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玻璃地板下的书格加上两侧耸立的书架让人置身书海。(钟书阁书店供图)
巴黎莎士比亚书店。(资料图片)
位于松江泰晤士小镇的钟书阁二期将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正式营业。走进这家别具一格的书店,设计感十足的布局营造出愉悦阅读氛围。两年前开设的钟书阁一期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日访客量达数千余人,带给不少书店经营者和读者以信心。
曾遭遇倒闭寒潮的民营书店真的迎来春天了吗?至少,日前在上海举办的第12届中国民营书业发展高峰论坛透露了利好讯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度民营书业报告显示,实体书店自去年起呈止跌企稳态势。
如果仍把书店仅仅当做一个卖书场所,那么读者单纯为了买本书完全可以去定价更低的电商。论坛上,全国多位民营书店CEO达成共识:书店不妨以书为入口,挖掘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增值服务,从而构筑起集休闲、社交、脑力碰撞的文化体验平台,增加“自我造血”功能。
买书是消费的开始而非结束
钟书阁目前藏书近7万册,二期新辟童书馆、艺术品区、数字阅览区域。在钟书阁掌门人金浩看来,实体书店不能局限于书籍销售和阅读,钟书阁添加了文化讲座、读书会、新书发布研讨、生活沙龙、创意集市等增值服务,变身为体验式经济模式下的精品文化综合体。
电子商务冲击,加上店铺租金人力成本上升,实体书店现在光靠卖书,盈利空间实在狭小。不少书店经营者痛定思痛后琢磨:能不能引入互联网思维,把图书做成一个入口?读者漫步书海时,也能体验各种文化互动,使买书成为消费的开始而非结束,书店便具有了黏性和持续吸引力。
国内首家会员制女性书店雨枫书馆,近几年探索以会员制聚拢目标读者。创办人许春宇谈到,这种会员制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购书折扣,而是主打个性化阅读服务。“如书馆推出的幼儿阅读专业指导,就颇受年轻妈妈青睐。”
杭州晓风书屋掌门人朱玉芳透露,20年来晓风书屋开了12家小小的门店。“店面看上去并不起眼,但截至今年4月我们办了近700场书友活动,收获了47万粉丝,书店越来越像文化交汇空间。”
书店人气旺不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体验与读者需求能否对接。定位都市白领与知识分子的北京字里行间书店,一直尝试利用有限空间灵活“切换”多元化功能,别出心裁地为企业或个人“定制”具有文化内涵的会场空间,推出书法、茶道、香道等培训讲座,受到热捧。“当然,不管是商品还是增值服务,都必须与书店整体气质契合。”字里行间书店总经理陈绍敏强调,未来的书店更像是多维传播的媒介复合物。这种体验是消费者光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点击购买某本书时所无法享受的。
不必一窝蜂照搬同一模式
当然,同类的商业模式并非每家书店都适合。有书业人士反思:24小时书店概念大热之际,多地书店纷纷打起全天候牌,结果多数店面维持几个月便匆匆关闭。此外,书店引入咖啡、餐饮已不是新鲜事,但一提到特色书店,是否就要标配咖啡机?不同业态与图书的嫁接有没有做到相得益彰?
政府态度很明确,就是重点扶持立足优势资源的主题书店。最近颁布的新版《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引导目录》指出,“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品牌影响力,受到特定读者群欢迎的学术、古籍、艺术、科技、音乐书店等专业书店;体现城市定位和文化特征,注重并形成独特经营风格的民营中小微、专精特书店和二手书店”被列为扶持重点之一。市新闻出版局相关人士表示,“在国家开展免征增值税的补贴基础上,政府要对有品质、有特色、有发展模式的书店加以奖励”。
书店的差异化,正体现在不同空间、风格、趣味和知识结构带来的千差万别体验,从而促成书本与读者的丰富“化学反应”。南京先锋书店近几年布局景区主题店,销售的图书和文创产品聚焦金陵人文、风情、史料,来旅行的游客通常随手买去当礼物送朋友,书店客流量增大。大众书局美罗城分店变身上海首家电影主题书店,奥斯卡主题专柜、海内外获奖作品原著区、经典影片图书鉴赏区,加上老式放映机、海报、胶片的穿插分布,光影怀旧氛围呼之欲出。(记者 许旸)