,使得国内OA论文可见度获益?这些仍是国内学术期刊开展OA实践的关键问题所在。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OA出版技术的进步,梳理OA论文被发现和定位的途径,建立OA论文传播的整体框架,从而获得对OA论文可见度提高的技术路线;并借此研究国内OA学术期刊和论文的技术建设,以有益于国内OA论文获得和提升可见度,从而整体上提高我国OA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本文只专注于学术期刊论文在网络上的可见度,因此,所涉及的OA出版平台只限于学术论文出版,不包括图书、数据等其他相关内容;本文所述OA并不区分其出版权益的不同,即不区分金色、绿色等出版方式,并对在论文可见度范畴内的OA论文定义为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且可以免费阅读和下载全文的学术论文。

  1 出版平台技术

  OA出版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从初始的预印本的发布平台,壮大为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的平台。数量也从寥寥无几,发展到规模不可计数;但是,由于出版方的实力和使用的技术不同,论文可见度也参差不齐。根据出版方的不同,当前的OA论文发布平台可分为5种,表1比较了这5种平台的相关技术及性能。


表1 OA出版平台对比
平台类型 定义 典型的可见度提升技术 是否同行评议 有无版权纠纷 论文格式
全OA出版平台 平台中的论文全部线上OA出版 云出版,人工智能审稿 HTML+PDF
付费订阅出版商 部分OA出版其平台上的论文 丰富HTML文档互动性 HTML+PDF
预印本平台 未经过同行评议,由作者自己发布出版论文 提升出版速度 HTML+PDF
带社交属性出版平台 带有社交属性的论文发布平台 基于社交网络的推荐 混合 PDF
期刊自主出版 期刊在自己的网站、社交媒体上发布论文 网页推广 HTML+PDF

  1)全OA出版平台。自从21世纪初的“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 [17]得到学术界的积极响应之后,BioMed Central (BMC)[18]和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19]这2个大型OA出版平台先后成立,代表着OA大型出版平台开始发挥作用。此后10多年,虽然OA出版的论文大多聚焦于泛生命科学领域,但是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综合OA出版平台逐渐发展壮大。例如2013年创立的PeerJ[20],2007年创立的Frontiers[21],已经逐渐从生物健康领域拓展到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方向;2011年创立的CORE[22]和2013年创立的Share [23],则兼容并收,包含全科类学术内容。全球范围内全OA出版平台的数量和规模无法准确估计,仅仅在开放获取出版商协会(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OASPA)注册的OA出版商会员就达120个[24],这其中包括超级大型的出版商,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Sage等;BMJ Lab持续更新统计微小型窄学科OA出版商,截至2019年7月15日共计74个[25],这一类别的平台是OA生产的主力军,年产论文也是技术进步的先锋和主要推动者[26]。例如,Fronties率先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论文初审查重和自动挑选审稿人的工作[27],加大了相关学科学者的显示度。笔者通过对OASPA的出版商成员的梳理,发现他们中有30%采用了云出版发布平台,旨在加快论文多平台出版的速度,从而提高论文在网络上的显示度。

  2)付费订阅出版商。近年来,大型传统出版商,如Elsevier、Sage等,迫于学术界呼声和图书馆取消订阅的压力[28],在保证其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也会OA出版其平台上的部分论文。传统商业出版商的优势在于强大的经济实力,他们从经济利益出发,也能引领出版技术的进步。例如Elsevier在2010年就开展了“Article in the Future”[29]的研发计划,力求在网络上出版更丰富、互动更强、更容易被发现的在线论文。

  3)预印本平台:未经过同行评议,由作者自己发布出版论文。预印本出版是这类平台的前身,如1999年改名为arXiv [30]的第一家OA出版平台。这些未经同行评议的论文良莠不齐,数量众多。正是由于此类论文的数量巨大,才使得OA在早期被贴上“质量不高”的标签。但是,这一平台的优势就是出版速度快,且论文评审开放给整个学术圈同人。这种优势也吸引了一大批新兴力量加入预印本出版行列,他们也引入了“开放同行评议”这一新颖的论文质量评定方式,不仅能提高预印本平台论文的质量,也在同行评议的过程中吸引关注,增加论文的可见度[31]。

