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报发微博称,去年北大图书馆书籍借阅总数62万本,为近10年最低。许多高校图书馆借阅排行榜显示,最受大学生欢迎、高居排行榜前三的多是《明朝那些事儿》《藏地密码》《盗墓笔记》之类的通俗作品。
这条看似“不容乐观”引发了网友的大讨论。有人觉得无奈:“如果不考四六级我就有时间看好书了。”也有人“抱不平”:“通俗读物未必就是庸俗的,阅读过程中也能汲取知识。更多网友认为,信息时代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了,去图书馆的次数自然会减少,没必要大惊小怪。
图书馆借阅量不完全等于阅读量
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2013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成年国民2013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77本。这组数据看上去不尽如人意,但有些网友却有不同意见:是不是忘记把电子阅读率统计进去了?可不能把图书馆的借阅量等同于阅读量呀!
@崔宝秋-小米说,“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坏现象。今天的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来源,像google、baidu、coursera以及数不清的在线文档、电子书,大家去图书馆的时间自然会减少。”@cj辣椒辣啦说:“图书馆借阅量低不见得能说明大家读书少。就我自己看到的而言,很多人都看到比较好的书,干脆自己买来收藏;现在很多电子书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然后放在手机上看;同学之间相互借书的挺多。”
还有些网友抱怨自己学校图书馆的馆藏书籍更新太慢,很多新书想借都借不到,时间长了图书馆就渐渐失去吸引力了。@姜小西的名字很美说:“别的学校我不知道,我们学校的书大多都很老旧了,想看的书都没有,怪我咯!”
通俗读物未必庸俗也有可取之处
看不看书很重要,看什么书同样重要。对微博中所说的阅读通俗读物受欢迎就是阅读内容“不容乐观”,许多网友表示“不服”。@三下巴夹核桃说:“《明朝那些事儿》、《藏地密码》、《盗墓笔记》这些通俗读物我都看过,其中《明朝那些事儿》是属于很好的白话历史书,《藏地密码》和《盗墓笔记》则都是中国相对缺乏的探险小说中的优秀作品。”@风华木“通俗和高雅不是对立的。”@不写致橡树的舒婷回忆:更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力证通俗读物也有可取之处:“我高中时看明朝那些事儿,然后历史成绩就从不及格成了年级第一。”
也有些网友表示,为了应试,为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专业学习上,没有时间更广泛地阅读。@迈克猴说:“真不是我不想看《百年孤独》《静静的顿河》《时间简史》《资本论》,问题是找工作时,面试官不会问你关于这些书的问题,只会问你会不会oracle、linux……”
新媒体也能引领大众阅读
北大图书馆借阅量创新低,无锡的情况如何?从江南大学图书馆负责人处了解到,目前江南大学馆藏中外图书203万余册,中外期刊23万余册。据统计,2014年馆藏借阅合计288830册,近年来也是逐年降低。不过受青睐的是工业技术、文学和语言文字这三类图书。在所有图书中,《食品加工与保藏技术》、《挪威的森林》和《傲慢与偏见》借阅率最高。
不少在江大读过书的小伙伴都表示,母校图书馆的设施设备条件很不错。但方便的电子阅读,是他们更常用的阅读方式。有网友建议,既然电子阅读、移动阅读已成为阅读新常态,何不在新媒体上推荐好书,来引领大众阅读呢?@浅灰色说:“阅读是需要氛围的,现在连小孩子都会用电子产品了,所以如果看到好书就在朋友圈里推荐一下吧,让更多人来了解这些好书,阅读这些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