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林松、张婉博、张维维:吉林大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对科技论文同行评议过程中易发生的强制引用、拖延审稿和无效审稿等审稿人不当行为进行了探讨,发现不当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审稿人缺乏学术道德和责任感。针对上述审稿人的不当行为,提出了若干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包括:恪守编辑职责、扩充专家储备、加大初审力度、加强审稿培训和探索鼓励机制等,以期提醒编辑在工作中要未雨绸缪、加强防范,杜绝审稿人不当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同行评议;审稿人;科研诚信;学术不端;学术期刊
自2014年起,几大国际知名学术出版商进行多次大规模撤稿,科研诚信已然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这些被撤销的论文中,有超过半数的论文因存在重复、不可再现、造假等作者主观的不端行为而被撤销[1],引发了大量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分类[2]、判别[3]、特征[4]及应对策略[5-6]等问题的研究。但已有研究大多针对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讨论和防范,忽略了审稿专家才是把控论文质量的“决策者”,而“决策者”的失误往往也会为期刊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同行评议是整个期刊出版环节中维护科研诚信的最后一道堡垒,同行评议过程中审稿人的不当行为会增加学术腐败现象发生的风险。本文对编辑工作中同行评议环节中较严重的审稿人不当行为进行总结,剖析其危害和动因,并提出若干防范对策,以期为我国的科研诚信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1 同行评议中审稿人的不当行为、危害及原因剖析
1.1 强制引用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科研工作者迸发学术灵感的源泉,严谨且详尽的参考文献不仅体现了论文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也是读者获取相关科研信息的便捷渠道。因此,参考文献的选取应该秉承真实、准确的原则。但我们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发现,某些审稿人在审稿意见中要求作者引用的文献并不完全必要。他们主要是利用同行评议的机会推荐稿件作者引用审稿人自己已发表的文章,少则1篇,多则3-5篇[7]。在“建议引用……”或“……以供参考”的话术下,作者大多“心领神会”,完整地将审稿人列出的文章补充到参考文献列表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欺诈引用”[8]。反过来从作者的角度看,如审稿人要求补充引用较多同一通信作者的研究论文,作者很有可能猜出所增引文献的作者就是审稿人,这就失去了“盲审”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审稿人在推荐引用自己发表的论文时十分讲究策略,只简单地标出期刊名称、年卷期页码或DOI信息,编辑稍微疏忽即有可能向作者暴露了审稿人的身份,为稿件的后续处理埋下隐患。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现象目前呈现愈演愈烈之势。2019年10月,著名出版集团Elsevier宣布开始调查其下属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以遏制他们“强制引用”的不当行为[9], 4个月后即首先处理一位生物物理学专家——将其从《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编委会撤职,因为其在审稿时强制作者大量引用其发表的论文[10]。
由于近年来部分单位科研成果考核的评价标准发生了转变,打破了唯影响因子论,改为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两手抓”的策略。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部的“双一流”建设也逐渐采用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在各种激励政策和利益诱惑的驱使下,曾一度被忽略的论文引用问题开始被科研工作者所重视,如何快速提高已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成为新的“攻坚”课题。一些态度不够端正、喜欢“走捷径”的科研工作者则利用审稿人的特殊身份,在对稿件进行同行评议时引导甚至强迫作者引用自己团队发表的论文,以达到提高自己论文被引频次的目的。由于许多作者也同时具有审稿人的身份,正所谓“近墨者黑”,如不对强制引用现象加以遏制,则极易导致不当行为的恶性循环,污染学术氛围,危害科研诚信建设。
1.2 拖延审稿