  4)带社交属性的出版平台。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2008年ResearchGate[32]和Academia[33] 2大学术社交网络建立。二者都是以学者或者学术方向为节点,通过“关注”建立学者与学者、学者与学科之间的网络,允许学者或者机构在其上发布论文,包括预印本和已经发表在公开刊物上的论文。因此,此类平台往往与出版商之间有版权纠纷[2]。社交网络提供了论文发现的新方式,即利用社交网络之间大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或推荐算法向学者提供相关学科、论文和学者的关注推荐。这大大增加了论文被发现的可能性[34]。

  5)期刊自主出版。除出版商,有很多学术期刊选择在自主平台上OA出版论文。截止到2020年2月,就已经有143万498种期刊在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上登记注册[35]。它们也是庞大的OA论文生力军。但是,它们提升OA论文可见度的方式仅限于提升其主页的显示度,例如,利用搜索引擎优化技术提升主页在搜索引擎的显示度[36]。由于势单力薄,期刊很难迅速提高其网站及论文在网络上的可见度。

  由表1可见,尽管各个平台的技术各异,但它们几乎都采用了HTML和PDF格式相结合的论文出版格式。这是因为HTML的最新版本HTML5,已经具备布局便捷、论文展示丰富等优点。利用其多媒体、强互动、适应手机端等特点,与云出版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论文在网络上的可见度。而PDF提供稳定的全文下载资源,方便读者深度阅读,有利于提升论文的后续引用。

  由于OA出版平台的百花齐放,才会有OA论文的数量激增;由于各类平台的激烈竞争,才会有各种适用于各自平台的可见度提升技术。但也正是由于平台数量庞大,推广技术不同,使得读者在寻找OA论文时更加茫然,因此带动了更高层面的OA搜索和定位技术的发展。

  2 OA索引平台及定位技术

  2.1 OA索引平台

  自DOAJ 2003年创立以来,几乎是目前OA出版界唯一一个OA学术期刊全类别索引库。发展到今天,已经收录了上万种OA出版期刊。相比而言,至今为止没有出现任何OA论文的索引库。查找OA全文,只能借助DOI,通过论文唯一编码找到可能的全文地址。

  2.2 OA论文发现技术

  随着OA论文数量的不断攀升,高效、迅速地找到OA全文的需求越来越大。虽然仍未出现OA论文的高效索引技术,但是2015年之后,全文发现插件技术出现了飞跃。截至2019年,有8种浏览器插件已经应用于市场,包括Lazy Scholar、Kopernio、Google Scholar Button、Lean library、Libkey Nomad、Unpaywall、CORE Discovery Extention、OAButton。这些插件可以作为浏览器的扩展功能,当检测到用户在浏览一篇论文的详细页面时,插件便启动查找程序,自动为用户提供一个指向全文的链接,或者自动下载全文PDF文档。其中,Google Scholar Button是占市场份额最大、查找范围最广的插件,其查找范围覆盖全网,包括OA论文和付费内容,是全文插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37-39]。这些扩展插件中,只有Unpaywall、CORE Discovery Extension和OAButton专注于OA论文发现。表2列出了Google Scholar Button与3个OA全文插件的各项性能对比。


表2 OA全文定位插件与Google Scholar Button比较
插件 发布日期 数据来源 是否包括社交属性平台 是否支持API 是否使用DOI 下载次数/10⁴
Goole Scholar Button 2015 Google Scholar网页爬虫 218.8
Unpaywall 2000年oiDOI建立,2017年改名为Unpaywall 约5万个机构来源,包括出版商、期刊、大型数据仓库等 支持 19.7
CORE Discovery 2019年11月 CORE 支持
OAButton 2013 包括Unpaywall数据、CORE在内的7个大型OA数据仓库 支持 1.7
  注:下载次数来自截至2019年12月Goole Play商城中显示的各软件的下载次数,由于CORE Discovery上市时间较短,暂未有数据统计。

  由表2可见,Google Scholar Button借助Google的强大爬虫算法全网查找全文,并且不区分OA和付费,更不会区分版权合法与否。比如,具有社交属性的OA平台Academia和ResearchGate实际上一直与出版商之间存在版权纠纷,Google Scholar Button依然可以查找这2个平台上的全文。而3个OA插件,则完全规避不合法版权。即便是资源最丰富的Unpaywall也没有将Academia和ResearchGate纳入其资源列表中。另外,Google Scholar Button只是作为一个浏览器插件,而未提供任何中间件接口,即API,因此它很难被其他服务,例如图书馆发现系统利用。而3种OA插件都有对应的API,尤其是Unpaywall,已经被700个取消订阅垄断出版商的图书馆应用到其内部发现系统中[2],还被嵌入到免费学术资源管理器Zotero中,自动下载全文到Zotero资源管理中。

