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电信、有线电视、3G、4G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媒体正在不断侵吞着传统媒体的市场,数字化已成为期刊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前瞻产业研究院期刊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期刊产业如果想在未来5~10年内生存并发展,就必须积极向互联网、手机等电子平台延伸产业链,并重构盈利模式。虽然当前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来说力量较小,但是其发展非常迅速,已成为传统出版转型升级的方向。
目前,一些传统期刊出版业或联手技术提供商,或自行开发,或携手数字出版基地,开始进军数字出版领域。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如何进行期刊业的数字化转型,如何进行全媒体运作,很多文学期刊总编辑不无疑虑。那么,走在前面的传统出版期刊和出版社在数字化方面又有何见解,能否给同行带来启示?
新媒体让人又爱又恨
《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最近有些困惑。
《北京文学》与龙源期刊网的合作始自2004年,双方协商,《北京文学》每月提供上期内容的电子版,由龙源统一收费阅读,收益协商分成。在杨晓升看来,龙源期刊网做得专业规范,每季度提供阅读报告,但是感觉收益太小。所以,当移动、电信等运营商与《北京文学》洽谈合作时,杨晓升便有些动摇。然而龙源方面表示,他们将和移动进一步拓展业务,以专题或品牌包的形式集中推出期刊,杨晓升几近破灭的希望重新燃起,期待与龙源的合作有新的突破。然而半年过去了,先前讨论过的诸多合作因各种原因未能实施,或者龙源与移动已开展合作,但在《北京文学》的阅读收益上看不到相应的回报。
有此困惑的不止杨晓升。在新媒体的裹挟下,传统期刊尤其是文学期刊的生存困境是无法避免的。《北京文学》的发行量近几年尚在稳定且缓慢地增长,但是据发行部门提供的信息,北京报刊零售额度总量下降了20%,过去有2300个报亭,现在只有1500个。
杨晓升经常考虑的问题是,纸媒阅读量的减少,按说应该从新媒体上获得相应的补偿,但是在新媒体上还未能获得相应的补偿。《北京文学》在同类文学期刊中,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不仅每期推出优秀的中短篇小说,还用心策划颇具关注度的报告文学,推出有潜力的新人新作,质量把关严格认真,拥有有潜力和实力的作者资源和作品,可是怎样在新媒体这个领域里产生效益,目前还找不到合适的方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本名不见经传的爱情小说和中国移动合作后,仅在数字出版上的回报一年就有70万元。
杨晓升和他的团队也尝试了利用多种新媒体的宣传及传播方式。放眼全国文学期刊,《北京文学》在新浪微博的群体最为活跃、粉丝最多。甚至还吸引了远在武汉的作家方方。她发现《北京文学》的活跃可以吸引读者的关注,便要求她担任主编的《长江文艺》每个人都设微博,一是宣传,二是加强编者和网友、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每一期杂志出版上市的同时,他们同时把目录、内容简介等发上微博,很快就被转载。这种传播效应在过去是没有的。
看到这种互动给杂志带来的活力和效应,杨晓升有了进一步的举措:把颁奖仪式搬到网络上。《北京文学》设有北京文学奖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老舍散文奖,三大奖项都是每隔两年评选一次。2013年,新浪网首开“老舍散文奖”专题颁奖的页面,约好两点开始颁奖,所有《北京文学》的编辑和获奖作家守在电脑前,宣布获奖的同时,公布篇名和作者照片、简介及授奖辞,这一同步开放式的颁奖,减少了经费、人力的投入,社会各界参与反而增多,关注度也提升了不少。
杨晓升也和盛大文学有过合作。北京文学奖获奖作品推出的系列图书,如《北京文学历届获奖作品集》、《中国当代最新文学排行榜作品集》、《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集》等,都在云中书城以电子版形式推出,仍然获利很少。是因为传统杂志内容不适合网友阅读吗?技术手段上的问题?还是有暗箱操作?杨晓升觉得很被动,因为他们不可能直接查阅点击率和阅读率,也无法得知更具体的分析。他们目前能做的,只能是稳定现有读者群,保持刊物品位,力推精品力作,同时积极稳妥地探讨和新媒体合作的有效方式。
想说爱你没那么容易
《小说选刊》曾成立数字出版部,通过自主服务器和开发的客户端,将电子版杂志和衍生产品上传到中国联通沃阅读 、中国电信天翼阅读、苹果公司Ipad和Iphone阅读,并策划与腾讯公司和亚马逊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时任数字出版部负责人的冯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小说选刊》与一家专门做电子杂志的公司合作,开放三分之一内容供下载阅读,仅几个月,就突破1000万次点击率。《小说选刊》纸质杂志印数7年翻了近两番,目前正在向每期12万册目标挺进,现在如此高的网络点击率无疑算是个‘意外惊喜’。”那么,《小说选刊》的做法是否能带给同行一些有益的启示呢?