编辑邀请审稿人对稿件进行同行评议时,通常都会告知一个回复意见的期限,临近约定的日期时会进行催审,超期未收到回复才会考虑更换审稿人。有些审稿人会在收到催审通知后立即完成审稿工作,但有些审稿人即便接受了审稿邀请,在催审后仍不能给出审稿意见,一拖再拖,最后编辑只好重新选择审稿人。科研成果的发布与传播是一项时效性极强的工作,审稿人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延长审稿时间,为作者和期刊均带来严重损失。对作者来说,尽快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论文并公开发表,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认可与肯定,也是在学术圈争取话语权的有效手段,几乎没有作者愿意投稿给审稿周期长的期刊[11]。从编辑部的角度来看,因审稿时间过长引发的稿件处理周期延长会扰乱稿件出版秩序,导致出版时滞增长,增加优质稿源流失的风险[12],而稿件新颖性和时效性的降低还会影响稿件的引用率。
部分审稿人拖延审稿是由于出差、休假、身体有恙或工作繁忙等客观原因,无法按时完成审稿任务。有些“别有用心”的审稿人拖延审稿的原因则是为了一己私利,如:1)审稿人与稿件作者研究方向相同,通过延长审稿时间或要求不必要的复审来推迟稿件出版,为自己团队的相似研究争取时间;2)审稿人自己也投了与被审稿件内容类似的文章,推迟提交审稿意见可为自己的稿件争取“首发权”;3)审稿人对所审稿件的内容感兴趣,意欲借鉴作者的思路开展自己的研究;4)审稿人在类似的研究领域始终未做出成果,通过压制作者稿件、窃取其数据完成自己的课题。2016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就发生了审稿人将所审稿件的内容“几乎一字不差”地据为己有并发表的恶性事件;而2009年《Chemical Letters》声明撤回的论文中也有审稿人剿窃所审稿件后发表的论文[13]。可见,审稿人利用拖延审稿的方法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不当行为虽然难以置信,但却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正所谓“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任何把自身利益建立在牺牲他人利益之上的不当行为都应被及时制止。
1.3 无效审稿
同行评议是把控稿件质量的重要环节,客观、准确的审稿意见能有效提高稿件的学术水平,保证期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14]。有价值的审稿意见通常能在选题的新颖性、结构的逻辑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等方面给出建设性意见,用以协助编辑对稿件进行取舍、指导作者对稿件进行完善[15]。但在实际工作中审稿人给出的并非全为内容翔实的审稿意见,如:“论文选题较为新颖,水平达到期刊的要求,建议发表。”“建议拒稿。1.文章缺乏创新性。2.作者缺乏相关领域研究的基本常识。”这样的审理意见虽然表明了审稿人的观点,评价结果也合理,但由于内容过于简单概括,对于需重点考察的创新性、逻辑性、科学性、可读性等方面的评议只是寥寥数语,缺少针对性的评价和实质性的指导意见,编辑无法根据审稿人意见评判稿件的学术质量高下,也无法给予作者有价值和说服力的修改意见,使得编辑工作难以开展。还有些审稿人虽然在评审论文后给出了多条具体意见,但其内容无关痛痒,不涉及关键学术问题,只是就文中的图片表格、遣词造句错误做出提醒,或是对作者后续的研究方向给出建议,对被审稿件学术质量的提升无任何价值,失去了同行评议的意义。
科技期刊的审稿人通常都是为人正直、无私奉献的科研工作者,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学术造诣。对于编辑发出的同行评议邀请,审稿人往往当成一项任务,也当成一种荣誉,因为这是对他们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信赖与肯定。上文提到的“强制引用”和“拖延审稿”这2种不当行为大多是因审稿人要谋求个人利益而为,是个人学术道德的缺失,但“无效审稿”这种不当行为的发生与个人品质关联不大,更多的是审稿人责任感的缺失。我们翻查了近年来所处理稿件的审稿记录,发现审稿人“无效审稿”行为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即做出过“无效审稿”的审稿人并不是每次审稿时都会给出无效意见。通常,如果审稿人对稿件研究方向不熟悉、难以驾驭稿件内容,或是手头工作较多、无暇仔细研读稿件时,往往不会退稿,而是给出一些简单空泛的意见应付了事;而退稿时不给出具体意见或只给出概括性意见的审稿人,往往都是科研成果丰富、学术水平极强的学者,他们接触高质量文章的机会多,对于一些层次较低的稿件自然不感兴趣,简单浏览即可做出判断。而对于那些越俎代庖、抢了编辑的工作去对格式体例提意见的审稿人,则极有可能是遇到了熟人的稿件,想借此次自己对别人的手下留情来换取日后别人对自己的网开一面。无论出于哪种原因,审稿人给出的无效审稿意见对编辑和作者来说都是一种损失,这种不当行为不仅阻碍了作者的进步,也影响了编辑对稿件的筛选。
2 审稿不当行为的防范策略
2.1 格守编辑职责,发动编委把关
