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人文社科期刊不宜全面“市场化”

2014-03-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国内有一种观点提倡学术期刊应当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实行全面的市场化,进行“优胜劣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期刊近万种,其中大众类期刊近4000种,学术期刊约6500种,学术期刊当中自然科学类4100多种,人文社科期刊2300种左右。事实上,许多认为学术期刊必须市场化的结论,是在没有明确将大众类(新闻、时尚、科普等)期刊与学术期刊区别开的基础上得出的,特别缺乏针对人文社科期刊的讨论。一些研究在举例分析欧美国家期刊市场化时,所考察的对象仅是大众类期刊,根本未涉及学术期刊,而涉及学术期刊的,举例也是《自然》、《科学》等少数自然科学刊物。实际上,即使是欧美等期刊业发达国家对于学术期刊,特别是人文社科期刊也没有完全实行市场化政策。
 
  价值追求不同大部分人文社科期刊不能市场化
 
  市场化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但是所谓的“优”不一定是内容质量上的“优”,而主要是市场竞争中的“优”,“胜”的是经营效果。然而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地方小刊”把区域性的、民族性的文化研究专题作为文化使命和重点栏目。这些栏目建设几乎没有经济效益,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文化创新力和影响力,只不过其读者范围相当有限。如果让这些“小期刊”到市场上竞争,不许主办单位拨款办刊或强行将其停办,无疑是减弱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总体研究能力。
 
  发展学术期刊的宗旨和目的是什么?我认为,首先应把它当作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而文化事业则是以社会效益、文化积累、知识生产和创新为首要目标。学术期刊特别是人文社科期刊正是这样一种不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的文化事物。反之,经济收入更不应成为学术期刊是否成功和有影响力的最主要评价指标。因此,人文社科类期刊全面市场化不可行。
 
  办刊经费无保障市场化后生存将十分艰难
 
  广告收入非常有限。以往的研究提到可以增加广告收入为依托来达到市场化运作。据了解,即便在欧美国家,期刊广告收入在与报纸、电视、互联网、户外媒体等竞争中也处于下风,并有逐年减少的迹象。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特别是绝大部分中小型学术期刊及人文社科期刊的发行量及影响力远远达不到可利用广告获取高收入的能力。
 
  发行收入十分微薄。大部分人文社科期刊每期印刷数量从几百本到几千本不等,且为扩大影响一般定价不高。特别是近年来纸质媒体受到数字化的巨大冲击,尽管一些期刊能够借助网上数据平台略分一杯羹,但以中国知网为例,最近几年其公布的营业收入在数千万元至数亿元之间,扣除其运作成本,能分给各期刊社(包括作者)的“稿费”总和大约只有销售收入的十分之一。
 
  缺乏社会基金赞助。目前我国扶持期刊发展的基金主要来源是政府,而且支持的也是一些“名刊”、“名栏”,只有少部分期刊才享有。除了主办单位拨款外,很少有企业愿意为发展科研和文化事业而投资一家没有广告价值的人文社科期刊。
 
  版面费收取无可操作性。尽管欧美国家有允许科技期刊收取版面费的,但在我国收取版面费的合法性、对学术发展的负作用等问题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受期刊发行量、影响力、读者范围等因素约束,人文社科期刊更不能盲目开放收取版面费。如果为了收取版面费而忽视了文章质量,对我国整体文化事业只能是有害无益。
 
  强行推进市场化会造成编辑队伍人才大量流失
 
  2012年7月,《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公布。一些从业人员结合现状对该“办法”进行了分析,对未知的学术期刊市场化之路,纷纷表示前景堪忧。许多在高校学报工作的同行,大多打算转到学院去担任专职教师,以保饭碗。这些长期从事并熟练掌握编辑技术的工作人员一旦集体流失(预计是大部分),学术期刊界将迎来一场较大的震荡,而为填补可能出现的人才空缺,数千种学术期刊可能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艰难过渡期。
 
  (作者韦家朝,系广西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