  查找技术上,Unpaywall与另外2个OA插件也有区别。Unpaywall借助DOI,在底层的50000个独立资源中寻找OA全文[40];而OAButton和CORE都借助OA论文仓库,不管是自建的还是他人的,直接寻找全文。Unpaywall的方法覆盖更广,借助DOI,理论上可以拓展到所有有DOI标注的文档;而另2个在有限的数据库中寻找,速度快,稳定性高。很显然,面对海量的OA论文,覆盖面广更会吸引大多数学者。由下载量可见,Unpaywall在OA全文发现领域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事实上,在9种全文发现插件中,Unpaywall也是仅次于Google Scholar Button,使用量排名第二的工具。

  3 OA论文的发现路径

  通过对OA出版的技术进展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OA论文的发现路径大致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OA+付费混合全文发现路径,其核心插件以Google Scholar Button为代表;一类是OA全文发现路径,其核心插件以Unpaywall为代表。图1选取Google Scholar Button和Unpaywall为例子,详细解释了2类OA论文的发现路径。



图1 OA论文发现路径

  由图1可以总结出OA论文发现路径具有以下特点。

  1) OA论文的可见度高度依赖搜索引擎和图书馆发现系统。从图1中可以看出,OA全文被下载之前,是需要其HTML的详细页先被发现和展示的;而一个页面被发现和点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页面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40-41]。国外很多研究都显示,学者在搜索论文时,第一选择是搜索引擎,第二选择是图书馆发现系统[42-44];而笔者也开展过针对国内学者的相似调研,结果表明,国内学者在搜索英文文献时与国外学者的喜好趋同[45]。由此可见,OA全文是否能被下载和阅读,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在搜索引擎和图书馆发现系统上的可见度。在图书馆发现系统上,其可见度依赖于图书馆发现系统的排序规则及图书馆购买的资源,也有可行的办法小范围地提升期刊论文在某个图书馆所用的某个发现系统上的可见度[45-46]。在搜索引擎上,是全网所有论文共同竞争,包括大型出版商平台上的具有极大可见度优势的论文。虽然提升可见度也有可行的方法[47],但是,发布在势单力薄的期刊网页上的OA论文的可见度很难超越发布在大型平台上的论文。

  2) OA全文的定位高度依赖OA相关索引。Google Scholar Button是否能定位一篇论文全文,依然依赖其在搜索引擎中的可见度。而Unpaywall则依靠OA相关索引,也就是DOAJ和CrossRef的DOI[48]。由此可见,一个期刊在自己的网页上OA出版论文,如果它没有被DOAJ收录,其论文的DOI发放机构也不是CrossRef,那么它不仅在搜索引擎上可见度不高,在OA插件定位全文时也不会找到期刊网站,换句话说,这种期刊OA出版方式是没有任何可见度的。

  3) OA全文传播路径需要以HTML和PDF这2种文档共同作为基础。无论是OA出版还是付费出版,一篇论文必须有论文的HTML页面才能在网络上被发现,同时必须有一个PDF全文固定链接,才能被OA定位插件下载。由图1可见,OA论文的发现是必须以HTML为基础的,其定位是必须以全文PDF文档为基础的。

  4 国内期刊OA论文可见度提升策略

  通过对国际OA出版技术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国际OA出版体系已具雏形。国内期刊要想在OA出版中融人全球学术出版,使得国内OA出版论文在网络上获得足够的可见度,可以分清况采取以下3种策略。

  1)组建国内期刊OA出版大平台。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一个有足够影响力的OA论文平台。国内现在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资助“OSID开放科学计划”[49]。该计划在2017年启动,截至 2020年2月,已经有1529种期刊加入。这个计划旨在充分利用新媒体,将期刊、作者、读者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社区。虽然有利于学者之间的交流,但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平台过于封闭,开放网络中并不能搜索和发现该平台的内容。