准确、客观的审稿意见是保证稿件质量的基本要素,选择能针对稿件内容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的审稿人才是真正“有效”的同行评议。稿件的同行评议过程好似一张过滤网,帮助编辑沙里淘金,筛选出真正优秀的科研成果。但编辑不能机械地做审稿意见的搬运工,在向作者转达审稿意见之前应先仔细研读,尤其是看到审稿人推荐作者引用文献时,最好亲自验证一下是否和本文内容相关,或者是否有可能暴露审稿人身份等。若发现审稿人为一己私利而要求作者引用过多审稿人自己已发表的文章,需提示审稿人此做法欠妥,请其更换或删除已给出的参考文献;若审稿人多次出现强制作者引用自己文章的行为,则应考虑取消其审稿人资格。还有少数“别有用心”的审稿人,通过拖延审稿、要求多次复审来为自己的类似工作争取时间。为避免这种不当行为的发生,编辑应密切关注稿件的外审时限,当外审日期临近或逾期时,应积极与审稿人联系,了解审稿进展,保证评议结果及时、有效。对于一些超期未收到意见或无故要求多次复审的稿件,如编辑感到难以处理,可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编委进行把关仲裁。科技期刊的编委多为声望高、学术强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希望看到期刊越来越好,自然也愿意为期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发动编委把关、处理棘手稿件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提高专家储备,控制送审频率
学术研究中的不端和不当行为是破坏科研诚信的不良行为,一经发现,绝不姑息。为保证同行评议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对于做出不当行为的审稿人,编辑部应立即停止其审稿工作,并视其危害的轻重予以警示或惩戒。为保证同行评议工作的持续开展,编辑可利用参加学术会议、关注基金项目获得者等途径扩充审稿专家队伍,及时完善更新专家库信息。一支数量充足、活跃度高的审稿专家团队是确保同行评议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同时,足够数量的审稿专家为编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反过来也减少了分配给每位专家的任务,避免审稿人因为工作忙、无法按时完成任务而在审稿时偷工减料、敷衍了事。研究表明,有63.79%的审稿人不喜欢频繁地为同一期刊审稿[16]。因此,适当降低稿件的送审频次是减轻审稿人工作压力、保证审稿质量、提高审稿意愿的有效措施。还应注意减少或避免在重大基金申报期间、学生毕业答辩期间、春节等大型传统节日期间为专家安排审稿任务,以免喧宾夺主,耽误其本职工作和正常休息。
2.3 加大初审力度,确保专业匹配
许多专家之所以愿意为期刊做稿件的同行评议工作,是因为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同行研究现状。学术水平较低的稿件会使审稿专家的心理预期产生较大落差,无法满足其审稿初衷,导致审稿兴趣和动力不足,做出拖延审稿或无效审稿等行为。尽量提高稿件的送审标准,在初审阶段过滤掉实验数据不足、重复率高、可读性差、研究范围超出期刊定位、格式体例不符合要求等质量不过关的稿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就需要编辑树立责任意识,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做好初审把关工作,加大初审力度,提高初审质量。为了让审稿专家对同行评议工作更感兴趣,提出的审稿意见更加科学合理,编辑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多关注审稿专家的研究动态,熟悉自己负责的稿件领域的分支学科,最好能将审稿专家的具体研究内容、最近几年发表的高档次文章以及主持的基金项目整理成文件,及时更新,随时查阅。有针对性地选择审稿专家可使稿件的送审工作更加有的放矢,进而降低无效审稿的发生概率。
2.4 加强培训交流,完善评价体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组建学术活跃度高的青年编委审稿团队[17]。虽然他们实力强、干劲足,但是由于大多刚刚博士后出站或海外深造归来,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审稿流程和评议标准不甚了解,难以胜任审稿工作,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常规的培训内容包括介绍期刊发展历史、熟悉编委团队、讲解审稿流程和分享审稿经验等,以达到提升责任感与荣誉感、了解期刊定位、快速进人审稿状态、从容面对棘手问题的目的,培训工作可以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期刊的负责人和资深编委完成。编辑还可安排一些个性化的培训内容,如与审稿专家一同回顾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特殊案例,包括同行评议中的不当行为,提醒他们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强调“欲人勿知,莫若勿为”的道理。另外,编辑部还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审稿专家的审稿日期、时长、质量和审稿习惯等进行记录和评判,便于控制送审频率,择优使用能力强、效率高的审稿人,淘汰意愿不强、敷衍了事的审稿人。值得注意的是,编辑在邀请审稿人进行同行评议时,应赋予其选择和拒绝的权力,毕竟每次的审稿邀请对审稿人来说都是一件计划外的事件,日程表已排满、无暇审稿也在情理之中。对于通知及时、有正当拒审理由的审稿人,不应在评判时给予负面评价,编辑还应鼓励审稿人在不方便审稿时第一时间回复拒审通知,便于编辑尽快重新选择审稿人,减少稿件处理的延误时间。
2.5 探索激励机制,重视宣传互动