《小说选刊》的回复却是,数字出版部已经撤销。《小说选刊》主编高叶梅说:“文学期刊的读者有两类,一是老读者,二是和新媒体没那么接近的边远地区的读者。”高叶梅说,他们其实早就看到了数字时代对传统文学期刊的冲击,并尝试成立数字出版部。然而,观念的转变与实战操作完全是两码事。2013年投入近百万元成立的数字出版部,短短几个月后便偃旗息鼓。“概念上知道应该怎么做,内容上不知道怎么衔接。新媒体也在瞬息万变,原来是在线阅读,现在手机阅读发展得如火如荼。两个行业怎样介入、整合并且有新的拓展,我们都有一种紧迫感。”
高叶梅用“隔行如隔山”形容传统文学期刊与新媒体,认为《小说选刊》代表的是传统资源,可视作传统文学的杠杆,如果撬动了“选刊”,便可以带动整个传统文学。如果他们仅仅是介入新媒体成熟而庞大的平台,将预示着传统文学期刊所有的资源都拱手让人。这大概是很多传统文学期刊不能接受合作的原因之一。就目前的情况看,《小说选刊》的研究尚不成熟,他们也正在探索有效的结合点。2014年春节前,高叶梅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说,希望《小说选刊》修改投寄地址,他已住进养老院,但是他将阅读《小说选刊》视为“养生之道”的必备。高叶梅感动之余,也有一些隐忧:目前刊物虽然基本稳定,但是随着读者的老化,《小说选刊》如果不开辟新的战场,传统文学期刊将在那些与生俱来与新媒体为伍的90后读者视野中消失。
数字出版之路不止一条
目前传统文学期刊的形势非常严峻。《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说,5年前《收获》与龙源期刊网的合同到期后便没再续约,试图尝试做电子阅读。实际上,《收获》的步子迈得比较谨慎,这大概与发行量有关。目前原创的文学期刊中《收获》的发行量名列前茅,正因为此,他们对数字化道路有些顾虑,生怕电子阅读会影响纸质媒体。现在眼见着纸质媒体萎缩无法逆转,更无法改变,只有跟着时代的变化调整节奏,改变相应的策略,尽可能在数字出版上探索各种渠道和方式。
据了解,《收获》长篇小说增刊的春季卷和冬季卷正与Kindle合作,《收获》发表过的往期作品也在kindle刊出电子版,如2013年下半年刊出的阎连科长篇小说《炸裂志》、陈河的《在黑夜里欢笑》等都在Kindle上刊出电子版,初步看效果还不错。“因为不是独家,并不妨碍《收获》和其他渠道合作。”程永新说:“现在《收获》的数字化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与Kindle合作,二是积极申请和淘宝合作,希望淘宝配合开店,这样有利于发行。这是跟目前形势吻合的举措,单靠邮局不行。”程永新表示,网购打击最大的是二渠道,过去非常强大的二渠道现在越来越萎缩,在淘宝开店将弥补这一损失。而在电子出版阅读方面,须获得电子出版许可证。有网站不代表有电子出版的许可。“在上海拥有电子出版许可证的网站很少,好在上海作协争取到电子出版的许可证,如果做得周全,应该会弥补纸质阅读下降的部分。”程永新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