  一个OA大平台可以参照国外全OA出版平台的出版模式,既可以是一个大型出版商平台,与期刊合作OA出版;也可以是一个大型的OA论文收录平台,收录已经OA出版的论文。从技术角度,大平台本身可以借助平台期刊的种类和论文数量吸引足够的访问量,从而提高其在搜索引擎上的可见度,进而提升其上OA论文的可见度和阅读量,反过来再提升平台总体访问量,形成良性循环。另外,大平台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加入到国外的OA收录平台。比如Share[23]这样收纳主流平台的OA论文的数据仓库,通过这种方式,融入国际OA查找和定位体系中。

  2)建立国内OA期刊和论文索引库。国内很多英文期刊选择加人DOAJ,而国内的中文期刊扎根国内,很少有意识加入到国际OA索引行列,其OA出版方式也仅限于在期刊主页上出版。如前所述,这种模式下的OA论文,其可见度微乎其微。因此,国内期刊还应当建立自己的OA期刊索引库。即便没有国内自主的OA出版平台,国内OA期刊索引库凭借规模的巨大,也可以被国际OA论文定位技术列为一个索引查找项,从而使得国内OA期刊获得全文可见度。另外,随着DOI的普及,很多国内期刊都会在DOI机构注册,但是,国内最大的DOI注册机构是中国知网(CNKI)。CNKI作为国内订阅数字出版平台的领头羊,因其付费的本质,其颁发的DOI很难被国际OA体系纳入查找范围;因此,国内期刊还可以建立独立于商业出版商的OA论文DOI注册机构。这一举措既可以填补世界上缺少OA论文索引的空白,还可以从根本上将国内OA论文组织起来,作为一个有效部件融入国际OA论文查找体系。

  3)开发OA查找定位软件,形成OA出版体系。国际学术搜索软件,从诞生起就是针对英文学术内容的,对中文内容并不一定会兼容得很好。国内期刊面临的环境与国际英文学术出版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从语言到期刊出版体制机制,都致使国内期刊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生态圈;因此,在国内的生态圈内,针对国内OA出版的查找定位软件肯定也与基于英文学术出版内容的软件不同。随着国内高新技术的发展,国内期刊可以借助学会联盟的力量,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属于自己的查找软件。这样可以形成国内OA出版体系环,大大促进OA论文的传播。

  5 结束语

  我国的OA出版虽然如火如荼,但是在技术上仍未形成一个有机体系。本文从国际出版技术发展入手,梳理OA论文的传播途径,试图寻找一条可供国内期刊参考的OA出版路径。就学术期刊个体而言,OA出版不能仅限于期刊网站主页出版,而需要加入国际OA出版或者索引平台,才能提高OA论文的可见度;而国内也急需OA出版大平台和国内OA期刊、论文的索引、查找定位技术,才能将国内的OA论文整合起来,提升其在国际学术出版界的影响力。

  6 参考文献

  [1]GU DON J C.Future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report of the expert group to the European commission[M].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European Commission,2019:14

  [2]PIWOWAR H,PRIEM J,LARIVIERE V,et al.The state of OA:a large-scale analysis of the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Open Access articles[J].PeerJ,2018,6:10

  [3]EYSENBACH G.Citation advantage of open access articles[J].PLoS Biology,2006,4(5):5

  [4]CRAIG I D,PLUME A M, MCVEIGH M E, et al.Do open access articles have greater citation impact?: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07,1(3):246

  [5]BAR-ILAN J.Informetric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a review[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08,2(1):48

  [6]FROSIO G F.Open access publishing:a literature review[M].London, UK:University of Nottingham,2014:30

  [7]ZHU Y.Who support open access publishing?gender, discipline,seniority and other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ademics'OA practice[J].Scientometrics,2017,111(2):560

  [8]SOMERVILLE M M,CONRAD L Y.Collaborative improvements in the discoverability of scholarly content:accomplishments,aspirations,and opportunities[M].Singapore:SAGE Publications,2014:10

  [9]毛振钢,刘素琴,张利田.国际OA出版平台现状及“互联网+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改革建议[J].编辑学报,2017,29(3):301

  [10]李克伟,乐丽娜,张耀坤.我国学术期刊进入了开放存取时代吗?基于CSCD及CSSCI来源期刊的调查[J].图书馆研究,2019,49(6):72

  [11]田海江,李若溪.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瓶颈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13,25(1):66

  [12]徐文娟.关于中文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再思考[J].编辑学报,2019,31(5):526

  [13]初景利,李麟,沈东婧,等.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态势:基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47

  [14]胡文杰,杨春明.新形势下学术期刊产业联盟发展模式研究[J].编辑学报,2018,30(3):227

  [15]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国外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网络平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42