尽管多数审稿人将为期刊进行同行评议工作视为自己的荣誉,甘愿义务奉献,但恰当且及时的激励与酬谢仍是激发审稿人工作热情、提高审稿意愿、保证审稿质量的有效手段。由于目前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财务系统管理严格,发放酬金时要求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较多的私人信息,使得不少审稿人因嫌麻烦,直接放弃接受劳务费报酬。因此,编辑部应集思广益,设身处地从审稿人角度考虑,探索顺应形势的、受欢迎的审稿人激励政策。优秀的审稿人大多具有较高的学识和社会地位,物质上的奖励对他们来说并无太大吸引力,他们往往更看重关于荣誉、尊重、认可、关注、发展等精神层面的满足。鉴于此,建议编辑部邀请出色的青年审稿人参加期刊的编委见面会,帮他们搭建与高层次人才的沟通交流平台,提升人脉,为他们争取进入期刊编委会的机会,促进其成长和发展。定期举办优秀审稿人评选也是简单可行的办法,为获奖者发放荣誉证书并在期刊网站和公众号中进行报道,使专家们的劳动成果和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让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们也有机会得到来自作者和读者的致敬。还可以为多年支持期刊工作的资深专家提供投稿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免初审、减免版面费、免费语言润色、优先出版等,增强其归属感和成就感。
3 结束语
探讨科技期刊同行评议过程中3种严重的审稿人不当行为,分析其发生原因及危害,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防范对策。虽然做出不当行为的审稿人数量屈指可数,但科学研究中容不得一丝谬误,为了保证同行评议在科技论文出版工作中的基石作用,也为了尊重作者呕心沥血的科研成果,编辑在工作中应擦亮双眼、未雨绸缪,扮演好自己“把关者”的角色,为我国的科研诚信建设保驾护航。
4 参考文献
[1]田瑞强,姚长青,潘云涛.被撤销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937
[2]张重毅,方梅.科技论文隐形学术不端行为判别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24
[3]白雪娜,张辉玲.基于作者投稿IP识别的中介代投论文特征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582
[4]任艳青,靳炜,翁彦琴.撤销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新特征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2):1251
[5]陈志贤,黄仲.防范学术不端论文出版的立体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7):605
[6]王育花,童成立.科技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的认知及其防范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127
[7]林松,张娅彭,张维维,等.科技期刊审稿人推荐作者引用文献的动因分析[J].编辑学报,2018,30(4):358
[8]邓履翔,王维朗,陈灿.欺诈引用:一种新的不当引用行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3):237
[9]CHAWLA D S.Elsevier investigates hundreds of peer reviewers for manipulating citations[J].Nature, 2019(573):174
[10]VAN NOORDEN R.Highly cited researcher banned from journal board for citation abuse[J].Nature, 2020(578):200
[11]吕国华,古丽亚,王雪峰.科技学术期刊缩短论文出版周期的有效举措:以《物理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3,25(6):590
[12]史冠中,姚戈,李根,等.地学类期刊审稿周期及其优化[J].编辑学报,2015,27(5):473
[13]Retraction Watch.Dear peer reviewer, you stole my paper:an author’s worst nightmare[EB/OL].[2020-02-13].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16/12/12/dear-peer-reviewer-stole-paper-authors-worst-nightmare/
[14]姚雪绒.加强期刊审稿工作提高期刊学术质量:以《国际地震动态》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2):259
[15]程琴娟.基于专家审稿意见的地理学科技论文常见问题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214
[16]刘潇.如何让专家欣然、高效、准确地审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795
[17]石鹤,汪晓,杨岷,等.青年编委的遴选与管理:以《放射学实践》杂志为例[J].编辑学报,2019,31(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