  [16]张晋朝,梁伊琪.我国开放获取期刊现状及发展分析:以DOAJ为例[J].出版科学,2018,26(5):95

  [17]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EB/OL].[2020-02-18].https://www.budapestopenaccessinitiative.org/

  [18]BMC[EB/OL].[2020-02-18].https://www.biomedcentral.com/

  [19]PLoS[EB/OL].[2020-02-18].https://www.plos.org/

  [20]PeerJ[EB/OL].[2020-02-18].https://peerj.com/

  [21]Frontiers[EB/OL].[2020-02-18].https://www.frontiersin.org/

  [22]CORE discovery[EB/OL].[2020-02-14].https://core.ac.uk/services/discovery/

  [23]SHARE[EB/OL].[2020-02-18].https://www.share-research.org/

  [24]Members[EB/OL].[2020-02-18].https://oaspa.org/membership/members/

  [25]An AZ list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open science platforms[EB/OL].[2020-02-03].http://digital.bmj.com/an-almost-a-z-list-of-publishing-platform-providers/

  [26]LAAKSO M,BJRK B C.Anatomy of open access publishing:a study of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l structure[J].BMC Medicine,2012,10(1):124

  [27]郁林羲,郑晓楠,丁佐奇.协作,严谨,开放,创新:瑞士Frontiers学术出版集团辑出版体系办刊理念及运行机制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9(12):31

  [28]SOMERVILLE M M,CONRAD L Y.Discoverability challenges and collaboration opportunities within the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 ecosystem:a SAGE white paper update[J].Collaborative Libararianship,2013(5):30

  [29]Elsevier.Designing the article of the future[EB/OL].[2020-02-14].https://www.elsevier.com/connect/designing-the-article-of-the-future

  [30]arXiv.org e-Print archive[EB/OL].[2020-02-18].https://arxiv.org/

  [31]徐诺,苗秀芝,程建霞.预印本“大繁荣”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启示[J].编辑学报,2019,31(3):284

  [32]ResearchGate[EB/OL].[2020-02-18].https://www.researchgate.net/

  [33]cademia.edu[EB/OL].[2020-02-18].https://www.academia.edu/

  [34]NIYAZOV Y,VOGEL C,PRICE R, et al.Open access meets discoverability:citations to articles posted to Academia.edu[J].PLoS ONE,2016,11(2):6

  [35]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EB/OL].[2020-02-18].https://doaj.org

  [36]BEEL J,GIPP B,EILDE E.Academic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ASEO):optimizing scholarly literature for Google Scholar[J].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2010,41(2):178

  [37]BAFFY G,BURNS M M,HOFFMANN B,et al.Scientific authors in a changing world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what does the future hold?[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20,133(1):30

  [38]LASKOWSKI C.Reaching the baseline:a professional's perspective on technological competencies for library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8,44(4):542

  [39]HOLTER C T.The repository, the reasercher, and the REF:“It's just compliance, compliance, compliance”[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20,46(1):4

  [40]Data sources unpaywall[EB/OL].[2020-02-18].https://unpaywall.org/sources

  [41]BEEL J,GIPP B.Google Scholar's ranking algorithm:an introductory overview[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Rio de Janeiro,Brazil: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2009:6

  [42]BEEL J,GIPP B.Google Scholar's ranking algorithm:the impact of citation counts(an empirical study)[C]//2009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Challeng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l.]:IEEE,2009:446

  [43]CONRAD L Y.Headlines from the discovery files:key publications on scholarly content discoverability:scholarly discovery headlines[J].Learned Publishing,2017,30(1):32

  [44]GARDNER T,INGER S.How readers discover content in scholarly journals[M].[S.I.],USA:Simon Inger Consulting Ltd,2016:50

  [45]张蓓,张黄群,胥橙庭,等.学者搜索行为与学术期刊可见度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114

  [46]张蓓,夏道家.可发现性研究对学术期刊可见度提升的启示[J].编辑学报,2018,30(6):615

  [47]张蓓,张彤,胥橙庭.海量信息搜索中学术期刊可见度的提高途径[J].科技与出版,2018(11):108

  [48]CrossRef DOI [EB/OL].[2020-02-18].https://www.crossref.org/display-guidelines/

  [49]OSID开放科学计划[EB/OL].[2020-02-19].https://www.osid.vip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